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生制度自信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4-06-29 04:54南瑞江张文学黄永昌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认可度中国共产党制度

南瑞江 张文学 黄永昌

摘要:“00后”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使命。探讨该群体制度自信的影响因素,是出台明确措施、树立大学生正确意识形态的重要理论基础,对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意义重大。目前此领域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相对不足。本研究有效回收1609个样本数据。采用基于偏最小二乘的结构方程模型(PLS-SEM),探讨了8个因素对大学生制度自信的影响过程。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认可度(β=0.348)、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认识(β=0.172)、社会财富分配公平感(β=0.146)、西方制度缺陷的认识(β=0.048)、文化自信(β=0.275)均对“00后”大学生制度自信有正向影响。国家大事件(β=0.041)、获得感(β=0.008)对“00后”大学生制度自信的直接影响虽不显著,但存在正向间接影响。安全感(β=0.033,P=0.224)对“00后”大学生制度自信的正向影响没有得到统计支持。此外,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认可度是增强“00后”大学生制度自信的关键。

关键词:“00后”大学生;制度自信;影响因素;PLS-SEM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4)03-0085-12

“00后”大学生(下文均简称大学生)制度自信是指大学生主动认可和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制度,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未来走向抱有积极美好的信念[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制度自信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内容,探究大学生制度自信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掌握工作主动权,对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积极意义。

当前,学界对大学生制度自信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宏观上探讨制度自信的理论逻辑[ 2-7 ]。二是从实务角度,提出坚定大学生制度自信的具体策略[ 8-18 ]。三是探讨大学生制度自信的影响因素。现有文献中,第一、二方面成果较多,但第三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如下:1)实证研究较少,当前仅有吴鲁平[ 19, 20 ]、黄艳霞[ 21 ]等学者开展了制度自信的量化研究;2)现有的一些制度自信实证研究深度有限,一些成果仅依赖描述统计分析[ 14, 17, 22-25 ];3)在探讨影响因素时,其角度相对狭窄。例如,黄艳霞[ 21 ]选取的影响因素虽然较多,但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大学生家庭与校园生活方面,方曦[ 26 ]、袁宇奇[ 23 ]也类似。还有学者倾向于专题性研究[ 27-29 ],只探讨单一因素对制度自信的影响。谢卓芝[ 30 ]已注意到此领域研究方法上存在不足,建议要加强实证研究。

在内容上,学界对大学生制度自信影响因素虽有探讨,但其深度还有所欠缺。影响因素的种类、大小、过程等关键之处尚不明晰,而这正是提升大学生制度自信的理论基础。因此,有必要构建一个相对饱满的理论模型,把更多影响因素纳入到一个理论框架中进行对比,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同时,需探索各影响因素发力的路径过程。基于此,本研究利用实证分析,探讨大学生制度自信的影响因素及影响过程,以期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一、理论模型构建

通过梳理相关学者成果并结合实践,探讨8个因素对大学生制度自信的影响。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认可度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认可度是指大学生群体对中国共产党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法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能力的认可程度。已有学者关注此因素,杜兰晓[ 31 ]探讨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信任度的问题。陈金龙[ 32 ]也认为,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提升,人民群众必定能够获得国家治理现代化带来的尊严感和满足感,从而提升对制度的认同。

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H1: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认可度对提升大学生制度自信有正向影响。

(二)国家大事件

国家大事件是指近年来我国政府主导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事件,例如精准扶贫、疫情防控等。国家大事件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从而坚定了制度自信。一些学者对此表示认同,例如,高亚利[ 33 ]认为,疫情防控的胜利,提升了诸多海外学者对中国共产党卓越执政能力和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势的认同。

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H2:国家大事件对大学生制度自信有正向影响。

(三)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认识

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认识是指大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成就的积极评价。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支撑这两大奇迹的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对这些成就的认识,能激发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可。

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H3: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认识对大学生制度自信有正向影响。

(四)社会财富分配公平感

社会财富分配公平感是指大学生对我国社会财富分配公平正义的感知。一些学者已关注到此因素,例如,张润枝[ 34 ]的研究表明社会公平、贫富分化是当前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同。

