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
摘要: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有很大区别,部分学生升入初中后因此出现不同程度的学习断层或无法跟进学习活动的情况。基于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小学与初中数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习惯、交流方式等方面的衔接点,积极优化教学方式,整合教学内容,重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小学到初中的学习过渡,并实现高质量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初中数学;教学衔接;内容;方法;习惯;交流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5;G6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7-0097-04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立项课题“新课标视域下小初数学衔接教学关键点研究”(课题编号:Fjxczx 22-036)研究成果
数学知识具有显著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特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就是以训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编者在设计数学教材时,也侧重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细化和编排学科知识。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知识更具系统性,学习难度也有所提升,部分学生在接触初中数学初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情况[1]。因此,数学学科的小升初衔接非常必要。教师可根据具体学情采取有效衔接方式,助力学生尽快适应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部分学生升入初中后,在数学学习方面出现课堂跟不上教师进度、学习成绩下降等情况,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延续了小学阶段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事实上,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有不同要求。系统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行为可见,部分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数学概念和相关知识,并未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技巧。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满足小学阶段较为浅显的数学知识学习需求。而步入初中后,面对抽象性强、难度大的数学知识,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式的弊端逐步凸显,难以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和吸收知识。基于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的差异,部分教师虽然也在积极落实和推进教学衔接工作,但教学衔接效果并不理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其中,部分教师将教学关注重点集中在新知识的讲授以及学生解题方法的传授方面,对于学生的中小学数学衔接学习需求,主观认为学生能自主适应初中数学学习节奏,即便短时间内无法完全跟上课堂教学进度,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也会适应。基于这种片面的教学认知,部分教师对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衔接工作缺乏足够重视。而在教学衔接的方法和措施方面,由于缺乏成熟的教学经验和相应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部分教师在教学衔接中存在盲目性等情况,即只根据自己对教学衔接的理解进行实践和探索,导致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质量受到影响。
1.重视教学内容衔接
相较于小学数学知识,初中数学知识整体提升了复杂程度,尤其是函数知识和图形变换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有更高要求[2]。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侧重从自然数的一般运算和图形面积等角度进行设计和规划,以简单的数学知识作为依托,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数与图形的基本认知。而初中数学知识是在原有几何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数与形之间的结合,整体难度大幅提升。基于教学内容方面的变化,在小学与初中数学的教学衔接环节,数学教师要深入分析这两个学段的数学知识特点,引导学生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入手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学习方法,为初中数学学习及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3]。这样可有效避免学生进入初中后,因数学知识跨度较大或难度较大而出现学习断层、无法跟上正常教学进度等情况。
2.重视教学方法衔接
在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在小学数学课堂,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特点,教师会尽可能放慢课堂教学进度,预留相应的提问时间以及学生思考时间,便于学生逐步消化新知识。而初中数学课堂因教学内容较多,所以教学进度比较快。在教学方法方面,趣味性的游戏较少应用,“开门见山”是初中数学的主要授课方式。对于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在教学方法方面的差异,部分学生难以适应,甚至在初中数学学习初期,出现跟不上教学进度的情况。基于此,教师应全面分析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方面的差异,并优化升级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适应快节奏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3.重视学习习惯衔接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为此,在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其学习习惯和方法方面的教学引导工作,为学生更好地开展初中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在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将自身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则以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甚至以“坐等喂饭”的方式学习。以数学知识中的“轴对称”教学为例,在小学数学课堂,部分学生以背诵的方式记住相关知识点,然后套用公式以解决相应问题,并不注重发展自身的探究意识、数学思维。而在初中数学课堂,学生要基于轴对称的特点进行相关计算和图形分析,这就要求学生采取与小学不同的学习方法。另外,对比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知识不难看出,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浅显易懂,且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学生即使不提前预习,也可通过课堂上的大量练习和实践熟练掌握新课知识。反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相对较多,且数学知识的整体难度也相对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如果仍寄希望于在课堂上花费较多时间学习新知识,可能会影响其新课学习质量。另外,初中数学快节奏的课堂教学形式也决定了教师不会预留足够多的时间供学生“细嚼慢咽”。
4.重视交流方式衔接
学生步入初中之后,在生理以及心理方面逐步走向成熟,在自我认知和思想方面也有显著变化。相较于小学数学学习中依赖教师讲解而被动学习的形式,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主动意识更强,并逐步演化为集独立和依赖、主动和被动并存的学习状态[4]。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设计时,就不能一味地以硬性要求或命令方式对待学生,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和交流,以此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基于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积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形式,促使学生更快适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并实现高效学习。
1.做好教学内容衔接,引领学生顺利过渡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见,在小学步入初中的教学过渡阶段,强化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与衔接工作至关重要,也只有做好数学知识方面的过渡与衔接准备,学生才能在步入初中后快速融入课程学习中,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环节,基于新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的具体要求,立足学生当前的实际学习情况、学习能力以及最近发展区,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在内容方面的衔接和过渡工作,尤其是做好“数”与“形”、“算数”和“代数”以及图形几何等方面的知识衔接,为高效推进初中数学教学做好铺垫和准备[5]。
例如,学生步入初中后,最先接触的是与负数有关的数学知识。这部分内容也是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重点。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如果未能熟练掌握与负数有关的基础知识,就会在后续的数学运算、绝对值等知识板块的学习环节面临较大困难,存在较多问题。所以,当学生进入初中后,教师首先要摸底,掌握学生在小学阶段关于负数知识的学习情况,通过系统评测的方式掌握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然后以此为依据细化中小学负数内容的衔接设计,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后面的知识奠定良好基础。又如,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相关知识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复习小学数学的分数计算、小数计算,然后在学生现有学习经验的加持下顺势引入新课知识,找到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点,以拉近学生与新课知识之间的距离,逐步达成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衔接过渡的教学目标。
2.做好教学方法衔接,保障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内容涉及大量数字运算和抽象的图形知识,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有较高要求。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小学与初中都是学生夯实数学知识基础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侧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说理能力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为学生的初中数学学习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奠定基础。从中小学数学知识的分布情况来看,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方面进一步提升。考虑到小升初学生的认知和数学思维能力、说理能力等实际情况,为保障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做出适当调整和改变,做好中小学教学方法的衔接工作,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数学学习。另外,教师还可借助一些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搭建探究思考的平台,创造数学思维培养的条件,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说理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如创设具有探究性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究数学问题,逐步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6]。
