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学习力的价值意蕴及实施路径研究

2024-07-01 20:54:45林文
新教师 2024年5期
关键词:生境装置生命

林文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北京发布,报告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内涵、要素和总体框架,指出“学会学习”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学习力是学生开展学习行动的关键要素,是学习的本质力量,更是学生对自身学习品质和水平的发现、提升与创造的过程。本文以学生学习力培养的价值意蕴及构建路径为切入口,以期深化学生学习力的相关研究,为学生学习力的提升“把脉开方”。

一、生命自觉:学习力的价值意蕴

学生即以学为生,学习就是其生命存在的方式之一,学习力就是叩响“生命成长之门”的能力。可以认为,学生学习力的价值就在于回应“生命自觉”,让其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内生力量。

“生命自觉”的概念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提出的。其中,“生命”指兼有自然、社会和精神等多重属性,且是充满活力的不断生长变化的有机体。“自觉”是“人的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取向,它强调人的生命发展主要是内在动力主导和自主推进的结果,而非来自外力的促进”。学习能够实现对自我生命的觉知、觉解,能促使个体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体现在文化的传承与创生的实践中。学习可看作是学生体悟生命、创造实践的过程。而学习力是学习行为发生的内生力量,是学生生命活力的彰显,是生命的核心动力。

因此,学习力的本底价值意蕴即回归生命自觉,包括对自我生命、他人生命和外在生境的自觉,这与学习力的量度属性与向度属性相适应。所谓量度主要指人类学习力的强弱大小,是学习力的量的规定性;所谓向度是指人类学习力的价值取向,是学习力的质的规定性。学生自我在与他人、外在生境的适应、参与和关系构建的过程中,在觉知、觉解自身的特长和不足、目前的能力状态、可能的学习目标和前景后,会选择适合的实践策略,改变与平衡学习供求关系,或是创生出新的学习供求关系。因此,学习力具有主体理解性、主观能动性与自我设定性,具有回归生命自觉的本质属性与天然契合点。具体而言,学习力的量度指向学生对自我生命的自觉,是对学习供需关系的调适;学习力的向度则强调学生对他人、对外在生境的自觉,是对学习需求的应答。

二、面向生活与未来:培养学生学习力的路径探究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的基本原则,确立了“引导学生明确人生方向”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不仅体现了面向未来的教育观,更指明了培养学生生命自觉、学习力的迫切需求。

(一)培养学生学习力的基本原则

学习力是一种弥合自我生命与外在生境间的裂缝的能力,同时又不断制造出自我生命与外在生境间的裂缝,迫使自我“凝视深渊”,凝聚出超越现实生活、面向理想未来的内生力量。

1. 面向生活。学生学习力的培养应当要回归日常生活。面向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力能够让其既拥有最基本的自我生活技能,更能够与人为善、合理处理好自我与他者、外在生境的关系,能够从一种狭隘的“自我中心主义”走向“人类整体主义”,以博大的胸襟和高尚的品德情操去生活,甚至能够将自我命运与他者命运、社会命运、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形成济世的志向和本领。

2. 面向未来。信息化与人工智能带来人的生存境况相较于传统生存状态最大的变化,在于人不仅存在于现实空间,还存在于虚拟空间,构建了虚实融合的生存状态。对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省思可以以人的生命成长为逻辑,以学习力为破解之道。这是由于学习力面向无限的可能,学习力所独有的创造性,既能实现学生对“实然”现实生活的温情描绘,也能够促进学生对“应然”与“可能”未来的创生。学习力以其生命性、创生性开启了面向未来的无限之途,让未来充满无穷的生命可能。

因此,面向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成为了学生学习力培养的基本原则之一。学习力并不是过度强调学习结果的精准,而是观照学生生命中的无限可能,不再强调功利主义与技术理性,而是以学习力探寻世界,走向真实的生命成长。

(二)培养学生学习力的具体策略

面向生活与未来,学生学习力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下面,笔者以学校开展的“设计和制作一个空投装置”的项目化学习为例,来谈谈培养学生学习力的具体策略。

1. 关注学习力维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拥有卓越的教学设计能力,应当充分利用校内外所提供的丰富资源,在教学设计中富有创造性地融入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素材,使学生对这些素材产生亲近感和熟悉感,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欲望。这样,学生便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如在“设计和制作一个空投装置”的教学中,教师以2014年8月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的真实事例为导入,提出相关任务;而后引导学生分析该地区的高山峡谷地貌、昼夜温差大、震区人口稠密等特点,结合当地正处于雨季,得出地震可能会引发比较严重的滑坡、泥石流、滚石、堰塞湖等次生灾害的初步结论;最后,让学生明确项目任务,即拟定需要空投的物资清单、设计并制作空投装置。

2. 倡导任务驱动,注重师生交往合作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在强烈的任务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展开知识探索和团队协作学习。

学生在设计空投装置的过程中,教师设置了一个条件:从20米高度落下,保证空投的物资完好且可用,装置造价不超过50元。而后与学生一同分析任务的具体要求,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要空投哪些物资,设计的空投装置需要满足什么样的要求与功能,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保证物资空投过程中保温、减速、减震、精准降落、防水防潮、易寻找等功能。同时,教师组织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寻找制作装置的有关内容。如此一来,学生构建的是一个开放的知识体系,获得了对知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同思维的碰撞,形成对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的全面且系统的认识。

3. 更新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虽然学生的生命自觉是提升其学习力的主要驱动力,但来自外界的评价也会影响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因此,亟须构建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于“设计和制作一个空投装置”的学习评价,学校分为设计方案的评估、制作过程的观察以及最终产品的功能测试。首先,设计方案的评估要求学生提交一份详细的空投装置设计。这份设计包括设计原理、材料选择、结构布局、预期功能等方面的内容。教师根据报告的完整性、合理性以及创新性来评估学生的设计能力。其次,制作过程的观察重点关注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教师观察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团队协作、技术运用、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学生需要展示他们如何有效地将设计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并解决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后,功能测试环节检验学生所制作的空投装置的实际效果。测试包括装置的安全性、稳定性、投放精准度等方面的内容。学生需要展示他们的空投装置能够在不同条件下准确、可靠地完成投放任务。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设计和制作技能。同时,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和调整教学进度,从而有效提高后续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自学、互学、问学、悟学,教师真正成为了“站在学生后面的参与者”。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群众路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猜你喜欢
生境装置生命
枣树适应干旱生境研究进展
落叶果树(2021年6期)2021-02-12 01:29:10
SBS装置VOCs排放控制探讨
轰趴装置指南
Coco薇(2017年10期)2017-10-12 19:43:59
一种新型消除PT二次回路压降的装置与应用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干熄焦装入装置的改进
新疆钢铁(2016年3期)2016-02-28 19:18:55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
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07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不同生境中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与本地种接骨草的光合特性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