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丽 岳强 刘志强 王广宇 刘建朝
摘 要: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是唐山市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2022年养殖面积已超过5 100 hm2,年产量超过7 700 t。本文基于唐山地区多年的刺参苗种繁育和成参养殖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几种唐山地区常见的高温、细菌性疾病、霉菌病、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关键词:唐山市;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病害;防治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作为海参的一种,在我国众多食用海参品种中品质最好,被誉为“海八珍”之首。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在刺参人工育苗技术上取得突破以来,刺参养殖业逐步兴起。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同时也有效带动了沿海渔民的就业。
1 唐山刺参养殖情况
2004年,唐山刺参养殖业开始起步,当时养殖面积仅14 hm2,成参产量仅2 t,唐山市的刺参养殖业在随后二十年中逐步发展。近10年来,唐山的海参养殖规模和产量经历了一些起伏和挑战,但总体上呈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见图1)。2018年7月底至8月初,唐山市受持续35 ℃以上罕见高温影响,刺参总产量大幅下滑60%,其中池塘养殖刺参减产超90%。经过几年的逐步恢复,截至2022年,唐山市的刺参养殖面积已超过5 100 hm2,年产量超过7 700 t[1]。
近些年唐山市引进推广了“安源1号”“东科1号”“水院1号”“参优1号”等成活率高、抗病性能好的刺参优良品种(图2),提高了刺参产量,减少了病害发生。同时积极探索和实践了工厂化养殖、池塘养殖、吊笼养殖、近海网箱养殖和海底播种增殖等多元化刺参养殖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刺参病害及防治措施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殖密度的增加,刺参病害问题成为困扰养殖户的一大难题。刺参的病害防治应以“以防为主,防大于治”为宗旨,通过了解刺参常见病害的诱发因素、初期症状、防治措施等情况,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及时发现病情,控制病情的发展,降低刺参死亡率。我们参考唐山地区多年的刺参苗种繁育和成参养殖的实践经验,结合最新的国内外刺参病害研究成果,按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2年1、2号》的要求,总结了唐山地区几种常见的刺参病害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2.1 高温
当刺参养殖池水底温度超过30 ℃时,海参会出现排脏等不耐受现象。超过32 ℃,少量海参出现化皮现象;超过34 ℃便会造成大面积死亡。高温会造成水体不对流,底部缺氧,有机质进行厌氧发酵,造成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指标升高,加速刺参死亡,中毒是高温期刺参死亡的重要因素。
2018年7月底、8月初,唐山市遭受持续35 ℃以上罕见高温影响,从图1可以看出,刺参总产量大幅下滑60%,其中池塘养殖刺参减产超90%。由于刺参养殖户缺乏应对持续高温的经验和措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防范夏季高温成为刺参池塘养殖成败的关键一环,针对这一情况,2019年我们对刺参池塘进行了改造,一是深挖池塘(图3),有助控制水温。二是在池塘上方搭建遮阳网。唐山沿海地处北纬38°55至39°34,参照7、8月高温季节太阳入射角度,遮阳网应设置为南北走向,1.5 m高,4 m宽,中间搭配1 m的风道(图4),这样可以使光线均匀照射池面,不会形成常照区和光线死角。当高温时展开遮阳网,能使池水降低 2~3 ℃。三是增加增氧设备。架设遮阳网后,池塘里藻类的光合作用受到影响,使池水溶氧降低,每公顷池塘应配备2.2 kW增氧机3台,可解决池塘溶氧不足问题。
2.2 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是刺参养殖过程中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的一类疾病。常见的有烂胃病、化板症、腐皮综合征等。
