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建华 李思町
摘 要:文章以重庆抗战遗址提质为探讨对象,调查分析重庆抗战遗址的现状,发现存在重视不够、资金投入少、分布散落、升级不够、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新时代背景下重庆抗战遗址如何建设与升级,提出了提高认识、加强重视与投入、绿色设计理念、城乡融合、新兴科学技术融入、文创产品开发等措施,就如何提质提出了一些建议,力求既响应国家号召促进文旅融合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目的。
关键词:抗战遗址;保护开发;文化传承;提质策略;增效策略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0.042
0 前言
抗战时期的重庆为我们留下了众多优秀的历史遗址,重庆抗战遗址纪念馆、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驻渝办事处、《新华日报》旧址、周公馆(曾家岩50号)、蒋介石旧居、宋庆龄旧居和马歇尔旧居等抗战遗址等场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庆加大遗址保护力度,改造与新建了许多抗战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在抗战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下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在新时期如何保护开发重庆抗战遗址,探索提质策略是当下十分紧迫的问题。
1 重庆抗战遗址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力度不够,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临时首都,为我们留下了诸多抗战遗迹。据调查,重庆保存比较完好的抗战文物遗址有400多处。由于抗战遗址分布广,涉及不同的区县,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配合机制不够协调,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资金投入与重视程度不同,部分抗战遗址年久失修、缺乏有效的利用,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遭到一定的破坏,利用效率低下。部分遗址更没有得到合理的规划利用,由于分布不同的区域,往往处于孤立环境中,各个遗址之间没有关联,导致参观学习不具有连续性。相关部门对散落民间的抗战文献、遗址的重视度不高,导致对抗战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不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难以向其他资源产业快速转换,缺少可持续发展思想。
1.2 没有与时俱进,缺乏创新观念
由于一些抗战遗址建设时间长,有的区域配套设施较为简陋,导视系统、周边环境的设计没有与历史文化形成有机的结合。部分抗战遗址展厅设计没有紧跟时代,没有很好地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打造线上线下互动展览馆,融合交互设计;文旅融合意识不够,与时俱进的思想缺失,没有把握政策的支持,以及绿色设计的理念、特色文创产品的开发等缺失问题,缺乏创新观念。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抗战文化关注度降低,对这段历史意识逐渐淡化,导致重庆抗战遗址文化没有发挥最大的教育意义与文化功效,没有更好地传播红色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1.3 展陈形式单一,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抗战遗址有的建设时间较早,一些场所年久失修,资金投入上不足,导致展陈形式单一,对人们的吸引力度不够。在主题墙、装饰造型等展览方式方面简单,内容以文字、图片、电视等形式呈现较为单调。馆内讲解人员素质较低,有的抗战遗址甚至没有讲解人员,流动性强,导致既不能满足零散游客的需求,又不能接待大型的旅游团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技术的兴起,许多展陈形式没有与新兴科学技术较好地结合,数字化设计、交互设计、智能设计、VR、AR等技术不够,导致人们参与度不高,展馆趣味性不强,互动性缺失等问题,没有紧跟时代步伐,没有很好地起到宣传抗战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2 新时期重庆抗战遗址提质策略
2.1 提高认识,抗战文化成为特色鲜明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各级政府加强对抗战遗址的重视。抗战遗址是特定历史时期变迁的见证,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承城市历史文脉重要基地。重庆曾出台《重庆市抗日战争遗址保护办法》,“建立市、区、乡三级保护责任体系,强调政府部门对规划、建设等合力管理策略”。
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市委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刻领会保护传承文化资源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高度重视抗战资源保护传承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的实施方案》《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等文件。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将保护遗址工作纳入其中,为遗址保护提供合法保护机制。
