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参与对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影响:具身认知中介效应分析

2024-06-30 12:01周少林雷敏郑传锋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具身认知大学生

周少林 雷敏 郑传锋

摘 要:为进一步探讨体育参与对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影响,促进大学生体育参与。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构建体育参与对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影响模型。结果显示:体育参与、具身认知、身心全面发展两两存在显著相关(r在0663-0914之间,P<001);体育参与分别对提高具身认知、身心全面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具身认知在体育参与对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影响中属于部分中介效应,效应值为0324,占总效应的39148%。建议:强化大学生体育参与的主体地位,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进行体育参与;合理规划体育参与内容,以直接参与体育的形式,培养大学生的运动感知觉能力;以体育俱乐部为载体,定期开展体育竞赛活动;以实施健康中国为契机,推动体育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树立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参与;具身认知;身心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24)03-0088-09

The Influence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Overall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An Analysis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Embodied Cognition

ZHOU Shao-lin1, LEI Min2, ZHENG Chuan-feng2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body and mind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participation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 model of the influence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body and mind was constru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ports participation, embodied cognition and overall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r between 0663 and 0914, P<001) Sports participation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embodied cognition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respectively Embodied cognition is a partial mediating effect in the influence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on the overall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effect value is 0324, accounting for 39148% of the total effect Suggestions: Strengthen the main pos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actively; Reasonable planning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content, in the form of direct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perception ability; Carry out sports competitions regularly with sports clubs as the carrier; Take the implementation of healthy China as an opportunity to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sports popularization and improvement, and establish the lifelong sports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Sports participation; Embodied cognition; Overall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这表明体育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同时也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目标提出了新要求、高标准,更是对“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3]”这一概念的生动诠释,更是新时代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实践。高校体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4]。同时又是学校体育教育中最后环节,肩负着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这些人才[5]。

高校体育既帮助大学生获得体育锻炼方法,又依托高校的重视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形成积极体育参与动机[6]。实际上,大学生群体是高校体育参与的主体,关系到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目标是否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当前,学界关于体育参与和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相关探讨主要集中在质性研究层面,鲜有从数理统计、结构方程、假设检验等方面的进行实证,这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两者之间逻辑关系和相关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简言之,体育参与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内在机理需要进一步明晰和量化。基于此,以体育参与为研究切入点,以具身认知理论为中介,主要探讨大学生体育参与和身心全面发展的内在机理,以期通过体育参与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1 研究假设

学校体育是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体育强国愿景的重要基础[7]。大学教育应有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五育”并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以体育人”的思想[8]。大学体育参与关系到学校体育发展的未来,关系到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未来,从更深远、更为本质的层面来讲涉及到人的全面发展。体育参与是个人或群体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在动机的策动下,有目的地采用体育方法手段实现体育目的的活动[9]。体育参与可以概括为参加与体育相关的一切活动,狭义概念指直接体育参与,广义概念包括直接和间接体育参与[10]。钟秉枢[11]、季浏[12]等以体教融合、增进健康为研究视角,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进行深入探讨,提出要遵循学校体育发展基本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增强学校体育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与推动全面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产生的重大意义。杨文轩[13]、于善旭[14]、段健芝[15]等以学校体育改革价值转向与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法制保障为切入,探讨了从增强体质到全面发展的逻辑关系和必由路径,提出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切实把握身体、心理、社会三者的有机,同时青少年全面发展权必须依靠法治作为保障。基于上述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本文研究假设如下:

