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绍雯
在指向小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美术鉴赏课里,当我们需要学生持续地“忠于”某一个鉴赏内容的探究时,单一或者分散的小游戏会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破坏了美术鉴赏的“浸入”感。而当代游戏研究的潮流以认知主义为核心,皮亚杰的游戏理论为游戏作为优化教学的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据此我们认为,小学美术鉴赏课需要既有目标连贯性,又不失趣味性的游戏化设计。在进行一个美术鉴赏游戏化教学设计时,当我们按“表达对作品的总体感觉→关注作品题材→了解作品信息背景→分析作品形式→探究作品内涵→了解作品风格流派”的鉴赏顺序去设计几个分段游戏的闯关任务,我们发现,相互之间毫无联系的分散小游戏和纷繁的游戏情境会扰乱学生思维,影响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如何让学生在整体的游戏情境中主动地沉浸学习并完成游戏(学习)任务呢?我们在教研中感悟到“任务链”的设计在小学美术鉴赏游戏化教学模式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一、基于“任务链”的小学美术鉴赏教学游戏化设计价值
在美育教学中,当游戏与学习内容产生交融,“任务链”的设计对学习者在探究过程中潜在能力的发展和未知能力的挖掘起到了关键作用。
首先,游戏(学习)“任务链”的整体性和层次性直接促使学习者自发地逐层探索,调动了学习者的主动性。“任务链”一词中,其“链”字已暗含了多个任务的关系,昭示了在一节课里,多个任务其实就是一个彼此关联而又有序的任务链条。进而言之,就是以游戏(学习)任务为载体,牵引玩家(学习者)的内驱力,通过几个既环环相扣又层层递进的游戏(学习)任务,促使玩家(学习者)主动地在其中经历冲突、合作、竞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达成学习目标。
其次,游戏(学习)“任务链”使玩家(学习者)沉浸于游戏(学习)过程,激发了内部动机。“任务链”层层递进的特点,是促使玩家(学习者)持续保持专注力,实现深度沉浸的一枚利器,其设计基于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任务动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动机。
最后,游戏“任务链”为学习者提供了情境环境下的进阶挑战,用上一“链”的知识去解决下一“链”的任务,引发了学习者的认知冲突,使学习者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也可以说,它是以导向和中介的位置立于游戏与学习之间,促使学习者的思维与能力由低向高发展,不断推动学习者走向其“最近发展区”。
二、基于“任务链”的小学美术鉴赏教学游戏化设计原则
“任务链”在小学美术鉴赏教学游戏化课程中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任务链”的设计应具有整合性。“任务链”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清晰、明朗,让学生能够在做任务的过程形成系统的认知。设计一个任务链时,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子任务并系统地进行连接和递进式穿插,使每一个子任务都统一指向教学目标,如此整合就能使每一个任务相互作用从而达到完整。整合性可以形成学习者的整体任务意识,为学习者开拓一个有意义的探究路径。
2.“任务链”的设计应具有层次性。“任务链”是一个纵向的逐步深化的任务体系,其设计须目标明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这个中心展开,做到主题鲜明,中心突出,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整个“任务链”的层次要分明,有广度、深度、难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都能有所收获,有效驱动学生情绪高涨地投入任务。
3.“任务链”的设计应具备递进性。如上所说,“任务链”不应该是简单任务与复杂任务的堆积,而应彼此关联而有序。从形式上看,既环环相扣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即关联性,层层递进即递进性。从内容上看,“任务链”应该是围绕核心任务的一系列具有逻辑结构的子任务,紧扣任务情境和任务目标。
4.“任务链”的设计应具有趣味性。小学美术鉴赏内容作为美术课程里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除了需要学习者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欣赏、分析作品,尚有一定的文本阅读量与文字评述任务。因此,需要广泛地了解学习者普遍的兴趣爱好,“投其所好”地设计相应的学习情境,再借助丰富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去设计有趣味的“任务链”。
