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视域下资本逻辑的再认识

2024-06-30 12:34冉洁
学理论·下 2024年3期
关键词:资本逻辑马克思资本

摘 要:资本逻辑是马克思剖析、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重要线索。在马克思的视野中,资本是一种以生产资料为载体,追求价值增殖的社会生产关系。而资本逻辑是资本无止境追求价值增殖的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主导逻辑,是一种历史性存在。资本逻辑的存在既发挥了推动生产力发展、创造人类伟大文明的积极作用,也引发了生态危机、贫富分化和人的发展危机,带来深重灾难。资本逻辑最终将由于资本的自我矛盾以及科技发展底线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而退出历史舞台。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逻辑;资本;价值增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4)03-0030-04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中从未使用过“资本逻辑”一词,但学术界普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经典文本中对资本的阐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揭露、批判都呈现了关于资本逻辑的思想。学术界对于资本逻辑的研究丰富且深刻。有学者专门阐述了何为资本逻辑(张雷声,2015)①,资本逻辑的历史极限(张三元,2016)③,“超越”资本逻辑的道路(白刚,2013)②等。学者们主要从某一方面阐述对资本逻辑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但在另一种程度上未能系统地、全面地阐述对资本逻辑的认识。因此,本文尝试在学者们对资本逻辑各方面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梳理马克思视域下资本逻辑的丰富内容,以助完整、全面地理解、把握马克思视域下资本逻辑的内涵。

一、本质规定:资本与资本逻辑

资本与资本逻辑是前提与结果的关系。理解资本逻辑首先要把握资本的本质规定。

(一)资本:生产资料、增殖价值与生产关系

在马克思视域下,资本具有生产资料、增殖价值与生产关系的三重规定。其中,生产资料是资本的载体,追求增殖是资本的本性,生产关系是资本的实质。

一是资本以生产资料这一“物”的形式表现出来。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们总是从表象上来认识资本,认为资本只是生产资料、生产要素等。对此,马克思承认并肯定资本具有物的形态,指出:“资本,按其物质存在来看,表现为这个过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并和这个过程相应,分为一定的、质上不同的各个部分,即劳动材料(正确的概念是劳动材料,而不是原材料),劳动资料和活劳动。”[1]822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通常表现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通过集中各种生产要素,使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保证生产过程顺利开展。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资本“物”的形态,但并未停留在对资本表象上的认识,而是进一步深刻地把握了资本的本性与实质,超越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的观念。

二是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马克思揭示了资本追求价值增殖的本性,他指出,“资本的本质的东西,即资本是把自身设定为价值的价值,因而资本不仅是自我保持的价值,而且同时是自我增加的价值”[2]110。马克思从价值规定来界定资本,认识到资本是由人类劳动凝结而成的价值,而资本作为“预先存在的价值”,追逐无限度的剩余价值是其本性。

三是资本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把资本归结为不断聚集起来的生产资料的思想是“一种颠倒”,他们只注重表象的东西,没有从其本质上分析。相反,马克思透过资本“物”的形态准确把握了资本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指出:“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1]877。“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就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1]878在这里,马克思透过“物”洞悉到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支配权力,意识到资本本质上是一种被“物化”的社会生产关系。

综上,在马克思的视野中,资本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关系,不是物但又总是借助物的形式实现不断追求价值增殖的唯一目的。因此,既不能将资本简单理解为生产资料,也不能将资本理解为脱离物质形态的生产关系,资本是借助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生产关系。

(二)资本逻辑:资本运动的内在规律与发展趋势

如前所述,资本在追求自身无限增殖的动力下,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劳动力,无偿获取剩余价值,反映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而资本逻辑就是资本在无限度追求价值增殖的运动中所呈现出来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1.资本逻辑是资本无止境地追求价值增殖的规律。在资本逻辑下,资本所有者在时间上和劳动强度上“用尽心思”,主要通过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两大生产方法,最大限度地压榨、剥削劳动者,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实现价值增殖。但是,“他(资本)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只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1]179因此资本总是通过货币资本、生产资本以及商品资本这三种资本形式的循环以获得剩余价值,从而将无偿获取的剩余价值又用来扩大生产规模,在更深程度上剥削劳动者,再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资本所有者不满足在一国范围内实现价值增殖,企图在全球开辟自己的市场,实现更多价值增殖。

2.资本逻辑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主导逻辑。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成为支配和组织整个社会的主导原则,具有“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3]31。资本无限追求价值增殖的逻辑以及外在竞争压力迫使资本突破经济领域,僭越到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一方面利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力量保证资本逻辑顺利运行,另一方面又巩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从而统治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追求增殖的欲望下,资本竭力扩张,拓展统治空间,“用时间去消灭空间”[3]169,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总之,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生活的一切都成为资本增殖的手段和工具,资本逻辑成为衡量万事万物存在根据的世界观和社会运行的评价标准。

3.资本逻辑的存在是历史性的。资本逻辑不是先天就存在,也不是随着资本的产生一同出现的。资本逻辑成为现代社会的主导逻辑是随着19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确立下来才确立的,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资本逻辑只有在其存在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而资本逻辑存在的条件就是市场经济、雇佣劳动等。当然,资本逻辑作为一种历史性存在,将会随着其存在条件的消失而退出历史舞台。

