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逻辑下的精神空间的再生产

2016-12-14 20:37王美英
东方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资本逻辑

王美英

【摘要】从“权力逻辑”向“资本逻辑”的过渡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和重要标志,资本主导宏观的经济发展、社会关系生产、文化创造,同时资本也控制着社会的微观个体的日常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万事万物都在对立和矛盾中发展和成长,对于资本来说亦是如此。资本在推动着世界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在悄然渗入社会和个体的各个领域,控制着整个社会和个体,使国家社会和个体自我日渐受其控制而无法摆脱,逐渐丧失自主性。因此,必须在利用资本把握资本的同时控制资本管理资本。

【关键词】再生产;资本逻辑;精神空间

一、资本控制的社会下人的“异化”

物的丰盛刺激着我们的眼球,掀起我们心底潜藏着的无尽的物欲:从香车豪宅到服装化妆品,从家居装修到快餐服务一物如汹涌的波涛,从四面八方涌来,令人眩晕。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我们生活在物欲的时代。消费的扩张,对于符号的追逐,(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已经打上了文化的标签,吃的的麦当劳和肯德基,喝的是星巴克,用的是耐克和纽巴伦,还有奢侈品古奇、兰蔻、蔻驰、LV等等)奢侈品这些东西不是必须的。但是他们附上了文化的符号,他们不再用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而是成为一种精神的需要,似乎占有他们才能满足自我,因为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已经活在了其他人的眼光之下,人的私人空间逐渐被公共空间入侵,以至于人需要去占有这些以满足自我的精神生活,然而越是拥有就越去占有,越是占有就越贪婪,越是贪婪就越是空虚,占有并不能满足反而导致更大的空虚,以至于人需要渴望拥有更多,欲求更多,这成为一个悖论,一个死循环。人的精神世界空虚。精神空间不断受到资本的侵蚀和挤压,以至于人属于本心的空间越来越小,越来越没有自我,没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社会生活,资本已经入侵私人的领域,无限制地吸收个人的时间和占有个体的空间。所谓的“资本逻辑”主要是指资本作为占支配地位的现代生产关系,其活动历程具有必然如此的内在联系、运动轨迹的发展规律。“资本的逻辑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主题。资本既具有破坏性创造,又有创造性破坏。

资本的贪婪如血蛭般地,无限制地吸收和占据你的时间和空间,人们越来受到消费的制约、技术的控制,主要是表现在当前对于符号的消费、文化的消费越来越显异化,人越发沦为资本的奴隶,资本控制着所有人包括穷人和富人。各种时尚或流行的符号体系成为控制现代日常生活的最高物神。我们在符号的世界里,享受着它所带来的超现实满足感与虚荣心,迷雾繚绕下我们看不到前方的阴暗底色。列斐伏尔明确指出,在现代社会,消费和生产关系的错位导致了消费主义的盛行,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非理性消费行为,引发了人之存在的价值危机和意义失落所导致的人与自身价值的疏远,影响到了当代人生存发展的根基和生命存在的意义。

向资本夺回属于我们的心灵和精神的空间已经迫在眉睫,摆脱资本的奴役和控制,回归属于自我的本源和真正占有自己的本质,像黑格尔所说的“人成为真正的人”,像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需要对自己的精神空间进行再生产,占据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心灵休憩所,避免在漫漫长途的人生中无边无际的盲目的漫游着和行走着。精神空间的再生产意味着夺回日渐被资本占领的空间,意味着打破资本对各个社会领域的绝对控制以及对个体微观领域的日渐张狂的入侵。

二、资本的空间占领趋势

资本的二重性决定了它的“双重效应”:一方面是解放人的正效应;另一方面是奴役人的负效应。这种“双重效应”也给当代中国提出了“双重任务”既要承认资本、利用资本、发展资本,又要驾驭资本、规范资本、超越资本,尽力让资本促进中国社会和谐与中国人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资本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借助资本的力量,现代性才得以彰显,现代化才能够实现,现代人格才能养成。但是资本存在的它的另一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资本奴役劳动的本性”:“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1]资本就像具有独立的生命,形成独立的个体一样,它影响和控制着人的行为和思想。于是,整个社会被资本逻辑控制和主导,导致了“拜物教”,“资本的拜物教是资本主义普遍的一种‘社会心理,”[2]资本激发了人对于物质的占有欲,也使人的精神物质化,精神的空间充斥着物质,真正的灵魂深处确实虚无的和空虚的存在,人的本性被资本所控制,人渐渐地不属于自己,精神无所依托。

