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燃
【摘要】马克思的“人的真正共同体”思想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出发,恢复现实生命全面自由发展的潜能;以人类历史运动的方式消灭剥削、消灭分工、消灭私有制,革命时空中人类所有的社会关系总合;以追求积极自由的方式构建自由平等的人类生存场域。其思想为我们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人的真正共同体 人类生存场域 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20.016
追求自由、和平、美好的生存之境是当代人类不容推卸的责任。面对如此责任,中国逐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议题,为人类生存之境的发展提出了中国方案,并且此方案已作为一种有效的措施发挥着实际的作用。然而,若只关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效性,无疑会遮盖其深层的理想与价值旨趣,思想理论不应脱离时代赋予人类的责任,马克思的思想理论魅力正是在于以敞开的思维方式解决时代赋予人类的任务,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符合新纪元的思维方式。“人的真正共同体”思想本身就是一个吸取人类文化一切有价值成果的体系,它似蓄水池,一切之前的水向它注入,一切之后的水从它流出,思想凝结在现实社会中,着眼现实生命的生存与发展。深刻理解马克思构建“人的真正共同体”思想,才能深刻体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如何具备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真正美好的人类生存场域的普遍意涵。
马克思的“人的真正共同体”思想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经历了批判普鲁士封建制度中的“封建共同体”,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虚假共同体”,再到构想无产阶级革命未来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历史演进过程,贯穿这一过程的主线即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他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1]通过破除虚假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束缚,发挥现实人的潜能,使人性得到解放。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具有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
其一,历史维度的批判。19世纪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当时德国正处在普鲁士封建制度下,由于受到英国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理性启蒙思想正在德国酝酿,人们相信通过自身理性能力的发挥,人和社会可以克服愚昧,破除不公平与奴役。马克思对此时的德国批判矛头不但指向普鲁士封建专制,而且也在指向德国人民,他希望启发民智,以理性精神破除普鲁士精神。马克思认为,专制制度的唯一思想就是轻视人,使人非人化,专制君主总是把人看得低贱。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仅以理性精神启发民智,他还进一步通过对政治制度的对比,论证社会发展趋势要求理性主义作为新生力量否定现存的专治主义。但此种历史运动的规律终将宣告迄今为止的一切世界制度终将解体,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原则终将否定现存社会,他从否定封建制度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维度中,揭露出“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2]
其二,现实维度的批判。与同时代人不同,马克思并没有赞扬理性带给人类的共同价值。相反,马克思成为思想史上最早揭露理性虚无主义本性的思想家,他称理性主义虽然可以使得社会组织理性化,但理性主义背后隐藏着一种特殊的权力体系,即讲求同一性、普遍性的逻辑规律,致使社会组织趋向排他性、垄断性的专制制度。马克思批判理性主义只不过是因私有制兴起代表资产阶级特殊利益群体的意识形态,它只是为人类价值提供了一个虚假偶像。以理性主义价值基础建立的资本主义虚假共同体是虚幻的空中楼阁,在虚假共同体中表面上提倡个体的自由、平等、博爱,但实际上雇佣劳动成为无产阶级谋生的活动,资产阶级不断追求剩余价值,使无产阶级遭受肉体和精神的折磨,异化劳动成为创造财富、充实人类生活的价值基础,无产阶级受人压迫,无家可归,又怎能说理性主义组建的虚假共同体是回归人的自身领域呢?“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3]马克思揭示出理性主义向人类承诺的幸福和自由的虚假性,它只是资产阶级的权力意志的反映。
其三,未来维度的思考。马克思不但揭示了资本主义虚假共同体背后的思想逻辑,他还分析了无产阶级的生存状态。马克思指出,人类要达到共同体中的自由,实现解放人类,其立足点应是人本身才有实际可能,从而得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条件才是人类的共同价值目标。马克思把人的自由归结为个人的全面发展能力,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是以交换价值普遍化的生产力为前提,当社会生产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实现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他进一步研究资本主义制度,讨论资本对人实现全面发展的破坏,资本的无限扩张把人变成如同牛马一样的动物,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控制着人类的生存条件,同时揭示出生产力具有否定其自身的能力,这种力量在现实政治实践中即是反对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构建的共同体具有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的思考,这样一种动态的人类历史运动维度可以更好地使我们理解人类共同体,而且对现实社会的不合理因素进行革命,革命的对象不仅包括当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中人类所有的社会关系总和。实现人的自由不能只凭借意识内部的理论推理,还要依靠现实中的物质力量。
以积极自由的方式追求“人的真正共同体”
