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博物馆馆藏明代丝织品初探

2024-07-01 07:32张健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0期
关键词:明代纹饰纺织品

张健

摘 要:山东莘县博物馆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其馆藏明代纺织品服饰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经保护修复后,现有纺织品文物17件(套),织物类型主要有缎、绫、绢、罗、棉、麻等。纹样涵盖了四合如意云纹、缠枝花卉纹、万字纹、变异云纹、双环纹等,图案元素以缠枝、花卉、凤凰、牡丹等为主。文章为深入探究明代服饰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历程提供了基础性的资料,也为今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馆藏;出土;明代;纺织品;形制;纹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0.006

山东境内出土明代纺织品较少,莘县博物馆藏有多件明代纺织品,文物来之不易,较为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珍贵无比。已公开发表的考古资料显示如“山东鲁荒王墓出土明代服饰包括交领长袖袍7件、盘领袍3件、半袖袍5件、12件麻质服装及衣料等”①,比莘县博物馆馆藏明代纺织品时代早,亦有相似之处。本文以莘县博物馆馆藏明代纺织品为研究对象,初探明代服饰之美。

1 馆藏丝绸服饰的种类及形制

莘县博物馆馆藏丝织种类多样,经鉴定共计6大类、17件(套),材质以丝、棉为主,制造工艺有织锦、刺绣、织金等。按照功能、款式分为袍、衫、裙、鞋、袜、棉被、香囊、鸳鸯荷包以及饰品类。

1.1 袍、衫

黄地织金提花吉服袍(图1),通裁型圆领袍褶摆式,长220厘米、宽120厘米。此袍为织金黄色缎面,质地为丝,圆领,右衽,“琵琶袖”祛处留“出手”,衣身通裁,各有四组褶摆,褶摆与衣身为平直形褶摆,大襟与侧缝开衩处缀有两对系带,肩袖通襕与膝襕织成的柿蒂窠,内绣鸾凤、牡丹、海水江岸纹。从已知山东地区柿蒂窠织成袍衫来源看,穿着者为皇帝、王、公、国戚,或者是重要的受赐人,如山东鲁荒王墓出土“妆金柿蒂窠盘龙纹通袖龙襕缎辫线袍”、山东孔府旧藏传世“绿罗织金凤女袍”等。

通裁型交领袍无摆式2件,按袖型分为窄袖、广袖,衣领衣襟的组合方式为交领斜襟式。

黄地缠枝花卉暗花缎锦袍,衣料为黄地暗花缎,质地为丝,通长222厘米、宽130厘米。交领,右衽,窄袖,衣身通裁,两侧无出摆,侧缝开衩缀有一对系带,全幅上饰缠枝花卉纹。西汉《礼记》载:“袍必有表,不禅。衣必有裳,谓之一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衣部》载:“袍,补也。”袍有表有里,并填充丝绵物,为御寒之服。

蓝地四合如意纹妆花缎衫(图2),面料为蓝色妆花缎,质地为丝,长205厘米、宽101厘米。交领,右衽,广袖,祛处留“出手”,衣身通裁,衣身左右两侧无出摆,呈圆弧状,侧缝开衩缀有一对系带。整体结构以前后中线为轴,衣身与袖子分为4片,左右对称。袖、领缘处均以“线”“条状”的拼缝裁剪进行装饰美化,并加以金线绞边。独特的袖缘以宽阔的米黄色面料缘边进行装饰,领缘缀有棕黄色护领沿着领口轨迹进行花边点缀。衣身与袖缘、领缘、大襟的色彩搭配协调、美观,撞色的拼接形成层次感较强的“线”饰,整体搭配相辅相成,曲线平滑、圆顺,制作工整、细腻,使整件衣服看起来更加精致华丽。《明史·舆服志》载:“生员襕衫,用玉色布绢为之,宽袖皂缘,皂绦软巾垂带。贡举入监者,不变所服。”

