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年夜饭的地域文化内涵及民俗传承

2024-06-28 06:35任志琪
今古文创 2024年20期
关键词:肇源县满族东北

【摘要】除夕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而除夕最重要的文化就是年夜饭。以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为例,其年夜饭的辅材、烹饪特色及待客之道,展现了东北地域文化内涵及蕴含深刻的地方节日文化。通过考察东北地区除夕民俗的年夜饭,可以更好地将其作为日常生活实践的民俗文化代代传承,使年夜饭具有更多的人伦亲情与节日文化内涵。

【关键词】年夜饭;东北地区;地域文化;民俗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0-0106-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0.034

基金项目:2023年度吉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文化语言学视阈下汉语熟语域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JJKH20231108SK)。

年夜饭从古代年终祭祀的礼仪仪式发展而来。在家族社会的不断发展下,祭祀祖先逐渐替代了多神祭祀。年夜饭是人神共飨的晚餐,可称之为中国最重视的一顿团圆喜乐饭。东北地区黑龙江大庆市肇源县的年夜饭,不仅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更体现了富有地域内涵的年节饮食文化;从制作到享用,从开始到结束,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深深浸染着中国的传统民俗与文化内涵。

一、东北地域文化与饮食

东北地域文化是一种多元融合的文化,它从来不故步自封,一直以一种敞开的姿态吸收外来文化,同时,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到了东北之后都会染上黑土地的性格,与原生文化融合产生东北地域文化性格。[1]这一点在东北年夜饭中显得尤为突出。

(一)东北的历史文化

首先,按地形地貌划分,分为中部平原、东部山地、西部草原、辽东半岛南部山区,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农业经济、渔猎经济、游牧经济和农牧渔业综合经济。总体来说,白山黑水是东北民族所生活的共同家园;农业兼营畜牧渔业组成了东北民族共同的生产生活;汉语是东北民族所使用的通用语言;习文讲武、重情重义、热情豪放、粗犷大方是东北民族民俗民情最好的展现。

肇源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大庆市下辖县,位于松花江北、嫩江东,松嫩平原中心地带。县城南北狭小,东西延伸,沿着河左岸蜿蜒。这里地形平坦,河流密布,沼泽遍布,平原广阔,农田完善,土地肥沃,盛产粮食、牲畜、鱼类。素称“鱼米之乡”。历史上,这里是元清王公的居所,完颜阿骨打的祖籍,也是辽国齐天皇后的故土。肇源县内已发现大量猛犸象、水牛、披毛犀等珍稀动物。衍福寺的双塔雕刻集蒙、藏、汉三大特色于一身,形象逼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特色。

(二)东北的移民文化

整体来看,东北的民族交流与融合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东北自身各民族的融合与交流,但由于东北各土著族群总体上都处在同一个渔猎文化圈中,因此,这种冲突并不能形成文化的再生扬弃,也不能产生新的异质文化。第二种则是关内(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内与关外)中原汉族向东北的迁移。随着朝代的更迭和岁月的变迁,一批又一批的汉族人成规模地迁徙至东北,尤其以清末闯关东为代表,清王朝虽然在东北实施了“禁运”政策,却没有能够遏制山东、直隶的难民、穷苦百姓的流入,从而造成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流动—— “闯关东”。[2]从顺治八年开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先后有2500万山东籍汉族移民进入东北地区,成为今天东北人口的主体部分。他们以数量的优势逐渐将汉文化传播至东北各地,使得满族人在汉文化环境的熏陶下逐渐开始对汉民族文化进行吸收和接纳,由此形成了东北又一壮丽的文化景观,并对东北地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两种民族交流最终使东北地区的民族关系和文化内核展现出多元融合的复杂形态,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盘根错节,驳杂不一。就肇源县而言,早在新石器时代肃慎族及女真族(肃慎、女真是满族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不同称呼,东北的东部与北部是他们的传统居住地)[3]都在这里生活过。他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生息繁衍,使松嫩平原的平川地带,逐步形成了人口较密,文化发达的居住区。辽金(1114年)出河店之战(肇源县茂兴境内)开创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大业。元朝时,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萨尔通过世袭制统领这片土地,蒙古族开始来到这里。而汉族人最早进入肇源县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开辟茂兴至爱辉驿路额设驿站时。自清朝初年“站人”(在驿站中驻守的人)进入后,长期与蒙古族人和睦相处,所以饮食文化也受到了蒙古族的深刻影响和改变,如“站人”衣着皮裘,食用牛羊肉及奶制品等均效法蒙古人。

直至今日,东北地区呈现出多民族融合的特点,因为它的身上流淌着众多民族的血液,包罗万象、百花齐放,与东北本身多元的民族关系相对应,最终使东北地域文化逐渐呈现出满汉民族相融合的多元性特征。