2.2.1 烂胃病 主要致病菌为灿烂弧菌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2-3]等,唐山地区发现的烂胃病多发生在刺参的中耳幼体期和大耳幼体期,死亡率高达90%。显微镜下可见,病参胃壁厚度增加并变得粗糙,胃从正常充盈的梨形逐步萎缩成小球状。然后整个胃壁发生溃烂,继而整个幼体出现体壁糜烂,最终导致幼体死亡(图5)[4]。
2.2.2 化板症 化板症也成为“滑板症”,主要致病菌为灿烂弧菌[5]、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6]等。唐山地区多发生在刺参苗种期,化板症传染力很强,死亡率可以达到80%。患病的幼体主要表现为触手收缩,活力减弱,附着能力下降,最终逐渐丧失附着能力,导致它们沉落到池底[7]。用手触摸病参养殖池池壁和附着基,能摸到大量幼体死亡后脱落的骨片。在显微镜下检查,可见患病幼体的表皮出现了黄褐色的斑块并逐渐溃烂(图6)[8]。
2.2.3 腐皮综合症 主要致病菌为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溶血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等[9-12]。唐山地区的腐皮综合症多发生在水温较低的冬春季节,工厂化养殖的幼参和池塘养殖的成参均可被感染。初期,刺参会频繁地摇头,并伴有口部肿胀和身体明显僵直的症状。随后,其体表会逐渐出现大面积的溃疡,肌肉组织裸露,皮肤逐渐溃烂、坏死,最终病参溶化为类似鼻涕状的胶体(图7)。
2.2.4 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措施贯穿于整个刺参繁育和养成过程。坚持“预防”大于“治疗”的病害防控宗旨,减少渔药投入,保证刺参产品品质。
首先,对养殖用水进行二级砂滤处理,并使用紫外线进行消毒,以净化水质,减少外源水带入的致病细菌。其次,选购健康无损伤、肉刺粗壮且摄食能力强的亲参,规格均在150 g/头以上,密度控制在6~10头/m3。有条件的可用PCR技术检测亲参是否携带病原[13]。刺参布卵密度不超过13万粒/m3,幼体的培育密度控制在0.3~0.5个/mL,投喂新鲜的单胞藻,如硅藻、扁藻、金藻、角毛藻、盐藻等,并配合光合细菌和酵母菌,每日2~4次,日投饵量2万~4万cell/mL,可根据需要适时调整投喂量和频率,避免过量或不足。幼体培育密度过大或投喂不新鲜的单胞藻会导致烂胃病发生。
稚参的附着基通常选用透明PE波纹板,投放前要进行清洗消毒,有条件可以在附着基接种底栖硅藻。稚参密度控制在1头/cm2以内,稚参附着后需要保障充气量,充气量控制在30 L/(m3·h)左右。每天换一次水,换水量为50%。每10 d倒一次池。投喂的海藻泥、人工配合饲料等饵料需要进行消毒处理,防治其携带的致病菌导致化板症的发生[14]。培育过程中可使用0.3~0.5 mL/m3浓度的聚维酮碘泼洒全池,每3~4 d泼洒一次可有效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15]。
在刺参养殖过程中如果发生细菌性疾病,应根据《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2年》的指导,及时对允许使用的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恩诺沙星等抗生素,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AST),为准确地选择治疗药物提供参考,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和误用。
2.3 霉菌病
唐山地区刺参霉菌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高湿时期,主要感染成参和幼参。这种病害主要影响刺参的体壁表面,造成刺参的棘刺和表皮脱落,形成块状的腐烂区域,从而使皮下组织暴露,形成大面积的白色斑块[16]。对病参进行显微镜检查,在水肿和脱皮处可以观察到大量的霉菌菌丝。在实际生产中,尽管霉菌病不会直接导致刺参死亡,但它会影响刺参的外观品质,从而造成市场价值下降和经济损失[17]。
防治方法:首先,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净水剂改善池塘底质和水质。需要严格控制水体透明度,防止大型藻类过度繁殖,并及时清除池塘中的藻类,避免池底环境恶化[18]。其次,禁止投喂任何发霉或变质的饵料,并控制饵料投喂量,以保持池底和水质的清洁;此外,应定期收获刺参,并执行倒池、清淤、晒池和消毒等程序,以减少有机物的积累和霉菌的滋生。对于已发病的刺参,可用200~350 kg/hm2浓度的生石灰全池泼洒,抑制霉菌的生长。
2.4 寄生虫病
寄生虫也是刺参养殖中常见病害,主要有纤毛虫、后口虫和桡足类等。
2.4.1 纤毛虫 纤毛虫病是一种主要由盾纤毛虫引起的疾病,在唐山地区的工厂化刺参苗种养殖中较为常见。而在工厂化成参养殖和池塘养殖中,并没有发现此病。病参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明显减退,拒食等。通过显微镜检查,可以在病参的溃烂区域观察到大量活跃的、类似瓜子形状的盾纤毛虫。病参呼吸树也可看到斑点和损伤。长期的纤毛虫感染可导致刺参的生长受到阻碍,减缓其生长速度。
