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自永
西安作为陕西省会城市,有着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西安拥有国家级遗址19处、省级遗址13处,同时,也是汉唐文化集中表现的城市。2014年,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列出145处大遗址,陕西省占15处,其中西安市拥有10处,数量之多位居全国前列。西安大遗址具有完整性、延续性、单体面积大、价值突出、数量多和分布范围广等特点。同时,西安在大遗址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很显著。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于西安发布的《西安宣言》,其将环境对于遗产和古迹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大遗址周边环境和关系”得到西安大遗址保护、规划及建设部门的重视,学术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本文介绍了西安大遗址(以下简称大遗址)周边地区界定和大遗址周边区域环境现状,分析了大遗址周边区域环境的破坏因素,并提出大遗址周边区域环境保护和规划的策略。
大遗址周边区域界定
大遗址周边环境是大遗址完整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遗址周边区域的界定在大遗址周边关系研究中尤为重要,只有概念清晰,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其环境的界定对评价大遗址的价值十分重要,应十分明确地阐述环境的特点和价值及其与遗产资源之间的关系,并将大遗址的保护范围扩大到遗址周边环境所包含的一切历史、社会、精神、习俗、经济和文化的活动。《西安宣言》中,表明周边环境对大遗址重要性和独特性的贡献,提议在大遗址周边设立保护区域或缓冲地带,以体现保护其环境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会安草案——亚洲最佳保护范例》也主张把遗产地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建立一个由不同等级的保护区构成的层次系统,以满足遗产地内各种不同结构的不同需求,如遗产和景观保护区、环境保护区、考古研究区和纪念物管理区等。
缓冲区是为了有效保护大遗址而划定设立的周围的区域,为大遗址增加保护层,属于大遗址周边地区。而控制地带是缓冲区也是大遗址周边地区,是指为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环境、历史风貌对建设项目加以限制的区域,其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类别、规模、内容以及周围环境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合理划定。西安学术界认为,大遗址周边区域即建设控制地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应设置保护范围,外围可设置建设控制地带。大遗址不同于其他不可移动文物,其建设控制地带的区划工作带有一定的特殊性。认识大遗址建设控制地带的重要性、厘清其存在的问题、促进建设控制地带区划的合理性,对大遗址周边关系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有学者把历史遗址区域从外向内分为:泛遗址区、亚遗址区、建设控制地带,认为陵寝类遗址周边环境应分为历史遗址区域范围、城市建设受控制范围、大遗址本体。有人把空间管制规划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将规划区的文化遗产资源划分为文物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结合汉长安城的文物遗址分布和地域环境特征,汉长安城遗址可以划分为3个区域: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
关于大明宫遗址周边地区的划分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将唐大明宫区域划分为唐大明宫遗址、唐大明宫遗址保护规划范围、唐大明宫遗址公园3种。而遗址本体的边界和遗址保护规划的边界是研究遗址公园边界的前提,公园边界的确定受到遗址保护规划、城市规划、视线环境的控高和控宽、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对大明宫周边进行功能分区,可分为城市车站广场区、改造示范区、中央居住区、文化旅游区、核心商贸服务区。
一般来说,大遗址周边设置保护规划范围,再向外是建设控制地带,控高控宽或控产业类型。当大遗址保护模式(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旅游风情区、森林公园等)完成之后,会进一步规划大遗址周边区域,进行功能分区,将遗址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统筹考虑,这也是大遗址保护思想成熟的标志。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就是很好的范例。
大遗址周边区域环境现状
大明宫遗址周边区域环境现状和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缺乏、建设用地性质混乱、治安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乏力等,这些问题导致大遗址周边环境历史价值的完整性受到威胁。
有关大明宫遗址公园周边环境发展现状的相关研究很多,有的从土地利用、公共设施、居民生活、空间、建筑、道路交通、绿化景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有的梳理了城市发展水平落后、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缺乏、建设用地性质混乱、遗址保护资金投入少、治安条件恶劣、管理不善等相关问题。大明宫遗址地区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城市建设破坏遗址及其环境风貌、土地利用混乱、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欠缺、经济生产力水平乏力、居民生活环境欠佳。同时,还有区域发展规划的衔接问题、大遗址周边环境历史价值的完整性问题、大遗址保护资金的平衡问题、建设控制地带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等。
