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对产业结构变迁的支撑分析

2024-06-30 07:13胡姝张浩蔡彤彤
宏观质量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产业结构质量

胡姝 张浩 蔡彤彤

摘 要: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得到基本保证,并提升了我国人力资本质量,专业结构努力向产业需求靠拢,较好地支撑了产业格局向“三、二、一”结构转型的历史变迁。但仍然存在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总体落后于产业结构变迁,教师能力不能匹配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需求,对产业结构贡献的区域差异较大,院校与企业的双向合作偏弱,产业方给予的带动支持不够等产教融合度偏低的问题。为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大局的要求,有力支撑产业结构深度演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需要从专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紧随产业新趋势,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水平,以教师队伍为核心提升关键培养能力,以系统化的产教融合管理提高产业结构变迁支撑能力等方面加大政策力度。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产业结构

一、问题提出

自2012年起,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式向“三、二、一”式转变,产业结构变迁得到来自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的有力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多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匹配问题一直广受关注,国家、地方、院校与行业企业不断采取措施提高产教匹配度,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间仍然存在较大偏差。国家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制度展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总体不断提升的过程,同时也反映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薄弱之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对国家产业结构变迁提供了怎样的支撑,应对国家经济发展新要求和产业发展新趋势,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提升,是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2022年,我国普通本科招生467.94万人,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招生538.98万人,是普通本科的1.15倍,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占据高等教育招生数的“半壁江山”并不为过数据来源:中国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从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方向来看,第一产业占1.71%,第二产业占22.53%,第三产业占75.76%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22)》。。诸多研究成果讨论了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与产业结构存在不可忽视的逻辑联系。“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在多年产业演进的基础上,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产业政策正在发生深度变革。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 “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41个属于生产制造类,30个属于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以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导向来看,服务国家产业发展,始终是主要目标。目前,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是职业教育政策重点支持大力发展的领域,制造业更是重要方向。回顾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历史,考察质量如何回应变迁,回应程度如何,以及在全国范围内的区域动态分布规律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对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向性作用。

二、文献综述

产业结构演进离不开人力资本的配合,人力资本积累离不开教育。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有人认为,“只有在市场上具有价值的能力与技能才是人力资本”(杜育红,2020)。教育质量越来越成为符合新时代产业结构要求的新型人力资本的重要考量因素。作为与产业结构最直接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办学质量能否支撑产业结构变迁,需要持续追踪思考。

人力资本理论兴起以来,人力资本与产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一再被证实。“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人力资本的形成方式可以通过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来推动新的产业部门的形成、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刺激需求结构和贸易结构的优化等作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王力南,2012)。相反,“人力资本错配不仅抑制技术创新,引起产业结构偏离,最终阻碍产业结构升级”(李勇和马芬芬,2021)。应当看到,尽管我国产业结构已稳定于三、二、一的构成关系,但区域差异仍十分巨大,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还在很大范围内存在。欠发达地区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实现本地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还常常显得力不从心,人力资本不足是其重要原因。有研究验证,“区域间产业结构差异影响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效应发挥在中国经济现实中成立,启示后发国家应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实施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力资本配置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泥霓和丁宁,2022)。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形成人力资本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良性循环”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转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之后,产业结构变迁所产生的收入效应,让国家、地方和个人都更加重视人力资本投入,科技、教育、人才正更加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教育通过提升人力资本供给水平促进产业结构演进总体上已成为共识,“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间存在显著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何菊莲等,2013)。高等教育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更有利于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升,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李子联,2020)。产业结构与教育质量的匹配也很重要,有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升级可能带来结构负担,导致产出扩张的速度远落后于高生产效率部门劳动力流失的速度,最终阻碍经济的增长(Peneder,2003)。

职业教育是与产业关系最直接的教育类型,多年来,学界对此从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区域多个角度开展研究。有研究指出,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进程中,如何培养所需人才,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首要问题(董奇,2014)。产业发展离不开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如何与产业结构协同发展,是产业结构演进升级的关键(高阳和吴波虹,2018)。甚至在产业发展中,“工作技术、组织方式的变化以及职业技能与知识的本质、分配和使用方式的变化都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实践与政策”(Unwin, 2017),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应对这些影响予以关注。“职业教育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两者的变动总体上是趋于一致的”(石来斌和夏新燕,2016)。教育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而提高其收入水平,其消费结构将出现升级(Foellmi和Zweimuller,2006),从而引发相对应的产业内部结构升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与高等教育的高级人力资本特征,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关系尤其值得关注。有研究对全国分东、中、西部的数据研究证明高等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及区域差异,“东部地区职业院校教育投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影响系数较小,西部地区影响系数最大”(徐秋艳等,2023)。

