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定位阐述

2024-06-29 07:57:47潘磊吴松钱利民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13期
关键词:文化强国定位目标

潘磊 吴松 钱利民

摘  要:依据党和国家颁布实施的有关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相关文件,运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学校武术教育的定位为研究对象,力图进一步明确和厘清学校武术教育在推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时代背景下,应当确立什么样的目标,应当发挥什么样的功能,以及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旨在为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补充,为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实践开展提供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强国;学校武术教育;定位;目标;功能;路径

the Research on the Orientation of Chinese School Wushu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Power Strategy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promulgated and implemented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e in the new era and the relevant documents of the inheritan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ower strategythis paper mainly uses literature, text analysis, logic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akes the school Wushu educ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ry to further clarify and clarify the school Wushu education should establish what kind of goals, perform what kind of functions and chose what kind of paths in the context of promoting the norm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t the same time, expect to provide beneficial supplement to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Chinese school Wushu education and provide some effective suggestions for the pract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chool Wushu education.

Key words: powerful cultural country; school Wushu education; orientation; goal; function; path

引言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对于具有鲜明文化传承特性和显著人文教化功能的学校武术教育而言,其在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被寄予了期许和厚望。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教育部印发的多部文件中,都明确提出要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积极开展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体育活动来“丰富拓展校园文化”[2],通过“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体认”[3],“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4],从而“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然而,学校武术教育想要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更好肩负起学校武术教育工作的文化使命与担当,厘清和确立学校教育的目标所在、功能所指和实践路径是基本前提,是一个底层逻辑问题。

1 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目标定位

1.1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我确信,“体现为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创造及其时代价值的高度肯认和真诚礼敬”[6]。中华传统文化何其优秀?它不仅“有自强不息、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尊老爱亲等传统美德”[7],还蕴含着道法自然的哲学观、的思想、以德立人的道德观、以诚待人的处世观等等,这些宝贵文化资源都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8]的强大根基。

武术在千百年的发展进程中深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内涵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通过开展学校武术教育活动,可以有效向青少年学生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的思想和内容,这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有助于青少年学生在内心深处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因此,学校武术教育要“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第一要义”[9],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向青少年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1.2 凸显以文化人理念

在党和国家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而言,学习、了解和掌握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一项文化使命,也是一份文化责任。对此,教育部明确提出“推动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实施,实现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的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3]的工作目标,旨在为广大青少年学生能够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

对于内涵丰富传统哲学思想、道德伦理思想的武术而言,自古以来就具有“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它是通过言传身教与自我体悟相结合的方式,对习武之人施以思想、情感和意志的感悟和启迪,并在日常生活之中影响和作用在行为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达到人文教化的目的。学校武术教育作为武术在当代社会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形式,也就成为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通过开展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的教学实践,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感知“‘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的贵和尚中思想,‘仁者爱人‘仁者心又勇的伦理思想,‘以武会友‘天下武林是一家的团结品质,‘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尚武崇德思想”[10],让他们“在体验的过程中接受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11]。因此,学校武术教育应当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武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把文化教育作为武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必备环节,挖掘武术中优质文化资源面向青少年学生实施人文教育,努力实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

2 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功能指向

2.1 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推进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要“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不仅要贯彻在学校教育事业的各项工作中,也要落实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各环节,要真正做到理想信念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常态化开展。

对于学校武术教育而言,应当对标党和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诚信”“友善”等内容,结合武术文化中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尚武崇德等文化内涵,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培养青少学生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自强不息、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2]等。因此,在开展武术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13]的方式方法,结合青少年学生身心特征和认知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武术教材之中,落实到武术课堂之中,使其根植在心灵之中、头脑之中,从而为党和国家努力培养一批批“有自信、尊道德、讲奉献、重实干、求进取”[7]的时代新人。

2.2 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化实施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于文化强国建设尤为重视,多次印发多项红头文件提出面向广大青少年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体育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5],要求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5];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确立了“发展传统体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体育教育”[2]的工作目标;教育部颁布的《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中,更是明确指出“以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抓手,探索建设学校中华传统体育基地,深入实施中华传统体育推进工程。”[3]

