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体验中的运河文化传播研究

2024-07-01 07:32:26康会瑶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4年8期
关键词:参观者运河山东

康会瑶

在新时代理念的引领下,文化传播从口头、书面形式,逐渐转向了数字技术传播。博物馆作为大众了解历史文化的桥梁,担负着文化传播的使命,而数字技术的兴起,为文化传播带来了崭新的形态。将数字技术运用于博物馆内的文化传播,通过新媒体技术搭建的数字场景使历史突破时空界限,为观众打造虚拟的沉浸式观演空间,从而焕发出具有时代性的文化魅力。山东博物馆推出的《又见运河》沉浸式影像作品,利用全息3D技术,通过“一镜到底”的方式呈现了山东运河之美,使千年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跃然眼前。本文主要从沉浸式传播视角出发,探讨沉浸式影像对于山东运河文化传播的价值和优势。

运河与运河文化

中国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3部分组成,并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山东运河的8段河道、15个遗产点位列其中,组成独具特色的山东运河文化。运河文化在山东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集具有儒家特色的济宁运河文化、具有水城文化特色的聊城运河文化、具有商业特色的德州运河文化等5市运河文化为一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重要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山东运河不仅是一条交通、政治、商业之河,还是一条流动的文化之河,它开放包容、兼容并蓄,是中国大运河南北沟通的重要枢纽,也是南北商人和艺人的集散地,为南北各地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山东运河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种形态,物质文化包括码头、运河河道、闸坝等,非物质文化包括民俗信仰、文学作品等。

沉浸式文化传播实践

沉浸理论由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于1975年首次提出,是指人们在进行某些日常生活时会投入到情景当中,并且在不知不觉中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集中注意力,进入到一种沉浸的状态。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沉浸式体验实践越发常见,出现了数字舞蹈、数字展览、数字博物馆等。

沉浸式体验在博物馆中的运用突破了传统博物馆传播文化的机制,文化传播逐渐向图像化、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转变,并由静态的物质空间向流动的社会空间转向,通过参与性、互动性加强空间沉浸感,打开了文化传播的新通道。在沉浸式体验中,主要是由数据可视化、交互技术、全息投影、裸眼3D光影等技术作为支撑。在众多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下,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着力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但不可忽略的是,数字化只是手段,内容才是核心。数字技术与博物馆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也融入了数字技术,如在馆内建设在线虚拟展厅、文物数字化展示、沉浸式文化体验展厅等。中国国家博物馆开设“片羽重辉”数字展厅,将精美的文物以虚拟的形式保留下来;苏州博物馆开设“苏色生活博物馆”,演绎了二十四节气之下的动态的苏州生活美学;安徽美术馆开设“敦煌壁影—壁画与数字艺术展”,用数字化技术赋活敦煌壁画;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设“运河上的舟楫”展厅,使实体体验与数字多媒体虚拟体验相结合,展现了大运河舟楫带来的南北文化融合的美好古今生活。

在山东博物馆二楼的“海岱日新历史文化展之宋元明清馆”中设有《又见运河》3D沉浸式体验区,其以模拟场景的形式再现了运河遗韵,以槽船船头的形式作为观看平台,参观者似乎独立于船头,随着水流的方向来到舟车辐辏、繁华热闹的明清古镇,经过荷花亭亭玉立的微山湖、飞跃太白楼、穿梭于孔庙,看到当年搭载着万千锦华的槽船扬帆而至。这艘明代槽船,承载着我们穿越时空隧道,经过龙王庙、戴村坝、山陕会馆、光岳楼、临清等地,感受昔日运河之繁华。《又见运河》通过现代技术让古船“活”起来,让古船在运河中“开”起来。《又见运河》的这种3D全息技术产生的界面消失感和空间融合感,给参观者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参观者与山东运河文化之间形成更强的交互性,更直接地满足参观者的求知欲,从而加深了参观者对山东运河文化的理解,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扩大了山东运河文化的高质量传播。

运河文化沉浸式体验中的传播优势

以人为本  重塑文化传播理念

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的重点逐渐从服务“文化”本身转向服务“受众”,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这种转变成为当代文化传播的新理念。在新时代语境下,沉浸式就是指主体着眼于个体体验的空间和时间维度,对其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进行激发,从纯粹的观看转向体验,侧重于主体的回归。

主体的第一人称视角体验,是以人为中心式传播理念的一大特征。第一人称视角是人们通常用来感知世界的视角,从第一人称视角观察动作会使感觉运动区域的活跃性更强,并能够让参观者获得更为精确的目标物体信息。参观者作为第一视角也可在沉浸式的场景中自主挖掘观察角度,发挥参观者的自主想象力。山东博物馆的影像作品《又见运河》就采用了第一人称体验的方法,观者通过实物直接感受到昔日运河的繁华,并实现情感的带入。

人、物以及空间三者关系的重构,是以人为中心式传播理念的另一大特征。首先,在沉浸式体验中,观者与物之间实现了更广泛的连接,实现虚拟在场,通过一连串的意识操控完成对物的认知,让参观者在新奇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实现文化共鸣。其次,沉浸式体验这种超越实体空间的虚拟空间,使参观者融入了特定的环境中,更大程度上实现了物理身体与虚拟空间之间的连接,实现空间的更大延伸,并形成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参观者在与虚拟空间的交互中构成了沉浸式影像“活”的画面,从而达到信息传输的目的。《又见运河》正是在参观者所处的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交互中,达到了传播运河文化的效果。沉浸式体验中的以人为中心,除了可以使参观者更好地接收文化外,也进一步扩展了大众传播领域。因此,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也成为构成新兴媒体景观多元经济体中创造更多价值和意义的方式。

