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 范张欣
[摘 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重要成果,具有深刻独特的意识形态意蕴。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建设应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坚持以系统观念作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破局之道,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之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建设,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意识形态建设的逻辑必然性,明确意识形态建设的政治性方向性,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着力推进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创新发展,全面提升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意识形态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24)03-0014-06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Path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ZHANG Kun, FAN Zhangxin
(College of Marxism,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China)
Abstract: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achievement of the CPC's ideological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with profound and unique ideological implic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should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dhere to the fundamental system of Marxism's guiding roles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adhere to the promotion of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 as the fundamental adherence of ideological work, adhere to the system concept as the way to break the situation in the struggle in ideology, and adhere to the vivid practic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s the source of innov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discourse system.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we should deeply grasp the logical inevitability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clarify the political nature and directionality of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constantly enhance the cohesion and leadership of socialist ideology, focus on promot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theory system, and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of ideology.
Key words: Chinese modernization;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new forms of human civilization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22,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新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扎实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方式方法创新的结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标志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在中国的初步建构和确立。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思想理论的引领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推进与实现,离不开思想的先导力量,离不开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科学真理,指引和支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拓展与实践。
一 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向度
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要在“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视域下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廓清其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区别[2]。中国式现代化在吸收审视各国现代化的基础上,彰显出更为鲜明的中国特色。以意识形态向度思考中国式现代化,可以发现其主要特征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其本质要求展现出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其探索历程凸显出鲜明的意识形态价值。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
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科学建构中,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处于基础性地位。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既要注重整体层面的意识形态意义,又要深入探寻其具体层面的意识形态属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22,意味着要在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坚定不移地依靠自力更生的强大精神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亮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底色。“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22,呈现出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基于资本逻辑少数人获得最大利益的现代化截然不同的场景,推动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22,两个文明将物与人在实践层面协调统一起来,推动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系统耦合,有力破解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平衡发展问题,同时大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23,对自然环境的尊重、顺应与保护,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得以开展的必要前提,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的和谐性发展,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又推动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23,中国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反对暴力掠夺、反对殖民扩张的态度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和平发展、和平共处的理念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展现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
“本质要求”是从根本性质、奋斗目标、发展方向、世界意义等方面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本质的规定性。依据这一本质规定性,中国共产党注重发挥意识形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作用,逐步推进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要求、目标性要求与发展性要求。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进程中,“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要求[1]23,兼具根本领导力量与根本推动力量,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导向功能的充分发挥,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指导地位,为国家大政方针、经济持续发展、舆论正面引导把握方向,才能保证中国式现代化遵循根本性要求,坚守住方向性原则。“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性要求[1]23-24,从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教育原则、政治制度等方面,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以覆盖全体人民为着力点,凝心聚力、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彰显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引领与凝聚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性要求[1]24,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整合功能的积极作用。中国式现代化破除了西方语境的桎梏,不仅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且促进世界各国围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目标,实现共参、共建、共享的共同体发展。立足于世界的广度,中国文明发展置于世界文明发展之中,既承认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凸显鲜明的意识形态价值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历程,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党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并创新发展的百年进程[3]。“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和指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是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理论遵循”[4]。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极具中国特色与时代特色的重要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摸索实践中,与意识形态的价值指引密不可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临革命道路与发展方向的选择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结合中国实际,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策略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明确了以建设“新政治”“新经济”“新文化”[5]663的新社会和新国家为奋斗目标。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重要任务,努力实现这一转变,即成为探索现代化、实现现代化的开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根据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基于从新民主主义逐步稳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去的战略考量,中国共产党确立“一化三改”总路线,之后为构建较为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目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强大精神内核,以中国实际为主要着力点,深刻认识到“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6]2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奋斗目标逐步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内涵不断丰富,战略步骤不断细化,“中国特色”不断凸显。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胜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行分阶式战略规划,“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7]479,为不断探索并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筑牢根基。立足奋斗目标与时代要求的同频共振,中国共产党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定位,都深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明确性、内涵丰富性与战略创新性。洞察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之‘的的过程”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形塑过程[8],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遵循,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之源。
