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公大墓出土文物早期存放地点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2024-07-01 07:32:26任博韬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4年8期
关键词:新郑大墓古物

任博韬

1923年8月25日,新郑居民李锐(原武安军军官,退役后在家务农)在城南自家园圃内掘井时发现周朝古物数十件,消息一经传出,古董商、文物贩子蠢蠢欲动,争相收购。9月1日,驻郑北洋陆军第十四师靳云鹗部队巡防时发现此事,立即上报。靳云鹗即派兵驻守,并继续挖掘,先后掘得古器数百件,同时收缴已流失古器。此事披露后,各家媒体纷沓而至,争相报道,国内外学者及文物收藏大家也纷纷前往。一时间新郑出土古物成为街头巷尾最热门的话题,同时古物的归属和存放问题亦成为焦点。郑公大墓发现虽已过去百年,但其出土文物早期存放地点及存放单位一直存在争议,同时墓主人的身份也存在较大争议。

郑公大墓出土文物最初存放地点

有关郑公大墓出土文物最初存放地点和单位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郑公大墓出土文物最初存放在河南省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志》《河南省图书馆百年》以及河南省图书馆研究馆员任大山撰写的《河南省图书馆特藏源流考》一文都持这一观点。据《河南省图书馆志》记载:新郑郑公大墓发现后,“在省教育厅和省垣开明人士的呼吁下,当政者决定将新郑古器解往省城,庋藏河南省立图书馆,于当年九十月份分两次解往省城。第一次共计古物91件、碎铜片635件,第二次(古物)53件,贝、蚌、牙、骨等351件。” 其主要依据为馆史资料以及志书、报刊记载。据民国十八年(1929年)编纂的《河南新志》卷之七记载:“河南未设古物陈列所。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安阳发现之殷墟龟甲悉数流落省外。嗣后新郑发现之古铜器、玉器及洛阳所存石刻等,今存河南图书馆。”《河南新志》是当时河南省政府主导编纂的,其所编纂内容具有权威性。另据王幼桥撰写的《新郑古器发现记》记载:“总之新郑发现之古物,现在只知一个盘子上有字,而因为古人铭辞用字,字划多少形体翻正未尽一律,那些字拏科学的方法来讲,很难断定,好在两次发现的古物,除了贝货由靳师长送康南海一个……悉数暂存开封图书馆。”20世纪20年代,开封图书馆就是指河南省图书馆。另,在何日章编《中国图书十进分类法》(1965年第三版)附录上也有记载:“西元一九二三年八月二十五日,河南省新郑县偶然出土铜器群,各方争而有之,经日章奔走维护,乃得运在河南省图书馆。”何日章是当事者,其叙述应该是正确的。故郑公大墓出土文物最初存放在河南省图书馆的观点是可信的。

郑公大墓出土文物最初存放在河南古物保存所。王瀛三、张勇撰写的《20世纪河南博物馆产生与发展概述》一文中记载:“1923年8月,在河南新郑李家楼发现一批古代青铜器……经鉴定为春秋时期郑国遗物……为保存这批珍贵的文物,经省政府批准,在当时的省会开封三圣庙街文庙内,建立古物保存所。……1930年,古物保存所改组为河南省文物保存委员会。”《图画时报》记者许士骐在1928年第432期《图画时报》载图郑公大墓出土文物,共有4幅图及何日章肖像,注文为“民国十三年河南新郑发现古物由古物保存所所长何日章加以考据保存所。”文中“民国十三年”应当是“民国十二年”,此记载有误。徐玲、刘秀娟撰写的《1927年—1961年河南省博物馆早期历史考》记载:“时任河南省督理张福来、省长张凤台商议决定将此古物保存在地点极为严肃的文庙内学生图书馆,即在开封三圣庙街文庙中专设河南古物保存所,所长由何日章担任,负专门典守之责。”

