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辰玥?郝丹
摘要:高校建筑的公共自习空间,是大学生学习和社交的主要场所。场所的声、光、热、色彩等不同的环境情况会带给使用者不同的感官体验。本文采用访谈、实地观察、调查问卷、SD-AHP法对满意度调查,对北京建筑大学教学五号楼使用的满意度以及高校大学生自习空间利用情况调研得出以下结论:学生与自习空间的互动主要取决于场所的精神属性;基于环境或然论,学生在与自习空间的互动中会对空间进行改造;环境认知和空间领域性为决定学生产生自习行为时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自习空间;高校学生自习行为模式
引言
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个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对于不同使用功能的场所也有其特定的环境特征,对于自习空间而言人们常常要在这个空间中感受到安静和集中。环境是行为模式不可分的部分,在自习空间的使用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模式依赖于环境的功能倾向,而学生在使用这些空间的过程中也对环境进行改变。
一、绪论
(一)实验目的
高校建筑中教学空间为高校学生们使用频次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空间。基于环境心理学理论,高校学生自习空间的营造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物质及心理需求,使其完全服务于当下学生的学习行为模式。以北京建筑大学为例,建筑类高校的学习空间主要有普通教室、专用教室、自习室、评图室、图书馆以及咖啡厅。本文依据环境心理学原理,在北京建筑大学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模式以及与自习空间的互动关系的调研,提出以下猜想:
1.学生与自习空间的互动主要取决于场所的精神属性;
2.基于环境或然论,学生在与自习空间的互动中会对空间进行改造;
3.环境认知和空间领域性为决定学生产生自习行为时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二)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概述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
环境行为心理学主要内容包括:(1)环境认知;(2)环境压力;(3)个人空间和领域性;(4)密度、拥挤和环境类型;(5)空间行为;(6)环境问题与行为对策。
(三)研究方法
采取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手法,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观察、对不同被验者进行访谈以及通过SD -AHP(多因子变量)法对北京建筑大学学生对教四教五自习空间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并总结出问题。
二、北京建筑大学自习空间调研报告
(一)建筑学院学生自习状况调查报告
在这份问卷中多数同学选择的自习空间为学院提供给他们的专用教室,其次是教学楼的空教室和宿舍空间。可以看出超一半的学生使用专教的频次较高,可以认为专教是建院学生自习的主要地点,见图1、图2。
(二)学生对教学五号楼的满意情况调查报告
1.北京建筑大学教学五号楼环境概述
教学五号楼建于1956年,改造之前是一栋中西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其内部空间比较简单,中间是一条狭长的走廊,而教室分布于走廊两边,在建筑两端各有一个楼梯,联系建筑与周边环境[1]。
改造后,加入了一些新的支撑结构,人们在二层公共空间可以直接看到原有的屋顶,山墙与新加入的构件组合在一起。二层中间的南侧楼板拆掉后,在建筑内部创造出了一个两层通高的公共空间。北侧则被改造成一个开放的评图和讨论空间,新创造的公共空间集中在建筑的中心区域,在服务两边的教学空间的同时削弱了狭长走廊的封闭感。另外,一、二层走廊两侧也可以展示学生作品、教学成果。
2.SD-AHP法调研结果汇编
这次评价设定了14个尺度,以36个样本为对象,对应于SD 尺度的各项进行5级式评定。总体来看,多数学生对教五空间使用观感满意,认为照明充足、设计感强、富有变化、可达性强、外部环境好。学生认为教五空间的缺点主要在卫生状态和设施配备情况,见图3。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学生心中专教条件重要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为:安静程度>照明条件>座位舒适程度>私密程度>交通便利程度>卫生状况>室外环境,见表1。
3.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对专教的改造
学生在使用专教的过程中,为更方便自己的学习生活,对其空间进行改造,如改变家具的布置方式、在门上张贴字报、布置共享物品的角落等。