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H4: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感对大学生制度自信有正向影响。

(五)获得感

获得感是指人们在收获某种物质或精神利益后产生的满足感等积极心理感受。一些学者已关注到获得感对制度自信的影响,例如,赵昕[ 35 ]认为经济收入高低与政治认同之间存在正向因果关系。

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H5:获得感对大学生制度自信有正向影响。

(六) 安全感

安全感源于党的十九大报告。安全感里的“安全”范畴较广,同时具有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信心充足等维度。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发展生产力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制度优势的标准之一[ 36 ],因此,安全感能催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验,从而更加坚定我国的制度自信。

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H6:安全感对大学生制度自信有正向影响。

(七)西方制度缺陷认识

西方制度缺陷认识是指大学生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缺陷的理性认识。在中西政治制度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效能比较中,对西方所谓的民主政治制度缺陷认识得越充分,就越能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更加坚定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吴鲁平[ 20 ]指出,制度比较优势认同对大学生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具有正向作用。

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H7:西方制度缺陷感的认识对大学生制度自信有正向影响。

(八)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郝海洪[ 37 ]也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意识形态构建的基本价值支撑。由此可见,文化自信具有基础性作用。

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H8:文化自信对大学生的制度自信有正向影响。

此外,考虑到各影响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相关,除以上直接效应的假设外,本研究结合已有文献和实践,提出了6个间接效应假设,考虑其内容较长,限于篇幅,仅在讨论部分中论述。以上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研究假设构成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如表1、图1所示。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问卷涉及9个潜变量,共34个测项(见表2),答案选项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从“很同意=7”到“很不同意=1”。其中1-4题属于形成型指标,答案选项从“非常能体现=7”到“不能体现=1”。人口社会学特征变量共8个,分别是性别、民族、高校地点、高校级别、家庭常住地、家庭收入、是否有海外亲戚、政治身份等。

(二)抽样方法

调查采用分层与方便抽样相结合。先进行分层抽样,重点与普通高校、本科与专科院校、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院校等均涉及到,接着在校内选择学生时,采用方便抽样。问卷在2022年4-5月期间,以当面填写纸质版的形式发放。

(三)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基于偏最小二乘的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检验研究假设。结构方程模型主要有两种具体的分析法[ 38 ] 4,一是基于协方差(CB-SEM),二是基于偏最小二乘法(PLS-SEM),本研究采用后者,主要考虑以下:一是PLS-SEM侧重对因变量的预测[ 39 ],本研究探讨8个因素对制度自信的影响程度,非常适用;二是PLS-SEM可以处理形成型研究构面[ 39 ],模型中有1个形成型构面必须用PLS-SEM处理;三是PLS-SEM适用于探索性研究[ 38 ] 32,[ 39 ],本研究需要探讨各因素对制度自信的影响路径,正好属探索性质;四是PLS-SEM也无须数据正态[ 39 ] 。分析时由smartpls4.0软件执行。

三、 研究结果

(一)样本人口社会学特征

本次调查共面向全国31个省46所高校发放200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1609份(占比80.45%)。样本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如下:男性占41.7%,女性占58.3%;汉族占79.9%,少数民族占20.1%;学生所在高校是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63.7%,非省会或非直辖市的36.3%;双一流高校38.7%,非双一流高校61.3%;学生家庭常住地是大中城市占29.1%,县城占39%,农村占31.8%;高收入家庭占15.5%,低收入占84.5%;有海外亲戚的学生占10.6%,无海外亲戚的占89.4%;中共党员占9%,非中共党员占91%。总的来看,本次调查样本数量充足,覆盖面广,能代表全国“00后”在校大学生群体( 1 )。

(二)测量模型评价

测量模型主要涉及潜变量的聚合效度及区别效度。

1.聚合效度

如表3所示,8个反映型潜变量观测指标的Cronbachs Alpha值、载荷值、CR值均大于0.7,AVE值均大于0.5,说明8个反映型潜变量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 40 ]。