实践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匹配、促进产业结构演进方面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有研究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了某省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并得出结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并未与三大产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刘俊丽,2022)。有研究考察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如江苏虽然“在校生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GDP增长率呈显著相关,与第一产业GDP增长率弱相关”,但“相对今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来说,无论是从总量还是内部结构来看,专业结构调整都不能完全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姚君,2017)。

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15年,关于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的研讨比较频繁,深度与广度均有欠缺。2015以年后有所减少(李名梁和程静,2022)。这一阶段的研究一是主要集中在比较研究、省域或市域研究,以全国各区域为对象的研究较少出现;二是对少量某个学科专业与产业关系的研究与理论探讨,难以透过局部现象观察全貌,三是虽然利用一些数据分析了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但对数据后面的逻辑穿透力不足。在全国范围内以更宏观的视角,考察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对产业结构的支撑能力及提升策略,具有理论、实践与政策的多重意义。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一)职业教育质量的内涵与管理

第一,质量的现代概念来自工业生产。工业社会以来,质量的内涵逐渐由产品的技术标准固设为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需求的特性(赵平和周政,1998)。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产品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具备符合要求的质量标准日趋重要,1996年国务院正式发布《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质量兴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何永军,2012)。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第二,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质量进行了长期探索。从国际上来看,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质量的理解与管理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澳大利亚通过办学标准、职业资格和教师准入三个方面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分别对办学硬件、教学过程和教师能力进行质量控制(吕红和石伟平,2009)。英国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系统、全面地反映职业院校的基本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状态、教学质量水平、改进能力以及教学效果等(吴雪萍和金晶,2013)。第三,我国学者对职业教育质量进行了本土阐释。姜进(2011)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存在政治导向、产品导向、个体导向,应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实践中,质量评价方式众多,既推动了职业教育规范化、标准化,又增加了办学主体的困扰和负担,应建构严谨可靠的逻辑结构和评价模型(聂伟,2020)。鉴于本文在《职业教育质量年报》的框架与数据下探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对产业结构变迁的支撑,对“质量”内涵的理解也基于《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对质量的认识。

(二)职业教育质量测度指标体系

学界或借用通用评价工具,或自行研制工具对职业教育质量展开评价,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尚未形成普遍公认有效的测度指标体系。潘海生(2023)从投入标准和产出标准两个维度对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进行架构:将通用能力培养联系个体发展质量,专业能力培养联系服务产业能力,两者作为产出标准;将国家、地方、学校、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分别承担的职责分解作为投入标准。CIPP(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评价模式从背景、输入、过程、结果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被较多地应用于职业教育办学质量评价(秦凤梅和莫堃,2022)。余明辉(2015)将CIPP评价模式细化为四个维度25个二级指标,专业、成果与目标情况3个指标作为背景维度,硬件、教师、生源、资源方面共6个招标作为输入维度,课程、教学、校企合作等11个指标作为过程维度,学生素质、就业质量、服务经济社会等4个指标作为结果维度,并认为这一体系可以作为开放结构,使用者根据需要增加和选择部分指标使用。不同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呈现出不同的评价导向。为促进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提升,国家在职业教育质量监测中鼓励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同时鼓励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和灵活应用(李桂荣、何俊萍,202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职业教育质量年报》的指标体系由2014年的学生发展质量与教育教学质量两个维度,逐步发展到目前学生成长成才质量、教育教学质量、改革发展环境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质量及国际合作质量五个维度(宗诚等,2022)。