假设1:大学生体育参与对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具有正向影响。

在具身认知看来,认知依赖于主体各种各样的体验,而这些体验又源于具有特定感知和运动能力的身体,因此身体在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双向建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中介作用[16]。具身认知强调生理体验与心理体验相互激活的过程,将身体从“接受刺激的感应器和行为的效应器”中解放出来,涉及主体、媒介、认知对象的在场,探讨的是人的主体性在新媒介赋权的语境下逐步异质化的过程[17]。身体是处于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中存在,既有生理——物质层面又含有心理——精神层面,既有经验意识——理论层面又含有身体实践——技术层面。对体育技术的认识论来自于体育、身体、知识的汇聚,那么体育知识的形成必然与这三者密不可分,尤其是其中的身体概念,俨然成为了搭建在体育与知识之间的桥梁[18]。也就是说,具身认知在体育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讲,体育实践是对身体形成正确认知的特殊途径。朱婧雯[19]、王晓辞[20]、邹雪芳[21]等人,以认知传播、技术下的情境交互、运动情境等为研究切入点,对具身认知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人和技术存在多元关系,通过技术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理解身体认知的作用。武冬[22]、赵富学[23]、于文谦[24]等人,探讨了武术、运动、竞技与身体认知之间存在的关系,并且提出体育在身体认知与被认知的过程中起到调适作用。身体运动的方式可以映射出身体认知过程的具身性变化,这也是认知世界的身知途径和身道方法与手段。赵歌[25]、高强[26]、熊欢[27]等人,主要对以体育技术为逻辑起点进而对身体与人和社会进行研究,提出其涉身机制是自由的全身心体验与践履,是人类身体和社会结合的最佳桥梁。诚如前述,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2:大学生体育参与对提高具身认知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3:大学生具身认知对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4:具身认知对大学生体育参与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具有中介效应。

通过对前文的综合梳理进行分析,结合本文研究目的与假设,构建具身认知视域下体育参与对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理论模型(见图1)。

2 研究设计

2.1 测量工具

2.1.1 体育参与

本文关于体育参与量表的制定在充分参考赵玉琛[28]和张晓丽[29]等人的基础上,设计符合本文对象与特点的问卷。本文体育参与主要由体育参与动机、体育参与方式、体育参与过程、体育参与反馈四个二级指标12道测试题组成。测试形式主要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有“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一定”“同意”“非常同意”5种回答,分别计分1、2、3、4、5。

2.1.2 具身认知

根据前文分析,具身认知主要包含: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技术与情境设置、运动感知觉能力等三个层面。同时,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体育学、统计学、教育学相关学者意见,在问卷设计中加入了具身认知。

2.1.3 身心全面发展

根据新时代中国教育理念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在咨询相关专家学者的基础上,在本文中涉及到体育参与方面可以将人的全面发展分为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四个维度,见表1。

与此同时,参考柴娇[30]、包长春[31]、李有强[32]、刘敏[33]等人的相关研究,设计问卷共13道测试题,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有“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一定”“同意”“非常同意”5种回答,分别计分1、2、3、4、5。

2.2 数据来源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在校大学生体育参与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关系和影响因素,在参考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特制定符合本文研究需要的问卷设计。本文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受教育程度主要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问卷发放主要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预发放,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12份(有效率933%),通过相关处理剔除与本文相关性较小的题项,同时对专业术语进行语言转述,使之更符合调查对象认知。第二阶段为正式发放,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0份(回收率96.7%),有效问卷576份(有效率99.3%)。以上两次发放均采用微信朋友圈转发的形式,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26.0和AMOS26.0(见表2)。

2.3 变量设置

因变量为身心全面发展。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学校体育的相关理论,最终确定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其二级指标,其中涉及到13个测试题项(见表1)。

自变量为体育参与。根据体育参与的定义和相关研究量表,最终确定体育参与动机、体育参与方式、体育参与过程、体育参与反馈等四个二级指标,共涉及12个测试题项。

中介变量为具身认知。根据体育参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最终选定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技术与情境设置、运动感知觉能力为其二级指标。

本文自变量、中介变量和因变量的选取,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的讲话要点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关于体育参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在参考了《体育参与活动量表》基础上自行设计本文量表,同时对其进行信效度检验(见表3)。从表3可知,问卷整体信、效度较高分别为0.974和0.975,问卷各维度、各量表信效度良好,这为本文变量选取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性、逻辑性、可行性。

2.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文涉及到的数据均来自于主观性问卷调查,因此本文根据Podsakoff[34]等的建议,需对本文涉及到的相关变量数据通过共同方法偏差方法进行检验。本文主要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排除样中本的人口学题项,对各研究变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提取3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第1因子解释变量为34.679%,未达到临界值40%,证实施测中的共同方法偏差可接受。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体育参与、具身认知、身心全面发展各维度相关性

通过运用SPSS260数据统计软件,对本文的自变量、中介变量、因变量各维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由表4可知,变量各维度相关性在0.01级别(双尾)显著,表明变量各维度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这为本文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3.2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检验

运用AMOS26.0数据软件构建方程结构模型图,对体育参与和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相关研究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初始模型存在拟合度未达到标准状态,需要进一步对初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针对性修改。修改后,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见表5)。

