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融乐·主题·教研共同体”研训模式,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

2024-06-30 15:17潘玉书
师道·教研 2024年6期
关键词:研训研修共同体

潘玉书

“融乐·主题·教研共同体”研训模式,为教师高素质发展搭建了“三高”平台,是以行动教育为引领,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问题为主题,以观察点着眼,以观察和反思为手段,以互动对话课堂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

一、融乐——搭建高度五育融合平台,提升教师备课能力

“融乐”课堂引导五育融合,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力争在课堂教学主阵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融乐”课堂是大数据理论支撑下的融合五育、融通技术、融汇四评,展现师生乐研、乐学、乐教、乐动、乐思、乐创生态的课堂教学范式。

“融乐”课堂指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致力建构“融乐”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基本程序:依据课程标准与学情,确定研学目标;依据研学目标,明确研评任务;依据研学目标与研评任务,确定研学方案;为研学实施与研学评价。

教师要让“融乐”课堂成为育人的主渠道,担当起培养核心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和培养卓越人才的神圣使命。教师要坚定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导向,正确处理知识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将“为了知识的教育”转化成为“通过知识获得教育”的教学观,把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当作立德树人的根本;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借助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和思维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评价,让学生持续走向深度学习;要坚守绿色健康的课堂生态,设计生活化、趣味化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师生乐教乐学。

二、主题——搭建高效课堂教学平台,提升教师上课、观课、议课能力

“主题”即“主题式课例研修”,打破传统教研模式,由外部推动力量向内部自主、自觉、主动地转化,使教师自身有意识地做专业发展的主人,肯思敢说,研训结合,实现个体的生命意义和作为教师职业人的生存价值。具备八大要素,即主题、主持、授课、观察点、反思、主发言、微讲座、总结积累。

1.研修首先要定主题,以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主题,以问题为核心规划研修内容,教师围绕主题寻求解决方案,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2.研修活动需要一位学科教师担任主持人,负责阐明背景、解读主题、解说过程、引导进程、归纳总结,贯穿于整个过程。学科教师轮流担任主持人,提高参与感、获得感及教研兴趣。3.授课是研修的重要环节,授课教师围绕或同一主题、或同一课型、或大单元整体模块,展现自己教学思想和教学能力。4.根据“融乐”课堂要求,结合学科素养要点,根据主题确立若干观察点以及对应主评课者,为教师指明方向,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评课。主评课者带着观察点观课,其他教师综合观课。授课教师依据主题进行反思,解读思考、设计反思、课堂体悟、观点得失等。5.通过回顾反思教学活动,寻找亮点和不足。6.主评课者根据观察点观课,每一位主评课者负责一个观察点,观测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落实。主评课者主发言,其他教师补充发言。7.在课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经验微讲座,围绕主题,阐述见解、观点、经验,深入讨论,凝聚集体智慧,深化对主题的认识和理解,实现困惑的破解。8.主持人归纳总结以及综述,对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后续研修计划;骨干成员撰写形成研修报告,集体完善后保存积累,上传资料至区域资源共享平台,为日后遇到同类问题的教师做出专业指引。

三、教研共同体——搭建高位区域教研平台,提升教师教研能力

成立由教研部门、名教师和骨干教师为核心成员的指导中心团队,搭建“教研共同体”高位区域教研平台,提升教师教研能力。“教研共同体”包含六大环节:结对、申请、审批、集备、研修、共享再生。

1.“教研共同体”打破传统的校际联盟方式,打破学校的壁垒,形成主题式教研团队,帮助教师围绕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度教研。2.明确研训目的,组建工作小组,确定研训主题、时间和地点、流程、工作节点等,撰写研训方案,向指导中心递交活动申请。3.指导中心根据研训活动的价值和效益,对活动申请进行审批,并安排教研员跟进指导活动的开展。4.根据融乐课堂要求和主题式课例研修要素进行集体备课,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反思教育效果,不断调整优化教学活动方案,为下一环节的研修做好准备。5.以主题式课例研修的教研模式进行研训,共同体学校相关科组全员教师、区域内其他学校若干代表老师参与活动。通过研修,解剖主题,探寻解决教学难题的有效策略,打造优质教学资源。6.把教学资源上传至指导中心学科教学资源库,供教师继续学习。

“融乐”“主题”“教研共同体”三者环环相扣,融乐是教育理念,主题是研修方法,共同体是组织形式,三者有机结合,研训模式架构清晰,自上而下逐步引导学校和教师开展研训活动。“融乐·主题·教研共同体”研训模式取得了以下成效:一是构建研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了教师自主研修意识,让教师秉持教育责任感,关注日常教育教学,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总结提炼。每位教师能够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专业特长,进行具有个性化的探索、超越和创新,激发主观能动性和自我超越性,提升专业能力和教研水平。二是搭建教研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再生。通过同一主题、课型或单元整体模块的“集体备课+课例讲座”方式,覆盖“中小学衔接”等内容;有效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强弱结对,充分发挥优势学校以及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速薄弱学校以及青年教师的成长;有效打造高水平教研团队,开展高水平教研活动,建设高质量的教研体系,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整合校际教学资源,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区域教育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助推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实现减负增效,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教师提升了课程育人的意识,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全面融合核心素养,把目标具象为任务;全面深化大单元整体教学,构建主题大观念与语言大观念,升级整体设计的框架表格,体现教学评一体化;教师整合课程内容,突出主题引领、语篇依托,避免教学内容碎片化;注意跨学科融合,发挥语言的工具性,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优化教学模式,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责任编辑 钱昭君

猜你喜欢
研训研修共同体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爱的共同体
构建校本研训模式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2018 年妇女/性别研究研训班在京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