(一)资本入侵社会发展的宏观领域

资本入侵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充斥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资本带来了经济的迅猛发展,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的内在秘密,指出资本的生产方式不仅调动一切条件生产出物质产品,而且也不断地创造着生产力本身。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追逐利益,生产者和劳动者都极尽地利用资本,发展资本。固定资本、生产资料本身的生产逐渐成为社会总产品的主要部分,它是一种“为生产而生产”的生产方式。资本一方面,积极扩大生产产品的数量和品质,因此资本尽力发展科学以便发现新物体和旧物体的新使用属性。另一方面,资本不断扩大需要,发现并创造新的需要。生产与需求的相互作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统治的短短时间中创造出的巨大生产力,超过了之前一切时代的总和。

资本不仅带来了巨额的财富和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同时资本培养了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成为人自由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历史前提。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包括人的需要、享受、能力和交往的丰富的体系。资本想要获得增长,就要努力刺激并满足在社会化生产中形成的社会人的各种需要。资本增殖的本性促使资本不断幵辟广阔的世界市场,创造出普遍社会交往。资本创造的不仅是一个经济和社会现象,它创造的是社会关系的全部文明。资本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由这两个普遍占有,形成了普遍的社会交换关系、普遍的联系和交往体系、培养了人的一切属性。资本在其增值的过程中满足了人的需要,发展了人的社会属性,也造成了人们之间的隔离,社会的冷漠和文明的倒退和价值的沦丧。资本具有腐化人心的消极存在,欲望的无限性,社会资源的相对不足,最终的结果是社会成为一个战场,发展到极端是社会上的人为了争夺而针锋相对,造成一定的情况下的社会解体。

资本还不断扩张入侵社会的文化领域,一切的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和文化创造都在一定程度上打上了资本的烙印。这一过程一方面大大繁荣和发展了社会文化的产业,提高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也扩大了文化在世界的国际影响力。然而由于文化的产业化,当前的文学、艺术和影视都越来越成为资本占领的阵地,金钱似乎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所在,审美和艺术、欣赏和享受越来越被以资本占有的多寡为其体现的标准。特别是当前的中国电视和电影等影视媒体,俨然已经成为了资本的标榜,多数的娱乐产业公司关注的电视和电影的质量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递,社会共有美的追求,而是将大多数的资金投入到所谓的“大牌”和“进口”的引入,借此博人眼球,导致了社会大众追逐的单纯尽是符号化或象征化的个人,对于社会整体道德和价值的传播毫无益处。

(二)资本渗透个体生活的微观领域

微观领域:资本入侵个体的生活、娱乐、工作等等,甚至私人精神空间也遭到入侵。人的主体性还未彻底完全建构的时候,即遭受到资本的入侵和占领,以至于人失去了自我,受资本奴役,也是马克思所说的异化。资本挪用了盗走了人的主体性力量,把自身建构成支配人的主体:“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3]似乎金钱已经能满足一切的需要,包括精神需要,其实上是自我丧失的一种标志。“欲求取代了需求”,需求是自然主义的,生理的,有限的能够满足的。而欲求是功利主义的,心理的,无限的无法满足的。“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欲望展示出一个迄今为止最大的可能性空间。这一切都根源于资本增值的逻辑,正是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才能获得高速的发展。资本的积累使人的欲望空间不管扩张,而人的欲望的扩张又不断推动着资本的积累,”[4]资本逻辑下使得资本成为自身的目的。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因为它成功地压制了这个社会中的反对派和反对意见,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从而使这个社会成立单向度的社会,使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5]资本控制下人丧失了自我批判和批判事物的能力,以心甘情愿的方式附庸于资本,去追求人们所梦寐以求的金钱和财富,为了享受世间一切华贵,成为资本的高贵的奴隶。然而,最高贵富有的奴隶,毕竟也只是奴隶。随着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消费的扩充,资本蒙蔽人们的双眼,资本已经悄然以另一种方式去占据人类的心灵和控制人民的精神。