结果显示,GFI=0.912>0.9,AGFI=0.882>0.8,RMSEA=0.076<0.08,NNFI=0.942>0.9,IFI=0.947>0.9,CFI=0.947>0.9,该结构方程的各项拟合度指标符合标准要求,该结构方程模型整体与实际数据具有较好的契合度,表明该结构方程模型的各假设路径得到支持。

3.3 体育参与、具身认知、身心全面发展的关系检验

运用AMOS26.0软件绘制方程模型路径图(见图2),通过SPSS260统计软件及进行数据处理,在进行变量之间关系检验前,需要对其进行共线性检验。共线性是指,自变量Q1(解释变量)影响因变量Z1(被解释变量)的时候,多个Q1之间本身就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即Q1之间有着比较强的替代性,因而导致共线性问题。经过SPSS回归分析,本文涉及到的主要变量VIF值在1-4之间,说明模型没有多重共线性问题,模型构建良好,可以进行后续分析。

3.3.1 体育参与对身心全面发展的影响效应

以身心全面发展所包含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4个二级指标作为因变量,将体育参与的体育参与动机、体育参与方式、体育参与过程、体育参与反馈4个二级指标作为自变量,主要探讨大学生体育参与对身心全面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见表6。

从检验结果可知:模型1中体育参与动机、参与方式、参与过程对享受乐趣产生影响时,标准化路径系数值分别为0.292、0.233、0.404,同时P<0.05,说明体育参与动机、体育参与方式、体育参与过程对享受乐趣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体育参与反馈对享受乐趣产生影响时,标准化路径系数值为-0.063,同时P>0.05此路径并没有呈现出显著性,则说明体育参与反馈对享受乐趣并不会产生影响关系。其中,体育参与过程对享受乐趣产生正向影响更明显。同理,在模型2、模型3、模型4中体育参与动机、参与方式、参与过程分别对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产生影响时,标准化路径分别为0251、0.220、0.311、0.279、0.192、0.418、0.349、0.290、0.460,同时P<0.05,说明体育参与动机、体育参与方式、体育参与过程分别对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在模型2、模型3、模型4中体育参与反馈对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产生影响时,标准化路径系数值分别为-0.093、-0.168、-0.179,同时P>005此路径并没有呈现出显著性,则说明体育参与反馈对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并不会产生影响关系。其中,体育参与过程对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产生正向影响较为明显。这表明,体育参与过程对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当着重设计体育参与的过程。基于此,假设1成立。

3.3.2 体育参与对具身认知的影响效应

将体育参与的体育参与动机、体育参与方式、体育参与过程、体育参与反馈4个二级指标作为自变量。将具身认知包含的情境交互、动作认知、运动感知觉3个二级指标作为因变量。探讨体育参与对大学生具身认知的影响效应,结果见表7。

由表7运算结果可知:模型5中的体育参与动机、参与方式、参与过程、参与反馈对情景交互产生影响时,标准化路径系数值分别为0.036、0.052、0.125、0.187,同时P<0.05,说明体育参与动机、体育参与方式、体育参与过程、参与反馈对情境交互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同理可知,模型6和模型7中的体育参与动机、参与方式、参与过程、参与反馈分别对动作认知、运动感知觉产生影响时,标准化路径系数值分别为0.045、0.075、0.125、0.128、0.045、0.079、0.150、0.094,同时P<0.05,说明体育参与动机、体育参与方式、体育参与过程、体育参与反馈对动作认知、运动感知觉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其中,体育参与反馈对情境交互和动作认知产生正向影响较为明显,体育参与过程对运动感知觉产生正向影响较为明显。这表明,应当充分发挥体育参与过程和体育参与反馈的重要作用,切实做好体育参与过程的设置和体育参与反馈的归纳,这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认知十分重要。基于此,假设2成立。

3.3.3 具身认知对身心全面发展的影响效应

将具身认知包含的情境交互、动作认知、运动感知觉3个二级指标作为自变量。将身心全面发展所包含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4个二级指标作为因变量。探讨具身认知对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影响效应,检验结果见表8。

