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昕媚 刘蕊菡 袁朝素
摘 要:寺庙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三大主流类型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文章以长沙宝盖寺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方式,从其寺庙园林的空间布局、形与质以及材料、色彩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寺庙园林的造园意境,总结寺庙园林空间造园特征,提出注重传统园林的延续、传统优秀文化保护传承等对策,为以后寺庙园林的传承保护性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寺庙园林;宝盖寺;历史价值;保护传承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0.014
1 寺庙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按照占有者的身份划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①。现存古典园林中,寺庙园林数量远超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数量总和,并且分布更广。寺庙园林向公众开放,与民众联系更密切,彰显其深远影响和重要地位。寺观园林指的是寺庙的附属园林,包括寺庙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②,兼具宗教文化活动和园林游玩、欣赏的功能,是宗教建筑与园林景观的结合。寺庙园林将抽象的宗教、人为的建筑与自然的植物三者有机结合,创造出佛教氛围浓烈却又自然化、文化底蕴深厚却又世俗化的园林艺术效果,营造出独特、朴素自然的寺庙园林意境③。正如宋代诗人赵抃所言,“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风景属僧家”,道出了寺庙园林独具特色的山水风光④。
寺庙园林代表着宗教文化景观,其空间布局的演变过程能够反映宗教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历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作为宗教文化的载体,寺庙园林不仅是公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宗教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中心。其所包含的经文、建筑、壁画等珍贵文化遗产,成为宗教文化的象征符号,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宗教文化景观。寺庙园林不仅承担着信仰归属、教育研究与文化传承的责任,还肩负着宗教研究的使命。其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积淀,凸显东方园林的特色。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寺庙园林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智慧。
本文通过对长沙宝盖寺的实地调研,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其寺庙园林造园特征,提升审美的文化内涵,净化人心,同时也能够继续发扬中华民族风景园林的优秀园林文化⑤,对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具有很好的启示。
2 长沙宝盖寺概述
作为千年古刹的宝盖寺是一座历史深远、极具代表性的禅宗寺庙园林(图1),始建于唐代,是浏阳沙门四大祖庭之一,也是湘楚八大名寺之一,历经沧桑,几经修复,祖塔保存尚好,碑文残缺可见。宝盖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古港镇宝盖寺村,地处连云山脉海拔1300余米的宝盖山下,坐落于峡谷开阔地带宝盖溪东岸的小山丘之上,周围重峦叠嶂,巍峨雄伟,风景如画,格外怡人。植被繁茂,竹林如海,古木参天,古墓群,祖师塔,底蕴尽显,烘托出千年宝盖禅寺的静穆清幽。
3 长沙宝盖寺造园特征分析
3.1 寺园一体的空间布局
随着寺庙园林的历史演变,既保持了传统的严谨宗教建筑布局,满足了宗教功能,同时又增添了自然风光的点缀,融入了更多游览观赏元素,使游客能够在宁静中体验心灵的洗礼与启迪,从而奠定了“寺园一体”这个中国寺庙的基本特色,具有综合的园林特征,更具人文情怀特色。
3.1.1 建筑布局
寺庙园林以宗教建筑为主体,以其布局为核心,二者结合凝聚了整个园林的精神内涵。在南宋时期出现了“伽蓝七堂”式的布局模式,即以中轴为核心左右对称的建筑空间布局形式,基本成为我国汉传佛教寺庙布局的范本。
纵观宝盖寺整体的建筑布局,依山而建,布局虽然也以中轴对称为主,但其往往根据地形的特色,形成了相对较为灵活的布局形式,现以中轴为核心层层增高的趋势,既突出了主殿的主体位置,又增强了寺庙园林的趣味性⑥。宝盖寺位于最重要的中轴线的建筑排列顺序依次为山门、大雄宝殿、万佛殿,分布于左右两侧的为自在殿、斋堂、僧寮、钟楼、鼓楼等建筑(图2~图7)。此寺庙建筑整体排布错落有致,高低分明,极具层次感,其大气的建筑布局及结构体现了寺庙园林中庄严的宗教气氛。
3.1.2 寺庙园林布局
寺庙园林中的园林空间是建筑空间的延伸,独立于建筑空间分布,是以自然景观为主的空间形式。这些园林布局可大致分为院落式、廊园式、天井式和散点式四种类型,每种都与寺院建筑布局密切相关(图8)。
宝盖寺园林空间布局形式呈现散点式布局,打破了传统寺庙格局,增加了多样性、趣味性与探索性,具有灵活的园林空间布局。由于其所处的地形独特,寺庙顺应山势高低错落而建,错落有致地融入自然景观之中,建筑亦得以精心布局。群峰环抱之下,宝盖寺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如同一方隐秘的净土,与尘世隔绝,散发出一股深邃而神秘的气息。
3.2 形与质的结合
3.2.1 形的结合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曾论及造园艺术,并说:“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露或藏,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⑦这些变化贯穿在点、线、面的排列之间,形成了各种物体空间分布的多样性变化。宝盖寺在设计上将廊架、步道、绿植、亭等景观小品节点用曲曲绕绕的道路连接起来,这就使得在有限的空间中,无形地增加了路径的长度。行人路径的增长,不仅使得行人游景的时间大大增加,更提供了更多的观察视角,使人在有限的空间获得无限的观感。因此,在寺庙园林中要将障景、隔景融会贯通,使人置身其中,既是游园欣赏放松的过程,又体现了幽静的意境。
