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实践与探索

2024-07-01 07:32胡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0期
关键词:创新发展

胡潇

摘 要:近年来,黄山市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徽文化的多重价值,成功打造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案例,充分展示了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徽文化创新发展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为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实践路径探索提供借鉴。

关键词: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创新发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0.01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徽文化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在宋代以来的千年历史长河中,徽州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大移民所形成的宗法社会,“东南邹鲁”的文化氛围,徽商经济的厚实基础,促成了徽州“儒风独茂”的文化气质。程朱理学扎根徽州,新安理学、新安朴学、新安画派等相继出现,诸多著名的学术流派和文化品牌,让徽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黄山市坐拥徽州一府六县中的徽州府、歙县、黟县、休宁和祁门县,是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历来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放在重要位置。近年来,黄山市借助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两大国家级平台,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制,加强文化资源保护,挖掘文化遗产价值,让珍贵的徽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本文将以黄山市在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中的具体举措为例,探讨新时代地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

1 黄山市徽文化保护传承的具体举措

公开资料显示,黄山市文化遗产底蕴丰厚①。黄山、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地(图1),歙县、黟县入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并拥有中国传统村落310处(列全国地级市第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全国地级市前十),不可移动文物8032处(占全省32%)。全市建成博物馆50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家—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三级以上博物馆6家,平均每2.8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远高于全国平均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黄山市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程大位珠算法,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3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处,省级非遗教育传习基地5处,2022—2024年度省级传承基地20处,省级非遗工坊3处。

1.1 文物保护利用方面举措

一是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自2009年起,相继推出“百村千幢”保护工程、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在对101个古村落和1065幢古民居修缮保护的基础上,开展“十六古”保护工程,对116处空间形态类建筑群和3348个建筑单体进行全面修缮保护利用。二是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出台了《黄山市古村落保护利用办法》《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档案管理办法》等15个规范性文件。2016年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又出台了《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歙县徽州古城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规范化、程序化。黄山市也正在草拟民宿管理条例,希望通过系列法律法规政策的出台,进一步规范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行为、完善法制体系。三是创新流转产权机制。建立古民居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平台,创新开展古民居产权规范流转试点,通过“四步走”程序,即集中收储古民居、申请报批、按规拍挂出让、规划公示实施,成功流转了38幢古民居,同时也有467幢古民居被认租、认领、认购。四是打造万里茶道样板。召开“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推进会,加入万里茶道申遗城市联盟,明确了下一步万里茶道申遗工作任务。举办“中蒙俄万里茶道申遗国际学术研讨会”,推进万里茶道朝着世界文化遗产的目标迈进。开展“世纪动脉—万里茶道九省区文物联展”安徽站联展、“2023万里茶道—环中国自驾游集结赛”(黄山站)暨万里茶道文物主题游径等活动,全面助力万里茶道申遗宣传推广,让更多人了解“万里茶道”的过去和现在,进一步推动“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举措

一是提供政策保障。认真贯彻《安徽省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出台了《黄山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并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制定了《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政策,进一步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确保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二是健全传承体系。编辑出版《歙砚新考》《四宝精粹》《徽州技艺》《中国歙砚》《黄山文化遗产研究》等特刊杂志书籍共计40余册(部),并启动保护区内濒危项目保护工程和60岁以上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工程,形成电子档案,通过文字、图片、录音等方式建立传承档案和数据库,健全国、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三是搭建传承平台。扎实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打造徽州非遗展示传播新窗口,已于2023年11月10日建成开馆试运营。与故宫博物院驻黄山市徽派传统工艺工作站、故宫学院徽州分院、博士后工作站积极合作,实施徽匠研修研培计划,有效培训提升非遗传承人、非遗保护管理人员的整体知识素养。四是坚持宣传展示。连续打造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成效显著;歙县徽州古城非遗夜市、屯溪黎阳IN巷非遗购物节都已成为当地景区的知名旅游品牌项目(图2),“徽匠神韵—安徽徽州传统工艺故宫特展”“明月清风—故宫博物院藏新安八家书画展”等展览也在全国非遗传承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关注。五是创新非遗传承发展路径。开展茶旅深度融合发展现状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专题调研、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态存续与保护现状调研等工作。“美在徽州非遗体验之旅”线路入选安徽非遗主题旅游十大精品线路。“搭建非遗与景区深入合作平台”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二十大优秀案例。持续推进黄山市“中国文房四宝文化名城”复评工作。

2 黄山市徽文化活化利用的实践探索

徽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其时代价值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黄山市已成功打造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系列案例,将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中促进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2.1 乡村旅游效益显著

全市4A以上景区中古村落古民居游客接待量占总接待量的64%,发展徽州民宿3200多家、年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15亿元以上,超过10万农民从事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西递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西递、宏村入选“2021全国文化遗产旅游优秀案例”。

2.2 特色小镇迅速兴起

积极推进古村落、古建筑等向特色小镇发展和提升,推动休闲产业发展。以世界文化遗产地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为例:西递遗产小镇创设“西递文化遗产论坛”,搭建高端遗产建筑创作、展示和交流平台;宏村艺术小镇利用写生、摄影优质基础,打造艺术写生、摄影影视创作基地,成为现代艺术交流高端休闲度假的旅游目的地。