(三)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支撑产业结构变迁的分析框架

有研究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专业结构三个维度构建了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同度的测量指标(韩永强等,2019),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特定关系,本文从专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投入水平、教师能力、产教融合、培养规模五个方面构建分析框架(见图1)。专业结构是考察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能否为产业结构变迁提供支撑的前提条件。既定的专业结构是高等职业教育开展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建立这一起点,必须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尤其是产业需求。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保障的关键因素,投入水平需要遵循职业教育自身办学规律,也有国际一般标准作参考,办出能够支撑满足产业结构演进要求的高等职业教育,对投入水平的观察不可回避。教师能力与产教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是否能够达成培养目标,毕业生技能与知识是否满足企业用人要求,是否紧随甚至引领国家产业战略。教师实力、实操训练条件等是高职院校培养能力的重要方面。在不同产业间的就业结构是考察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成果的客观指标。毕业生就业是否专业对口,既反映出专业结构设置是否合理,更反映市场客观需求,也反映培养结果与国家产业结构偏离度。培养规模从数量上直观呈现办学质量“量”的维度,除了总规模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考量以外,透过培养规模的区域空间分布可以更深层次地观察办学质量与国家产业结构匹配度。

(四)数据搜集与分析

本文从官方平台收集整理了2015年以来的全国32个省级区域的连续年度报告,获取了其中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指标与数据。重点选择《职业教育质量年报》与产业结构变迁相关的、连续可获得指标,如面向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毕业生人数及本省去向落实率,到中小微企业就业人数、横向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生师比、双师型教师比例、教师学历职称、校企合作编写教材数量、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企业兼职教师年课时总量等,与国家产业结构变迁进行时空两个维度的比对,力争通过趋势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对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由于《职业教育质量年报》中“满意度”“国际合作”等维度指标与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关系不直接,因此本文在分析中予以剔除。另外,《职业教育质量年报》中大量使用比例数据呈现,在基础数据方面存在不足,本研究从《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以及第三方机构发布的报告等来源予以补充。关于产业结构变迁方面的数据,本文从国家统计局官网、《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以及世界银行等第三方机构发布的报告获取。

本研究选取2021年30个省(市)因新疆兵团地区缺失产业相关数据,西藏地区缺失《职业教育质量年报》数据,且两个地区在产业与职业教育两端所占权重均非常小,尚可忽略。的职业教育质量年报10个关键指标,通过因子分析和验证,构建了3个公共因子的职业教育质量模型。模型计算得出各省份的综合得分作为职业教育质量的代理变量,能较好地反映各省的职业教育综合质量。分析过程中所得到的三个公共因子分别是产教融合、教师投入和财政投入,能较好地解释各省职业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过程如下:

首先,通过检验发现样本数据的KMO值为0.739,Barlett检验显著性水平小于0.01,适用于因子分析。再次以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3个公共因子,总方差贡献率达到68.77%。公共因子F1包括的指标有校企合作编写教材数量、企业兼职教师年课时总量、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到中小微企业就业人数、留在当地就业人数、非学历培训学时数,该因子主要反映的是产教融合。公共因子F2包括的指标有教师高级职称比例、双师型教师比例,该因子主要反映的是教师投入状况。公共因子F3包括的指标是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该因子主要反映的是财政投入状况。最后,根据公共因子得分值和方差贡献率,计算出各省的职业教育质量综合得分。

根据综合得分,不同区域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最高,得分分别为0.43分和0.03分;东北地区随后,得分为-0.31分;而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得分偏低,仅为-0.36分。本研究主要通过降维提取的产教融合、教师能力和财政投入三个方面,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两端——专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如何回应和支撑国家产业结构变迁发展,教育质量如何传导到产业结构,以及存在哪些问题,展开深入阐述。

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回应国家产业结构变迁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分布

2012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9.1∶45.4∶45.5。近十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变迁持续深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13年的8.9∶44.2∶46.9发展到2022年的7.3∶39.9∶52.8,第二、三产业比重由“五五开”演变为“四五开”。总体来看,前八年,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近两年第二产业略有上升,第三产业略有下降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发布的年度数据,其中根据历年的“三次产业构成”整理而得。。

根据计算,2013年,第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为31.3∶30.3∶38.4。十年来,总体上第一、二产业就业人数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不断增加,三次产业就业总人数不断下降。至2022年,第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为24.1∶28.8∶47.1。结合三次产业比重变化来看,第一产业人数占比下降了7.2个百分点,产业比重仅下降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人数占比下降了1.5个百分点,产业比重下降了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人数占比增加了8.7个百分点,产业比重增加了5.9个百分点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发布的年度数据,其中根据历年的“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整理而得。

