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宝花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是一所办学还不到三年的新学校。学校以办一所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启迪智慧、点亮梦想的研究型学校为目标,积极为师生搭建生命成长舞台,用心挖掘和激发师生潜能,落实国家课程、拓展校本课程、开展特色课程,让每位师生收获健康、幸福与成长。
一、构思“星辉”教育理念,勇担育人育才使命
办学伊始,学校提出了“让每一颗星都熠熠生辉”的办学理念。“星辉”意指星光灿烂、光彩闪耀的样子。它有六个方面的教育寓意:一是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个人要充满梦想。二是光明。星星点灯,照亮家园,每个人要让自己发光发热。三是探究。星空隐藏着未知的奥秘,每个人要不断探索。四是进取。星星在宇宙中的运行永无止境,每个人要不断向前。五是收获。不停止对星空的仰望,收获的将是梦想、勇敢、挑战。六是童心。像孩童时那样数星星,永葆童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究精神。
教育是点亮星光的事业,学校希望每一位教师、家长引领学生敢于追梦、筑梦,让每一颗星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三年来,学校始终践行“让每一个颗星都熠熠生辉”的办学理念,以“刚健笃实,辉光日新”为校训,努力营造“友爱、求真、团结、共进”的校风,培育“好学善思、喜研乐创”的学风,努力培养“有梦想、善学习、健身心、懂雅趣、敢担当”的星辉少年,让学生每一天都能有所成长。
二、打造“星辉”文化空间,创设全面育人平台
学校以省级课题“基于星辉课程文化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建设与运用研究”为引领,通过合理规划、精心设计与建设,把在地文化、非遗文化、艺术科技、科学家故事、英雄模范等内容设计在学校的空间角落(墙面、连廊、架空层、楼梯、转角等),持续不断地打造具有星辉特质的校园文化空间。
多彩是童年的颜色。学校以星辉教育元素积极勾勒校园里的每一寸空间,以不同的颜色装饰每一层楼层墙面,以不同的颜色搭配不同的教育内容,让非正式学习空间成为学生喜欢的学习乐园和富有教育韵味的精神家园。一层(架空层)为粉色,代表梦想,旨在让学生从小学榜样树理想。学校在一层设置科技体验区,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可玩可学,设置数学、英雄人物文化文场,让学生在课后活动中能学习榜样、践行榜样。二层为绿色,代表生命,让学生学会感恩。楼层绘制有动植物生长过程、五谷的一生、筼筜湖生态变化等内容,这样的连廊文化让学生在课余学习中学会珍惜生命、感恩大自然。三层为明黄色,学校在楼层过道布置了中西乐器、纸碟画、风筝彩绘、戏曲电子屏等物品,过道成为富有艺术气息的美育空间。学生在该空间可观赏可操作可视听,以不断培养艺术素养和学习艺术的兴趣。四层为柠檬黄,设计的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文化空间。楼道墙壁布置有党史、国史、神舟飞船等教育内容,培养学生从小有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五层为蓝色,楼道墙壁布置有蓝色海洋、“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风情、金砖会议、新能源汽车等教育内容,让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三、建构“星辉”课程体系,落实全面发展目标
学校积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核心素养,精心开设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特长发展,巧融学科活动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落实“五育”目标。围绕星辉教育理念,学校规划建构了星辉课程体系,着力打造“一心五瓣”协同发展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员发展、个性发展。“一心”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国家级课程,落实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核心目标。“五瓣”课程是学科生活课程、社团活动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家校共育课程和校园文化体验式课程。
1. 学科生活课程。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着眼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劳动技能和劳动品质,开设了家务劳动课程、班务整理课程、星辉梦想农场课程、社会志愿服务课程。从个人自理到服务他人,从农业实践到职业体验,从体力动手到脑力创造,形成梯度化的劳动课程体系。
2. 社团活动课程。为了发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技能与特长,提升学生素养,学校开设思政、文体和科技等社团活动课程。思政活动课程包括小主持人、礼仪小使者、公共学识小博士、故事大王等社团。文体活动的体育类社团包括击剑、棒球、篮球、足球、健美操、轮滑、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等;音乐类社团包括合唱、舞蹈、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非洲鼓、戏剧等;美术类社团包括书法、国画、手工制作、陶艺等。科技活动课程包括编程、科技小制作、动植物培植等。
3. 社会实践课程。学校开设保护生态筼筜湖、亲近世遗鼓浪屿、走近美丽嘉庚大学村、关爱到特教(到社区)、走进博物馆(科技馆、军营村)等课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在地文化,涵养生命与人文精神。
4. 家校共育课程。学校联合学生家长开展亲子阅读、亲子运动、志愿服务、假日读书分享、家长进课堂(校园)等家校协同共育课程,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助力学生愉快地学习与生活。
5. 校园文化体验式课程。学校开发刚健园课程、笃实园课程、辉光园课程、日新园课程、数学广场课程、星辉广场课程、梦想农场课程、百草园课程等“四园四场”非正式学习空间校本课程,带着学生进入每个场域进行沉浸式体验式学习,引领学生学榜样、酝梦想、立志向、勇攀登,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探索“星辉”教育模式,迈向未来教育大道
学校围绕“未来教育”理念,大胆推进各学科课堂变革,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公平权。课前,教师精心编写“课堂学习设计”“预习单”“学习单”和“作业单”;课堂,积极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构建平等、润泽、互助、共学的新型课堂生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支持学生更好地学习,学校提出附小课堂“精、静、实、活”的共学追求,让教师努力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协同探究者,鼓励学生在学会、会学、学好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完整体验,享受学习带给自己的意义感和成就感。精,即精减课件、精减问题、精减作业,以“少而精”作为课堂设计要求,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进行伙伴协同、互惠学习,从而共同发展;静,即学会倾听,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轻声细语地相互交流,让课堂成为安静、安全、安心的学习场所;实,即鼓励各学科教师在课堂变革中真实践、真研究、真讨论,落实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进而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活,即各学科教师构建以“学”为主的课堂,整合单元主题展开大单元教学设计,统整学科内容,加强教学实践,促进学生思考力、学习力、合作力的螺旋上升。
经过实质性的课改实践,课堂不再是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场所,而是教师发挥教育智慧的场所,是学生自主探究的领地,更是师生协同成长的舞台。学校的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天性、个性,鼓励学生援疑质理;看见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闪光点,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大胆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了课堂从教师的“教”向学生“学”为中心的转变,进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敢于表达的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