例如,在教学“圆”这部分知识时,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围绕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开展教学。在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将具象的圆形物体和抽象的圆形知识相融合,在丰富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从具象的圆形物体中抽象出数学图形的概念,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意识。另外,在学生说理能力与解题能力的教学引导方面,教师要以问题引导代替讲解,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并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引导其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与探究活动,勇于阐明自己或小组的解题思路。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和实践能力提升角度作出规划,并突出教学引领和启发作用,给予学生相应肯定与鼓励,使其激发出学习积极性,并树立数学学习信心。这种衔接方法可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体验和总结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合理运用到数学问题的解决中。
3.做好学习习惯衔接,助力学生高效学习
无论是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还是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教师构建的课堂教学活动,并在教师的教学引领下积极地思考和分析,才能保障课堂学习效果[7]。而在这一学习活动中,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探究的基础。为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数学学习节奏,在小学与初中的衔接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助力学生做好小学数学学习习惯与初中数学学习习惯的转变和过渡。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开展教学规划。(1)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部分小学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步入初中后,出现无法跟上正常授课进度的情况,而这与其没有养成课前预习习惯有一定关系。因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进行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衔接的关键。另外,数学知识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有较高要求,尤其是步入初中后,数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显著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为保障课堂学习质量,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预习习惯,让其以课前预习的方式系统掌握新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然后基于自己的预习情况明确课堂学习的重点。(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在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设计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互动情况,并以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为载体,确保课堂教学任务高效达成,助力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能力的同步发展。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基于学生的实际学情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角度入手,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搭建平台,积极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在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及课堂学习效率。(3)帮助学生养成整理错题的习惯,以便课后巩固和复习知识。初中数学作为小学数学的进一步延伸,知识的难度和体量都有明显变化,学生在课堂上要学习更多数学定理、概念以及计算方法。面对大量的学习内容、快节奏的学习生活,部分学生很难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其学习压力较大、负担相对较重。基于这一情况,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做好学习衔接,同时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除在课前预习和课内学习环节给予学生有效指导之外,教师还可从课后巩固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养成整理错题的学习习惯,为定期巩固与复习知识提供便利,如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现状,将日常练习中出现的错题、重难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形成专项知识集合,然后在学习新知识时定期复习。这样可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提高课内学习效果。
4.做好交流方式衔接,重构师生教学关系
无论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构建和师生之间的沟通情况都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小学和初中的衔接阶段,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同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之后,就会主动参与课堂探究活动,积极配合教师,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和引导,还要关注师生关系的构建以及交流方式的衔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心理和学习动态,并据此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8]。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和成功学原理,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树立数学学习信心。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既要带领学生作好查缺补漏,又要从教学设计角度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确保课堂教学活动契合学生的具体学情。例如,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如果一味地批评或指责就会导致这部分学生彻底放弃数学学习。对此,教师可以交流沟通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薄弱环节,然后指导学生开展针对性的练习,补上短板,使其逐步缩小与其他学生的差距。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有很大不同。为使学生快速适应初中数学学习节奏,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非常必要。在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设计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习惯、交流方式等衔接关键点,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以此为学生的初中数学学习奠定基础,使其实现学习质量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海珍.新课标视域下小初数学教学衔接策略探析———以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3(28):20-22.
[2]刘文涵.探讨做好小学和初中数学衔接的教学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18):69-71.
[3]闫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转变———谈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方法[J].甘肃教育,2022(09):102-104.
[4]陈云云.浅析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J].安徽教育科研, 2021(35):68-69.
[5]方海燕.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0(24):23-24.
[6]高洁.谈小学高年级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19):156-157.
[7]季霞.基于思维发展的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初探[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26):34-35.
[8]高媛.加强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促进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5(35):46.
Exploration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Chen Hong
(Zhangping City Teacher Training School, Fujian Province, Zhangping 364400,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between element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Some students may experience varying degrees of learning gaps or inability to follow up on learning activities after entering junior middle school. Based on this, in daily teaching, teachers can actively optimize teaching methods, integrate teaching content, reconstruct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guide students to smoothly complete the transition from primary school to junior middle school, and achieve high-quality learning according to the connection points i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learning habits,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betwee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connection; content; method; habits; communicationmeth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