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趣闻

2024-06-30 20:53王丹誉
廉政瞭望 2024年6期
关键词:诗赋交卷科举考试

王丹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科举取士的国家,自隋朝开始科举,到清末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结束,中国科举经历了一个开始、发展、鼎盛、结束的全过程。1400多年的科举历史中,出现了许多趣闻轶事,随科举制度本身而流传千古。其大多都见录于官野史册之中,其中唐宋历史笔记中的“高考”趣闻尤为精彩。

一般人们提到考试,理所当然会认为是在白天进行。然而,关于唐代礼部试的时间究竟是在白天还是在夜间,宋人的说法有些出入。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认为,唐代的进士试是在夜间,“唐进士入举场得用烛,故或者以为自平旦至通宵”,还有说法唐代夜试的时限严格控制在三支蜡烛燃尽之内。当时有个匿名的应试考生曾作过一个对联讽刺科举:“三支烛燃尽,烧残学士之心;八韵赋成,笑破侍郎之口。”到了后唐,明宗长兴年间,考试改为昼试。当时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窦贞固提议:春季白天时间短,考生无法完成试卷,文章表达也不能尽情发挥,难以考察士子的真才实学,不符合考试选才的规律,请求朝廷批准恢复夜里考试。到了宋朝,因为参加科举的考生人数太多,如果夜试就要提供大量的蜡烛,成本太高,也很不方便,所以又统一改为白天考试。

宋朝时,一些地方性考试中时有钻空子的舞弊现象。有的主考官员会与和自己有私下交情的应试考生约定,在考卷上作暗号。更胆大妄为的甚至在朝廷主持的会试、殿试也会做手脚。

有野史记载,宋朝中期的蜀中人李章、李埴兄弟二人是礼部侍郎李焘之子,他们在乡试同时考中,又一同进京参加省试。当时李家兄弟都以文章而闻名,但不怎么擅长诗赋。同乡有个姓侯的考生因诗赋为人称道,于是,李家兄弟就出钱请侯生帮助自己润色诗作。等到考试时,李家兄弟对自己的试卷遮遮掩掩,不肯让侯生看到他们的诗作。侯生感到肯定有什么名堂,等李家兄弟交卷准备出考场时,侯生就故意稍微停留一会,紧跟他们的脚步,找到收卷的地方,贿赂考场监考人员,找出李家兄弟的卷子看一眼。监考人找出李家兄弟的试卷,侯生一看,发现李家兄弟律诗的第三联都写着“日射红鸾扇,风清白兽樽”。

侯生何等聪明,立马也将自己考卷上诗赋的第三联改成此句。果不其然,最终李家兄弟与侯生都考中了进士。后来,李家兄弟一同去拜谢主考官,主考官很生气地质问:“这两句我只告诉你们兄弟二人,你们为什么要告诉别人?”李家兄弟浑然不知发生了什么。后来,机缘巧合之下,李家兄弟对此事有所耳闻,终生都与侯生不和。

宋太宗时,每届科举他都亲自主持进士科考试,每次都将最早交卷的第一个人录取为进士的前三名。有一次,孙何和李庶几同场参加科举考试,他俩在当时都很出名。李庶几才思敏捷,出手很快,孙何则思考深入,出手很慢。正好此时言官向宋太宗进言:“应试的考生,写文章时不深入思考文章主题,而一味追求交卷速度,并且相互攀比炫耀。”言官还引申展开讲:“李庶几曾和几个考生到烧饼店中一起写赋,规则是烧饼做熟一锅的同时,考生的赋也要押着一个韵脚,率先完成的就算获胜者。”宋太宗听后龙颜大怒,他仔细观察这次考试,发现果然是李庶几最早交卷,便将其训斥一番,并赶出宫去。这样一来,慢吞吞的孙何就赢得状元。值得一提的是,与孙何同科中举的还有一个丁谓,这位日后权倾一时的宰相名列第四,因为二人的才学和名气相当,史称“孙丁”。

猜你喜欢
诗赋交卷科举考试
明代科举考试中的二三场
中国首颗探日卫星,交卷啦
出乎意料
科举考试答案解析
“诗赋不必寓教训”与“文学的自觉”关系讨论
“科举考试”
熊亨瀚:用忠诚血写信仰的诗赋
新时代“弄潮儿精神”全国诗赋征集大赛启事
迟交卷的人
科举考试的投考资格——从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第25题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