源自契诃夫作品标题的先例现象研究

2024-07-01 06:34张振豪
今古文创 2024年23期
关键词:契诃夫

张振豪

【摘要】先例现象是语言思维活动的产物,为民族语言文化共同体每个成员所熟知,在交际过程中借助于文本中相关的话语多次复现。文学作品是先例现象的重要来源,与契诃夫作品相关的先例现象数量颇多,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与民族文化意义。本文通过探究成为先例现象的契诃夫作品标题来源,分析其在不同语篇中的复现形式,阐释了其独特的语义和语用价值。

【关键词】先例现象;契诃夫;作品标题

【中图分类号】H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4)23-012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3.039

一、引言

先例现象由先例名、先例语句、先例文本和先例情景四部分组成。作为语言意识单位,它在构建语言世界图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俄罗斯文学作品是先例现象的重要来源,契诃夫很多文学作品都成了先例现象,通过它们能够帮助读者评估现实中的各种情形和问题。俄罗斯人熟知的先例现象对中国人来说可能是完全陌生的,本文通过列举源自契诃夫作品标题的先例现象,把握原文中涉及的先例现象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能够分析其对民族个性研究的特殊意义,减少读者对先例现象的不解和误读。

二、先例现象概述

俄语中прецедент一词源自拉丁语praecedens,表示“先例,前例”之义。俄罗斯学者对先例现象的研究最早源于卡拉乌洛夫,他在《俄语和语言个性》中首次提出先例文本的概念。其后科斯托马罗夫、布尔维科娃、普罗霍洛夫等学者从不同方面开展了对先例现象的研究,先后提出了先例名、先例语句、先例情景等概念,先例现象的内涵得以丰富[1]。克拉斯内赫等人在卡拉乌洛夫的先例文本理论基础上将先例名、先例语句、先例文本和先例情景划分为先例现象:1)该现象为该民族语言文化共同体成员所熟知;2)该现象在认知层面存在;3)在该民族语言文化共同体成员的言语交际中经常复现[2]。其概括在学界得到了基本认同。

先例名、先例文本、先例语句和先例情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他们一同组成的先例现象具有一定的体系,该体系构成了民族认知基体的核心部分。先例现象不是个体的言语特征,而是民族认知层面的内容。“先例现象的意义和价值就体现在它在一个民族认知世界、发展情感意识、建立评价标准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3]文学作品、报纸杂志、民间创作等都是先例现象的来源。“先例现象众人皆知的原因在于该语言文化共同体成员对该现象有共同的、至少是最小化的知识储备,在接受和理解过程中,就会激活与之相适应的接受常量。”[4]在交际中,人们对先例现象的诉求不是为了复现先例现象本身,而是为了激活与之相适应的接受常量。

随着俄语语篇的发展,文本的互文性增强,即当前文本所征引、召唤、暗示、仿效、改造、重写的各种先前文本增多。这种文本中的“他人言语”在先例现象理论中表现为文本中先例名、先例语句的使用[5]。正是对“他人言语”不断复现这种现象,能够引起语言文化共同体成员的联想,从而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就能被理解。“先例现象在一个民族认知世界和发展情感意识、建立价值标准方面起到核心作用。作为民族意识的稳定因素,先例现象在被使用的过程中也不断获得新的活力。”[6]

三、源自契诃夫作品标题的先例现象举例

契诃夫的创作十分具有个人特色,他的许多作品都是截取日常生活中某一典型片段,通过这一典型化情节去揭示俄罗斯现代社会的陋习,用简洁的言语表达出深刻的意义。与其文学作品相关的先例现象数量多且使用相当频繁,本文仅分析成为先例现象的契诃夫作品标题在语篇中的运用。

(一)套中人(человек в футляре)