形成型潜变量与反映型不同,由于无法计算CR、AVE值,一般认为只要其观测指标的权重大于0.2,且显著,同时观测指标的VIF均小于3.3,就说明形成型潜变量的观测指标选取合适[ 41 ]。本研究只有1个形成型潜变量(国家大事件),从它的4个观测指标weights值来看,有3项权重大于0.2,且显著,由于形成型潜变量不需要每个观测指标均满足以上条件,因此“国家大事件”潜变量的观测指标选取是合适的。

2.区别效度

如表4所示,各构面AVE值的平方根均大于各个构面的相关系数,根据Fornell Larcker[ 42 ]的建议,说明各个构面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

(三)结构模型评价

1.模型拟合度

PLS-SEM分析时,最常用的模型拟合指标是R2。一般认为R2的值大于0.65代表自变量对因变量预测能力为已很佳[ 38 ] 195。在本研究中,因变量“制度自信”的R2 = 0.776,大于0.67,其他2个因变量“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认可度”“获得感”的R2也分别为0.52、0.339,相对较好,说明本研究构建的理论模型较合理。

2.直接效应

如表5所示,8个直接效应假设中,有5条路径系数为正值,且在统计上显著,研究假设H1、H3、H4、H7、H8得到支持,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认可度”“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认识”“社会财富分配公平感”“西方制度缺陷认识”“文化自信”等5个因素对制度自信有正向直接影响。

有3条假设(H2、H5、H6)在统计上不显著,因此“国家大事件”“获得感”“安全感”对制度自信的直接正向影响,没有得到支持。

3.间接效应

在间接效应检验中,采用bootstrapping方法,设为5000次,如果研究假设的Bias Corrected 95%置信区间不包括0,就说明间接效应存在[ 38 ] 242。从结果来看(见表6),在6条研究假设中,只有H10的置信区间包括0,间接效应没有得到统计学支持。其他5条的路径系数均为正值,且置信区间不包含0,其研究假设得到统计支持,说明间接效应存在。

四、讨论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认可度是提升大学生制度自信的关键

研究显示,假设H1(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认可度 -> 制度自信, β = 0.348, P < 0.05)在统计上显著,且路径系数值较大,之外该路径f2值为0.194(f2大于0.15说明此因素对因变量的贡献较大[ 38 ] 196)。同时,4条间接效应,即“国家大事件、社会财富分配公平感、获得感、西方制度缺陷认识”、分别以“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认可度”为中介,对大学生制度自信产生正向影响。上述结果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是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的一个关键枢纽。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大学生高度认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时,就等同于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此结论也得到了支持。张建[ 43 ]认为,坚持党的领导是制度自信的政治基础。秦志龙[ 44 ]也认为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得以提升,产生了很好的治理效能,自然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从而促进了大学生制度自信。

(二)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制度自信水平

研究显示,假设H3(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认识 -> 制度自信, β = 0.172, P < 0.05)在统计上显著,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对提升大学生的制度自信有积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就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这是大学生制度自信的重要基础。此观点也得到学者们的认同。例如,杨林香[ 45 ]认为,中国当前的硬软实力,是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源泉。杨雪冬[ 46 ]也认为,我国通过令人震撼的物质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强化着对自我选择的肯定,这其实就是制度自信的体现。罗馨[ 3 ]也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70年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构成了制度自信的现实基础。综上所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制度自信。

(三)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感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制度自信水平

研究显示,假设H4(社会财富分配公平感 -> 制度自信, β = 0.146, P < 0.05)在统计上显著。说明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感可以直接提升大学生制度自信水平。一些学者表示赞同,例如,时万青[ 15 ]认为当前大学生制度认同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对分配制度的公正性缺乏认同。杨林香[ 45 ]也发现,一些腐败现象制约了公平正义的价值实现,进而影响了大学生群体对我国制度的认可。

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感还可以间接提升大学生制度自信水平。主要通过两条间接路径来实现。第一,“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认可度”发挥了单一中介作用。具体表现为研究假设H11(社会财富分配公平感 ->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认可度 -> 制度自信, β = 0.078, P < 0.05)在统计上显著。其内在逻辑在于,社会财富分配公平感先行提升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认可度(H4b:社会财富分配公平感 ->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认可度, β = 0.224, P < 0.05),当大学生感受到社会财富分配公平时,就会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掌舵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高度认可,接着,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高度认可又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制度自信水平。

