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素养导向 优化作业设计

2024-06-30 22:16李小燕
师道·教研 2024年6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法治道德

李小燕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着力培养五大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核心素养是学生成长中必备的技能,而作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也是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做作业的过程是学生不断生成自己的学习素养、规范、习惯和方法的路径,对学生素养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精心设计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道德与法治作业。

一、关注时事热点,强化“政治认同”

道德与法治具有显著的政治性和时代性特征,教师要与时俱进结合教材内容,在作业中融入时事热点。例如,教师布置这样的作业:通过看电视、读报纸、浏览网页等多种途径,了解“两会”期间发生的事件和热点提案,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关注党的二十大的召开,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动向;观看抗击疫情的社会时事新闻,了解我国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观看《新闻联播》和《今日说法》节目,提高对社会的关注度。在日常课堂前设置“时政播报”展示作业成果,展现“播报员”主持风采,并适时开展点评活动。通过此类作业的设置,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培养他们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使学生明白祖国的发展与自己息息相关,进而培养他们的政治认同感。

二、结合生活实践,助力“道德修养”

小学生因阅历尚浅,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显得不敏感或视而不见。教师在课后作业设计中应把教材内容与生活中鲜活的教育素材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将自身已经掌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运用在日常生活之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助力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道德素养的提高。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精神文明新风尚》一课时,以“文明·我们在行动”为题布置课后作业,树立学生“关注自身、关注校园”的意识,让学生发现宣传校园里发生的好人好事,发表对不良现象、行为的看法,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开展“我的微文明”活动,用图片或文字记录自己践行微文明行动足迹。这样的作业有助于学生经历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的过程,把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通过调查实践,增强“法治观念”

“法治意识”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教师在日常授课后设计调查、采访等实践作业,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法律知识的存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道德认知,而且能更好地形成与夯实法治意识,让学生从小养成知法守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让学生通过调查、采访家人、亲友或身边的司法人员,了解生活中的法律及作用,组织一场班级“法律故事会”,让学生上台讲讲自身经历过的与法律有关的故事或案例,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在实践交流中,学生对法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明白了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享受法律保护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增强了学生的法治观念。

四、加强自我反思,促进“健全人格”

教师精心设计反思型作业,让学生积极反思实践,解决自己在成长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有助于帮助他们规范日常行为,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适应社会、应对挫折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学会反思》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反思的重要性,学会通过不同的角度评价自身的行为,发展逆向思维,在反思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从而促进自身人格的不断完善。学习之后,布置这样的作业:选择近期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某件事回忆“过电影”,反思做得如何?通过这件事收获哪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如果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会怎么做呢?通过回顾、分析和总结,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思考自己的生活,从反思中得到改变、获得成长,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注重学以致用,培养“责任意识”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港湾,也是践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最佳场所。学习四年级上册《为父母分担》后,设计并布置“今天我当家”的作业,让学生与家长进行角色互换,做平时家长做的家务活,进行当家一天的劳动体验。除了做劳动之外,还要把自己的劳动过程写下来或画下来。通过这项作业,不仅让学生们理解到了父母的辛劳与不易,感恩家人的付出和关爱,还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家庭责任意识。

责任编辑 邱丽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