“套中人”出自契诃夫同名短篇小说《套中人》,小说讲述了中学老师别里科夫的故事。为了不受外界影响,别里科夫将自己藏于套子中,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把自己包裹住。他是专制制度的维护者,通过告密来加害身边追求自由的人,危害了小镇人民的自由,使整个小镇变得死气沉沉。他想结婚,因害怕出事一直不敢向女方表达爱意,看到女方在街上骑车,认为此举极不体面,因此与她哥哥发生争执被推下楼梯,不久便郁郁而终。套子包裹的不仅是别里科夫的生活,还有他的思想。“套中人”成了先例现象,代表的是不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思想固化,害怕任何形式的创新,因循守旧的人。

(1)正如他所预料,在此他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把这个时代的罪恶当成了是一种普遍现象。他把语气的不自然、以及官僚主义带来的紧张归咎于他自己,归结于他在此案件中的怪诞及平庸,怨恨自己是个“套中人”。

这里帕斯捷尔纳克直接使用了先例现象человек в футляре(套中人),以此体现出巴沙·安季波夫的人物性格。当《套中人》的名称出现时,不需要指明文本的出处就能激起民族文化共同体成员对该先例现象内容的联想与回忆,通过“套中人”所蕴含的“封闭”“落后”等文化伴随意义,让读者感受巴沙·安季波夫性格中“拧巴”的一面。

(2)是的,他克服了自己的消极经历,成功地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是的,他仍然被幻想出来的恐惧所折磨。他脸上挂着礼貌的笑容,从容地诉说着这一切,仿佛一切从未发生过。在交谈中康是个“套中人”,他表现得冷漠且内敛。

在社交方面,作者将康比喻为человек в футляре(套中人),借用套中人“拘谨”“沉默不语”的形象来凸显出康的不善言辞。通过“套中人”这一生动的比喻,受话者很轻易就了解到康的性格,从而回想到他之前有关营地的负面经历。经过这样的联想过程,读者受到一定的感染,心疼康的遭遇并对该角色产生怜悯之情。

(二)活商品(живой товар)

《活商品》讲述了一个丈夫将妻子卖给妻子情人的故事。妻子丽扎被物化,成为丈夫布格罗夫和妻子的情人葛罗赫斯基之间买卖的工具。“活商品”作为先例现象指的是奴隶的买卖。

(3)来自越南、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的“活商品”经我国转运至欧洲。欧洲的繁荣国家纷纷参与到奴隶贸易中来。

这是报纸中一则有关俄罗斯奴隶贸易新闻的片段,欧洲在越南、印度等国家购买大量的奴隶。живой товар(活商品)已成为一个象征符号,在复现时发挥了象征功能,使读者联想到买卖奴隶。如果受话者并不了解该先例现象,仅仅将其理解为“有生命的商品”,“活商品”的区分性特征无法得以显现。

(4)“活商品”贸易在俄罗斯各地普遍存在,其中有很多来自北卡累利阿村庄的孩子,他们朴实且充满智慧,因此总是成为“抢手货”。

在现代社会,该先例现象在大众传播媒介中有了不同的语义。俄罗斯现在仍存在儿童买卖的犯罪行为,人贩子将周边地区大量的儿童卖到莫斯科。此处, живой товар(活商品)被赋予新的内涵,不再是奴隶贸易,而是指被贩卖的儿童,其中暗示了这些儿童的悲惨命运,以此开篇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天鹅之歌(лебединая песня)

在契诃夫的剧本《天鹅之歌》中,曾经辉煌但已年迈的喜剧演员史威特洛维奇,在无人的后台向提词员伊万尼奇奉献了一场无与伦比的演出。天鹅临死前都会唱起哀婉的歌曲,由此“天鹅之歌”作为先例现象经常被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收官之作。

(5)1971年的“雨”荷兰大奖赛,F-1四驱车的“天鹅之歌”在赞德沃特响起。

该片段选自一篇赛车科普的文章,四轮驱动汽车自推出后未在赛车比赛中流行,仅在1971年荷兰的比赛中拔得头筹。通过лебединая песня(天鹅之歌)这一先例现象把读者直接引入到文章的氛围之中,使人联想到这次比赛是四轮驱动汽车最后的辉煌,该车型的汽车将退出赛车比赛的舞台。