第二条路径是“获得感”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认可度”共同发挥了链式中介作用。具体表现为远程中介H12(社会财富分配公平感 -> 获得感 ->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认可度 -> 制度自信, β = 0.032,P < 0.05)在统计上显著。其内在逻辑如下:首先,社会财富分配越公平,就越能促进大学生的获得感(H4a:公平感->获得感, β = 0.582, P < 0.05),这已得到一些学者的支持。例如,邵雅利[ 47 ]认为公平正义对获得感有正向影响。詹花秀[ 48 ]也认为,获得感是在公平正义中体现的。接着,获得感又可以提升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认可度(H5a:获得感 ->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认可度, β = 0.157, P < 0.05),再加上,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认可度会对制度自信产生正向作用。因此,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感,是通过以上两个中介变量进行传导,对制度自信产生了正向影响,这就是远程中介效应成立的内在逻辑。总体来看,一条直接路径与两条间接路径均显著,再加上学界已有的证据,充分说明了社会财富分配公平感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制度自信水平。

(四)西方制度缺陷感认识能提升大学生制度自信水平

结果显示,假设H7(西方制度缺陷认识 -> 制度自信, β = 0.048, P < 0.05),假设H14(西方制度缺陷认识 ->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认可度 -> 制度自信, β = 0.108, P < 0.05)在统计上显著,说明大学生越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有重大缺陷时,越能在比较中坚定自己的制度自信。这与“要想甜,放点盐”的道理相似。一些学者对此表示认同,例如,高亚利[ 33 ]发现,海外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的好评,源于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邝艳湘[ 36 ]认为,通过对比更容易让人看到西方制度存在重大缺陷。罗馨[ 3 ]也认为,相较于西方各种乱象频发的境况,当前中国治理的实际效果呈现出了中国制度鲜明的优势,这直接构成了制度自信持续巩固的底气来源。因此,增强西方制度缺陷感的认识对提升大学生制度自信有积极意义。

(五)文化自信能提升大学生制度自信水平

研究显示,假设H8(文化自信 -> 制度自信, β = 0.275, P < 0.05)在统计上显著,同时f2值为0.154,大于0.15,说明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水平会对其制度自信水平产生较大的正向影响,这也得到了学界的认可。赫娜[ 49 ]认为构建文化自信的过程,本质上是解释我国道路、理论及制度独特性的过程,这种独特性提示了我们的道路、理论及制度具有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有了坚定的文化自信,我们就不会将自身理论看作西方理论的附庸而盲目崇拜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从而树立起自己的制度自信。靳书君[ 18 ]、刘丽[ 50 ]也从实务的角度,认为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对制度的自信及国家的认同,是一条有效可行的路径。

(六)国家大事件能间接提升大学生制度自信水平

研究显示,假设H2(国家大事件 -> 制度自信, β = 0.041, P > 0.05)在统计上不显著,说明国家大事件对制度自信的直接效应没有得到支持,但假设H9(国家大事件 ->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认可度 -> 制度自信, β = 0.086, P < 0.05)在统计上显著,说明间接效应成立。原因很可能在于我国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大事件,先行提升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认可度(假设H2a:国家大事件 ->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认可度, β = 0.248, P < 0.05),进而增强了其制度自信水平。一些学者对此表示认同,例如,安家瑜[ 51 ]、徐振伟[ 52 ]均认为我国新冠疫情防控的胜利坚定了我们的制度自信,其逻辑在于疫情防控让全国人民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力,看到了我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从而坚定了自己制度的信心。吴鲁平[ 20 ]的研究也证明了抗疫成功是影响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重要因素。同时,万姗姗[ 9 ]、李慧[ 10 ]、苏瑞莹[ 11 ]等建议,可利用抗疫事件引导大学生坚定我国的制度自信。