河南古物保存所究竟为何性质的机构虽然众说纷纭,但在民国时期政府公文尚未见到确切的文字记载,应是临时机构,或是附设机构,有待于专家学者进一步论证。

郑公大墓出土文物最初存放在河南第一学生图书馆。1923年《河南教育公报》刊发的《新郑古物的发现》一文载:“保存地点问题,吴帅靳师长均主张运至开封,由古物保存所妥为保存。各方舆论均亦以存放开封,较为稳妥。军省两宪曾与靳师长电商数次,规定暂保存于文庙内的第一图书馆”。《云南教育会月刊》第二卷第四号《新郑古器发现记》一文载:“自新郑古物运汴暂由本馆保存,中外人士来馆参观者络绎不绝……第一批古物运汴时,张先生亦来汴,(何)日章(当时为河南第一学生图书馆馆长)即敦请先生莅馆谈话。……康南海先生于十月十六日下午三点钟至汴,随即到馆参观古物,日章迎迓入室逐件参观。”同时期,何日章馆长还先后接待了吴宜常、裘子元、胡叔威、凌索莹、李济之,法国兰亭氏等国内外学者和知名人士的参观访问。又载:“河南第一图书馆月刊纪事:(一)新郑县发现古物运到本馆之经过……新郑县发现古物已由郑运汴暂在文庙内第一图书馆保存。”

据1923年4月《河南教育公报》载:“训令第五号二月二十四日。令各学校、各县知事:为令知事,本厅现为征集本省特产分类陈列,以供学者研究起见,拟在河南第一学生图书馆内附设博物馆,所有各县农工出品、各学校成绩、古代遗物,以及特产动植矿各物均拟搜罗陈列,以兹观摩。”此事进展到何种程度不得而知,博物馆直至1927年才成立。

河南第一学生图书馆(即文庙内的第一图书馆)有时也称河南第一图书馆。《河南新志》卷七对河南第一学生图书馆这样记载:“其次则为河南市民图书馆,原名河南学生第一图书馆,民国十一年,就孔庙前院屋宇设立,所藏新学书籍较多。十七年,重加修正,改今名。”《河南新志》成书于1929年,河南第一学生图书馆改名为河南市民图书馆应在此之前。

郑公大墓出土文物存放在河南省图书馆附设之古物保存所。据关百益《登封如意考(续)》一文记载:“(民国)七年九月,河南督军兼省长赵倜,派委员萧振泰,向登封知事钟汝廉,将如意悉数提省。十一年,赵倜离汴,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恐如意有失,乃命河南省实业厅长吴萧接收。自十五年春,省公署准省议会议决,复由实业厅移交河南图书馆附设古物保存所,俾与新郑古器并列保存。十九年夏,奉省政府令,取消古物保存所,改组为河南古物保存委员会。”河南古物保存委员会是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据1930年《河南博物馆第一次报告书》“河南省政府训令(第1327号)”载:“查十一月二十六日本府第八次委员会议,据委员兼教育厅厅长李敬斋提议,将古物保存委员会归并民族博物院以节经费一案,业经会议通过。除分别函令外,合亟抄发议案令。仰该院即便遵照,将古物保存委员会主管事项分别点清接收办理据报。此令。”于此可知河南古物保存委员会是确实存在的。关百益曾就职于河南省图书馆,1929年河南省图书馆对殷墟进行发掘,并成立编拓殷墟龟骨文字委员会,关百益是该委员会成员。故关百益对河南省图书馆是了解的,其叙述应该是可靠的。

根据《河南省图书馆志》记载,1927年6月,河南省图书馆开始分设编目、登录、典藏、出纳、文牍、庶务会计等六股。1929年改为编目组、阅览组、事务组等,根本没有古物保存所的设置,结合《河南新志》记载,河南古物保存所应为临时或附设机构。

综上几种观点,郑公大墓出土文物最初存放地点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存放在开封文庙河南第一学生图书馆是肯定的。古物保存所是否是河南第一学生图书馆或河南省图书馆附设机构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河南第一学生图书馆并入河南省图书馆也是肯定的,何时并入有待进一步探讨。

1930年,河南省图书馆根据省教育厅第1327号令将新郑出土的古物交给博物馆保存。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着日军南进,河北、山东、河南相继沦陷,河南博物馆为保存文物免遭破坏,挑选珍贵文物派专人运送至汉口,最后运往重庆。1949年,解放重庆前夕,国民党将部分文物运至台湾。新郑郑公大墓文物现分藏于河南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