(三)东北的饮食文化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多民族聚居区域,其饮食文化精神的基本特点由多元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多姿多彩的习俗构成。清末大量汉族人入关前,满族是东北地区的主体民族,满族是一个具有开拓性、善于吸收异质文化、融合创新的民族。数百年前,满族人曾在这里开荒斩草,勇往直前,这些都奠定了东北热情开朗、豪迈刚强、包容大度的民风。所以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东北传统历史文化特征使东北饮食文化具有极强的吸收和消化能力,使关内移民得以把不同风味的关中饮食文化引入到东北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这片土地充分吸收各民族的饮食特色,使自身的饮食文化变得“多汁多味”,富有生机,在融合与交融中显示出多元一体的特点。

总体来说,在饮食文化方面,东北人不但传承了满族传统的猪血、酸菜、米酒、糕点、酸汤子、火锅、猪肉炖粉条、炒大叶芹等传统的饮食,而且使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途径,广泛吸纳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精粹,如“北京的五味兼容、江南的精致甜美、陕北的浓郁味重、西南的红油辛辣等特色各显灵秀,使东北饮食文化得以不断深化、内容更加丰富、充实”[4],这使得东北地区的饮食文化从单一、贫乏逐步走向多样化。东北地区饮食文化虽呈现出多元化、融合性的特点,但其满族饮食文化的精髓却一直保留下来。现如今,东北地区的饮食文化已成为一种民族标签,成为民族身份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提到东北饮食,人们就会想起东北人的豪爽性格。

(四)东北的民族价值观

1.集体主义价值观

“共同的民俗信仰和习惯常默默地把别的成员的行为、心态牢牢地凝聚在一起,这是一种想象不到的、神秘的文化凝聚力。”[5]自古以来,东北即以渔猎经济为主,在这种情况下,集体协作、互助劳作成为了东北诸民族主要劳动方式,因为渔猎经济对个体来说,存在着很大的危险性和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为了生存,东北各民族按照血缘关系或者地理联系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在集体中大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维护自身和同伴的利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精神文化。

2.现世主义人生观

东北处于儒家文化的边缘地带,但仍存在着与中原的儒家文化较为类似的特征,儒家文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世人生观,东北地域文化亦是如此,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于东北的极寒天气。东北有着漫长的冬季,在无尽的冰天雪地里,生存的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有着更强的生存欲望和更旺盛的生命力,并在生产生活中无尽奋斗。严格来讲,东北极端的自然条件为东北地区的现世人生观奠定了基础,并促进其发展壮大。这种思想一旦形成,就会内化成人们的精神气质。可以看到,现在的东北人民并不会为生存问题所困扰,但这种价值观念并未有所改变,它鼓舞着东北人们,使人们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有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二、东北肇源县年夜饭的特点

(一)年夜饭的构成

1.年夜饭的特点

以肇源县为例,肇源县有21个民族,主要居民以汉族为主。但由于肇源县是满族及其祖先的聚居地,因此,满族是肇源县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而满族的饮食习俗受到其原生生活环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北方特色,且满族的饮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色香味俱全、独具特色的满族饮食文化。但汉族“进关”以来,汉族与满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使得肇源县年夜饭呈现出显著的满汉饮食文化相融合的特征。

肇源县年夜饭由满族人的“团圆饭”和汉族人的“年夜饭”两顿饭构成。“团圆饭”的开饭时间通常是从下午一点到三点。具体时间则根据各家开饭习惯而有所不同。“团圆饭”的食谱,家家户户都吉庆丰盛,菜品除了鸡和鱼,可能有所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菜的数量一定要双数,这是好事成双的寓意。

小鸡炖蘑菇、酱肘子、猪蹄、鱼、虾是传统的团圆饭菜肴。在必备菜品上家家必须都要有鸡鱼,是因“鸡”与“吉”谐音,寓意吉祥如意;而肘子谐音“走字”,是东北话中好运的意思;猪蹄也就是猪手,常被人理解为抓钱的寓意;“鱼”与“余”同音,寓意为富足有余,连年有余。虾谐音“喜”,新的一年喜气洋洋。因此“团圆饭”必须把鸡吃光,象征着吃得吉祥;鱼则不同,在年夜饭上虽每个人都要吃上一口,但却不能吃完,要留一部分,预示着来年的丰衣足食,生活富裕,前途光明。以上种种既是对东北传统春节饮食的继承,也是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所发展和创新的团圆饭。

上菜顺序上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讲究,但是用餐的顺序却大有学问。在所有菜肴上桌后,家里的男人要先在门外放一挂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寓意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万事大吉。等到鞭炮声结束,才可以正式开始享用。享用的第一道菜一般是前猪蹄,啃块前猪蹄这是往回捞钱的寓意,此外就可随意享用了。