防治措施:工厂化养殖刺参在进水时增加砂滤和紫外线消毒,杀灭水中纤毛虫和卵。同时,定期清除池底的污物,经常刷洗附着基,并在适当时机进行倒池操作,以维持良好的养殖环境。饵料在投喂前应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其中的致病寄生虫,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治疗时可使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进行全池泼洒。
2.4.2 后口虫 后口虫病是一种主要由唇形后口虫(Boveria labichs)引起的疾病。唐山地区后口虫病常出现在秋冬季节,主要感染幼参和成参,感染的刺参死亡率相对较低。显微镜检查病参呼吸树可见囊膜内外有大量后口虫寄生。感染初期在外观上看起来正常,但重症个体往往会有排脏现象[19]。排脏后,刺参会失去进食能力,导致病参逐渐消瘦。
防治措施:用青蒿、槟榔、川棟子等中草药进行药浴,药浴12 h,让后口虫从刺参呼吸树内壁上脱离,再经呼吸树的收缩作用,使虫体随海水排出刺参体外,杀虫率可达到90%以上。
2.4.3 桡足类 桡足类中的猛水蚤(Canthocamptus sp.)是刺参育苗期的主要敌害[20],猛水蚤头部附肢有一根刺可以对刺参幼体的体表造成损伤,刺参幼体一旦受伤,很容易发生继发性感染和溃疡,最终可能导致体表破裂、骨片脱落死亡。猛水蚤的生长和繁殖所需的水温与刺参幼体的繁育水温相近,它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增长,导致养殖水体变得浑浊,竞争刺参的食物和生存空间,使刺参幼体的数量急剧下降。特别是那些体长在0.3 mm左右和猛水蚤大小相当的刺参幼体死亡率最高。
防治措施:首先,养殖用水需经过砂滤器严格过滤,并对饵料用敌百虫进行消毒后投喂,防止藻泥中携带桡足类的卵。如果池水中出现大量桡足类,可用2~5 g/m3浓度的敌百虫溶液进行全池泼洒,这种方法能在2~3 h内有效消灭桡足类,同时不会对幼参造成毒害。也可使用贯众、五倍子等中草药,也有不错的效果。
3 展望
唐山刺参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为乐亭县、曹妃甸等沿海地区的渔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利益,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渔民就业。然而目前唐山刺参的病害防治体系还不够完善,为了推动刺参养殖业持续稳定的高质量发展,提高刺参市场竞争力,未来仍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和研究,进一步完善刺参病害防治。
3.1 建立疾病档案
目前唐山还未曾开展刺参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对于病害的防治多为经验积累和口口相传。未来需要全面开展刺参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深入研究刺参疾病的发生规律,包括发病前的天气、水质情况和养殖投喂情况、发病中的病症变化情况、疾病的分布情况、可能的感染途径、防治效果的影响因素、常见药物的使用情况等,为健全刺参病害的防控体系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3.2 制定刺参疾病诊断的国家标准
相较于鱼、虾类,目前涉及刺参的国家标准主要关于繁育技术、增养殖技术、配合饲料等,关于刺参疾病诊断的国家标准还处于空白状态,导致对刺参进行质量鉴定和防治用药均缺乏依据,故亟需制定统一、规范的刺参病害诊断标准,以指导刺参的生产实践和流行病学研究。
3.3 研发快速诊断试剂盒
目前养殖户对于刺参疾病的诊断主要还是依据表现症状,然而此方法只能用于发病后,滞后的发现很可能导致治疗的延误,因此研发病原的快速检测技术是未来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水体或者刺参组织进行病原检测、监测,实现对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不仅有助于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和治疗措施,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损失。
3.4 加强药敏试验的研发和药物筛选
对于刺参疾病的治疗,目前养殖户主要通过对症状的分析和养殖经验采取措施,有的药店也可以为养殖户提供药敏试验服务,已经基本具备了精准用药的条件,但由于药敏试验时间长,施药前的药敏试验未能得到全面推广和普及,所以研发更加快速的药物敏感试验方法,结合生物临床试验,筛选出对刺参疾病具有显著治疗效果的专用药物,研究出最适宜的药物组合、药量和用药时间,在提高药物的靶向性的同时,实现减少药物残留和保护环境的目标,逐渐全面实现精准用药,是未来的努力方向,以期为刺参养殖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2022年河北省渔业统计年鉴[Z].2023.