断腰式交领袍2件,衣身非同裁,广袖,上衣断腰,连接下裳,下裳马面侧有褶。

黄地云纹暗花缎长袍(图3),质地为丝,通袖长196厘米,衣长95厘米。交领,右衽,广袖、祛处留“出手”,大襟与侧缝开衩处缀有一对系带。领缘以宽阔的米黄色缘边。下裳腰部大褶。全幅饰四合如意云纹。

黄地素绫棉袍,整体衣料为素绫,质地为丝,通袖长115厘米。交领,右衽,广袖,祛处留有一拳,衣身断腰,腰部大褶,袖缘、领缘均以宽阔的缎织物镶边。《酌中志》载:“大褶,前后或三十六、三十八不等,间有缀本等补。顺褶,如贴里之制,而褶之上不穿细纹,俗为马牙褶,如外廷之漩褶也,间有缀本等补。”②

1.2 明黄地织金暗花绸裙1件

裙,古作“帬”“羣”(通“群”),明代之裳(裙),男女皆服,长短皆有,女子所穿多称作裙③。

黄地织金暗花缎裙,侧褶单斓型,质地为丝,长210厘米、宽79厘米,腰长118,裙长83厘米。主体为暗花绫,裙腰部、腰头两端系带为平纹棉织物,内外四个裙门两两重合,裙身左、中、右各有较宽的马面,马面两侧由3.5个裙幅构成,裙片三三相对而成的褶裥,裙身底部横斓上饰菊花云纹等纹饰。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谈及女裙的裙褶及裙幅的多寡时说:“裙拖八幅湘江水。幅既有八,则折纹之不少可知。予谓八幅之裙,宜于家常;人前美观,尚须十幅。”可见,常见的裙幅多为八幅。

1.3 鞋2双、靴套1双

女鞋翘头履,质地为丝、棉,鞋后部有舌,长19.5厘米、宽5.5厘米、高8厘米,翘头长3厘米、宽2.5厘米。制作工艺精雕细琢,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精品。

云头履,鞋面为褐色绫,鞋内为平纹棉,鞋底为2层棉底加1层皮底的复合鞋底,质地为丝、棉,长28厘米、宽8.3厘米、高9厘米。上饰如意云头。

黄地缠枝花卉纹暗花缎靴套,质地为丝,长22厘米、宽35.2厘米。黄色地上饰有缠枝花卉纹饰。

1.4 明棉被共计3床

棉被,质地为丝,长200厘米、宽170厘米。上饰梅花及缠枝花纹样,被头横向一幅,下接纵向四幅拼接背面。

棉被,面料为暗花缎,质地为丝,里料为棉,长194厘米、宽106厘米。上饰缠枝花卉纹及云纹。

棉被,质地为丝、棉,长200厘米、宽170厘米。被头横向一幅,下接纵向四幅拼接背面。

1.5 其他4件

黄地小云纹暗花绸祝帕,质地为丝,长108厘米、宽60厘米。上饰“祝帕”字样、变异云纹、双环纹等。

平纹绢残片2条。黄色素绢,质地为丝,长79厘米、宽12.5厘米,整体呈长方形。紫色素绢,长23厘米、宽27.5厘米。

黑色系带2条,均两侧带流苏,两件尺寸同等,长110厘米、宽3.0厘米。

1.6 饰品类2件

鸳鸯荷包1件,暗花织锦,上部束口,底部呈椭圆形,长5厘米、宽6厘米。两侧配有飘带四个穗,穗长14厘米。“荷包”一词最早记载于元代,到了明代称为“顺袋、茄袋”。明代刘若愚《明宫史·水集》载:“凡遇外了游幸……各穿窄袖,束玉带,佩茄袋、刀帨。”