(一)高职专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总体反映产业结构变迁基本状况

1.专业结构

“专业设置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专业结构是否适应区域产业结构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关键”(麻灵,2023)。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明确方向。

中国经济比重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经济结构转型发生在2012年前后,正是这一阶段,高职专业目录处于持续较大变动中。2004 年,教育部颁布我国第一个《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此后10年间,高职院校不断申报目录外专业,到2015年专业总数已达1167个,目录外专业数量超过目录内”(王毓,2021)。2013年,教育部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引导高等职业学校科学、合理地设置和调整专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国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新增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延伸交叉、新兴职业与技术进步需要的专业。2015 年,教育部《高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确立“5年一大修,1年一增补”制度,并实行高职专业设置备案制,高职学校自主依规设置专业,扩大专业设置的灵活性,提高对产业的适应能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的国际地位日趋提高。2021年我国GDP相当于美国的77.1%,是日本的3.6倍、印度的5.6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边际增长的减缓对经济质量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的战略考量更加依赖高质量人力资本,职业教育适应产业要求又面临新形势。2021年,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发布,保留了414个专业,调整了439个专业,主要目标是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产业人才的实际需求。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适应产业升级转型和结构调整。为此,有关部门不断改革专业设置机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适应性”的要求、与产专“匹配度”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距离。例如,有数据显示,高等职业教育2021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最高的为医药卫生大类,也仅为61%,教育与体育大类其次,为56.94%,其余17个大类均低于50%,最低的为装备制造大类、新闻传播大类与电子信息大类,分别为29.34%、29.33%和24.01%(新锦成研究院,2022)。

2.就业结构

将高职毕业生就业数据与人社部公布的历年人才供需结构对比,可以证实关于高职办学质量的一些共识。如,院校基于办学成本考量,更倾向于开办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第二产业的需求缺口长期存在却得不到明显缓解。但高职办学规模的增长为产业结构演进提供了重要支撑也是客观事实。

根据历年各专业大类毕业生数,可以推算出高职毕业生在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见表3)。表中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第一产业高职毕业生人数变化不大,在1.62%~1.75%之间波动,最大波幅略超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高职毕业生的比例变化比较大,第二产业由2015年的29.36%减少到2021年的22.53%,第三产业由2015年的68.89%增加到2021年的75.76%,增减的趋势基本呈线性。

人社部2021年第三季度有关数据显示,“从行业需求来看,87.5%的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38.7%)、批发和零售业(9.7%)”数据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百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2015年第四季度数据显示,企业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制造业(33.9%)、批发和零售业(14.2%)、住宿和餐饮业(10.6%)”数据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15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简单比较来看,多年来,行业用人需求缺口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和居民服务等行业。高职毕业生大量集中在第三产业,近年来超过第二产业毕业生的3倍,如2021年,第二产业高职毕业生为89.8万人,第三产业高职毕业生则为301.8万人。

虽然高职毕业生在第二产业人数不断减少,制造业用人需求不断增加,但仅从以上两方面的数据,很难得出高职办学脱离或者适应第二产业的发展要求的结论。2019年,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例低于20%,第三产业则接近或高于80%。从上述三国比较来看,我国第二产业就业比例仍有下降空间,第三产业相反,因此,高职毕业生结构仍有第二产业减少、第三产业增加的空间。但从2019年德国的数据来看,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分别为27.3%和71.4%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3)》关于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构成的国际主要社会经济指标数据。,则给出相反的提示。从就业结构来看,高职办学总体匹配了我国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二)高职办学投入明显落后于产业结构变迁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高低离不开投入保障支持。经费投入是衡量投入保障的重要方面。“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应设立高职教育生均经费标准,构建欠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投入长效机制”(万伟平等,2021)。江苏、深圳等地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水平领先,其职业教育水平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王冬,2018)。本文重点从生均经费方面考察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投入情况。

2022年比2015年第二、三次产业GDP分别增加了72%与8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发布的年度数据,其中根据历年的“三次产业构成”整理而得。。2014年,国家就提出“建立完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000元”数据来源: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6年,高职(高专)生均公共预算为13269元,2021年,高职高专生均公共预算为16039元,增加了21%(见表4),仍有河南、广西等地生均水平低于2016年全国平均水平。

