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在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中的运用研究

2024-07-01 21:04:33李治廷
公关世界 2024年10期
关键词:新生辅导员

李治廷

摘要: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专门力量,担负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责任。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已成为当今高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各个高校都在努力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但是,当前高校的新生适应性问题呈现出“矛盾、被动、封闭”等特点。对此,高校辅导员可以借助社会工作理论,帮助新生改善适应能力,促进大学新生尽快地融入新环境中,从而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大学生再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关键词:社会工作理论;新生;适应问题;辅导员

引言

大一新生在步入校园后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对于他们而言,高中与大学无论是在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社会环境还是在人际交往、团体活动、情感融入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会给新生带来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也会给他们带来挑战[1]。如果他们在大学生活中未能不断改变,就可能会导致学校适应的失败,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不利于学生的人生发展。因此,如何帮助大一新生度过入学适应期、适应新环境,是高校辅导员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多数高校已经认识到提高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重要性,也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新生适应环境。但方式多偏向于宣教式教育,对从高中生角色转变为大学生角色的他们而言,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未能与其真实需求相匹配。社会工作所强调“助人自助”理念,即通过帮助个体挖掘自身潜力和资源,使其能够自我解决问题和实现自我发展[2]。这一理念在高校辅导员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提高工作的有效性,使辅导员能够开展更有针对性地新生教育工作,帮助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一、大学新生常见适应问题

(一)生活上的不适应

很多大学新生都是第一次离家,来到新的环境,面对陌生的学校、老师和同学,他们或多或少地会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不仅表现在对学校环境、饮食习惯这类传统生活层面上。对于刚刚经历完高中高强度管理的他们来讲,大学还需要他们有更强的管理时间和管理经济的生活适应能力。

首先在学校环境上,很多新生对大学环境所抱有的美好幻想在开学一周后就已经成为失望,校园面积小,图书馆、体育场、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与自己的心理预设相匹配;其次在饮食消费上,虽然在用餐选择上较高中多了许多,但同质性的口味和生活时间上的懒散也让很多新生在入学后的不久选择了方便食品;更为关键的是摆脱了升学压力后,没有了之前老师和家长伴随身边的严格管理,反而产生了一种不适应,不知道每天的时间如何安排,每月的生活费用如何安排。特别是在当下短视频盛行的时代,很多同学的周末就是在床上刷视频中度过。加之直播带货的兴起,金钱观和消费观还未成型的他们,很容易被快时代的消费观念所裹挟。

(二)学习上的不适应

新生刚入大学,在学习方面最大的变化在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移。以往有班主任老师的督促和提醒,有周围环境中全体成员共同的学习目标。然而步入大学,学习不再是单一的上课听讲,学生更多的是需要自主学习。老师可能只在学习方向上做指引,深入地研究和理解依靠的是自己。特别是面对一些社会性的考试,大学并未开设此类课程,需要学生自己梳理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提升考试技能。但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而言,由于专业、兴趣、职业规划等原因,部分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变化,容易产生焦虑。

与此同时,现如今很多大学生不再有“为什么而学”的目标,“60分万岁”“学不学都一样”的观念很容易让刚步入大学的新生放下学习的任务,丢失学习的自觉性。而知晓要努力学习的同学,在学习方法上也会发现与高中有着云泥之别,如遇课业成绩上的挫折,反而会产生挫败感,引起焦虑。另一方面,部分学生有着很强的“功利心”,他们会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选择更多地学习与自己未来就业相关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会感到迷茫,不知自己学到了什么,又能用到何处。这些非理性的“功利心”违背了学习的初心,也不符合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更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人际交往的不适应