(七)获得感能间接提升大学生制度自信水平

研究显示,假设H5(获得感 -> 制度自信, β = 0.008, P > 0.05)在统计上不显著,直接效应假设没得到支持,原因何在?首先,“获得感”的均值为5.509(共3个测项),标准差为1.1,说明大学生获得感处在较低水平。再具体来看,前2个测项(SC1、SC2)主要是通过历史纵向比较来测量获得感,均值分别是5.710、5.579,第3个测项(SC3)主要是测量当前生活满意度,其均值仅为5.238,即大学生对当前的生活状态尚不满意。这种原因很可能是近年来,随着中美贸易战,疫情防控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在求学、就业等方面均遭遇了不少挑战,从而拉低了个人获得感。杨学龙[ 14 ]也支持本观点,他的研究显示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民生问题。基于此推测,这很可能就是获得感对制度自信直接效应不显著的重要原因。

虽然直接效应不显著,但间接效应显著。研究显示,假设H13(获得感 ->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认可度 -> 制度自信, β = 0.055, P < 0.05)在统计上显著。说明大学生的获得感能以“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认可度”为中介(H5a:获得感 ->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认可度, β = 0.157, P < 0.05),对制度自信发挥正向间接作用。换言之,当大学生的获得感较强时,就会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有较高的认可度,进而增强其制度自信。

(八)安全感对提升大学生制度自信水平不明显

研究显示,假设H6(安全感 -> 制度自信, β = 0.033, P > 0.05)在统计上不显著,说明当前大学生的安全感对提升其制度自信的积极作用尚不明显。考虑到安全感的范畴相对较广,不仅含有社会治安良好的要素,更有社会发展稳定的成分。2个测项中,SS1(我觉得中国的发展是最为稳定的)的均值为5.906(SD = 1.138),SS2(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相比,我觉得生活在中国,人身安全是最好的)的均值为6.345,(SD = 0.995),也就是说,大学生对我国社会治安环境还是很满意的,但在社会发展的稳定性方面与理想状态有差距,这很可能源于近几年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压力较大等因素。发展的不稳定感,拉低了安全感,很可能是此假设不显著的重要原因。

五、结论

本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国家大事件、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认识、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性、文化自信、获得感、西方制度缺陷感认识等因素均能提升大学生制度自信水平;(2)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还是许多因素影响大学生制度自信的关键枢纽;(3)当前“00后”大学生群体的获得感、安全感与理想状态还有一定差距。

本研究的贡献在于构建了一个相对饱满的理论模型,检验了8个因素对大学生制度自信的影响路径,尝试勾勒出大学生制度自信的影响机理,弥补了此领域量化分析不足、探讨视角较为狭窄的短板。

注释:

(1)根据样本数需求计算公式,参考社会科学学者常用的Rao软件(http://www.raosoft.com/samplesize.html)的建议,在95%置信区间下,把抽样误差控制在3%,仅要求1068份样本。

参考文献:

[1]齐品, 谷照亮. 网络时代大学生制度自信提升路径探析——以抵制西方民主输出为视角[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22(1):78-83.

[2]王洪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三维逻辑[J]. 人民论坛,2021(32):48-51.

[3]罗馨,尚庆飞. 理论内涵·实践依据·世界效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三维透视[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4(4):15-25.

[4]刘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四重维度[J].兰州学刊,2021(6):31-39.

[5]丁义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内在规律研究[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5):106-112.

[6]李忠军,刘怡彤. 制度自信的生成逻辑与宣传教育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0(4):43-48.

[7]李聪,徐艳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来自于制度优势[J].理论月刊,2016(8):11-15.

[8]康宗基. 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大学生心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2):147-151.

[9]万姗姗,艾美伶. 后疫情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研究[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2):17-22.

[10]李慧. 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的路径探析[J]. 经济师,2022(3):192-193.

[11]苏瑞莹,蔡育楠. 用中国抗疫彰显的制度优势引导大学生坚定制度自信[J]. 高教学刊,2022,8(4):18-22.

[12]李婉玲,杨宏松. 精准扶贫视域下的大学生制度自信培育研究——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安顺学院学报,2020,22(5):58-62.

[13]高国涛,杨文华. 西方网络民主输出情势下大学生制度自信的重建[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5,15(3):36-38.