而丰镐遗址周边区域存在环境观赏性不足、产业结构单一、基础建设进度缓慢、生态环境恶劣等问题。
大遗址周边区域环境破坏的因素
大遗址本体与周边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大遗址保护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多为正面的,而周边环境对大遗址本体的影响多为负面的。城市大遗址对周边环境、周边景观风貌、周边社会文化和城市格局产生着深远影响。
如汉长安城遗址周边环境破坏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水的破坏、大气污染的破坏、固体废弃物的破坏。汉长安城遗址周边环境破坏的人为因素有:房屋建筑对遗址的破坏、违章企业对遗址的破坏、现代道路对遗址的破坏、种植业对遗址的破坏、荷塘鱼池对遗址的破坏、城墙外围水体对遗址的破坏。再如秦阿房宫遗址面临较严重的人为破坏因素,主要表现为:农田基本建设破坏、生活习俗破坏、基本设施建设破坏、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破坏、城市房地产建设破坏、环境污染破坏、村镇居住建设破坏等方面。
通过梳理可知,影响西安大遗址环境保护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主要有:大气环境中破坏因子、土壤环境中的破坏因子、水环境中的破坏因子、地质环境中的破坏因子、生物环境中的破坏因子。人为因素主要有: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对遗址造成的破坏,如修整田地、铺设道路、修建农田灌溉设施、乡镇企业建设等;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对遗址造成的破坏,如宅基地建设垃圾、用土取土和生活垃圾等;国家和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对大遗址的占用和影响等。同时,大遗址周边空间环境保护面临着部分遗址范围套叠与交错、规划发展区对郊区大遗址造成威胁等困境。
大遗址周边区域环境保护和规划策略
积极探索大遗址周边区域环境保护和规划策略,是开创大遗址保护新局面的重要条件。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加强大遗址及周边环境整治。面对大遗址周边环境的破坏因素,本文试着结合建筑学、公共管理、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规划、旅游管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学等方面,提出西安大遗址周边区域环境保护和规划的策略。
制定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空间模式
第一,从大遗址与周边环境糅合的方式来讲,可以将西安大遗址周边环境适宜性空间模式总结为4种:咬合过渡模式、开敞过渡模式、对比包围模式、廊道隔离模式,便于大遗址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第二,针对大遗址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制定不同的保护和规划策略。如对街区空间、景观结构进行分析,总结遗址周边街道景观存在的问题,并从景观建筑、公共空间、基础设施和植物4个方面评估周边环境的协调性,结合与遗址风貌相协调的设计原则,制定出建筑和植物视觉协调性设计策略、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协调性设计策略。第三,将遗址文化的传承和呈现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具体策略为:基底织补,包括基底修正—基底环境优化,基底编织—空间意境营造,基底补葺—文化意境提升。
规划和发展大明宫遗址周边环境
关于大明宫遗址周边环境规划和发展的策略有很多。如通过分类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区域空间整合与功能优化、优化区域空间产业发展、构建区域空间文化场景、完善空间道路交通网络等措施,提升大明宫遗址周边环境的空间规划。大明宫遗址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要注重主题理念的构造、景观特色的营造、功能划分的改进、园内道路的规划、空间结构的设计。 且大明宫遗址保护要特别注重将大遗址环境整治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因为大遗址环境整治在改善遗址地区生态环境、发挥大遗址周边效应、满足市民需求、提升城市形象、实现对搬迁居民的生产安置以及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等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
对城市大遗址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要以织补空间肌理、整合整体环境功能、传承历史文脉、渗透空间边界为指导思想,主题定位于空间结构形态的控制、道路交通的架构、景观风貌的构筑等。要以大遗址环境治理为切入点,将大遗址环境治理与保护利用和地方发展相结合。
总之,大遗址周边环境整治和改善成效显著,大遗址周边环境得到了很大提升。加强大遗址周边环境治理,不仅改善了空气质量,还提高了西安市民的生活幸福指数,让百姓受益于大遗址保护成果。西安大遗址保护工作措施得当,方式灵活,本体保护与环境改善相结合,既保存了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古遗址、古建筑,又改善了当地市民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而对大遗址周边关系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特别是对大明宫遗址周边关系的研究比较成熟,对大遗址周边文化、变迁、人口等方面的研究较薄弱,这也是学术界未来需要重点研究的区域。
(作者单位 洛阳汉魏隋唐都城遗址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