由此可见,武术在学校教育体系中被赋予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与担当,承担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责和传承之任,积极开展武术教育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深入化实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

3 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我国学校武术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

3.1 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进一步明确学校武术教育的文化旨归

在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5]家国情怀“是将个体对家庭与国家的热爱联结起来,强调‘家与‘国休戚与共、共存共荣的价值理念”[14],“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5]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在中国武术的发展中,“习武者崇尚‘舍生取义,惟义是从的爱国精神,要求习武者以保家卫国为理想,勇于担负起国家、民族兴亡的‘大义,为了国家和民族,可以将个人利益抛掷脑后”[16],由此形成了体现强烈家国情怀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应当引导青少年学生培养对“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为国尽忠”等理念的情感认同,将个人奋斗、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融为一体,不断树立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社会关爱教育是以“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 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5]为指向实施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懂得理解他人,做到尊老爱幼,心存善念,形成乐于奉献、关系社会的优良品质。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可以结合武术文化中的“仁爱、守礼、忠诚、谦让和宽厚”[17]的武德规范,以及“不可轻师、不可忘义、不可逞斗、不可欺人、不可无礼”[16]的行为操守,引导青少年学生以“仁爱”之心善待他人,敬爱长辈,友爱同辈,凡事以礼为先,凡事以德服人等。

人格修养教育是针对“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 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5]为指向实施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明事理、分善恶,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在今后的人生发展中恪守道德规范,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可以结合武术文化中关于“公忠、仁爱、诚信、廉耻、礼让”[18]的道德规范内容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感知和体认武术尊崇的“团结宽容,重诺诚信,敬礼守法,节俭廉洁”[19]的文化追求,引导学生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去感知世界,进而塑造高尚的人格修养。

3.2 以“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为主题,分学段构建学校武术教育的文化内容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个主题,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学校武术教育应当以此作为武术文化教育的核心,深挖武术文化中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向广大青少年学生深入的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就不同学段而言,在小学阶段的学校武术教育,应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20]作为重心,引导学生能够大致知晓和理解: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习武之人要具有“爱国精神”“民族精神”,要做到“守诚信、崇正义”,要做到“孝老爱幼”“尊师重道”“礼貌待人”,要能够“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等。在中学阶段,应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20]作为重心,引导学生逐渐体认武术技术层面蕴含的“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和“形神兼备”的审美情趣,理解习武之人崇尚和奉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华夏”的爱国情怀,以及“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武德规范等。在高中阶段阶段,应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和践行能力”[20]作为文化教育的重心,引导学生将“爱国”“诚信”“友善”等价值观根植内心,将“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转化到自身的学习与生活中,逐渐增强对于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

就内容而言,可以从武术招法原理中的“攻守合度”“进退得势”“虚实相兼”,劲力原理中的“柔中寓刚、刚中寓柔”“刚柔并济”,练法原理中的“动迅静定”“起落有致”“轻重相间”“缓疾比对”,向学生阐发传统文化中“和谐尚中”“崇尚自然”“阴阳互度”的文化精神与审美特征等。教师可以结合“习武德为先”“德艺双修”的习武之道,“重诺守信”“见义勇为”的侠义之道,向学生阐发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道德信仰和行为操守等;可以结合武术仁人志士“舍生取义、惟义是从”的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尚武为国、强国强种”的理想,向学生阐发“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等。

3.3 以“中华经典传统文化读物”为文本,结合“读、背、悟”教学模式丰富学校武术教育的传承方式

在学校武术教育实施过程中,虽然对于开展武术文化教育的意识已经觉醒,但是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的相关教学占比相对较少,缺乏行之有效的方式或方法去帮助青少年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和体认。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5月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做出的“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21]的论述,我们提出“向传统经典找寻实践之路”的构想,以“中华经典传统文化读物”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文本,“古为今用、以古鉴今”,从中筛选和整理出与优秀传文化教育目标、内容相契合的“警句格言、谚语故事”落实到文化教育的实践环节。即在每一节武术课堂上,除了依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展武术技能教学之外,还要设置5分钟的传统文化诵读环节,通过向青少年学生讲述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警句、格言、谚语,带领学生朗读、诵读,以此引导学生感知和领悟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与精髓。