(三)教师因素已成为影响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短板

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深度变革,对教师学习接受新知识技能并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高职专任教师必须持续面对很大挑战。高职教师的学历与职称情况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学习、研究与教学转化能力。2021年,高职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历者仅占2.3%,有硕士学历者不足一半,为38.5%,仅有本科学历者超过一半,达57.8%。副高级职称以上者仅占29.7%。校外教师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比例比校内教师还要低数据来源:中国教育部官网发布的教育统计数据整理而得。。为了适应产业结构变迁的需要,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整体学历、职称水平亟待提高。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虽然双师型教师定义与认定规则尚不统一,但考察其数量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有参照意义。数据显示,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双师型教师比例最高,除海南与吉林两省外,其他省份均高于50%。西部地区明显偏低,除重庆超过60%以外,仅甘肃、宁夏、贵州三省略高于50%,其余省份均低于50%。中部地区七省中仅湖北、湖南、内蒙古三省份超过50%。

生师比是开展教育评价的重要指标,职业教育生师比历来受到重视,是职业教育办学达标的重要指标。从全国来看,2015年高职生师比为17.77∶1,2022年,为19.69∶1,总体上不降反升。近年来生师比的上升,有扩大招生政策的客观影响,但仍值得思考。全国共有1301所高职院校(包括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2)》中公布了生师比(见表5),根据1301所高职院校公布的生师比数据和各类型院校生师比合格标准,全国共有1062所高职院校生师比达标,达标率为82%;共有239所高职院校生师比未达到标准,占比18%。从2022年各省各校《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来看,江苏、山东、浙江等省生师比较低的院校数量最多,与其职教大省地位匹配,亦与其经济地位匹配。

(四)产教融合深度难以匹配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需求

总体来讲,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产业结构变迁提供了客观支撑,但在产教关系环节仍然存在不少薄弱之处,例如院校与企业的双向合作仍显弱小,院校提供的实习实训能力仍然不足等。这些薄弱环节对服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不利影响。

校企合作编写教材数量占全部课程的比例很低,各区域百分比均为个位数。该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职教材的开发仍以在校教师为主,增大了技术更新速度落后于企业实践的可能。2015年以来,各区域企业兼职教师年课时总量变化不大,与经济总量增长不匹配,如以学生人均课时计算,更显不足。专任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累加企业兼职教师课时偏少,直接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脱离一线市场需求。近五年《职业教育质量年报》数据显示,生均设备仪器价值几乎没有增加,不少省份尚有降低;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大多在10000元以上,中位数为15000元左右,中西部地区基本低于10000元,在8000~9000元。2021年,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东、中、西、东北部地区分别约为32亿元、14亿元、13.5亿元、3.6亿元,在校生人均分别为2150元、1163元、1254元和1651元。高职院校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值与当地经济总量相比非常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近三年来,高职院校进行的非学历培训学时数各区域间及同一区域内部差异极大,同一省份不同年份分布十分不规律。综合以上数据数据来源:各省教育厅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历年数据。,能够反映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也需要其质量取得更大提升。

(五)高职人才培养规模尚未与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动态平衡

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东、中、西、东北部地区人口分别占 39.93%、25.83%、27.12%、6.98%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结合四大区域GDP占比来看,东部地区人均对GDP贡献更大,西部仍然偏弱。从各区域对三次产业的贡献来看,各地区第一产业占比与人口数基本相符。东部地区在第二、三产业上的贡献均超过50%,中部较西部贡献略高,但与人口数相比,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较大。东北地区在除第一产业贡献比例超过人口占比外,第二、三产业均低于人口占比。将全国分区域三次产业就业人数与三次产业增加值相关联(见表6、表7),可以计算出全国平均的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平均GDP增加值”指标,虽然GDP增加值并非完全由就业人口产出,但仍然有较大参考价值。第一产业全国平均和东、中、西、东北部地区指标值分别为45953元、62725元、48313元、33503元、49626元,第二产业指标值为203190元、206630元、189518元、208914元、216066元,第三产业指标值为169408元、212856元、144802元、130594元、121191元。