西方政治哲学各流派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的思想时,将批判马克思的视角落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将人类历史运动形成的共同体思想理解为“历史主义进化論”,并将其局限在以抽象理性思维把握历史,从而使人们以一个连续上升的逻辑过程看待历史,将共同体思想理解为历史最终的目的。随着对马克思思想的深入研究,他们也发现单纯地以抽象理性思维理解共同体思想,忽视了马克思构建的共同体思想中对主体创造性的肯定,从而尝试着思考如何将主体创造性与现实政治连接。但他们没有将立脚点放置在人类的社会的生产方式之中,而是依靠立宪政治制度显示人的先天的政治主体能力,导致一些西方政治哲学出现以人的内在精神能力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潮,希望建立民主“社会主义”。将政治理论依托在人类内在精神能力中,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也许西方政治哲学各流派提出的理论不能实现,却依然在我们构建人类共同价值的问题上作出理论贡献。
西方政治哲学各流派与马克思理解的共同体的概念具有分歧,而最大的分歧在于他们对政治自由的理解方式不同。前者采取的方式是消极自由的方式,消极自由是在一定范围内免于被人干涉的自由。西方政治哲学各流派关注抽象的政治哲學思想对公共事务的干扰,为了免于资本主义宣扬的理性对现实政治的各种威胁。政治的自由在于人们在一定的公共领域内,排除任何意识形态对人的政治实践活动的干扰,显示人自身具有高度自律性的内在实践能力,并尊重共同体组织的结构和程序,严格遵守维护共同体内的程序,并自觉抵制蛊惑大众或为自己谋利的行为。
马克思以积极自由的方式追求政治自由。积极自由是去做应该去做的事情。抵制西方近代以来的同一性、普遍性的理性主义思潮,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方式实现政治自由,马克思明确地以经济基础的分析方式去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实现政治自由,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错误,它摧毁了个体自由和自我意识,若要完整而充分地发展自由意识,充分发展人之个性,就要消灭私有制度。马克思的解决方案放置在社会阶级、权力关系、所有制与私有制的经济制度以及社会生产关系这个大背景中,政治生活的问题在现实背景中得到解答,提出共产主义是人们对社会资源整体占有形式的一种社会形式,是一种社会整体上分配形式,它是一种人们共同占有社会资源、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的公有制形式,以此才能展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目标。马克思分析了政治权力的结构,并为解构这一结构提出了合理的解释理论,只有将政治解释权还给现实的历史主体,人类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政治联合体。
打破资本“同一性”,构建自由平等的人类生存场域
马克思认为共同体应被视为一种走向人之本质回归的自由平等的生存场域,而资本不断地在全球范围内扩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格局中不断地构建资本主义体系,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在全球的运行,毁灭了一切价值和人的尊严。
比如历时300多年的英国圈地运动,随着英国的市场经济的兴起,王权和领主权的衰落,议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即新兴资产阶级成为统治者,为了创造更多的利益,议会制定圈地的法律,使用暴力大规模侵占农民土地,其中圈地法律即是为了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利益而产生的政治话语权,实质上也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编造出普遍的思想形式,即它们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利益需求。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与马克思生活的年代相距200多年,但资本掠夺全球利益的本性并没有改变,只是在形式上资本转变为占据全球的话语霸权,依然企图控制整个世界。
马克思的“人的真正共同体思想”是要人们彻底思考普遍性、同一性思维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弊端,“天下是作为人类社会承载者的大地”而不是利益、权力争斗的地方,只有转变思维方式,自觉地拒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霸权主义,以多元性视角看待世界,人类才能获得自由平等的生存场域,自由平等的生存场域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力图解决重大国际问题的落脚点。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之上,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地域和时空为我们人类共同构建了一个赖以生存的场域,在此生存场域中我们彼此共同承担人类未来命运,在此生存场域中我们彼此共享统一福祉,在此生存场域中我们彼此共筑地球村。生存场域其实质是一种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与发展理念,构建平等自由的生存场域更是为人类未来提供指导性理念。若人类只着眼于现实事务的实效性和功能性,无疑会遮掩理念的内在价值和指向作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恢复人类自由个性、维护人类整体利益、促进人类共在意识,人类需要在关注现实生命发展的基础上,以哲学理念高度把握人类共同的命运走向,这才能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深远的作用。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19页。
[2][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9、208、643页。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20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200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201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
[德]沃尔夫冈·霍尔编著,2015,《阿伦特手册》,王旭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贺来,2007,《边界意识与人的解放》,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埃里克·沃格林,2018,《天下时代:秩序与历史》,叶颖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责 编/赵鑫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