人们的衣食住行本来是维持生存的基本物质活动,由此产生物质生活的经济空间,但是由于物质空间的有限性,很快地资本便占据填充完了,而文化本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是人们精神空间存在的载体,但是由于资本的扩张性,资本不会也不可能满足于此,于是它向人的精神生活扩张,开始占据人的精神和人的心灵。它悄然将自身融入文化中,通过对于物质产品的符号化和人文化,企图掩盖它自身的本质,将物质产品打上文化和精神的价值印记,将它们与人的心理和精神需要挂钩,以入侵人的精神领域,比如现代人喝星巴克咖啡,追求的就是一种小资的生活方式,人们消费的并不是这美味的食物,而是一种向往已久的

西方生活方式,它满足了人们对这种符号意义的需求和欲望。购买的奢侈品被打上了爱情和高贵的标志,使得本来的物质产品成为文化的消费品,抽象的观念主导人的消费,资本入侵人的精神领域,控制人的思想和心灵。观念领域的抽象在宰割着人们的现实生活:“个人现在受到抽象统治,而他们以前是相互依赖的。但是,抽象或观念,无非是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6]

三、争夺空间—与资本的殊死较量

解决方法—争夺空间,与资本争夺空间,向资本夺回精神家园,摆脱控制,成为自我。

(一)国家控管:斩断资本的触角

主要是国家强制力量的作用,避免市场经济的过度发展,保证公有制的地位,防止贪婪的资本越过雷池,防止和控制市场经济的弊端。同时在思想话语领域掌握主导权,传播正确的财富和消费观,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人性的关照和对人的精神的关怀。“资本本身就是资本发展的极限,唯一的出路就是扬弃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7]个体始终生活在社会中在国家里,个体的精神和心灵始终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因此个人的精神空间夺取的过程中,外在的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也可能是一个基础性的因素,特别是资本在产生和扩张中对经济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国家在这个程度上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能够驾驭与导控社会资本的强大的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能够创造这些条件来防止资本的过分扩张而造成的对整个社会经济、国家政治和民族文化的渗透和入侵。防止资本主义的落后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文化透过包装以经济的面貌对中国人的内心和精神进行占据和扩张。

国家行政按照市场经济合理性的要求协调经济矛盾,会陷入更深的合理化危机。哈贝马斯认为合理性危机是“行政系统不能成功地协调和履行从经济系统那里获得的控制命令。市场经济会不断地发出指令和要求,比如良好的投资环境、安全的社区保障、便捷的基础设施等等。在理性化的意义上,今天中国各级政府衡量政绩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为市场经济的指令服务。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合理性危机会表现为一种转嫁危机,与经济危机一样,合理性危机把为非普遍利益而进行的社会化生产的矛盾表现为控制命令之间的矛盾。”贫富差距、两极分化本来是市场经济自发的矛盾,如果国家行政决策仍然按照市场经济的理性要求来解决矛盾,市场领域的矛盾就会变成行政指令之间的矛盾。比如,政府通过法律、税收等政策保护经济领域产生的不平衡,就意味着所有人都参加到社会化大生产中,结果却只是少数人获益。这无异于将市场经济的缺陷带到了政治和人民生活领域。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这可以保证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公平。西方一些倡导市场社会主义的学者,极力推崇公有制的好处:公有制克服了劳动和资本的分离,在市场社会主义中,不存在一个与不拥有资本的劳动者相对立的资本家阶级。”他们认为公有制消灭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剥削劳动的关系,不公平现象就会随之消失。当然,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有很大的不同。我国以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权威来保证公有制的存在和运行,而不只是作为收入公平的手段。市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各种模式重视的是收入平等,没有国家经济制度的保证,这样很难让平等得到保障。