在小学阶段,可以选择《弟子规》中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与实用性,易于落实在生活中的良言警句为教育文本,譬如:“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扬人恶,即是恶,疾人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归,道两亏”[23]等。通过“读、背、悟”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学习和理解,“循序渐进地使道德规范转化成一种内在的自觉习惯化行为,真正达到知行合一”[22],这对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积极的促进。在初中阶段,可以选择《千字文》中涉及人的情操气节、仁义清廉、立身处世、谦让自省的格言、典故,譬如:“知过必改,德能莫忘”“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23]等。通过反复的诵读、感悟,帮助学生更好的加深对于优秀文化思想的理解和认知,达到文化浸润的目的。在高中阶段阶段,可以选择《增广贤文》中具有价值引领、方法指导、动力激发等多重功能的格言、警句,譬如:“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许人一物,千金不移”“路不行不到,事不为不成”[24]等。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感悟,学习古代先贤的道德观,从而古为今用,在品格修养、人际关系等层面实现正向引导。

4 结语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今天,他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者,明天将会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者。青少年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优秀文化的自觉与认同,必然决定着中华文脉的赓续与复兴之路的光耀。在党和国家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以及积极推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武术教育应当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时代重任,深刻理解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实践路向,积极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在学校教育的场域中承担起向青少年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早日达成新文化使命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3-06-02)[2024-03-05].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6/content_6884316.htm?device=app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24-03-05].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3] 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19-03-11)[2024-03-05].https://www.fjedusr.cn/html/lm09/fjssfxptgzjsxx/zcxx/5004.html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2024-03-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

[5]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2014-03-28)[2024-03-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

[6] 沈壮海.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N].人民日报,2023-06-15:第9版。

[7] 李冉,刘翔宇 著.建设文化强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2:5。

[8] 颜旭.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N].解放军报,2022-06-24:第7版。

[9] 张恒波,胡庆山,王利国 等.学校武术百年发展的文化本位缺失及重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45(03):57-63。

[10] 刘琴,王岗.国家认同视域下青少年武术文化教育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墙报交流(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22:8187-8189。

[11] 彭鹏.武术在当代教育中的文化责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05):54-59。

[12]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2013-12-24)[2024-03-0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312/t20131224_161114.html

[13]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

[14] 周刘波.青少年家国情怀教育:时代蕴涵、教育机理与行动路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9(04):195-205。

[15] 蔡小菊,田旭明.新时代弘扬家国情怀的理性自觉[J].学习论坛,2020,7:12-19。

[16] 陆小黑.中国武术精神要义研究[D].苏州大学,2015:104-105,96。

[17] 胡秀英.中国武术审美方式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4):55-56。

[18] 张岱年.试论新时代的道德规范建设[J].道德与文明,1992(03):2-4。

[19] 郭志禹.武术民族精神内涵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2009,19(03):5-13.

[20] 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2021-03-05)[2024-03-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

[21]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2-05-28)[2024-03-05].https://www.gov.cn/xinwen/2022-05/28/content_5692807.htm

[22]谭梧燕.立德树人 知行合——浅探《弟子规》对青少年品德教育的意义[J].考试周刊,2022(46):1-5。

[23]李逸安 译注.千字文·弟子规[M].北京:中华书局,2012:124,129-130,103,104,106。

[24]李冲锋 译注.增广贤文[M].北京:中华书局,2021:35,118,184。

猜你喜欢
文化强国定位目标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文化强国建设下《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的意义
武术研究(2016年10期)2016-12-15 19:24:44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9:37:54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20:15:12
我们的目标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
学习月刊(2015年1期)2015-07-11 01:51:12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