二、历史作用:资本逻辑的两面性

马克思并不是全盘否定资本逻辑,而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马克思既客观肯定了资本逻辑带来的伟大文明作用,也深刻分析了资本逻辑所造成的各种“灾难”,全面地揭露了资本逻辑的两面性。

(一)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创造人类文明

一是资本逻辑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逻辑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做出了高度赞扬,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36在追求价值增殖的驱动下,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不断通过革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力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此外,资本不断增殖的冲动驱使它开拓更多的对象来实现其目标。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类不再是大自然的附属品,而是将自然作为改造对象,为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利用、征服自然界。总之,资本在追求价值增殖的过程中确实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前进。

二是资本逻辑推动了人的进一步发展。其一,资本在像雪球一样不断实现自身的增殖中,创造了丰富的社会财富,也丰富了人的需求。资本主义生产“庞大的商品积累”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其使用价值,而是期望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对剩余价值的占有。为了尽可能地实现商品交换,资本不会满足于人的自然需求,必然会不断创造人更丰富的、新的需求。这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人的多样化需求。其二,资本逻辑扩展了人的交往范围。资本增殖的内在冲动促使资本打破地域的局限,不断发掘和开拓新的市场,“力求超越一切空间的界限”[5]521。资本的全球扩张冲破一切地方的、民族的限制,使人的交往和联系极大扩展。

三是资本逻辑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资本追求价值增殖的本性并不满足于在一国实现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控制,资本势必要突破民族、地域的界限,不断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资本扩张的冲动对更快捷、便利的交通工具产生了迫切需求。“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4]35。资本的扩张“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6]566,使得所有的国家都被迫地或主动地融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使得一切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本逻辑最大限度追求价值增殖的贪婪本性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

(二)引发各类危机,带来深重灾难

一是资本逻辑引发了生态危机。一方面,资本为实现价值增殖无限度索取、开发“自然界的自然力”,忽视生态系统的循环和修复规律,导致自然被破坏,引发生态危机。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实现资本逻辑增殖的前提,而剩余价值的生产不能缺少劳动对象,自然界的现存物是生产过程中劳动对象的来源之一。资本逻辑不会满足于一次实现的价值增殖,而是追求无止境的增殖,于是不断将剩余价值资本化,将其用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不断进行需要大量向自然界索取生产资料。此外,资本无限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机制要求不断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也就意味着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自然物质多于之前的数倍。资本增殖的欲望像永动机一样永不停息,由此资本主义再生产就需要向自然界无限地索取与开发,而这一现象不会只发生在地球的局部,一定会蔓延至全球,最终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物被资本排除在外也造成了环境污染。任何社会生产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废弃物,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化大生产造成的污染量是史无前例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主要是由不变资本造成的,而它造成的污染物在资本循环结束后得到了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但是,资本在获取相应的补偿后,不会被主动用来处理污染物。只有当污染物影响资本价值增殖时,资本家才会不得不做治理生态污染这件“倒霉事”,因为对他们来说,治理污染物意味着付出没有收益的成本。

二是资本逻辑造成了贫富分化。一方面,资本逻辑的统治在本国范围内造成了贫富分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平等关系只体现在流通领域形式上的等价交换,一旦进入生产领域,劳动者就受资本家的剥削与压迫。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的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不仅要生产出相当于自己劳动力的价值,还要创造剩余价值。资本家将利用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在资本逻辑统治下,资本家与劳动者本质上是不平等的,关于社会财富的分配也是两极分化的。另一方面,资本逻辑导致了全球性的两极分化和财富分配不公。资本逻辑在追求价值增殖过程中开辟了世界市场,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国际贸易尽管使得交易双方都可以获得一定的好处,但它并不完全是按照商品中实际耗费的劳动量来进行交换的。由于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于落后国家更高,更具有优势,因此发达国家生产的单位商品中所耗费掉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落后国家的个别劳动时间,发达国家将在国际贸易中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为此,自由贸易背后所隐藏的是各国的不平等,是强国对弱国的剥削与掠夺,造成全球性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

三是资本逻辑导致了人的发展危机。辩证地看,资本主义社会下人的发展相较于封建社会更进一步。但资本逻辑根本上不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运行的,而只是依靠劳动者实现自身的永恒增殖。因此,资本逻辑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促进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的,并不能真正使人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相反,资本逻辑最终将会导致人发展的困境。第一,资本逻辑使得人丧失了独立性和个性。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虽然在法律层面成为自由的人,但是劳动者并不拥有生产资料,只有极少部分人即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因此自由的劳动者不得不又投入资本家工厂的流水线上,成为机器的附属品。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最大可能地压榨工人的正常生活和发展的时间与条件,最大限度地吮吸“人的自然力”,这不仅突破了“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身体的极限”,使其身心俱疲、未老先衰甚至过早死亡。第二,资本逻辑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化。资本逻辑不仅要竭尽所能地扩大生产,还要保证交换的高效率实现。要想实现高效率的交换,就需要扩大交换的领域,于是使得交换原则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成为整个社会、各个领域的行为准则。交换原则的僭越使得一切东西都被以是否能带来价值增殖来衡量,使得人与人之间原本温馨、友爱的关系被各种利害关系所取代。一句话,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被物化了。总之,资本逻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的发展,但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且最终会阻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存在限制:资本逻辑的内外界限