各级政府要加强重视,加大资金与人力投入,结合现代科技与智能化手段,对已建成的抗战遗址进行改造建设,提档升级,成立专门的部门加强管理,出台政策高效运营。对一些未开发的抗战遗址要加大保护与利用力度,出台配套管理措施,做到旅游产业与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相结合,更好地推动当地红色旅游发展,响应国家提出的文旅融合政策。“对于遗址活化,与其他产业进行适当融合,有利于增强可识别度,扩大抗战遗址的影响和力度。”①通过改造、建设与升级,在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做到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抗战文化,将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社会之中,让抗战遗址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特色鲜明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2 文旅融合,抗战文化推动城乡文化旅游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建设与发展进程大大加快,如何在日新月异的城乡建设中保护抗战遗址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城乡建设与融合中,高度重视抗战文化保护与传承,活化抗战遗址也尤为重要,将抗战文化元素融入城乡设计、改造、建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地方的文化价值,展现优秀的历史文化。我们应该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培育以抗战遗址、博物馆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既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又彰显抗战文化。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线索进行串联,以大遗址为主线,小遗址为支线,形成完整的抗战遗址活化线路网,打造一体式旅游路线。重庆城乡公共交通、轻轨、地铁线路和遗址点串联,开通抗战遗址红色旅游专线、抗战遗址特殊路线服务等,构建畅通快捷的旅游交通体系,方便游客进行游览。
通过以文塑旅,“充实其内涵,调动观众积极性,促进文化传播,提升抗战遗址的职能,丰富展馆内涵”②。推动抗战遗址文化旅游发展,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引领区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育我国文化和旅游新发展空间、打造全国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增长极的重大举措。开发适合收藏、纪念、休闲、娱乐的文创产品,促进抗战遗址与旅游、商业、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重庆地域文化与抗战文化的传播,带动文旅发展。打造区域与抗战文化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区域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路径模式,为全国提供区域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的样板,让抗战文化成为推动重庆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2.3 融入绿色设计理念,内外环境提档升级
首先,充分融入绿色设计理念。绿色设计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针对抗战遗址建设,要充分考虑、运用绿色设计。“主张以人为本,结合当代人们需求,减少污染,采用较为环保的材料如天然橡胶地板、可二次利用木材、可降解材料等。”③结合建筑现状、功能特点、气候特点、文物特性等因素,因地制宜,融入生态循环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照明系统、再回收利用等绿色设计理念,不断优化室内外环境。融入模块化的设计理念,采用模数网格法,优化空间结构,运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形式,在改造、设计时期,节省人工、降低资源消耗、提升建造效率。建筑运营阶段采用保温材料、节能门窗、耐用混凝土等新技术材料,为减少能源消耗,可大量使用LED光源、太阳能等照明,同时充分利用天井、玻璃、透明天棚等自然照明等手段,改善照明方式,达到节能、环保、减排的目的。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就地取材,采用木材、竹子、石头等作为建筑装饰材料,打造抗战文化墙、情景再现、故事还原等绿色环保主题文化。
其次,在外环境设计中。从景观小品、建筑外观、中庭入口、展陈形式、室内装饰等方面切入进行微改造。在建筑外观设计中,利用周边坡地、山地等,将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形成山城特有形态。在景观设计中,结合重庆天气特点变化,在绿化、树木、植物、花卉的设计上,如选择类似黄桷树冠幅大、茂密、遮阴效果好等特点的落叶乔木绿化,选择花期长的月季、喜光的三角梅对外环境进行美化,在不同时节打造不同的景观效果,烘托气氛,营造自然生态美景。“在设计过程中尊重水自流和向地下渗透的特性,进行地表铺装时充分借助地势,打造内容丰富的生态水体景观。”④通过流动的水景设计,将绿植、建筑、景观小品映射在水面上,增加动态灵动性。打造特色中式文化,如运用青砖、灰瓦、吊脚楼、拱窗等元素设计景观,建筑外观。用金属、石材、玻璃等材质打造历史景观小品。
最后,在室内设计中,先设计特色鲜明的入口,打造具有特色的、庄重的大门,在中庭设计中充分考虑铺装材料、颜色、工艺、质感以及安全性、防滑等功效。在室内设计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性能品质也可实现节能减排的作用。减少烦琐的设计,避免对资源大量消耗和占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次数,在设计过程中做到尽量实施简化设计。在展陈设计、装饰展板设计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图像文字展现,融入抗战文化,立体展陈、情景还原,结合灯光剪影效果、融入音乐、增加感应技术等各类辅助技术,通过声光电互动装置,从立体、三维、动态化方向入手,加强环境的氛围营造,提升感官体验,增加人们的情感参与度,从多个维度加强展览空间的体验效果。