学生对专教座位的重新布置改掉了对桌同学相对画图时图板放置的矛盾,并且更便于放置台式电脑,此外这样摆放座椅增加了个人专教座位的私密性和领域性,使其工作学习的方便程度和隐私程度都有很大的提升,见图4、图5。
(三)小结
学习活动是大学生交往的主要方式。这些以学习为核心的活动往往被一些人排除在大学生社会交往的方式之外[2]。校园是学生的主要生活空间,对于建筑学院的学生来说专业教室便是他们的主要交往场所,上课、自习、评图这些活动都会发生在专教环境当中。
基于环境心理学角度,空间领域性与归属性的气质影响着学生与特定学习空间的互动状态。多数学生认为自习空间的安静程度是决定自习空间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教室的硬件设施。因此自习空间环境的场所精神属性是其首要属性,而场所的物质属性是其次属性。
根据环境或然论,在环境与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的关系,个人决定不能预测,但其做出决定的幅度以及选择其中哪一种行为的或然率是可以判断的[3]。学生在使用自习空间的过程中,客观存在对空间的改造行为,人对环境的改变是人和环境互动的结果。
三、高校学生自习行为模式以及与空间的互动关系
(一)高校学生自习行为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学生学习的行为模式同以往有较大发展变化。例如,同以往传统纸质笔记、阅读课本相比现在的高校学生更青睐于电子书写记录、查看电子课件复习,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设备的普及,流行逐渐向纸质与电子结合或是无纸质化发展。这些改变影响着学生同传统自习空间的互动关系。
通常认为狭义上的学习行为有两个出发点:(1)对学习知识本身的向往,从而触发的由内而外的一种学习行为,这种学习行为映射到个人身上是一种均匀的时间利用过程;(2)由于考试以及作业要求而被迫或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强制而进行的学习行为。由其特性可知,这种学习行为是一种时间集中式的学习行为,一般集中在学习考核工作之前的一段时间之内。
(二)大学生自习室满意度调查
1.问卷发放情况
针对该问题设立SD问卷调查研究高校学生与自习空间的互动情况,有效问卷填写人次为616人,其中61.2%为大一学生,37.82%为大二学生。
2.问题设立与问卷调查情况
自习室的环境质量对自习效率的影响:65.1%的同学认为自习室环境质量对自习效率影响较大;34.9%的同学认为自习室的环境质量对自习效率影响较小。
学生更愿意单独自习还是与同伴一起自习:28.9%的高校学生偏好单独自习;24.51%的高校学生偏好与同伴一起自习;46.59%的高校学生认为以上行为都可能发生。
决定高校学生选择去公共自习的空间的原因:40.7%公共自习室气氛更好有助于学习;25.2%公共自习室设施更好有助于学习;34.1%同学认为两者都会决定自己是否去自习室自习。
上学期间通常会选择自习的地方:68.02%的同学选择教室作为主要进行自习行为的空间;45.29%的同学选择宿舍作为主要进行自习行为的空间;17.37%的同学选择宿舍自习室作为主要进行自习行为的空间;65.1%的同学选择图书馆作为主要进行自习行为的空间图书馆;9.09%的同学在其他地方进行自习活动。
自习室应该具备的环境性质:高校学生认为自习空间应该具备的性质从高到低分别为:安静程度>整洁程度>照明程度>座位舒适程度>管理程度>与他人互动程度>私密程度>交通便利程度。
(三)小结
通过问卷收集的数据反馈可得知,学习的气氛、自习空间的规模、家具的布置以及服务设施等影响着自习环境中人的行为,因此,高校学生与自习空间的互动主要取决于其物理属性 。
环境认知和环境压力是决定学生产生自习行为时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自习室的硬件设施和所营造的强制安静氛围是学生们认为最重要的,而这两者对应环境心理学中的环境认知,即学生们对自习室特定功能的认可,从而允许环境来影响个人行为。
结语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和问卷数据统计分析,研究高校学生与自习空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影响自习环境因素。学生与自习空间的互动主要取决于场所的精神属性,人需要象征性的东西,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义的,因此空间的场所精神给予学生身份的认同;学生在与自习空间的互动中会对空间进行改造,在人类与其所处的空间环境中,其行为活动会在潜意识中迎合、适应其所处的环境,而环境也在同一时间被人的行为所引导;环境认知和空间领域性是决定学生产生自习行为时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人只有通过认知环境,才能从环境中获得指导行为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赵晨璋,王俊凯,张鹏等.北京建筑大学·教学5号楼空间改造[J].城市环境设计,2020(02):140-143.
[2]齐靖.当代高校教学区的交往空间研究[D].湖南大学,2004.
[3]吴昊雯.基于行为注记法的公园使用者时空分布与环境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