结合2021年的全国分区域高职毕业生在三次产业就业情况,以及留在本地就业情况分析(见表8),可以从空间上观察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对区域的贡献情况。首先,“东部地区人才吸引力较强,中部和东北地区毕业生外流较多”(麦可思研究院,2023)。从2021年各地《职业教育质量年报》数据来看,高职毕业生大部分留在本区域就业,除中部地区略低于70%外,西部、东北地区在75%左右,东部超过80%,也就是说,高职毕业生大部分留在本地为三次产业发展服务。其次,中部地区在第二产业就业比例略低于该地区第二产业GDP在全国的占比,西部地区略高。除东部地区外,高职毕业生70%左右在本区域就业,70%左右进入第三产业。最后,从这些地区第三产业GDP在全国的占比及前文分产业就业人口人均GDP来看,不同区域高职毕业生产业的贡献不同。第一产业以东北地区最高;第二产业各地区比较平衡,东部地区优势不明显;第三产业东、中、西、东北部从高到低依次排列,首尾差距较大。中部地区三次产业指标均相对落后,同时,中部各省高职生均财政拨款均在12000元左右,在全国范围内总体偏低,两者可作一个角度的印证。

在区域GDP增加值与高职毕业生区域产业就业数据背后,映射出我国产业结构转移与技能人才培养的双重困难。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产业由东至西、由南至北转移过程中,一方面技术技能人才不足与结构不合理限制了中西部地区接受产业转移的程度与质量。另一方面,当地的产业结构升级状况不理想,又影响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集聚。

五、产业结构变迁趋势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策略

当前,产业技术变革快速深入,国际经济竞争日趋加剧,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产业结构变迁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提升提出了新要求。国家围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正是对这种要求的回应,但宏观政策背后,还有一些关键问题需要取得实质性解决。

(一)以专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两端调控跟紧产业结构变迁新趋势

据测算,“十四五”期末,第一产业比重将小幅下降至6.5%;第二产业比重将降至35.5%;第三产业比重将升至 58.0%(尹伟华,2021)。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出明确目标。从2022年我国人均GDP来看,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约3万美元,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约2.5万美元,全部就业人口约为2.3万美元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就业人口与行业国内生产总值测算。。就业人口人均GDP的世界平均水平为4.1万美元,美国为13.4万美元,韩国为8.3万美元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官网发布的各国人均GDP。。由此来看,我国就业人口人均GDP与世界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与毕业生“创造GDP”的能力有较大提升空间。但现实中,职业院校办学易陷入短期的生源、考核、政绩中,且对产业发展规律认知能力较弱,难以紧跟产业结构变迁趋势。办出最大可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一方面,要把好入口关,专业目录、专业设置及专业结构是否合理,就业结构多大程度上满足产业结构演进的要求,都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对于宏观和微观的变化,都应及时发现,尽早应对。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劳动经济、社会学、行业企业等领域的不同专家组成委员会,跳出教育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需求是国际上常用的方案,目前我国也有类似的组织,但作用发挥得还不够。除专业判断以外,顺畅高效的传导机制也非常重要,以保证相关信息可以及时传递到教育部门和院校并得以落实。解决重复设置专业、就业对口不足、人才供需局部严重失衡问题也需要上述策略的整体实现。

(二)提升高职投入水平与资金使用效率,适应产业快速变革

从投入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洼地”。“普通本科生均教育经费由2011年的28513元逐渐增加到2020年的42813元,而相应年份高职高专生均教育经费仅有普通本科的60%甚至更低”(杨广俊,2023)。从国际经验来看,“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往往是普通教育的3倍左右,2020年,我国高职专科教育经费投入2758亿元,占普通高等教育的19.70%,不足普通本科高校的四分之一”(杜玉波,2022)。