三、基于“任务链”的小学美术鉴赏游戏化教学设计案例
1.基于整合的虚拟情境的“任务链”设计。案例:美术鉴赏课《非洲大陆之旅》,本课改编、整合以电影为背景的游戏情境,设计了如下“任务链”:第一关:“壁画探险”——通过整体欣赏,找到古埃及壁画的四个主要特点,学生获得相应的四个“通关密语”后方可进入第二关任务:“古墓逃脱”——此任务是提取最能体现其特点的埃及壁画图案元素,学生须再次细赏方能完成任务。第二关任务明显是第一级任务的深一层探究。而第三关任务:“无限力量”——将提取的图案元素以“重复”“渐变”“组合”等装饰方法,画在空白的长卷、购物袋、书签等物上。学生将“任务链”中集聚的知识与技能(临摹、记录的图案元素)化作“任务链”顶端的创作实践能力,即装饰生活物品,装点生活环境的能力。
2.基于“任务靶向”的“任务链”设计。“任务靶向”即游戏总目标,处在游戏“任务链”的顶端。学习者通过达到“任务链”中的几个分级目标而最终达成顶端的终极目标。案例:美术鉴赏课《画之密语》,任务链:听声寻画,音频:激烈的海浪声。(①引导学习者通过声音寻找与之意境相符的名画);②提供若干与海浪声音意象异同的图像作选项(引导学生表达对画面意境的感受;③根据作品构图特点提供若干图像作选项(引导学生找出作品的构图形式);④根据作品线条或色彩特点提供若干选项(带着学习者从近处赏析作品的线条在该作品中的表达意味);⑤通过以上四个线索,判断该作品的艺术形式,如:国画、油画、版画等。游戏总目标:①整合游戏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各条线索解读作品的绘画语言,探究作品传达的情绪情感;②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总结性评述;③通过欣赏和探究,对作品的美感特点进行评述,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3.基于“任务链”的奖励机制设置。案例:本课组织学习者在课前阅读学习资料,课堂伊始即以“抢答游戏”的方式检验预习效果,以获取心仪的人物角色并代入该角色参加游戏为奖励措施:第一关“壁画探险”通关后获得神秘道具iPad的使用权(第二关需要用到的iPad工具);第二关“古墓逃脱”通关后获得“无限力量”(第三关锦囊);第三关“无限力量”通关后的奖励:找到时间原石(回到总任务目标)。本课在三个进阶的通关游戏(任务链)中分别设立奖励机制。在每一个游戏(学习)任务中设置“福利”,下一关的“福利”紧密结合上一关的任务,且影响着整个“任务链”的进阶(学习内容的递进)。
4.基于“任务链”的游戏规则的设置。游戏必定有游戏规则,这是管控多个游戏参与者的契约,或者说,让游戏规则自带理性却不失感性,以顺利地施行“任务链”,让学生者在公平且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完成知识建构。所以,游戏规则应为“任务链”的实施“保驾护航”。如何使游戏规则具有制造惊喜和掌控课堂的效果?案例:《传统民居之旅》,游戏①:“探险资格证”考试:阅读学习材料:我国各地传统民居的特征。领取“1 号任务”并完成任务。游戏规则:全员参与“资格证考试”,10分钟后各队交叉阅卷,获通关者由队长记下1积分并领取“探险资格证”。 游戏②:角色体验——找房子:每队领取“2 号任务”:红 橙、黄、绿、青、蓝、紫七个信封分别附:客家围楼、皖南民居、北京四合院、开平碉楼、西北窑洞、蒙古包、云南傣族竹楼等传统民居彩图,根据信封内所述民居特点,找到对应的民居建筑,贴在对应的任务单上(任务单上内隐去人物、地域、民居资料)。游戏规则: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七个任务单的探险队可在积分排行榜上加分,未能完成任务单的探险队根据合作情况酌情得分。游戏③:各队阅读学习材料(七个传统特色民居名称和主要分布地区),根据问题按动抢答器,最先亮灯的探险队在黑板的中国地图贴上对应的民居彩图。游戏规则:“闯关”成功的“探险队”得 1 分。游戏④:各队根据以上三个游戏收获的填写学案。游戏规则:闯关成功后该队获得“抢答器使用权”,晋级下一关。完成“任务链”的过程难免伴随着冲突、竞争和合作,本课例的游戏规则由始至终穿插于“任务链”中,如果没有游戏规则,不仅有可能导致“任务链”过程的冲突失控,也容易在游戏(学习)中产生恶性竞争,合作更无从谈起。而规则意识也是教师希望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习得并内化的,此为设置“任务链”规则的初衷之一。
“任务链”贯穿课堂始终,与虚拟情境、任务靶向、游戏规则、奖励机制等游戏元素有机整合为有趣的艺术鉴赏游戏,使学生的审美体验走向纵深。在小学美术鉴赏教学游戏化中,“任务链”的应用可解决传统教学方式造成的弊病,除此之外,“任务链”具备的层次性、递进性对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面性和逻辑性有重要作用。总而言之,“任务链”的应用直指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培养。
责任编辑 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