感官融合  消除空间距离感

随着技术的发展,运用多感官融合构建真实、多元、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成为文化创新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沉浸式体验与纯粹依靠听觉或视觉的绘画、雕塑、舞蹈艺术不同,沉浸式艺术可以调动多感官的参与,激发想象力,在沉浸式体验中参观者产生跨越时空的奇妙感,从而消除现在空间与过去空间的距离感。

在传统博物馆中,历史与文物的展示总给人一种距离感和神圣感,但艺术审美的本质是主体和客体的双向互动,在如今信息重叠的时代,沉浸式体验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优势。沉浸式体验中的文化传播通过影像、新媒体等视听设备,给参观者带来震撼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参观者的触觉、听觉和视觉等多种感官,使观者完全沉浸其中,增加了文化传播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同时消解了文化与参观者之间的壁垒。在山东博物馆的影像作品《又见运河》中使用全息3D技术,使山东运河文化以多元的场景被唤醒,参观者在视觉、听觉和触觉的结合中全身心地投入运河文化意境里,产生情感共鸣。

动态场景  加深空间沉浸感

21世纪的文化艺术,在科技的支撑下创造出更多的视觉盛宴,动态场景是高度的多维度的综合体,也是呈现视觉盛宴的重要形式,并逐渐成为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全息投影、视听技术、触摸屏等科技手段的运用,均可提高参观者的体验感,加强空间沉浸感,将参观者带入到更深、更远的意境中。

从技术方面考虑,引发沉浸感的主要因素就是动态场景赋予的“界面消失感”和“空间临场感”。界面消失感是指参观者在观看影像时,由于界面的宽和广而意识不到界面的存在,正是这种界面消失感引发了空间临场感。临场感是在计算机远程环境和虚拟现实情境下描述情境特征,分为空间临场感和社会临场感。空间临场感是指个体感受自己在虚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社会临场感是指“与他人”共在的感受。山东博物馆的影像作品《又见运河》中的临场感主要指的是空间沉浸感,《又见运河》在物理空间中搭建真实的场景,再配合全息投影技术,给参观者带来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动态场景的塑造也是博物馆沉浸式文化传播的再构建力量,动态场景可以赋活参观者的神经网络。动态场景的塑造除了可以在感官上加强沉浸感之外,也可以在文化的接收过程中加强沉浸感,对展现地方文化特色起到关键作用。在《又见运河》中展现了聊城、济宁、德州、枣庄等地的自然风光与特色建筑,如聊城的光岳楼、济宁的孔庙、枣庄的台儿庄等,动态式地方特色文化的展示,可以更好地激发参观者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感。

沉浸式文化体验对文化传播的意义

依托数字技术的发展,文化传播方式转向了沉浸式体验,给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生力量,使文化的接收者以一种新的方式理解世界并与之互动。理论家、思想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曾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他认为,媒介是人感觉能力的延伸或者扩展,那么,沉浸式体验这种媒介则是人综合感官的延伸。当下5G、AR、VR 等技术的运用,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角度、新思路,着力打造沉浸式的文化环境,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实现虚拟与真实两种时空的交错,进一步实现人与媒介的融合,从而满足参观者对于地域文化的需求,促进地域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满足观众对地域文化的需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地域性扮演了符号化的角色。随着文化消费的转型和深化,人们对于地域性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在博物馆中也逐渐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浏览式参观,而是产生了深入历史场景、触及历史语境的沉浸式体验。这时博物馆中的文物也不再是古董,而是历史的结晶、文化的浓缩。

沉浸式文化体验与文字、图片相比,可以更好地满足参观者对于地域文化的需求,通过特定的故事情节、场景设置、角色塑造等全方面地展示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运河文化与儒家文化、黄河文化、泰山文化等地域性符号,共同组成了独具特色的齐鲁文化。在《又见运河》中,以山东段运河为行动轨迹,以其途经城市的特色建筑为地域文化标志,以当地人的生活为背景,以全新的方式满足参观者对于山东运河文化的好奇心,使大众的文化归属心理得以满足。

促进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桥梁,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技术的融入越来越广泛,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方式也愈发彰显特色。沉浸式体验的传播方式,展现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也体现了文化传播的数字化转型趋势。沉浸式体验中的动态化影像可以呈现丰富多样的地方文化内涵与特色,加快地域文化的传播与认同,为参观者提供更多元以及个性的文化体验,有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见运河》这种沉浸式影像是讲好山东运河文化的重要路径,使静止的图像和冰冷的文字转变成动态影像,构建出超真实的场景体验,激发人们对于运河文化的文化记忆,增强人们对运河文化的认同感,加快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之,文化传播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是其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沉浸式传播方式已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其智能化、交互性使文化传播从闭塞走向开放,拓宽了传播范围。本文主要分析了山东博物馆《又见运河》中沉浸式体验对于文化传播的优势,在《又见运河》中以第一视角的方式,提高了受众参与度,文化传播理念由文化本身转向了参观者体验,沉浸式影像可以调动多感官融合,实现超越现实的互动与对话,使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山东运河的风情文化。在沉浸式体验中,动态场景的塑造满足了受众的差异化与个性化的文化需求,使受众主动参与到文化接收过程中,有助于受众深入了解文物内涵,实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播,从而实现对山东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单位 太原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参观者运河山东
和名画“撞衫” 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青年文摘(2023年13期)2023-11-16 14:19:30
图说山东
新航空(2023年9期)2023-09-18 18:59:16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走向世界(2022年18期)2022-05-17 23:03:14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金桥(2022年3期)2022-03-29 01:16:24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金桥(2021年6期)2021-07-23 01:27:04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黄河之声(2020年11期)2020-07-16 13:27:12
脑洞大开
数说InnoTrans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