郑公大墓的新闻报道和研究

郑公大墓发现后,除了引起轰动和学界关注外,最主要的是文人、学者纷纷对郑公大墓墓主人是谁以及出土文物进行报道、研究。最初记述新郑古器发现新闻报道以“靳师长新郑发现古物第一次通启”“靳师长新郑发现古物第二次通启”最为权威,各大媒体均以此通启为基础进行报道。其次以《河南第一学生图书馆月刊》记事为依据进行报道。这些通告、通启、记事不仅介绍了新郑古物的本身、发掘、收缴、运输、存放,以及学者来访、考察、认识等,为学者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文章有张邃青撰写的《新郑古物的发现》一文载于1923年《河南教育公报》、王幼桥撰写的《新郑古器发现记》等,《新郑古器发现记》后单独成书,1937年《河南博物馆馆刊》予以转载。对出土古物的著录有《新郑出土古器图志全编》,分为初编一卷、续编一卷、附编一卷,蒋鸿元编著。蒋鸿元,字寿芝,曾任第十四师正军法官。时其师长靳云鹗适驻军洛、郑之交,蒋受命编撰是书。图志辑录了郑公大墓始末、出土文物影像与尺寸以及各界人士与靳云鹗的函电往来,为我们了解郑公大墓发掘、保存等相关情况留下了最原始的资料。关百益先后撰写《郑冢古器图考》《新郑古器图录》,由中华书局印行,收录了河南新郑春秋时期郑国墓葬出土的部分精美器物,绘有器物的图像,并对器物做了分析和研究考证。孙海波撰写的《新郑彝器》,1928年由河南通志馆出版,分上、下册,全书对新郑古器进行著录绘图。

对郑公大墓墓葬年代和墓主人身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只青铜盘上的铭文。经张邃青、关百益考证为“王子頽次之庶盘”,这一论断一直存在争议。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这个铭文应该是“王子婴次炉”。王子頽究竟为何人?张邃青认为“他是周庄王的庶子、厉王的异母弟、惠王的叔父,庄王嬖姚姬生子頽,有宠,到了惠王即位,夺其大臣圃以为囿。所以大夫边伯等五人作乱……杀五大夫及子頽,是年五月郑伯突卒,十二月葬郑历公,由以上的情形推测,这次发现的应是郑历公墓。”郭沫若《新郑古器之一二考察》则认为第三四个字:“‘婴次自是‘婴齐……惟王子‘婴齐之为何人,则大有问题。”所以他认为新郑之墓大概于鲁庄公十四年(公元前680年)后之三五年间。孙海波认为新郑铜器实为战国韩国之物,约制作于韩襄王时代。经过近百年的讨论,王国维的郑器说已占据主导地位。

目前,学界普遍将该墓定为春秋中期、春秋中期偏晚、春秋中晚期之际。至于墓主人身份,除上述观点外,有学者认为是郑僖公,也有认为是郑成公,还有人认为是郑灵公。

虽然学界对郑公大墓墓主人一直存在争议,但对郑公大墓出土文物价值极为认同,有鼎、鬲、簋、编钟等,并以“新郑彝器”闻名中外。其中最为知名的是莲鹤方壶,被赞为“青铜时代的绝唱”“时代精神的象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

(作者单位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猜你喜欢
新郑大墓古物
国别成谜的纪王崮春秋大墓
艺术品鉴(2020年1期)2020-01-19 06:01:12
新郑产业新城:“屏”“芯”双轮驱动,打造中部电子信息产业新高地
人大建设(2019年8期)2019-12-27 09:05:32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
中国博物馆(2019年3期)2019-12-07 05:43:10
论燕下都战国大墓的埋葬特点*——与齐国战国大墓等比较
东方考古(2019年0期)2019-11-16 00:45:52
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启动考古发掘
科学导报(2019年24期)2019-09-03 04:33:02
“中华第一古物”:故宫石鼓
金桥(2018年2期)2018-12-06 09:30:30
小偷盗文物后厄运连连 留条归还:千万别偷古物
美丽乡村——新郑泰山
人大建设(2017年8期)2018-01-22 02:04:15
古物(七绝)
宝藏(2017年2期)2017-03-20 13:16:22
陕西蓝田支家沟西汉大墓考古 西汉鄂邑长公主墓探谜
大众考古(2014年12期)2014-06-21 07: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