对于大学生而言,要适应并融入大学生活,人际交往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如今,大学生身上贴上了很多“社恐、社牛、I人、E人”这类的标签。无论是哪种类型,始终避免不了要与周围陌生的个体进行人际交往。有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4种:过度依赖型、被动依赖型、讨好型、拒绝型。由于性格差异、成长环境的不同以及经济水平的差异等原因,这4种类型并不总是能够相互转换,有些人可能会将这4种类型进行混合。比如过度依赖型的学生可能更愿意与人进行交往;而被动依赖型的学生则更愿意独处[3]。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大学生个体特征和家庭背景显著影响大学生的适应水平,其中居住地、户籍、父母教育水平及双方关系状况有着显著影响[4]。也正由于不同性格、不同成长经历的影响因素,某些同学进入大学后会发现别人与自己各个方面的不同,又加之一些同学存在经济上的困难,在社交中可能会产生如自卑、嫉妒等不良心态,降低自己的社交欲。这其实反映的也是新生对于陌生环境感到不安,因为不适应而导致的抵触情绪。最后,大学里学生之间的竞争要比高中更为激烈,在评奖评优、岗位竞选、实习机会、保研推免上,竞争的压力倍增,学生的焦虑情绪也会随之增加,会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很多消极情绪,甚至演变为冲突。而这些情绪又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

二、社会工作理论的运用

新生适应问题存在个体差异,而辅导员的工作量大、事务性杂,很难关照到每一位学生。将社会工作理论嵌入到辅导员的育人工作当中,把社工“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与学生“以人为本”的发展潜能相结合,能够为解决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提供多元化途径。

(一)增能理论

增能,又称“充权”或“赋权”,是社会福利领域专业用语,旨在赋予人类更大、更多的责任感,挖掘服务对象潜在能量,助人自助[5]。该理论认为,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对人的排挤和压迫造成的,为服务对象所提供的帮助应该着重于增强他们的能力,以对抗环境的压力。

对于新生来讲,在成长背景不同、生活经验不足、心理发展水平尚未完全成熟等因素的影响下,他们还未能从高中生的角色快速转变过来。辅导员可以侧重于个人层面的增能,帮助他们辩证地去看待新环境,用积极的心态去主动适应环境。在面对新生的适应问题时,要注重转变角色定位,以学习者和支持者的身份去帮助学生,要着力于提升新生的自我效能感,让新生首先从思想上引导重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是改变问题的主要媒介,生活、学习中现有的不适应并不是因为自身有缺陷、没有能力造成的,而是周围的环境不利于其健康成长,这种困境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生改变。鼓励学生将环境看成可以改变的因素,帮助学生转变看待问题的视角、提升积极生活的自信、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人在情境中

人在情境中认为个体行为与周遭环境之间有着重要关联。问题的产生是他与所处环境互动失衡的结果[6]。在解决个人问题时,要将人放在首位,从人与环境多重交互的角度去理解当下的个体。

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是因与周围环境不适应、不协调,由此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出现的迷茫和困惑。因此,辅导员在开展新生适应工作时,首先要从个人层面、环境层面和人与环境关系3个层面去理解个体所处的状态,然后运用社会工作的实务方法去解决问题。当发现新生有适应不良问题时,可以从新生所需要的资源入手。增强新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联系,帮助新生学会接纳,学会将自己的评价标准建立在现实的生活处境当中。其次,要充分考虑个人的不适应行为在人的层面、环境的层面、人与环境关系3个层面的综合影响,而不是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在工作中,让新生认识到调整自身和大学环境的体系的重要性,增进其适应性。

