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任务驱动教学,让革命传统教育作品学习“活起来”

2024-06-30 09:42唐远慧
师道·教研 2024年6期
关键词:邱少云英雄革命

唐远慧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由此可见,革命文化作品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取向。这类作品教育意义重大,是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载体,但这类作品中的革命场景与学生当下的生活环境相去甚远,学生在认知与理解上有一定差距和难度,往往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对此类文本缺乏兴趣,学习也只有皮毛,不能深入理解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教师有时缺乏课程意识,教学指向也仅为文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专注讲解相关内容,忽略了课程资源的整合和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忽视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感悟革命精神内涵,缺乏深度挖掘和情绪的渲染,导致学生的学习出现浅尝辄止的情况。借着新课标颁布的东风,我们的课题“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革命传统教育作品教学实例研究”在市成功立项,力求打破学生对于革命传统教育作品的刻板印象,激发其学习兴趣,结合课标,明确学习任务,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传承革命精神,根植红色基因。下面笔者将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为例,以任务驱动教学,把握课程目标,突破现实困境,让革命传统教育作品学习“活起来”,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文化自信,铸就优秀品质。

一、聚焦单元,构建任务

2021年国庆假期,电影《长津湖》上映,重温革命岁月,看到毛岸英的牺牲,想到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中毛主席伟大胸襟;看到战士们冻成冰雕,想到《黄继光》《我的战友邱少云》中英雄壮士舍身为国的场景。课题组从中得到灵感,决定打破自然单元,进行不同册教材,不同单元之间课文的重组,把《黄继光》《青山处处埋忠骨》《我的战友邱少云》重组为新的单元主题:流光回眸:致敬上甘岭最可爱的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综合价值,为革命传统文化作品发挥育人功能打下坚实的基础。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其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根据单元主题。笔者设置了“致敬英雄,书写真情”的任务情境,根据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这个情境可以分为三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感悟英雄精神(能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活动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体会志愿军战士们英勇无畏、共抗强敌的上甘岭精神)。

任务二:讲好英雄故事(讲述革命故事,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任务三:写好英雄颂词(激发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写好英雄颂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笔者根据单元学习任务,结合语文要素:“关注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设计了以下三个子任务来驱动本课教学。

任务一:“1952年10月12日,这是抗美援朝战士李元兴永远忘不了的一天,也是值得历史永远铭记的一天,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呢?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完成英雄人物名片中“主要事迹”部分并自主讲述。”

任务二:“烈火中,邱少云为什么要纹丝不动呢?是什么让他做到纹丝不动?作为近在咫尺的战友的我当时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任务三:“在邱少云同志牺牲的391高地,在巍巍山峰的石壁上镌刻着一行鲜艳夺目的红漆大字,那是邱少云所在部队在离开朝鲜时刻下的。如果你也是潜伏部队中的一员,你也亲眼看见了这气壮山河的一幕,你会写下一段什么文字来歌颂这位年轻而又伟大的战士呢?请写在英雄名片‘礼赞英雄处。”

学习任务群整合了多种学习资源,开拓了学习空间,勾连了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境,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丰富了情感体验,最终让学生在丰富的文学语言实践活动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作品的洗礼与滋养。

二、任务驱动,搭建支架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逐一化解为任务,以任务驱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叩开深度学习之门,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之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增加课堂的厚度,让整个课堂学习都鲜活起来。

1.任务一驱动下的课堂学习

关于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四年级下册《黄继光》、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均有所涉及。本课的教学,通过旧知回顾,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的时代背景,同时根据“记叙文六要素表格”完成英雄名片这一支架,让学生能快速梳理概括人物主要事迹,再将文字化为画面,让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能初步流利有感情地讲好英雄故事。

2.任务二驱动下的课堂学习

课文一开始就对潜伏环境和战斗情势进行了描写铺垫,但学生更多只停留在表层、零碎的感知上。通过探究“邱少云为什么要纹丝不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再辅以补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征誓词”“邱少云的一封家书”等课外资料,让学生又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所认知,对潜伏环境的危险和邱少云内心坚定的革命信念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从而能水到渠成地领悟了环境描写和人物行为之间的关系。从“邱少云为什么要纹丝不动”,进一步探究“邱少云为什么能纹丝不动”,通过品悟文字、补充资料、播放视频、换位思考、切身体验等多种形式,使原本枯燥空洞的学习变得鲜活生动,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能走进英雄的内心世界,真切体会英雄的做法,感悟英雄的精神,引发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对邱少云在烈火中为什么能“纹丝不动”的理解。

本篇课文的作者李元兴亲眼看见了邱少云牺牲的全过程,文中细致描写了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再通过引导学生去关注作者的内心活动,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自己在生活中曾经被烫伤的经历,结合上下文去体会“我”矛盾而痛苦的内心,借助文本筛选组合,师生共读,通过聚焦作者对邱少云称呼的不断变化,进一步体会作者内心的变化、情感的升华,最终让学生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任务三驱动下的课堂学习

通过为英雄写颂词,让学生深刻理解邱少云牺牲背后的意义,学生在颂词创作中再次与文本对话、与英雄对话,并融入自己的思考与感受,将时空距离遥远的英雄变成可亲能见的对话者,让学生能进一步感受英雄的伟大,学习英雄精神,真正做到化于心、践于行。

在三个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利用老师补充的资料、创设的情境,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探究文本,深刻领悟潜伏环境的描写与人物英勇行为之间的联系,感受邱少云严守纪律、意志如铁、顾全大局、不怕牺牲的英雄精神,激发出对英雄的敬仰之情,读懂英雄背后的抗美援朝精神。

三、多元评价,注重反馈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建构,提升综合素养,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重视反馈。教师综合使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妥善运用丰富的评价语言,注重鼓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改进学法,激发内驱力,不断体验进步与成长,树立自信。

在《我的战友邱少云》的学习中,任务一驱动下的学习主要围绕“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来进行评价;任务二驱动下的学习主要从“学生能否利用补充资料来进行深度学习,感受人物形象”进行评价;任务三驱动下的学习,则是围绕“写作时是否能结合英雄事迹来表达自己真挚的崇敬之情。”进行评价。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不再游离于教学之外,与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与学习活动密切连接,与学习过程有效互动,真正做到教有目标,学有方向,评有抓手。

笔者通过多种评价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学习策略,体验课堂里的生命成长与喜悦,促进了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革命传统教育作品虽然在情感和认知上离学生比较远,但只要紧扣目标,关注单元语文要素,以真实情景中的任务为驱动,拓展丰富的学习资源,穿插实践体验活动,开展过程性跟踪评价,就会化难为易,让这一类作品的学习鲜活起来,真正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责任编辑 黄博彦

猜你喜欢
邱少云英雄革命
邱少云烈士纪念馆
英雄犬
云的天庭,从不惧火
——电影《邱少云》观后
烈火中永生
——献给邱少云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自古英雄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