2.4 充分融入新兴科学技术手段,增强体验效果
首先,已建成的抗战遗址建造时间较早,除部分市级重点遗址得到及时的改造与更新外,更多的抗战遗址由于重视程度与资金投入不足,没有跟上时代发展。我们要结合科技与智能的手段,把沉浸式交互设计、数字化设计、智能设计广泛运用在抗战遗址展馆中,通过VR、AR等技术拉近观众与展品之间的距离,向观众还原历史,让观众身临其境,丰富自身体验感。采用数字化设计思维,有效利用大数据整合抗战文化资源、个性化处理、构建动态预测模型、建立数据库、打造数字化编码,精准、有序地优化抗战遗址文化。
其次,“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到展览空间、建筑空间内部形态,丰富展览空间信息传播途径,如虚拟翻书系统、地面投影系统、全息投影、三维虚拟数字沙盘等”⑤。打造类似“端门数字馆”的形式,通过人机交互的技术使得人与建筑“对话”,将原有的重要案件、文献、口述历史纪录、声像资料等历史资源通过电脑编程,生成可还原历史事件的沉浸式体验项目,提高互动性,打破原有的静态展示,增加交互概念,增加文化普及、虚拟交互等功效。采用虚拟人物讲解,打造虚拟场景,展示文字、影像沙盘、雕塑等更好地还原抗战故事,增强游览体验。
最后,采用线上App方式,提供完整遗址信息、交通状况、抗战历史、获取网上智能讲解功能等,有利于观众规划完整旅游线路、了解完整抗战故事,做到既简化旅游流程又丰富旅游内容。“将重庆抗战遗址打造成历史与文化的‘多元主题线路或廊道,采用博物馆式保护方法”⑥,开展网上展厅,形成完整的功能主题线,以历史线索为联系纽带。实施“文化+”战略,实现了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抗战遗址信息和建筑构造信息等,以更清晰地认识和了解历史。场景交互、虚拟化的新兴科学技术也进一步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有利于提升人们的体验效果。
2.5 开发文创产品,促进抗战遗址循环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加强文旅融合,挖掘地域文化有利于突出地方特色,合理运用抗战遗址文化,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链。依托具体的抗战文化资源,设计塑造具有符号化的文创品牌,加强抗战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深入推动资源转化,充分发挥抗战文化资源创新利用,增强抗战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下,进一步激发抗战文化价值,打造重庆抗战文化高地,构建高质量文化发展,促进抗战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响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念。
王春山指出,“革命类博物馆应该提出以传承红色文化为主的大众文化消费需求导向”⑦。设计过程应紧密结合人们喜欢的潮流,把握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群体的消费心理;注重文创产品的实用性,做到美观与功能相结合。通过抗战文化支撑文创产品形成特色IP形象,衍生出相关周边,适时开发文创产品,推动“抗战遗址+”、创意卡通、吉祥物、纪念卡片、绘制经典故事等设计。“采用创新设计手法,借鉴3D技术打印、数码喷绘等数字工具,结合融媒体环境,借助互联网平台,为红色抗战文化文旅产品传播开创更完善的运营渠道。”⑧销售经营,补充部分资金,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促进抗战遗址场馆后续建设与运营可持续发展。通过文创产品销售与传播,促进抗战文化发展,更好地优化重庆地域文化。
抗战遗址文化资源是重庆抗战历史的见证,深度剖析抗战遗址存在的不足,在现有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对策,有利于将宝贵的抗战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资源。通过提高认知、加强投入、促进文旅融合、运用新兴科学技术、融入生态文化、美化内外环境、升级展览空间等手段,进一步升级改造抗战遗址,优化建设措施。注重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在视觉上、情感上、心理上与受众人群达成共鸣,深入挖掘红岩文化资源优势,坚持满足群众精神需求。合理开发利用抗战遗址资源,既具有弘扬民族精神载体的精神价值,又具有响应国家文旅融合的经济价值,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双赢,在大力宣传和弘扬抗战历史文化的同时,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注释
①常悦,任涵予.文旅融合视角下的抗战遗址活化利用策略研究:以沈阳市国家级抗战遗址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2(6):150-152.
②牛江.文旅融合视阈下景区及馆藏文物的保护利用[J].丝网印刷,2023(10):18-20.
③冷瀚宇.探析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绿色设计理念[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20):10-12.
④朱凌俊.绿色生态理念在景观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绿色环保建材,2021(8):197-198.
⑤刘婧姣.数字媒体技术影响下的展览建筑空间设计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6.
⑥李泽蕾.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0.
⑦王春山.革命类博物馆红色文化消费探析[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6(12):71-74.
⑧赵静静.重庆红色抗战文化文旅产品设计的多维创新[J].包装工程,2022(8):260-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