(三)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行为及活动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人及其物质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机能失调,试图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把治疗和改革结合起来,以使人的需要与人所处的环境之间更好地协调互动[7]。通过重视人所处在的“生态环境”,分析和理解人类自身行为的重要性,注重研究人类与环境各个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及环境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辅导员在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前,要把握新生所成长的社会大环境,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动态以及适应性状况。从而在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中对新生适应问题进行操作化分析。在微观层面中,男女生性格差异、家庭成长因素、性格特质都是影响其适应新环境的关键因素。辅导员需要调动起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积极性,与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学生成长经历中的思想动态、重大事件,从而把握处理适应问题的关键内在因素。在中观层面上,家庭、学校、同伴、网络等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讨论得较多。特别是在同伴关系当中,宿舍人际关系、同学接纳都成为影响新生适应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辅导员要保持常态化进宿舍,及时发现问题,尽早解决问题。在宏观层面中,社会变革和互联网急速发展给当下的大学生带来了很多价值观上的冲击,以往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被重新解构,而这种社会性的新旧变化被互联网社交媒体不断放大,也可能导致新生对周遭新环境的不适应。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引领者,要勇于突破旧模式,建立具有系统性和协调性的工作模式,在学生、家庭、社会和学校系统间建立密切的联系,成为一个系统的联结者,推动系统间的合作。

三、社会工作理论应用于解决新生适应问题的意义

(一)学生层面

在学生层面,社会工作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在帮助新生改善适应状态的过程中,辅导员可通过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他们的潜能。社会工作强调个体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小组适应性活动的方式,让新生能尽快熟悉一个人的独立生活,帮助学生尽快度过适应期,掌握在金钱管理、时间管理上的基本技能,避免不良情绪和不和谐因素所引发的负面事件发生,从而帮助学生培养独立人格。

(二)高校辅导员层面

在高校辅导员层面,社会工作理论可以帮助辅导员在处理新生适应问题上提供多元化的视角。特别是一些刚刚研究生毕业就入职的辅导员群体,他们往往没有管理学生和解决学生问题的经验,面对不同学生的现实情况往往束手无策。通过社会工作理论,辅导员可以全面地去挖掘学生的真实情况,包括他们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性格特点等,从而找出适应的方式去解决特定的问题。使得辅导员可以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展好新生工作,也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育人本领和学校的育人成效。

(三)学校层面

在学校层面,社会工作理论有助于学校更好地满足新生需求。新生在适应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阶段中,可能会在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生活管理上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社会工作理论的运用能够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提升他们的适应能力,有助于营造出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另一方面,新生的适应性能力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发展方向,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学校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提供更加全面、细致、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改善学习方式,增强学习本领,提高学习效能。有助于稳固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可用之才,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结语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这一群体也会不断有时代性的特点出现,这给辅导员日常的学生管理和教育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去的学生管理方法逐渐无法满足差异化的学生工作需求。将社会工作理论运用到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学生管理之中,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专业的服务和支持,而且也能够帮助辅导员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自决能力。因此,将社会工作理论运用于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实践,值得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琚运婷,张晓京,陈雨濛.整体健康视角下的大学新生适应与成长——以北京某“双一流”大学为例[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0(2):49-62.

[2]赵清.社会工作在突发事件中的专业效能——基于“助人自助”的视角[J].社科纵横,2021(2):93-102.

[3]范士青,孙利,张凤娟等.社会适应、班级人际关系与学生家庭结构:一项社会网络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6):80-87.

[4]汪小红,贾圣燕.大学新生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以N大学2020级本科生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2(22):61-63.

[5]姚弋霞,张文舜.优势视角下高校中青年教师角色偏移及现实回归[J].教育学术月刊,2021(11):61-67.

[6]童敏.生活实践中的问题解决:“人在情境中”的双主体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工作,2023(34):8.

[7]王思斌.生态系统转换下我国社会工作的位势变化与新本土化发展[J].东岳论丛,2024(1):78-85+191-192.

猜你喜欢
新生辅导员
重获新生 庇佑
中国慈善家(2022年1期)2022-02-22 21:39:45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23
辅导员工作理念转变与研究型辅导员的成长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36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 12:46:58
新生娃萌萌哒
视野(2015年4期)2015-07-26 02:56:52
新生改版
中国记者(2014年1期)2014-03-01 01:37:29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中国火炬(2009年10期)2009-10-17 03:25:22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中国火炬(2009年12期)2009-10-17 02: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