(二)社会监管—防止资本的越位

以社会公共力量去对抗强大的资本,是防止资本越位的有效手段。群体利益的公共诉求在未来社会中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即使是在市场经济的领域,如何让经济走上正轨也已经超出了经济学的分析能力。市场经济关系只是社会有机体中的一个部分,“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社会中不仅有经济关系,还有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等。市场经济满足了人经济方面的需求,却无法满足人与人之间其他各种关系的需求。这就需要国家发挥维持社会各种关系的有序发展的作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需要保持经济关系和其他各种社会关系的平衡。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在于不是任由资本剥夺社会资源,而是对社会资源有留置权。在判定经济政策的时候奉行共同体比个人优先的价值观对社会资源建立起最低的限度,让个人可以过一种有自尊的生活,成为集体的一分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发挥了市场的优势的同时又能有效地控制市场缺陷和不足的一种有效方式,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效的把握了资本特性,利用了资本的同时也在控制资本的。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其他社会有机体的基础,把握住这一基础和主体,那么其他的部分就能有效得到管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规律同时在其作用,市场多一些还是计划多一些都必须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符合,因此在资本过度发展,过度膨胀的过程中,在资本逐渐渗人政治和公共领域中,此时要多发挥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规律,牢牢把握住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让社会公共力量去监督市场,去监督公共政治和市民社会。马克思在《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认为的市民社会是摆脱国家而存在的,其基础是市场经济,所以这里的市民社会成为了监管市场的国家之外的另一种力量。“受到迄今为止一切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反过来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8]可以做这样的理解,市民社会的存在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种制约,同时对于市场经济和资本扩张也是一种制约。

(三)个人自管:摆脱资本的控制

精神空间的再生产,意味着夺取之前已经被资本入侵的私人领域的同时,还要防止个体生活的资本化,保持本心,主体性建构、独立性张扬,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富,文化对精神生活的充实,防止资本符号化的方式迷惑个体,造成假象,建构具有神圣性的和超越性的精神生活内容,摆脱物质性的控制,使人的本质真正得以回归人自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资本主义的逻辑在影响中国社会,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从公共领域到私人生活,“资本逻辑这一强制原则和主导机制的泛化和流行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消解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信念和思想体系,逼迫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最终导致现代虚无主义的出现。”[9]“免于匮乏的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具体实质。随着这种自由逐渐增大其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属于较低生产率阶段的各种自由相应地失去其先前的内容。当一个社会按照它自己的组织方式,似乎越来越能满足个人的需要时,独立思考、意志自由和政治反对权的基本批判功能就逐渐被剥夺。”[10]马尔库塞的陈述揭示了当代的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意识的消解和丧失,而这个意义上就是个人需要得以满足造成的后果,似乎前后矛盾,但却意外地贴切,这个程度上来看,资本满足人的需要的同时在剥夺人的自由,所以警惕资本的华丽的一面。必须开拓属于自我的精神空间,“私人领域”是个体精神得以休憩的场所,如若被资本所入侵和渗透,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连最私密的领域也肆无忌惮,那么这也将意味着个人的解构,家庭解体。因此,个人向资本夺回空间在这场争夺战中的意义非凡,同时也是困难的所在,个体性的丧失,自我空间的沦丧在一定意义上是个人的选择,而不是资本在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个人在利用资本的同时控制资本的扩张和过分渗透,以防止资本对于个体的控制,人应当并且首先应当保证自我的存在,这样个体在茫茫人生中才有可寄托之处。虽然,资本已经在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扮演不可缺少而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是个体如果盲目随波逐流,让自我的精神和心灵的空间受制于资本,让资本成为衡量一切的手段,成为一切行为的目的,那么个体的价值将无所归属。私人的领域和个体的精神空间在一定意义上受到自我意识的控制和影响,自我选择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自我的建构的结果,所以自我应该抛开被他人和环境的过分影响,回归于本心,感受真实的自我和发现真正的美,而非去盲目追逐资本的“美”。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4页。

[2]张艳涛:哲学范式转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0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4]王庆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隐喻》,《社会科学家》2015年第1期。

[5][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译者后记。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7]吕士荣、周宏:《唯物史观的返本开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页。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7页。

[9]张有奎:《资本逻辑与虚无主义的批判》,《哲学动态》2011年第8期。

[10][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猜你喜欢
资本逻辑
资本主义城市化格局下西方社会正义理念的空间限度
资本主义城市化格局下西方社会正义理念的空间限度
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面向及其实质
资本逻辑视域下的信仰问题
论资本逻辑
“星座”的哲学探究
警惕资本逻辑导致的文化虚假繁荣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原则的内在关联
平衡规律研究
资本逻辑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思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