首先,生均拨款水平需要逐步提高。第一步可以提高到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致,在2030年前逐渐实现。第二步,办学成本逐步向国际水平靠拢,到2035年,达到普通教育的1.5倍;2050年,达到普通教育的3倍左右,符合国际水平。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于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实践中,民办职业学校大约占职业教育体量的四分之一,是职业教育举办的重要力量。2022年,“民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2所,民办高职(专科)学校350所,在校生共924.89万人,占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的比例为25.27%”数据来源:中国教育部官网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引导民办高职院校增加投入,是提升高职投入水平的重要途径。第三,还需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研究发现,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投入在资源配置组织水平上是有效的,但“2014-2021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0.941,我国和四大区域的高等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处于非有效区间,规模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也没有处于最优前沿面”(何景师,2022),也就是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够优化。也要重视乡村职业教育投入(邓悦和蒋琬仪,2023),为改善乡村产业结构、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支持。另外,实践中,追热点、片面追求招生成功率等原因引起的重复举办专业、盲目改造专业现象还有很多,因维修困难、使用成本高等原因导致的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的情况经常出现。从个别院校的角度,他们采取了最有利于发展的经济理性人选择,但从区域来看、从全国来看,导致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这些状况,在增加投入的基础上,需要持续改善。

(三)以教师为核心,增强匹配产业要求的关键培养能力

短期内,在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不能平均用力。教师能力是办学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限于知识结构、个人能力、工作时间等因素,很难要求各学科专任教师都能充分了解区域经济情况和劳动力需求。尤其在管理考核制度的约束下,专任教师主观上和客观上都不太具备上述条件。国际上看,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大多要求若干年的企业工作经验。而现阶段我国大多从校园直接招聘师资,其实操能力、对企业工作要求的理解以及对产业信息的获取能力都不够。在无法立即打破现有招聘方式和师资结构的情况下,采取措施提高存量师资能力势在必行。

2022年中办、国办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不断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的渠道,建设‘双师型的、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这些要求都是提高教师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落实好政策,转化到办学实践中去。“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通过认定与培训,巩固和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其教学能力已经成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整体偏低的学历显然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实践中发现,高职院校教师的研究、思考能力相对偏弱,对教学、科研的把握大多停留在工作总结层面,严重影响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快速吸收消化,独立开展研究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能力不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缺乏科学的、合理的以及系统性政策的指导与规范,致使针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各种继续教育流于形式,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的实际要求以及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总体要求”(程颖,2016)。加强培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学历水平、加强学术训练迫在眉睫。国家层面,应设立高职教师学历提升计划或工程,重点改变这一状况。

长期来看,“打补丁”的方式很难对高等职业教育师资能力做出根本性改变,如何提高其专业和实践能力需要体制性的安排。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2)就职业教育师资提出体系性思考,包括建设教师标准体系,创新培养模式,推进职前职后一体化改革等。在教师能力得到提升的基础上,实习实训保障条件及其制度、课程教材设计与使用、教学过程管理等各环节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四)以系统化的产教融合管理支撑国家与区域产业结构变迁进程

产教融合院校端“一头热”的现象持续已久,除少数企业自发深入到院校内部参与人才培养以外,大部分因为责权利分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问题举步不前。《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实行了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年报”制度,但从年报填写报送质量来看,企业数量少、合作程度不深、合作持续性弱等问题较多。2022年新修订的《职教法》将“产教结合”修改为“产教融合”,对产教融合重要程度进行了法律上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为产业提供高技能人才,产业一方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不可能不担负责任,双方的相向而行是必然要求。目前,客观来看,更需要的是产业方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更多支持。

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作为一个运行系统,企业与院校是其核心部件,其相互作用关系在系统内部存在特殊性,超越,其他因素间的关系。参照国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历史和经验,企业和院校的合作必须是全方位的,不能停留在个案的表层对接上。企业“以产助教”的行为应当通过企业设计、生产、管理、运营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全过程,把企业的人才需求全面导引到院校教育教学中,以及加大投入,支持院校人才培养。“以产助教”的目的是为了“以教促产”,对院校来说,应当全面吸收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与经验,在学生、教师、管理,课程、教材、教法各要素的复合作用中与产业需求建立联系。两方的这种联系不是只体现在孤立的某个点,例如实习实训;也不是只体现于孤立的某个工具,例如教材课程;同样也不能只是头部企业与部分院校、部分专业之间的联系,而是要兼顾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支持大、中、小不同规模的企业,都能参与到产教融合中,都做出贡献,都能从中受益。