(6)此时罗马里奥之星已在巴西闪耀光芒,但尤里·萨维切夫的进球依然金光闪闪。粉丝们度过了一个多么美好的假期啊!但这是苏联足球的“天鹅之歌”。

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苏联队2比1战胜巴西队夺得冠军。作者此处借助лебединая песня(天鹅之歌)来形容巅峰时期的苏联男足,巧妙地陈述了历史事实。读者对先例现象“天鹅之歌”有共同的联想内容从而顺利获取作者想传递的信息和情感,使人怀念起苏联足球过往荣耀的同时感到惋惜。

(四)樱桃园(вишневый сад)

“樱桃园”源于契诃夫的同名戏剧,该戏剧讲述的是加耶夫、朗涅夫斯卡娅兄妹被迫拍卖祖传樱桃园的故事。商人罗巴辛提议将樱桃园改造为别墅进行出租,但朗涅夫斯卡娅不能接受这一做法,樱桃园是她过去所有的美好回忆。但兄妹俩没有任何办法去解决问题,最终樱桃园易主,樱桃树随之倒下。樱桃园是乌托邦,象征着过去的美好家园,它经常作为先例现象在语篇中使用。

(7)主人会不会更换呢?整个俄罗斯都是我们的地盘!老鸟飞走亦或灭绝,巢穴被毁!响亮的斧声响起,“樱桃园”被砍倒——剩下一片狼藉,再也没有人能喝到美味的樱桃酱茶了。

文中的вишневый сад(樱桃园)不仅指过去的美好,更是俄罗斯的象征。樱桃园被铲平,“新时代”即将到来——不知道它会比旧时代更好还是更坏。通过使用上述先例现象,作者实现了表达的意图,引发了读者思考,含意深邃且耐人寻味。

(8)像任何有远大抱负的导演一样,米哈尔科夫创造了自己的故事,即使与现实不符也没关系。那什么发生了改变呢?同时,为了苏联人民的英勇过去,以及知识分子的“樱桃园”,但最重要的是——为了洛杉矶,为了下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作者用вишневый сад(樱桃园)来比作苏联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使得读者联想到苏联知识分子对美好理想的崇高追求。如果不了解“樱桃园”作为先例现象的含义,则不能真正领会文中这一比喻的深层意味,更不会理解米哈尔科夫导演在其作品中想表达的主旨和意图。

(五)挂在脖子上的安娜(Анна на шее)

小说《挂在脖子上的安娜》讲述的是女主人公安娜受生活所迫嫁给了一位年老丑陋的俄国官吏。婚姻初期她受到丈夫的欺压,生活诚惶诚恐。后来她受到高官的垂怜成功挤入上流社会的社交圈。丈夫任其与其他高官富商交往,通过她出卖色相来获取勋章和官位。成功进入上流社会的安娜被金钱腐蚀内心,忘却了贫苦的父亲和弟弟,抛弃了自己的家。小说中的圣安娜勋章是一个王朝奖项,共分为四个级别,保罗一世将其引入沙皇俄国的奖励制度,旨在区分广大的政府官员和军队。二级圣安娜勋章戴在脖子上,由此得名《挂在脖子上的安娜》,即意味着一个人被授予圣安娜勋章。

(9)总督不胖也不瘦,“脖子上还挂着安娜勋章”。

作家果戈理使用了契诃夫小说Анна на шее(挂在脖子上的安娜)的作品名称,揭示了总督的身份地位。读者只有充分地了解该先例现象,引发文本联想,将小说文本与作品标题联系起来,才能理解语篇中蕴含着的人物介绍,懂得作者的巧思。

