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
“美”字始于商代甲骨文,字形为“戴着头饰站立的人”,意指好看、漂亮。美文不仅仅是学习的载体,更是传递美好价值的工具,通过解析国内外文学历史上的精品美文,让学生知道美的概念、内涵和底蕴,并且与自己的行为统一起来,形成具备多元价值的内在美好,即美德。为更好地探寻美好,笔者选择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进行赏析,引导学生体会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四季之美》是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散文,文章质朴、清新、典雅,具有寂静之美。
一、探美——找到四季美好
形态
《四季之美》描述的是一种静态之美、安然之美、和谐之美,在四季动态转换的背景下,给人一种动静结合总相宜的感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作者选择四季作为观察物象,通过结构设计、语言组织和景物描述,呈现出独特的韵味。《四季之美》中蕴含的美好需要反复体味才能够发现。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咀嚼,把握文章语言之美,发现四季流转的规律和特质,更好地体会四季的美好。《四季之美》是一篇能够让所有学生得到成长的散文,教师应带领学生体味其中意蕴,重点解读文章撰写视角。
1.广视角
四季时序和更迭是一种独特的描写视角,需要结合学生的基础进行差异性阅读,以此保持学生对文章有足够的期待感。教师提出:“作者认为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清晨最美,你们心中最美的四季是什么?”学生大多都是从具体的景致入手去描写其中的一季,而非从四季轮回视角进行构思,如以落叶为主题去描写秋季,以冰雪为主题去描写冬季等。
2.微视角
虽然,作者从四季时序去描写四季之美,但其中也选择四季中最具代表性的事物,以体现对四季景致的微观察,如雨夜、暗夜、白霜、归鸦等,既展现四季的美好,又透过微观视角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在微视角描绘中,作者写道:“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其中的“点点”“匆匆”都带有一定的拟人属性,细节描绘到内心的独白,而“比翼而飞”则体现作者观察视角的细致入微。这种描写既是景致的白描,也带有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仿佛自己就是那站在无垠天空下仰望的孩子,看着远山近树动静结合,点点归鸦飞回巢穴,在这种静谧的氛围中探寻四季美好,利用发现的眼睛找到心灵上的那一点亮光。
二、赏美——体会文章个性
美好
阅读是最快触及文章美好的方法,可以了解文章的个性之美,走进作者心灵世界去体会,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作者在《四季之美》中大量描绘景物,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向读者展示不同的四季。
1.语言精练之美
《四季之美》中大量使用叠词,提升作者内心的体悟。如“红紫红紫、一点儿一点儿、蒙蒙细雨、急急匆匆”等,叠词的语义功能带有强调、深化的作用,能够让读者有短暂的思维停顿并产生一定的思考。同时,作者还大量使用四字成语,如“成群结队、心旷神怡、翩翩起舞、比翼而飞”等,成语具备一定的传承属性,其内在的情感与文章表达后意境相得益彰。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反复阅读,以发现文章中隐藏的语言之美。
2.动态情景之美
《四季之美》将四季变换的景致特征按照时序描绘出来,让读者感受到四季变换的无常,也看到其变化中蕴含的美好。如黎明时天边的彩云、夕阳斜照西山时的归鸦、夜晚的萤火虫和黄昏后的大雁等等。文章看似在描写固定的景物,却赋予景致一丝灵动,让读者看到情境之下的景致是动态的。同时,作者的语言有着极强的层次感,如“春天最美是黎明”,能够瞬间让读者产生多重联想,如为什么春天最美的景致是黎明?黎明有什么地方是最美的?黎明能够代表春天吗?对于文章赏析而言,找到其内在的美感才是重中之重,才能够激发读者赏美的情感。
3.呼应情境之美
在《四季之美》一文中,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其内在的情感,将简单的描写上升至“物我同一”的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四季之美》赏析中,教师应当把握语言背后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入情入境。如作者在第2自然段描述的“夜”,从文章场景描绘分析,夜不再是简单的“夜”,而是区分为“暗夜”“月夜”“雨夜”,并且在描写不同夜景时运用了不同的情感词汇,将作者内心的激荡与情感表现了出来。不难发现,文章中使用了部分强化性的串联词,如“固然、也有、迷人、即使、也有”等,读者很容易与文章产生共鸣,因为在情境设定与语言描写中文章已经呈现出一定的情感交融状态。
三、创美——沉浸读写迁移美好
美好从来不局限于看到的和体会到的,还可以将这种情感共鸣转换成另一种方式传递或表达出来,以此实现美好情感的迁移。所以,创造美才是阅读的目标。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间的联系,将说、读、写进行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四季之美》的课后练习指出:“课文所写景致不多,却营造出美的氛围。依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此题要求学生进行读写迁移,以期更好地实现理论或情感的转化。学生实现读写迁移的前提是知晓《四季之美》的描写手法,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创美目标。
1.画面感
《四季之美》第2自然段重点描绘夜晚的萤火虫,将萤火虫的光亮之美放置于静谧的夜晚,既是动与静、亮与暗的结合,也是内在情感的交融,让读者有更加独特的体验。在掌握这个自然段的描写特点和手法后,学生可以深度思考自己应如何选择场景,要选择何种方式、何种语言去呈现这个画面,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同时,学生也可以从多元视角进行思考,夜晚除了萤火虫外,是否还有更多的可以描绘的景致,能够具有同等的呈现效果,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意识逐渐汇聚到搭建文章的画面感上来。如夏季雨夜的虫鸣、隐于乌云背后的月亮、笼罩四时的黑暗等,选择什么景致就要表现什么样的情景,要有画面感,并寄托作者的情感和思考,也要让读者从中得到体会和感悟,这才是创造美的重要方式。
2.场域感
阅读《四季之美》,读者能够感受到置身于四季变换之中,这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场域,画面感是直观的观察和体验,而场域则可以让读者置身其中,有更加切身的体会。文章是有一条清晰的脉络的,确保读者“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但景致描写本身存在一定的瓶颈或难点,只要突破关隘就能够一马平川。如《四季之美》第1自然段重点描写天空的变化景象,要想学会此种描绘手法,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抽丝剥茧的解析,重点分析“天空”“色彩”,看作者是如何进行描述的,体会其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如“一点儿一点儿”“飘着”“染上”等,将画面中的景物写活了,并且让读者的感官突破了视觉限制,进入到心灵体验阶段,以此形成新的场域。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全视角联想,如朝阳、落日、晚霞等。
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探索美是前提,找到文章中蕴含的美好;赏析美是基础,发现文章中的独特之美;创造美是目标,根据内心情感创设新的场域。通过自我思维、语言、方法进行场景的二次建构,将更多的情感融合其中,才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