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山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结晶,是传统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价值。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就特别强调:“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也明确指出:“利用二十四节气,开展介绍节日历史渊源、精神内涵、文化习俗等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文化感。”因此,从文化育人的视角出发,加强对传统节气文化思想价值的探究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东莞市历史悠久的传统品牌学校,东莞市石龙中学向来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教育资源,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文化育人工作走深走实。2022年7月,学校组织申报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新强师工程”)《新时代传统节气文化德育价值的实践研究》。伴随着该课题研究的持续推进,学校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校情实际的传统节气文化的教育实践路径。
一、校本课程:涵咏传统节气诗词歌赋
传统节气文化向来是古典诗词关注的重要题材。有鉴于此,为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和人文素养,学校组织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最美四季:传统节气诗词欣赏》,努力为学生打开触摸传统节气文化脉搏的一扇窗。像韦应物《观田家》:“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陆游《时雨》:“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在这些诗词中,诗人多层面地呈现了特定节气下旖旎多姿的自然美景和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
在这些诗词中,作者不论是表达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和社会人文的关注,还是抒发特有的人生感慨和家国情怀,往往都具有涵咏不尽的文化韵味。因而,这些作品也就具有了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教育意义。在每节课上,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尽情领略节气诗词的意象之佳、意境之妙和意蕴之美,全面系统感知节气的文化内涵。除了正常课堂教学之外,授课老师还适时针对性地开展以“清明”“中秋”和“冬至”等为主题的诗词朗诵会,让学生在诗词的诵读浸染中深化对二十四节气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精神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二、校园活动:体验传统节气文化内涵
传统节气源于农事活动。斗转星移,时过境迁,要想全景式再现古代的农事场景已经不太现实。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沉浸式体验传统节气的文化内涵。为此,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搭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平台。如借助主题班会和全校升旗仪式等活动,常态化开展传统节气文化教育,向学生宣讲传统节气背后的故事;结合地理学科的天文历法知识,在春分日开展日晷制作及应用实践活动;结合语文写作能力培养,开展“我和传统节气文化”主题征文活动;结合美术与书法等学科,举行传统节气风物绘图及书写大赛;结合学校科技艺术节的相关安排,举行传统节气猜灯谜活动。
这些活动大多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为一体,着重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走近传统节气文化、探究传统节气文化的热情与兴趣。与此同时,学校在相应的橱窗展板上不定期推送传统节气文化知识,也有利于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另外,还由团委组织开展“青听·传统节气文化微讲堂”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团员中定期开展各节气的宣讲分享活动。学校还邀请广东省资深记者、诗词作家、文化学者黄日暖老师莅临学校主讲二十四节气,让学生从更高层次、更宽视野上去解读传统节气文化。
三、社会实践:领悟传统节气思想意义
在农耕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农事生产的节奏与大自然的节律是同步的。传统节气可以很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如何不违农时,日常生活如何更有规律。如果脱离了劳动和生活实践,传统节气就失去了其原本的价值和意义。劳动和生活是传统节气文化最鲜明的底色。在五育融合的教育背景下,学校积极践行劳动教育和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参与制作节气时令美食(如立春之腊味萝卜糕、惊蛰之木瓜炖雪梨、冬至之冬团与咸丸等),并带回学校与同学分享。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节气美食所折射出的健康生活和中医养生的文化理念,追念返璞归真的生活情趣,培养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从而唤起学生对自然节令的敬畏感,以及热爱生活和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利用周末假期,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让学生感受特定节令下的农事劳作;在清明节前后组织学生外出踏青,引导学生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带领学生前往革命英雄纪念场馆开展“缅怀先烈,致敬英雄”的主题祭扫活动,让学生懂得饮水思源,慎终追远;在冬至节,安排学生放假回家,感受传统节令习俗中注重家族团聚等人伦情感内容在现代传承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学校还借助研学教育实践的活动平台,拓宽节气文化育人的渠道,如清远英德路线“走进茶园,对话茶农”活动,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深入了解相关节气下茶事劳作。
不忘来路,不辍前行。课题研究工作开展近两年来,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坚持统整资源、以点带面的原则,通过内外联动、多措并举,深入挖掘传统节气文化的育人价值,积极拓宽传统节气文化的育人平台,能够让学生触摸节气文化的脉搏,感受节气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气文化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激发他们热爱、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