根据检验结果可知,模型8中的情境交互、动作认知、运动感知觉对享受乐趣产生影响时,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297、1.029、1.089,同时P<0.05,说明情境交互、动作认知、运动感知觉分别对享受乐趣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由此可知,模型9和模型10中的情境交互、动作认知、运动感知觉分别对增强体质、健全人格产生影响时,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142、0.827、0.935、0.779、0.128、0.886、0.970、0.696,同时P<0.05,说明情境交互、动作认知、运动感知觉分别对增强体质、健全人格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在模型11中,情境交互对锤炼意志产生影响时,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008,同时P>0.05此路径并没有呈现出显著性,则说明情境交互对锤炼意志不会产生影响。动作认知、运动感知觉分别对锤炼意志产生影响时,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1.226、1.324,同时P<0.05,说明动作认知、运动感知觉分别对锤炼意志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其中,运动感知觉分别对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产生正向影响较为明显。这表明,情景交互、动作认知、运动感知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身心全面发展的各因素,在体育参与中应当创设不同体育情境,在技术训练中努力形成正确的动作认知和运动感知觉,以此推动身心全面发展。基于此,假设3成立。

3.4 具身认知在大学生体育参与和身心全面发展关系的中介效应

以体育参与为自变量,具身认知为中介变量,身心全面发展为因变量,进一步探讨具身认知在体育参与和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检验结果见表9和表10。

表9检验数据显示,模型1体育参与对身心全面发展产生影响时,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819,同时P<0.05,说明体育参与对身心全面发展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模型2中,体育参与、具身认知对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产生影响时,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773、0.741,同时P<0.05,说明体育参与、具身认知对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从表10可知,基于具身认知在体育参与对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影响效应总体情况良好。其中,直接效应值为0.504,中介效应值为0.324,总效应值为0.828,95% BootCI取值范围为0.102~0.627,效应占比39.148%,具身认知在大学生体育参与和身心全面发展影响关系中属于部分中介。基于上述假设检验结果,假设4成立。

4 讨 论

4.1 体育参与对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直接影响

体育参与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体育参与过程对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个二级指标的正向影响最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体育参与过程具有趣味性,收获乐趣;通过教、练、赛掌握运动技能和竞争意识;体育参与可以搭建平台,展示自我;体育参与有助于预防伤病;体育参与有助于健身强体;体育参与有助于理疗康复;体育参与有助于人际和谐交流,增进心理健康;体育参与有助于提高自身内在素质修养;通过体育参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体育参与中能够不断挑战自我;在体育参与中能够遵守体育规则和体育法;在体育参与中能够控制自己情绪;在体育参与中能够增强克服困难信心等方面。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核心在于体育参与过程,而体育参与动机、体育参与方式、体育参与反馈等要素仅在一定程度上对身心全面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基于此,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强化大学生体育参与的主体地位,运用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等多元手段,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参与。同时,应当重视体育参与过程,丰富体育参与过程的结构要素,发挥体育参与过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在体育运动中实现“生物—心理—社会”三者的有机统一,即全面塑造具备技术、技能、人格的“完整的人”。在体育参与影响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总过程中,具身认知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尤其是二级指标中的运动感知觉分别对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产生正向影响较为明显。这表明应当创造有利条件让大学生“沉浸式”进行体育参与,在以参与体育项目为载体的基础上,采用适合本体育项目的练习手段和过程,让大学生通过对技术动作的学习、练习、竞赛,对“身体”形成一种正确认知,在此基础上以身体技术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4.2 具身认知的中介作用

由研究结果可知,具身认知在体育参与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本文与以往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较为一致,这将为相关质性研究提供数据量化方面的支撑,更加体现了相关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知,“具身认知”在体育研究中得到了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同与广泛运用,已经从体育理论层面转向体育实践,并且有了相当丰富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体育赛事为平台,彰显中华体育精神;以技能学习为载体,培育健康身心理念等。在体育参与过程中,身体作为重要的媒介之一,能够将具体的体育项目通过不同形式的身体运动外显,最终作用到大学生这一体育参与者自身。当前,大学生体育参与主要以获取体育技能为主,对于体育健身、教育等本质功能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致使部分大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割裂了体育参与和身心全面发展的逻辑关系。简言之,体育参与的作用、功能、价值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缺位现象。然而,具身认知要素中的身体、身体技术、创设情境、感知觉等,有助于大学生真正了解与把握身心全面发展中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个要素核心所在。也就是,如何促进技术层面的“身”和文化(精神)层面的“心”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基于此,必须提升大学生对“具身”的认知水平,这将有助于使大学生明确体育参与过程中的体育目标,进而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 论

(1)体育参与、具身认知、身心全面发展等变量之间存在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2)体育参与对提高大学生具身认知、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均具有正向影响。

(3)具身认知对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正向影响,且影响关系中属于部分中介效应。

5.2 建 议

(1)强化大学生在体育参与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投身到体育参与中,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合理规划大学体育参与内容,以直接参与体育的形式,培养大学生的运动感知觉能力。

(3)以体育俱乐部为载体,定期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发挥大学体育在全面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4)以实施健康中国为契机,推动体育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树立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2018-09-10.