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系统不仅被看作组织机制的整体,还应被看作时间和空间的整体。产业与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活动,应重视当地产业与职业教育历史和资源的客观分析。地域资源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产教融合的区域范围,也就限定了产业与职业教育的可支配资源,双方应相互考虑当地有什么样、何种体量的产业,又有多少什么特点的院校,既不固步自封,也不好高骛远。盘点区域内 “产教”资源存量尚不算困难,更难的是对时间变量的判断。合作双方必须考虑宏观经济周期与不同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影响,重视未来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目标的客观性,加强科学规划,让融合系统获得持续生长的动力。从一地、一时微观上着手,从国内国际、远期宏观上着眼,才能让高等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变迁产生持续有力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 程颖,2016:《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路径》,《继续教育研究》第1期。

[2] 邓悦、蒋琬仪,2023:《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管理学刊》第1期。

[3] 杜玉波,2022:《聚焦关键,把握要义,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教育报》第5期。

[4] 杜育红,2020:《人力资本理论:演变过程与未来发展》,《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1期。

[5] 董奇,2014:《产业结构调整与职业教育改革的三个转变》,《群言》第12期。

[6] 高阳、吴波虹,2018:《产业结构演进与职业教育匹配比较研究》,《中外企业家》第31期。

[7] 韩永强、王仙芝、南海,2019:《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同度测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第11期。

[8] 何景师,202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第11期。

[9] 何菊莲、李军、赵丹,2013:《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证研究》,《教育与经济》第2期。

[10] 何永军,2012:《论质量法学学科的创建》,《法学杂志》第1期。

[11] 姜进,2011:《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的转变》,《中国高教研究》第6期。

[12] 李桂荣、何俊萍,2023:《质量评估政策: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政策计量分析》,《教育发展研究》第7期。

[13] 李名梁、程静,2022:《回顾与展望:我国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当代职业教育》第2期。

[14] 李勇、马芬芬,2021:《人力资本错配如何扭曲了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经纬》第2期。

[15] 李子联,2020:《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机理与证据》,《宏观质量研究》第1期。

[16] 刘俊丽,2022:《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关系探究——基于湖北省2011—2020年数据实证研究》,《科技经济市场》第5期。

[17] 吕红、石伟平,2009:《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探究》,《外国教育研究》第1期。

[18] 麻灵,2023:《协同理论视域下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第23期。

[19] 麦可思研究院,2023:《2023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 泥霓、丁宁,2022:《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经济与管理评论》第6期。

[21] 聂伟、王军红,2020:《论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的逻辑及其自洽》,《中国高教研究》第7期。

[22] 潘海生、汤杰,202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第6期。

[23] 秦凤梅、莫堃,2022:《基于CIPP模型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研究》,《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24] 石来斌、夏新燕,2016:《我国职业教育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系的实证分析》,《教育学术月刊》第11期。

[25] 万伟平、聂劲松、樊孝凯,2021:《省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基尼系数研究——基于广东省公办高职院校的统计数据》,《当代教育论坛》第5期。

[26] 王冬,2018:《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有效实施的分析与建议》,《职业技术教育》第24期。

[27] 王力南,2012:《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因素:人力资本投资》,《统计与决策》第6期。

[28] 王毓,2021:《高职教育“十四五”专业调整:导向、参数与路径》,《职业技术教育》第7期。

[29] 吴雪萍、金晶,2013:《英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探究》,《比较教育研究》第2期。

[30] 新锦成研究院,2022:《2022年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

[31] 徐秋艳、邵秀花、郝涵,2023:《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第6期。

[32] 姚君,2017:《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协调性分析》,《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6期。

[33] 杨广俊,202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现实状况与优化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第24期。

[34] 尹伟华,2021:《“十四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特征及趋势展望》,《中国物价》第9期。

[35] 余明辉、郭锡泉,2015:《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测量与评价》,《中国高教研究》第9期。

[36] 赵平、周政,1998:《论质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经济评论》第1期。

[3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2:《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论纲》,《教育研究》第8期。

[38] 宗诚、李波、刘英霞,2022:《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评价指标:发展脉络、内涵意蕴与未来展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第36期。

[39] Foellmi,R. and Zweimüller,J.,2006,Income Distribution and Demand\|Induced Innovations,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73(4):941\|960.

[40] Peneder,M.,2003,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14(4):427\|448.

[41] Unwin,L.,2017,From craftsmanship and novices to 3D printing and an ageing workforce: i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ET) research keeping pace with change as well as continuity in work?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imes of Economic Crisis,Switzerland: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AG,461\|472.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产业结构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质量投诉超六成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