[14]杨学龙,艾丽芳. 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路径探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5,37(8):27-31.

[15]时万青,任贝贝.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制度认同与制度自信[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27(3):24-26.

[16]严仍昱. 西方政治制度课程:大学生坚定制度自信的另类途径[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9):53-59.

[17]赵利平. 当代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引导路径探究——以贵州高校为视域[J]. 西部学刊,2020(16):91-94.

[18]靳书君,李康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制度自信的培育[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14-16.

[19]吴鲁平.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认同研究——基于对北京大学生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2):9-19.

[20]吴鲁平,李芬,孙紫琪. 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研究——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2,41(1):6-18.

[21]黄艳霞. 大学生“四个自信”现状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 郑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0.

[22]杨志军,缪玉静,钟丽.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状况调查与分析[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32(7):267-268.

[23]袁宇奇.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提升研究[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1.

[24]王慧.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研究[D]. 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21.

[25]陈珍珍. 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现状及提升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 2019.

[26]方曦,王奎明. 大学生政治信任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学校层面的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6(1):53-62.

[27]王法硕,丁海恩. 官方媒体使用如何影响制度自信?——爱国主义的中介作用与政治知识的调节作用[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3):47-55.

[28]姚望. 增强抑或削弱:社会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影响研究[J]. 宁夏党校学报,2019,21(2):107-114.

[29]叶杰. 非官方媒体使用对制度自信的影响机制——以网民为分析对象的实证研究[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9(1):70-82.

[30]谢卓芝,刘秀萍. 关于“四个自信”研究的回眸与展望[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2):140-146.

[31]杜兰晓,房维维. 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基于全国31个省区市普通高校的调查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3(11):79-84.

[32]陈金龙,杨亮. 论制度自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互动关系[J]. 思想理论教育,2020(1):4-9.

[33]高亚利. 海外学者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成就的认知与评价[J].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7(3):82-90.

[34]张润枝,高斐. 大学生“三个自信”的现状与提升路径——基于北京市部分高校的调查[J]. 晋中学院学报,2014,31(4):6-8.

[35]赵昕,于爱涛.基于上海市7所高校海归青年教师政治认同的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4(5):152-156.

[36]邝艳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及国际比较[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6):33-42.

[37]郝海洪. 以文化自信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自信[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3):269-274.

[38]Hair Jr J F,Hult G T M,Ringle C M,et al. A primer on partial least squa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 PLS-SEM )[M]. New York City:Sage publications,2021.

[39]Ringle C M,Sarstedt M,Straub D W. Editors comments: a critical look at the use of PLS-SEM in“MIS Quarterly”[J]. MIS quarterly,2012:iii-xiv.

[40]Urbach N,Ahlemann 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using partial least squares[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JITTA),2010,11(2):2.

[41]Thongrattana P T. Assessing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measurement instrument for studying uncertain factors in Thai rice supply chain[C].Business HDR Student Conference,2010.

[42]Fornell C,Larcker D F.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1,18(1):39-50.

[43]张建.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理论导刊,2014(5):65-67.

[44]秦志龙,王岩. 论新时代坚定制度自信的几个基本问题[J].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20,22(10):28-33.

[45]杨林香. 大学生“制度自信”的支撑要素及制约因素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109-113.

[46]杨雪冬. 从制度信任到制度自信:改革开放40年国家治理变革的主体逻辑[J]. 社会科学文摘,2018(11):13-15.

[47]邵雅利. 新时代人民主观获得感的指标构建与影响因素分析[J]. 新疆社会科学,2019(4):139-147.

[48]詹花秀. 获得感的来源及提升[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4):66-72.

[49]郝娜,黄明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之间的逻辑关系[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1):17-24.

[50]刘丽. 优秀传统文化作用于大学生国家认同的三重维度[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7,19(2):102-104.

[51]安家瑜. 抗疫经验:大学生制度自信培育路径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21.

[52]徐振伟. 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0(28):9-10.

猜你喜欢
认可度中国共产党制度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认可度和支持度的调查研究
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
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高仿真模拟人技能训练系统的有效运用分析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