3.2.2 质的结合
在宝盖寺景观设计中,将不同质地的元素巧妙融合,如明亮和暗淡的、坚硬和柔软的、厚重和轻灵的,都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人们对于景观的触感和视觉感受变得多样化。宝盖寺内所有建筑都为木构架建筑,其中大雄宝殿中安放着一尊重50万余千克的汉白玉大佛,佛像姿态生动。建筑周围古树的青翠以及种植的绿色植物等,为营造佛寺山水园林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人们从不同视角观赏它具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刚与柔的结合把视觉的虚与实诠释了一番。不同材质间肌理、质感的对比与融合,产生了富有层次感和变化性的虚实效果,进一步丰富了寺庙园林景观的审美价值。
3.3 自然材料、色彩的表现
3.3.1 自然材料的天然表现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所描述的就是人的内心情感与自然环境交融的状态⑧。事物最珍贵的一面来自自然赋予的原始特性,而非通过人为改变添加的新元素。建筑亦不例外,它应当与周围环境和谐相融,犹如自然中生长而成,将自然材料巧妙地运用于寺庙园林。宝盖寺造园所用的材料就地取材、朴素自然。以砖、石材为主,运用于台阶、小桥路面、林中小路等地面铺装上,而长廊支柱、殿堂外立面则采用木质材料。由于道路的铺设不平整,导致砖石之间的接合不均匀出现微小的缝隙。在经过人们长时间行走的过程中,砖石的边缘开始显露出摩擦的痕迹,使得地面铺装呈现出一种古朴的感觉。这些痕迹是寺庙园林追求的简朴之美的意境体现,材料的使用将寺庙园林生态自然的造园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
3.3.2 自然色彩的质朴表现
宝盖寺内色彩以饱和度低的色系为主,气质古朴典雅。宝盖寺中建筑群存在巧妙的颜色碰撞,寺庙建筑以木质材料为主,其山门使用朱红色大门,让人的视觉最先感受到冲击力。同时,屋顶采用的青灰色瓦片,周围的桥、廊架、亭等景观小品其材质均为石材、木材等,本为自然之物,体现自然之色,更显雅致,使人一进入寺内便快速融入佛教古朴的氛围中。绿色主要体现在植被上,寺内有着大片竹林以及大块草地,是自然界生命力“新”的象征,以花草果实的缤纷色彩作点缀,象征着对门徒的洗礼,呈现古朴苍劲之感,这无一不体现着宝盖寺的质朴自然。
4 宝盖寺的保护传承
寺庙园林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代表,承载着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寺庙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寺庙园林的价值逐渐被忽视。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寺庙园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探索采用合理的手段,既保护现代寺庙园林的功能,又传承寺庙园林传统的文化内涵。
4.1 原真性保护
我们不仅要保护寺庙园林本身,还需加强寺庙园林营造技艺的保护。对于有历史价值的寺庙园林应当采取原真性保护,保护其建筑形制、结构、材料、构造工艺、装饰、色彩等⑨。针对仍在使用的传统寺庙园林,我们应在保持其风貌特色不变的前提下,对其功能进行更新改造,以满足现代使用者的需求。
4.2 动态性保护
人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与传承者,寺庙园林的动态发展需要人来保护与传承。在保护寺庙园林资源的前提下,对文化资源进行正向的开发,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顺应,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从而调动社会积极性j。考虑到社会的不断变化,寺庙园林的动态发展也应与时俱进。因此,在保护资源的同时,我们必须让寺庙园林资源适应社会的动态变化,以实现资源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4.3 文化性保护
我们应该重视保护和传承寺庙园林及其文化价值,并利用互联网向公众展示寺庙园林的宗教文化信息,以增进公众对它的了解。在举办寺庙园林内部的相关活动时,可通过互联网发布活动信息,使公众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取活动信息,并参与到宗教活动中。
5 结语
寺庙园林发展至今,是多位造园僧历经千年呕心沥血的成果。寺庙园林的美学价值无可取代,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源泉及精神文化基础,剖析寺庙园林中的造园特征及其结合所要表达的园林意境,对于现代园林设计的考究具有重要启示。第一,重点营造空间环境意境,关注的是园林景观本身的空间氛围营造,从空间环境角度满足人的审美需求。第二,强调顺应人文精神需求。现代园林一方面需满足基本功能性,另一方面应该成为人文精神的载体。第三,着力推动人与自然共生。寺庙园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此基础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这种深刻审美观念进行现代园林设计,从而推进现代园林自然景观的保护。
注释
①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7-52.
②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③洪修平.重提佛教既是宗教,又是文化:兼论传承发展中国佛教文化的两个向度[J].世界宗教文化,2018(2):12-16.
④白洁.禅宗美学在我国汉传佛教寺庙园林中的表达[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7.
⑤王绍增,象伟宁,成玉宁,等.雅集善境沙龙,开议中国学派[J].中国园林,2015(8):51-52.
⑥j董小云.基于旅游发展的寺庙园林及规划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⑦李嘉乐.论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J].太原大学学报,2010(3):58-61.
⑧吴沛峰.禅宗美学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7.
⑨袁媛,龚本海,艾治国,等.乡村旅游开发视角下的福溪村保护与更新[J].规划师,2016(11):13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