香囊1件,质地为丝,制造工艺为织锦、刺绣,长10厘米、宽7厘米,布长59厘米,穗长17厘米。

2 馆藏丝绸服饰的面料及织造工艺

明代服饰材质有很多限制。《明史舆服志》载:“(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丝绸是明代贵族青睐的面料,是皇室、官宦、贵族身份的象征;富商士庶阶层以素绢、棉布、粗绸为主,则成为布衣身份的代表。明代服饰的布料种类繁多,其中常用的有丝绸、棉布、麻布等。

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的刘靓、吴双成、仲崇辉等发表的《山东莘县出土明代纺织品分析与研究》一文中对织物品种进行初步分析:纺织品所采用的面料有两种,即缎和绫;缎织物面料中以妆花缎、亮花缎、暗花缎居多、亦有织金缎等;里料有两种,即暗花罗和平纹绢;系带有罗、绢和缎纹三种组织。

2.1 织造工艺

缎织物起源于宋。《吴县志》卷五一《物产》中说:“纻丝俗名缎,因造缎字。”缎纹组织是在斜纹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缎是经纬线编织方位按一定规律排列,经线或纬线显露于表面相邻的组织点,不相连接,且均匀分布的织物。“经浮长布满表面的称经缎,纬浮长布满表面的称纬缎”④。

莘县博物馆馆藏丝织品中织造工艺的有织金提花缎1件、织金暗花缎1件、暗花缎4件、妆花缎1件、暗花织锦1件、织锦刺绣2件、暗花绸1件、素绫1件、黄素娟1件、紫素娟1件。

馆藏黄地织金提花吉服袍展现出明代服饰色彩、图案、寓意的特点,高超的织造工艺发挥得淋漓尽致,图案精美、细致在这件纺织品得以体现。

妆花是最具有明代特色的工艺之一,织造工艺主要是采用平织法和斜纹织法,用不同彩线编织不同图案相结合的方法。明代织金提花缎是在缎地组织中织入金线更是珍贵无比。馆藏黄地织金提花吉服袍,肩袖通襕与膝襕是在缎地组织上用金线(片金)进行织造,以金线(片金)来勾勒鸾凤、牡丹、海水江岸,隆起的花纹更具有立体感,雍容华贵。这件纺织品织物密度经线98(根厘米)、纬线48(根厘米)、丝线细度经线密度0.005(根厘米)、纬线为0.01(根厘米),丝线转捻。

织金提花缎多为五枚缎纹组织,组织点少、浮线短、光泽好、花纹牢固。织金提花缎、织金暗花缎的共同点是捻金线芯与丝线捻合在缎地上织出花纹,短纬回梭进行织造。织金提花缎与织金暗花缎都是不同变化而形成经纬组织,区别在于:提花缎纹组织多浮于缎面,而暗花缎纹组织则浮于缎面较少。

2.2 染色工艺

明代染色色彩更加全面,蓝色、绿色应用广泛,主要采用富贵花色、藏红花、靛蓝等多种天然植物染料进行染色。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南宋《梦粱录·物产》记载:“纻丝,染丝所织,诸颜色者有织金、闪褐、间道等类。”⑤

馆藏蓝地四合如意纹妆花缎衫以全幅蓝色面料为底,除了在袖缘、领缘装饰棕黄色装饰品外,又加入了金线等素材进行点缀,使衣服更具现代感。这种染色方式不仅能够使衣服更加具有生命力和艺术感,还能够在染色过程中产生化学反应,让衣服更加具有立体感和透明感。

馆藏蓝地四合如意纹妆花缎衫的染色工艺非常独特,其精美细致的图案和优美的颜色搭配,展现出了明代时期的服饰文化的风采和魅力,让整件衣服呈现出层次感和立体感。

3 馆藏纺织品的纹样分析及寓意

在明代服饰中,四合如意纹的应用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单独使用,作为服饰的主体图案;另一种是作为辅助图案,配合其他图案使用。莘县博物馆馆藏丝织品纹样主要包含单独使用的四合如意云纹及辅助图案的万字纹、缠枝花卉纹、曲水纹等。四合如意云纹是明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丝绸纹样,在《明实录》中云纹称作“骨朵云”。中国丝绸博物馆薛雁发表的《明代丝绸中的四合如意云纹》一文中提到四合如意云的排列和连接方法与构成形式⑥。

