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铸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2024-07-01 07:32齐丽华王际川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4年8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中华民族

齐丽华 王际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5000年中华文明,它体现了中华民族高超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更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形成强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民族力量,助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体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脉和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最深厚的软实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是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有力保障。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一脉相承且不断壮大,根源在于大一统思想及其制度实践。历史上中国也曾发生过多次战乱和分裂,彼时人心涣散,经济社会凋敝,国家和人民饱受动荡之苦。但中华民族在一次次的危机中不仅没有被分裂,相反,面对内外压力,中华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凝聚起人心,号召起斗争的力量,激发出人民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以深厚的家国情怀、舍生取义等爱国主义精神力量共同抵御外敌,始终维护着国家的团结和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是共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提供精神依托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共同寄托、共同信仰、共同心灵归宿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者爱人、以和为贵、诚实守信等道德理念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精神财富,凝聚了民族的精神合力,形成共同认同、共同栖息的精神家园,给我们带来安全感、方向感、幸福感,引导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它凝聚了一代代国人的夙愿,人民是实现这一梦想的力量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根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着不竭的动力。从民贵君轻、民惟邦本等人本思想中,人民群众作为国家主人的角色认同感被强化,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融为一体,进而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以不断高涨的热情、不竭的智慧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面临的问题

当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避免其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民族意识的淡漠,影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在当前国际斗争形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下,部分人的民族意识出现问题,这既伤害了国人的民族情感,又阻碍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加强,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

二是部分高等院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研究投入力度不足。部分高等院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投入力度不够,在教学实践中,既缺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深入研究的师资力量,也缺少这部分知识的深入教学活动,导致学生对相关知识认识不足或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学生的民族意识觉醒受到限制。

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南北交流融合程度不够。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南北区域间的语言、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地域的差异性和距离的限制,导致南北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不够紧密,成为阻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重要因素。如广东、福建的春节游神,甘肃的社火等春节活动,因南北交流不足,导致传统文化仅为区域人员熟知。这种南北之间文化的闭塞影响人员的交流交往,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融合、大交流。

四是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认识不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各民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共同创造形成的文化符号,其统一的属性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使用严重不足。比如大运河的音乐文化符号凝结了中华优秀的南北文化,促进了南北的各项交流融合,但是却鲜少被人们关注与重视,导致大运河沿线的音乐文化符号无法充分发挥其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一是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长期规划。政府应出台相关文件,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教育部门应优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将其纳入学校必修课程,提高其在学校的地位和比重。同时,开发适合普通社会民众适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读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大势。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文化传承人的社会价值。文化的广泛传播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方面,以学校为重点,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教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一大批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人才,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为依托,在社区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发挥传承人的社会价值,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区的辐射能力。

三是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众,提高大众欣赏水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与文明,烙印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记忆,更易为大众认可和接受。要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受众,引导大众逐渐从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中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避免寻求单纯的感官刺激,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切实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功效。

四是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形式。现代社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搭建多元化的传播平台,包括各类传媒、网络社交平台、线下文化活动等,形成互动、共享、传承的新格局。

本文选自: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成果(课题批准号:2205461)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