[2] 但艳芳,柳鸣毅,敬艳,等.体教融合视域下体育师资协同培养的理念、机制与路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2,38(4):94-102.

[3] 杨文轩,陈琦.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22.

[4] 陈克正.关于高校发挥体育综合育人功能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2(1):21-23.

[5] 罗林.大学体育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

[6] 袁诗婧,游茂林.疫情期间体育参与社会支持举措与大学生锻炼行为:锻炼抗疫动机的中介作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1,37(4):53-60.

[7] 本刊编辑部.开齐开足基础教育体育课,成就体育强国愿景[J].天津教育,2020(20):1.

[8] 宋彦李青,张天峰.体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体系构建与路径保障[J].体育文化导刊,2022(3):98-103.

[9] 刘一民.体育行为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24.

[10]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6.

[11] 钟秉枢.问题与展望: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10):5-12.

[12] 季浏.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根本和方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1):28-37.

[13] 杨文轩.论中国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转换——从增强体质到全面发展[J].体育学刊,2016,23(6):1-6.

[14] 于善旭.论体教融合与青少年全面发展权的法治保障——以青少年受教育权为中心[J].体育学研究,2022,36(1):50-62.

[15] 段健芝.三维健康: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还是派生功能[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5,31(6):48-51.

[16] 王美倩,郑旭东.基于具身认知的学习环境及其进化机制:动力系统理论的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6):54-60.

[17] 肖瑶,吴耀辉,王之纲.从映射到吸纳:具身交互中“沉浸”的技术意向探究[J].传媒,2021(17):87-90.

[18] 高强.体育、身体、知识—体育哲学的认识论维度[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 46(3) :5-9.

[19] 朱婧雯,欧阳宏生.认知传播的理论谱系与研究进路——以体认、境化、行动的知觉-技术逻辑为线索[J].南京社会科学,2020(5):109-115,124.

[20] 王辞晓.具身认知的理论落地:技术支持下的情境交互[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7):20-26.

[21] 邹雪芳,刘霞,陈海涛.运动情境与具身:生成的具身认知对Choking传统理论的挑战[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37(1):86-91.

[22] 李文博,武冬.论绎武术修炼与身体认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3):118-128.

[23] 赵富学.论身体运动与身体认知的具身性转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8):10-19.

[24] 于文谦,杨韵.竞技体育中身体的失落与复归[J].体育学刊,2013,20(5):17-21.

[25] 赵歌.作为“身体化”审美活动的体育健身的文化哲学研究——基于莫里斯·梅洛-庞蒂和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思想[J].体育科学,2019,39(1):85-97.

[26] 高强,韩飞,季浏.从“人的全面发展”到“完整的人”——重释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理论基础[J].体育学刊,2013,20(1):14-19.

[27] 熊欢,张爱红.身体、社会与体育——西方学者视野下的体育[J].体育科学,2011,31(6):81-86.

[28] 赵玉琛.微信朋友圈的群体认同与体育参与关系的实证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41(2):47-54.

[29] 张晓丽,张义祥,杜夏雨.体育参与何以提升中国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4):28-39.

[30] 柴娇,林加彬,李岫儒,等.青少年运动乐趣的内涵、来源、现状及提升策略[J].体育科学,2021,41(2):39-50.

[31] 包长春,冯耀云,晋腾.人的全面发展与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定位[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57-164.

[32] 李有强,龚正伟.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身体哲学视角的考察[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4):395-401.

[33] 刘敏,刘一萱,樊哲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青少年体育教育的价值依归——基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9,40(3):1-6.

[34] PODSAKOFF P M,MACKENZIE S B,LEE J Y,et al.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3,88(5):879-903.

作者简介:周少林(1994-),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青少年体质健康与促进。

通信作者:郑传锋(1973-),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青少年体育与教学。

猜你喜欢
具身认知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在线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同步行为对合作行为的促进作用
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启示
具身认知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运用具身认知理论 开拓新型教育模式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