(一)内在界限:资本的自我矛盾

马克思曾强调:“资本是一个活生生的矛盾”[5]405。这也就是说,资本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存在。而资本的自我矛盾构成了资本逻辑不可逾越的内在界限,决定了其必然被超越的结局。资本逻辑的内在界限即资本的自我矛盾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资本逻辑内含“生产力发展的无限性”与“价值增殖目的有限性”的矛盾。资本逻辑的唯一目的就是实现价值的无限度增殖,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资本家们总是不遗余力地研发新科技、发展生产力,从而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家们的这一行动,首先只是缩短了个别企业的必要劳动时间,实现了他们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目标。然而随着进一步发展,整个行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会缩短,整个社会的生产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了一般利润率下降的后果。在这里,资本逻辑为了实现价值增殖所采用的方法却导致了与自己目的相矛盾的结果即资本利润率下降,导致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缩短与劳动时间是衡量价值量的唯一尺度的矛盾。利润率的降低会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减弱,进而造成资本过剩,最终危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由此,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将成为资本逻辑无法继续存在的最大限制。

二是资本逻辑内含“生产无限性”与“实现有限性”的矛盾。资本逻辑要想实现无限度增殖的目标,就必须无止境地获取剩余价值。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生产和流通过程是分离的,因此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并不是同步的,并且常常存有矛盾。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资本追求价值增殖的驱动下具有无限性,仅受生产力的限制。而剩余价值的实现不是由实际的消费需求决定,是由不同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人民有支付能力基础上的相对需求决定的。人民的这种需求由于资本对人民的剥削,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由此,就形成了剩余价值生产的无限性与剩余价值实现的有限性的矛盾。

三是资本逻辑内含“社会性”与“私人性”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集中和垄断不断得到加强,整个社会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生产资料的使用越来越社会化,使得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都越来越具有社会性。然而,生产的社会化却遭遇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限制,为此就形成了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性的矛盾。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的社会性将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外壳相冲突,而当社会化的生产“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1]874因此,“疯狂地发展生产力”是资本逻辑无法克服的最大限制,并且是一个总的限制,它导致的生产的社会性必将使得资本主义外壳毁灭。

上述资本的自我矛盾的几种形式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周期性发作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用暴力消灭资本……这是忠告资本退位并让位于更高级的社会生产状态最令人信服的形式”[7]149。

(二)外在界限:科技发展底线与自然资源有限性

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底线构成了资本逻辑运行的外在界限。资本实现价值增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从第一次科技革命到现在,发生过多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都有力地推动了资本的扩张、发展。但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技术的发展受自然规律和自然本身的制约[8]。如果我们对技术的功能的设想与自然规律相冲突,那这样的功能就不可能实现。此外,科学技术还是历史的、具体的,不是万能的,必然无法无限度地满足资本增殖的欲望。由此,科学技术的发展限度是资本逻辑无法逾越的外在界限之一。

二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也构成了资本逻辑运行的外在界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其中,劳动过程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利用自然以实现物质能量交换、循环的过程,任何社会形态下都必不可少。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是以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为界限,虽然会对自然界造成或大或小、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但这一生产过程并不是无限度的,不会从根本上对自然自我循环、修复系统造成影响。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以获取剩余价值为最高目标,因而劳动过程服务于价值增殖目的。因此,在价值增殖欲望的驱动下,资本主义生产会最大限度地榨取“自然物质的自然力”,无止境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自然自我循环、修复的规律,生产大量过剩的产品,造成环境污染,从而造成生态危机。自然界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由此决定了无止境地追求价值增殖的资本逻辑必然遭遇不可突破的自然界限。

资本逻辑在内外界限范围内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状况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能够暂时缓解危机,但资本逻辑内外界限的存在导致资本主义“它的历史今后只是对抗、危机、冲突和灾难的历史。结果,资本主义生产向一切人(除了因自身利益而瞎了眼的人)表明了它的纯粹的暂时性。”[9]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8]刘同舫.技术的本质与技术发展的界域[J].学海,2006(4).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①张雷声学者从资本逻辑的表现形态、本质形态以及发展形态来阐释资本逻辑的内涵。

②张三元学者认为资本逻辑的自我扬弃源自资本的内在矛盾,并且表现为具体扬弃和总体扬弃两个阶段,而资本逻辑的历史极限是资本逻辑自我否定的结果。

③白刚、吕鹏学者阐述了超越资本逻辑的四条道路:青年黑格尔派的浪漫主义超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超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审美救赎超越以及后现代主义的虚无主义的超越。

作者简介:冉洁,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猜你喜欢
资本逻辑马克思资本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资本逻辑下的精神空间的再生产
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面向及其实质
VR 资本之路
试论资本的本质及其资本逻辑的终结与创新
论资本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