馆藏蓝地四合如意纹妆花缎衫,以全幅四合如意纹为主题图案,之间又以大小变化的云纹、缠枝穿插缠绕,相互连接,相对排列,构成连续的纹样。其单体元素“如意头”形态由双重波浪线构成,在单体形态的基础上,下方增加一个如意头,形成标准的四合如意形。袖缘处以辅助图案菱形纹、万字纹为底纹,正菱形纹中填充万字纹的组合方式。万字纹是佛教中的符号,有“万福”“万寿”之意。万字纹与曲水纹连接,向四方连续不断地排列,被称为“卍字不断头”,象征连绵不断。四合如意云纹与曲水卍字纹组合,寓为“永远万事如意”。

馆藏黄地织金提花吉服袍,以全幅云纹为底,胸前、肩袖通襕与膝襕处由鸾凤、牡丹、海水江岸纹组成的柿蒂窠,均以飞翔的鸾凤、饱满娇艳的牡丹、波涛翻滚的水浪、嶙峋堆叠的山石组成。《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载:“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鸾凤纹蕴意夫妻和谐。凤为百鸟之王,飞翔的凤体型适中,头似锦鸡、颈部细长、眼睛稍小、栩栩如生,五条尾羽呈锯齿形。鸾凤的区别在于:凤,尾羽呈锯齿;鸾,尾羽呈卷草。胸前两凤之中绣有“国色天香”的牡丹,牡丹为百花之首,花型饱满、色彩娇艳。左右及底部绣有波涛翻滚的水浪、浪中立一山石。凤为百鸟之王,牡丹为百花之首,两者结合是富贵常在、幸福和吉祥、荣华永驻的象征。此外,在明代服饰中,四合如意纹还经常与其他图案结合使用,如与蝴蝶、牡丹等搭配,以突出其吉祥和美好的寓意。不论是哪种形式,四合如意纹都往往被视为美好的吉祥之物。

综合来看,四合如意纹作为明代服饰图案中的重要元素,其寓意和图形的美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和喜爱,在明代时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和传承,也成为现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结语

莘县博物馆馆藏的明代纺织品等多件文物,来之不易,出土的文物大多纤维化、褪色,少部分织物上还残留有一些色痕,与原貌差异大,经过专业人员的两次清洗,其形制、色彩基本完整,较为罕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珍贵无比。通过对馆藏明代丝织品服饰进行初步探究,揭示了明代服饰在形制、图案、材料等方面的独特性和变化。具体而言,本研究发现明代服饰图案寓意丰富多彩,其中黄地织金提花吉服袍、四合如意纹妆花缎衫更具匠心、创新性和寓意特色。同时,在形制方面,织造工艺独特,图案精美细致。这些结论为深入探究明代服饰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历程提供了基础性的研究,也为今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进一步研究可以从图案、工艺、形制等角度深入挖掘明代服饰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探究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为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注释

①③苏淼,蒋玉秋,鲁佳亮,等.湖州明代邵南夫妇合葬墓出土丝织品研究[J].丝绸,2023,60(4):51.

②宋春会.艺术考古视域下明代男袍考析与结构复原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21.

④谢博洋.首都博物馆馆藏明代服饰衣料和纹样述论[J].首都博物馆论丛,2011(00):255-262.

⑤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八:物产[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104.

⑥薛雁.明代丝绸中的四合如意云纹[J].丝绸,2001(6):44-46.

猜你喜欢
明代纹饰纺织品
带状纹饰的类型
蜡染的纹饰探讨
自清洁纺织品的制备方法
雕漆纹饰的修复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龛楣纹饰研究
第七类直销产品猜想:纺织品能否“独立” ?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明代延绥镇列女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