二 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建设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发展性的实践过程,深刻认识其历史进程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辩证统筹“两个大局”的发展逻辑,对于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建设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站稳人民至上的立场,运用好系统观念这一思想和工作方法,创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等方面都对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
(一)举旗定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攻克一个个难关,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9] 。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制度落地落实落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根本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制度的确立和建设,与党和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统筹推进息息相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根本指导思想认知的深入与成熟,从制度效力、制度保障层面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举旗定向。因此,为促进这一根本制度的全面落实,一方面要结合强大的制度优越性,理直气壮地驳斥“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挑战和侵蚀。另一方面要结合社会实际发展要求,及时有效革除制度执行、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中的弊端,坚持守正创新,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入人心。
在宣传教育中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根本指导地位的重要途径。其一,要加强理论武装,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弄通,多措并举促进广大党员、干部既要从整体逻辑上深刻把握其内容体系,又要从问题导向上科学运用其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严谨精细、生动形象地向人民群众讲述内蕴丰富的基本理论,以理论教育的持续加强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提升。其二,要注重社会宣传,人们往往从“归属的群体”中获得独特视角、观点指向和实践体验[10]2。党报、广播、媒体等渠道的媒介力量,应积极采取多样灵活的宣传形式,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各项战略方针政策,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进一步增进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感;与此同时,还需着力加强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测,以及各类负面网络舆情的及时处置,着力加强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及时关注海量化、碎片化的网络传播信息内容,防范出现“低级红”和“高级黑”的现象。
(二)站稳立场:坚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是超越西方现代化的根本特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区别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独特标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站稳人民至上的鲜明立场,稳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协调。
坚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应然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 “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11]148人民群众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强领导核心,在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践进程中,二者必然是历史、现实与未来发展的相互统一。践行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重要原则,是确保意识形态建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握正确工作导向的基本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守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将人民群众的意愿、疾苦、意见和问题装在心中,及时回应民之所需、民之所想、民之所求,推动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深度融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坚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要坚持满足人民需求与维护人民利益相统一的实然逻辑。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来看,坚持满足人民根本诉求与根本利益,有力呈现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引领人民”的价值取向[12]。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批判、凝聚、引领功能,将人民的内涵深深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与先进性展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中,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实现时代与自身的同步发展。
(三)审时度势:坚持以系统观念作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破局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13]117,在坚持以系统观念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建设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14]。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正势不可挡地系统推进,而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性与斗争性依然尖锐,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或因性质不同或因立场不同而相互冲突相互影响的局面依然存在。鉴于此,积极采取系统观念破解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局面,是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赢得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思想工具。
首先,在整体结构上要有原则有方向地批判各种错误社会思潮。探究意识形态斗争的整体功能,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在思想观念、价值信仰领域的力量对决,因此,必须遵循价值明确的社会主义政治原则,保持态度鲜明的社会主义政治立场,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的“定盘星”与“指南针”地位。其次,在全局谋划上要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意识形态斗争策略。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地带”来形象地比喻思想舆论领域,“红色”“黑色”和“灰色”三个地带分别代表了正面、负面和中间的思想观念[15]328。这就要求我们采取层次性策略性的方式方法去应对不同的“地带”。对于指向正确的“红色地带”必须牢牢坚守,对于顽固势力的“黑色地带”必须敢于亮剑,对于具有思想渊源和现实基础的“灰色地带”要坚持争取转化。最后,在动态结构上要密切关注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态势。相较于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而言,信息化时代的意识形态斗争更具潜在性,因此要通过科学研判、动态监测非主流意识形态发展趋势等途径,针对不同社会思潮的来源、传播、危害等,建立健全“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形态预警工作机制,从而增强意识形态斗争的科学性、系统性与有效性。
(四)创新发展: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之源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建设取得系列重要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持续推进,互联网技术等新领域不断融合,但“西强我弱”的舆论传播格局并未根本改变,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也从未减弱。如何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融入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之中,成为当前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人们提供认知、了解与解释这个世界的功能结构,致力于“改变现存的事物”,以达到“现存世界革命化”[16]155。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推进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发展,要结合新的时代形势、新的目标任务,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价值与实践经验。一方面,要通过系统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原创性的理论价值与时代性的实践价值,科学提炼“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演进、发展目标、战略布局等具体内涵和时代特征,促进其根本性政治优势、先进性理论优势、超越性发展优势整合转化为话语创新优质资源;在消解西方现代化话语霸权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解释思想观念和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不断丰富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形成意识形态话语优势。另一方面,要通过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以富有生命力的话语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在主动识别并积极回应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实践进程中,结合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与中国社会矛盾的特殊性,逐步形成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聚焦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规范性能动性话语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在建构逻辑上具有学理性、抽象性、严密性,只有将中国式现代化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作为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创新来源,运用简单凝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生活化、具体化、大众化,才能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生活,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 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建设路径
“掌握一种意识形态正是人们在任何特定的社会中从事任何实践活动的前提。”[17]130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建设应积极回应时代要求,着力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不断推进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创新,全面提升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明确意识形态建设的政治性方向性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总体上、根本上直接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18],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所取得一系列成就的根本保证。新时代新征程,接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促进意识形态工作战略性发展,就必须立足于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党的中心工作以及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从而大力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