[2] 董颖.养殖仿刺参溃烂病病因初探[J].水产科学,2005,24(3):4-6.
[3] 邓欢,隋锡林.刺参育苗期常见流行病[J].水产科学,2004,23(3):40.
[4] 孙素凤.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苗期细菌性疾病及其病原学初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5] 王印庚,郭伟丽,荣小军,等.养殖刺参“化板症”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J].渔业科学进展,2012, 33(6):81-86.
[6] 张春云,陈国福,徐仲,等.养殖刺参附着期“化板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来源分析[J].微生物学报,2009,49(5):632-638.
[7] 许潇冉,葛长字,张玉群,等.三株新型刺参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分析[J].2023,62(4):118-126.
[8] 李博超,韩俊丽,高海涛,等.灿烂弧菌对刺参养殖的危害及防控方法[J].科学养鱼,2017(2):61-62.
[9] 张春云,王印庚,荣小军.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J].水产学报,2006(1):118-123.
[10] 张文泽,王印庚,廖梅杰,等.夏季保苗期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腐皮综合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阈值[J].渔业科学进展,2015(6):79-87.
[11] 王印庚,冷敏,陈霞,等.中草药对刺参腐皮综合征病原菌的体外抑菌实验[J].渔业科学进展,2009, 30(2):1-7.
[12] 王印庚,方波,张春云,等.养殖刺参保苗期重大疾病“腐皮综合征”病原及其感染源分析[J].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610-616.
[13] 张凤萍,王印庚,李胜忠,等.应用PCR方法检测刺参腐皮综合征病原——灿烂弧菌[J].海洋水产研究,2008(5):100-106.
[14] 张春云.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主要细菌性疾病的病原学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4.
[15] ZHAO Y,YUAN L,WAN J, et al. Effects of potential probiotic Bacillus cereus, EN25 on growth, immunity and disease resistance of juvenile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 japonicus[J].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2016,49:237-242.
[16] 于东祥,孙慧玲,陈四清,等.海参健康养殖技术[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204-215.
[17] PIVKIN M V. Filamentous fungi associated with holothurians from the sea of Japan, off the primorye coast of Russia[J].Biol.Bull.2000,198(1):101-109.
[18] 张春云,陈国福,闫培生,等.养殖仿刺参霉菌病的病原初探[J].水产科技情报,2010,37(2):80-83.
[19] WANG Y G, ZHANG C Y, RONG X J, et al. Diseases of cultured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 japonicus in China [C]//LOVATELLI A, CONAND C, PURCELL S,et al.FAO Fisheries Technical Paper 463:Advances in sea cucumber aquaculture and management.Rome: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2004:297-310.
[20] 李爽,宋坚,罗耀明,等.桡足类在刺参育苗及保苗中的防治[J].齐鲁渔业,2008, 25(12):17.
The cultivation status and main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 japonicus) in Tangshan City
WANG Zhili1,YUE Qiang1,LIU Zhiqiang1,WANG Guangyu2,LIU Jianchao1
(1.Tangshan Aquatic Product Technology Promotion Department,Tangshan 063000,China;2.Tangshan Caofeidian District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Bureau,Tangshan 063299,China)
Abstract:Apostichopus japonicus is an important aquaculture species in Tangshan City. In 2022, the breeding area exceeded 5 100 hm2, with an annual yield of more than 7 700 t. 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seedling breeding and culture of A. japonicus in Tangshan area for many years,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several comm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asures for high temperature, bacterial diseases, mold diseases, and parasitic diseases in Tangshan.
Key words:Tangshan City; sea cucumber(Apostichopus japonicus);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收稿日期: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