(10)而“挂在脖子上的安娜”很可能是市政府文化、体育和青年政策部门的负责人,安娜·捷列什科娃。

此处文本与原小说的联系只有政府负责人的名字叫安娜,并无相关的伴随意义。在大众传媒的语篇中,经常出现与文学相关的先例现象,但其语义与原文本无关,主要起到了吸引读者注意的作用。

(六)带小狗的女人(Дамассобачкой)

小说讲的是银行职员古罗夫去雅尔塔度假,在海滨遇到了一位遛狗的女士安娜。两个人在搭讪后相处,慢慢产生了情感,最终发生了一段婚外恋。假期结束后两人各奔东西,古罗夫回到莫斯科后始终忘不掉安娜,于是他做出了一件惊人之举,去另外一个城市找安娜。见到古罗夫后安娜大为惊诧。小地方人多嘴杂,安娜决定去莫斯科看古罗夫,两人在旅馆里定期幽会。由此,Дама с собачкой(带小狗的女人)常常用来指两个人之间产生了爱情。

(11)玛丽亚·帕夫洛夫娜来了,开始谈论列维坦,叙述着自己对他的爱意,说着说着,如同小姑娘一般羞红了脸。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听了玛丽亚·帕夫洛夫娜的话后,我说道:每个人都一定有过自己的“带小狗的女人”。反之亦然。玛丽亚·帕夫洛夫娜笑了笑,继而沉默。

在此片段中,Дамассобачкой(带小狗的女人)象征着美好的、令人向往的爱情。读者的语言意识中有关“爱情”的文化观念在此处被激发,让读者准确获取作者想表达的含义。如果读者并不了解该先例现象,“爱情”这一区分性特征无法被激活,读者就不能理解“我”对玛莉亚的所言之意。

(12)“没有小狗的女人”:一个马加丹女人想买约克犬,结果被骗子骗了。

此处作者将с改为без,其后собачка改为对应的接格关系,变成了“没有小狗的女人”。在媒体文本中经常用上述所涉及的先例现象变体形式来描写狗被盗或丢失的情况。这里将原有的先例现象加以改造,利用广为熟知的先例现象来达到表达新颖、奇特的效果[7]。

四、结语

研究先例现象是我们了解一个民族文化和思维活动的重要方式。在民族文化观念形成的过程中,源于文学作品的先例现象使用频率极高。很多文学作品标题都成了先例现象,契诃夫的作品也不例外。本文的研究从其来源入手,分析了源自契诃夫作品标题的先例现象,简单地介绍了几个常见先例现象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举例论证其在不同语篇中发挥的一系列作用。要准确解读带有这类先例现象的语篇,仅有语言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契诃夫的原作和丰厚的文化知识。在对外教学过程中,还需介绍与经典文学作品相关的先例现象,从而使学生对俄罗斯民族文化观念有一定的联想,使得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宏.外语教学中的先例名现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23.

[2]Красных В.В.?Свой? среди ?чужих?:миф или реальность?[M].М.ИТДГК ?Гнозис?,2003:44.

[3]李向东,赵葳.当代俄罗斯广告中的先例名[J].外语研究,2009,(3):42.

[4]彭文钊,赵亮.语言文化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44.

[5]李向东.论先例现象与互文本[J].中国俄语教学, 2009,(1):42.

[6]刘宏.跨文化交际中的先例现象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2):27.

[7]Лимарева.Т.Ф.,Багдасарян Т.О.Творчество А.П.Чехова как сфера-источник прецедентных феноменов в современных российских СМИ[J].Известия Волгоград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2022,(5):101.

猜你喜欢
契诃夫
可爱的契诃夫
121页11行到12行
变色龙
别让道歉成为一种打扰
别让道歉成为一种打扰
别让歉意成为一种打扰
别让歉意成为一种打扰
121 页11 行到12 行
121页11行到12行
麦克尔·契诃夫表演理论与戏曲表演美学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