其一,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国际国内仍处于复杂多变的局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歪曲,企图用西方现代化理论制造意识形态“陷阱”。鉴于此,只有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不断提升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话语能力与舆论宣传能力,才能在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中坚守住马克思主义的制高点。其二,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百年经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坚持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11]147。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重视经济建设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决定性作用,又要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对经济建设的反作用,形成意识形态工作始终围绕并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共识,为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的前进方向。其三,要促进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与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建设同步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提高,是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得以确立并持续推进的根本所在。不断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要以“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为基本遵循,以提升全党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为着力点,深入推进自我革命,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更好地实现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与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建设的有机统一。
(二)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43这一重要战略部署从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指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的建设目标与发展方向。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是一项战略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事关党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掌握,事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推进”[20]。
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与自觉能动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真正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以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站稳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鲜明立场,以真理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激发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与主体地位,在理论研究、实践推进、群众支持、物质发展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性成就,凝聚共识的“水泥功能”与引领发展的“旗帜功能”得到了有效提升,但这绝不意味着意识形态工作的一劳永逸。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既要从理论本质层面,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所秉持的“人民至上”对西方现代化所鼓吹的“资本至上”的价值超越,又要从现实需要层面打造有利于人民群众叙说和反馈的平台,切实关照人民群众的情感性价值性利益性诉求,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正确、理性、自觉地学习、阐释和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三)坚持“两个结合”,着力推进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创新发展
“两个结合” 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根本指导下,在总结党对国情和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实践规律中形成的科学性、继承性、原创性命题。“两个结合”不仅为开辟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目标指向和实践指向[21],而且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创新发展提供了具体路径。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现代化能否真正实现,适合国情方为正解。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辛探索、不懈奋斗,成功找寻到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实践要求、具备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在“两个结合”中推进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创新发展,一方面要以党和人民的具体实践为鲜活素材,有力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每一种具体地‘发挥作用的生活秩序,都要通过它建立其上的特殊的经济和政治结构来最清楚地构想和表示其特征。”[22]198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容,应以中国具体实际为根本依据,及时回答“两个大局”叠加演进的时代问题,高度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探索与推进要求,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求,将党和人民的实践经验聚变为理性知识,实现意识形态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始终坚持在“两个结合”中推进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丰厚资源,彰显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优势。坚守好马克思主义之“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是理论创新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不是简单拼凑,而是辩证统一的,既要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蕴含的文化基因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要全面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将优秀文明成果、思想精髓融会贯通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进而夯实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
(四)坚持“中国特色”,全面提升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
在接续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以“领导能力强大”“指导思想科学”“国家制度优越”“深得人民拥护”“‘两个文明协调”“有利生态文明”“有利世界和平”“文明形态先进”的独特优势超越了西方现代化[23],为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在国际领域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形势因其根本性质的差异性仍处于严峻状态。中国式现代化在改变世界、改变中国的实践中呈现出原创性贡献,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辩证统一的坚持,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一行动指南的灵活运用与创新发展。在经受实践检验的过程中,创造了集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于一体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世界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突破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向人类文明发展呈现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贡献,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友善担当、胸怀天下的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坚决表明对“现代化=西方化”的否定态度,在国际社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支持与拥护。坚持“中国特色”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一方面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成就和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比较优势出发,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际舆论场赢得话语主动权、提升国际竞争力进行合理有效的论证。坚持“中国特色”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要将国际受众的自身特点与关注热点结合,发挥网络新媒体的渠道作用,以陈情与说理的话语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24],增强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积极认知与理性认同。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田心铭.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3):64-75.
[3] 熊晓琳,杨铠溪.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生成脉络与时代价值[J].云南社会科学,2024(2):70-78.
[4] 王永贵,颜润芝.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强国的行动逻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5-15.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8] 王永贵.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飞跃的四维向度[J].南京社会科学,2023(1):10-18.
[9]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N].人民日报,2023-07-02(1).
[10]迈克尔·A·豪格,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社会认同过程[M].高明华,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1]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2]曹天航.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价值取向的人民性特征[J].南京社会科学,2022(4):9-14+75.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4]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1).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7]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8]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J].求是,2023(11):4-7.
[19]习近平.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J].求是,2023(13):4-16.
[20]徐国正,范张欣.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路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3):9-14.
[21]刘仓.中国式现代化与“两个结合”的实践路径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23(5):19-26.
[22]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鸣,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3]张国祚.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八大优势及其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超越[J].社会科学辑刊,2023(5):35-39.
[2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1).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数字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研究(22YJA710050)
[作者简介] 张坤(1978—),男,湖南沅陵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