2.3 文创产业蓬勃发展

利用古村落、古民居等古建筑,依托故宫博物院驻安徽黄山徽州传统工艺工作站,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徽文化产业园建设。徽字号、见明堂、徽派雕刻研究院通过建设博物馆、文化体验园等,开放工艺流程供游客、学生参观游览,徽州研学旅行蔚然成风、蓬勃发展。

2.4 非遗展演彰显活力

举办中国非遗大展(图3)、2023年黄山市传统民俗巡演、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黄山市主会场活动等系列活动,积极推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和众多非遗项目,营造人民共享非遗的社会氛围。组织部分新安医学、茶类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第二届中国(黄山)新安医学发展大会、福州“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主题活动、2023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黄山)论坛等活动,进一步增强黄山市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5 徽剧传承深入人心

挖掘徽剧历史文化资源(图4),成立黄山市徽剧院,建设徽剧博物馆和徽风皖韵小剧场,开班徽剧传承定向班,签订“两省三地徽剧保护”合作协议,挂牌成立省徽京剧院黄山市分院。挖掘徽州地方素材,创作黄梅戏《凤舞黟山》《特别超市》,入选“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安徽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以习近平总书记给胡晓春、李培生回信为选题创作《迎客松日记》,被列入2023年度安徽省戏剧创作孵化计划。

2.6 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有序推进

2023年5月4日,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正式启动。黄山市积极响应,推出“十大”文物主题游径,梳理涵盖古建筑、石刻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文物类型60处,串联推荐40道徽州美食、25处特色体验店和24家徽州民宿。“十大”文物主题游径的推出,既是黄山市文化遗产资源的展示,也是近年黄山市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展示。

3 徽文化创新发展的建议

面临当下快速发展的文化市场,徽文化需要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②。一方面,要以徽文化资源为基础,以传承和弘扬徽文化为目的,建立徽文化抢救修复机制,加强对徽派建筑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另一方面,要提炼徽文化标识、创新转化手段、强化平台建设,提升徽州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充分展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让珍贵的徽文化留下来、活起来,走上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以下方面值得优先考虑和布局。

3.1 深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持续加强黄山风景区“双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充分发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作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旅游组织等国际机构建立合作联系机制,开展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提升保护管理水平和国际影响。推进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保护利用工作,恪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建立健全系列法律法规,通过招商引资、业态创新等方式,合理利用文化遗产,不断探索以文化遗产保护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推进“万里茶道”申遗,拓展文物对外交流平台,多渠道提升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3.2 夯实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

以徽州古建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平台,深入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全面摸清徽州古建筑底数,编制实施一批重点文保单位保护专项规划。强化火灾、拆卖、雷电等风险隐患防范,实施一批消防、安防、防雷等防护性保护项目。推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抢救性保护到向预防性保护转变,实现防火防盗安全设施建设率100%。实施古建筑群等文物修缮工程,加大南屏、屏山、雄村、许村等景区类村落和中国传统村落的文物保护利用力度。

3.3 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在歙县、黟县列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加强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保护历史环境,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的文物保护要求,推进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修复,完整保存村落面貌。以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加大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力度,在徽文化大背景下提炼各地特有文化符号,结合每个镇村的自然禀赋、文化特色、民风民俗等,科学规划设计发展路径,提升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强文化、旅游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古村落可进入、可参观、可停留。

3.4 提升博物馆事业发展水平

充分发挥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徽州历史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引领带动作用,促进非遗、历史类博物馆建设,培育自然类、科技类、生态类等专题馆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鼓励博物馆挖掘研究文物价值内涵,以物知史,以物见人,推出一批涵盖抗战历史、历史文物、地方文化、民俗风情等内容的原创展览。鼓励文物博物馆单位深入挖掘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更加注重实用性,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延伸文博衍生产品链条,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3.5 加强高质量文化供给

以建设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抓手,持续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国家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建设,进一步挖掘和保护徽州地区的文化遗产。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数字影像传承传播工程,提升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水平;推进全市民间文艺领域作品登记、宣传推广和版权保护,鼓励创新和传承,提高民间文艺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

3.6 推动文旅融合、文物活化利用

通过开展创新服务,使文物焕发新的活力,让文物更好地融入生活、服务人民。抓好古村落、古民居等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推进公共服务功能较完善的徽州古建筑打造文化主题鲜明的乡贤好人馆、博物馆、农民文化乐园等,打造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标杆;推动徽州非遗民俗进景区、进街区,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徽州文化的魅力;大力发展民宿、徽菜、徽派建筑等产业,系统谋划文旅项目,把独特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4 结语

总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是一项长期工作,应持续加大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力度,深入挖掘和丰富徽文化内涵,充分展示、激活、弘扬徽文化,增强其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徽文化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传承创新、融合发展中焕发出新生机。

注释

①郭金龙,朱延发,钟伟,等.徽州文物建筑保护与利用调查研究[J].山西建筑,2022,48(1):17-19,22.

②蒋婉莹,吴秀云.徽文化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及路径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20,36(6):137-142.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有效性
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的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探讨新时期环境下博物馆的讲解工作
创新发展 奋勇前进 释放洪荒之力
关于“互联网+”趋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