“年夜饭”一般是从除夕三十的23点开始,一直到 24 点。“年夜饭”的菜品基本上都是“团圆饭”吃剩的,但必有一条新炖的大鱼,取“富贵有余”之意。还要蒸饺子,取“蒸蒸日上”之意。一般在21点左右,家里人围坐一团开始包饺子,饺子是北方饮食的代表,所以,东北人包饺子的做法很有讲究。通常,将擀好的圆圆的饺子皮先放在左手掌心里,然后将馅料夹在中间,再将饺子皮的中心捏紧,然后将右侧的角成褶皱式塞进去开始向左捏合到中央,左侧亦是如此,直至完全捏合。一般来讲,饺子馅以牛羊肉加少量酸菜为主,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交通运输的发达,蔬菜日渐丰富,所以也新增了如芹菜、韭菜等具有文化意义的蔬菜。芹菜中的“芹”和汉字“勤”同音,以示勤劳勇敢,“韭”和“久”是汉字的同音,寓意长长久久。这既是汉族和满族文化的交融,也是满族人通过汉文化来表达对人生的美好期望。此外,也会随机选定几个饺子,将硬币包在陷里,在“年夜饭”上谁吃到硬币谁就新的一年里最幸运的人。

2.年夜饭中的伦理秩序

年夜饭在享用时有一定的顺序,这里所说的顺序并不是每道菜的享用顺序,而是享用者的顺序,因为年夜饭是需敬神祭祖的。做好年夜饭后,首先,便是祭祀,以示对神的尊重与感谢。其次,献给自己的祖先,以表忠心和孝敬,更是展现慎终追远的中华传统,最后才是一家人真正的开始享用。虽是一家人,但吃年夜饭时也是有讲究的,按照辈分进行享用,长辈未先动筷时,其他人万万不可夹菜享用。年夜饭的仪式也表明了人是具有信仰的存在,是具有伦理道德的存在,并且这种仪式和规矩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是全中华民族都必须遵守的。

(1)供奉神灵

年夜饭是敬神的饭,这里的“神”则是中国人的神灵信仰。而神灵信仰各个地区又有所不同。萨满文化作为一种原始的多神文化,形成普遍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7]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图腾崇拜已经不常出现在东北人民的日常生活了,自然崇拜则依然贯穿着东北人民的生产生活中,祖先崇拜则在东北的节日习俗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在东北年夜饭上,东北人民供奉的主要是萨满文化中的祖先神,即东北文化中的家仙。

在供奉神灵仪式上,首先就是迎接神明,所有人都要换上正式的服饰,在院子里摆上一张“天地桌”,上面放着香案、贡品、蜡烛,然后“燃烛焚香鸣竹,长幼叩拜”。对各行各业的人来说还有需要单独祭祀的对象,如商人要供奉财神爷等。迎神明后,自然是要接神明,人们要向着各路神明归来的方向行走,以示迎接财、喜、贵诸神之意。最后为行香,各家各户在家里祭祀完毕后,还要到各路神仙的庙宇去焚香叩拜,以示对神仙的虔诚,也希望神仙多降福祉于自家。但这一步并不是必须的,因为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庙宇。除此之外,在享用年夜饭之前也先要盛出一部分用于祭拜祖先神灵,并点燃香火、焚烧纸钱请其享用。

(2)尊祖敬宗

《礼记·大传》:“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待年夜饭的饺子煮好后,每家都“设神位,供祖先,灯烛辉煌,香烟缭绕”,全家人一起供奉族谱祖宗,以祈求祖先保佑新的一年万事顺遂,平安喜乐。而后一家老小团团而坐,长辈坐在最上首的位置,晚辈们按辈分依次给长辈们磕头拜年并送上祝福的话语,家中最年长的长辈自然要准备好红包,在晚辈们磕头起身后,送上红包,以示祝福之意。以上的餐桌礼仪,让人在年夜饭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升华。

东北饮食文化是东北独有的文化印记,是东北人民的生存之根,其背后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文化氛围,同时也折射出其特有的民族文化、民族记忆、民族气节,从而形成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年夜饭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承载着人民对团圆美满、平安富足的美好憧憬与追求。从东北的年夜饭中,可以看到其历史积淀以及东北人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这些因素都是构成了东北地域文化内涵的重要因素,对形成东北地区独有的地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东北人的社会伦理、文化人格、生活态度及人生追求是东北年夜饭文化内涵的最好展现。

三、东北年夜饭的文化内涵

(一)东北年夜饭中的社会伦理

在东北年夜饭中,“吃”从来不是新年的核心,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幸福美满,才是新年美食最浓烈的味道。此外,更重要的是促进全体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这一顿饭,它看似吃的锅碗瓢盆叮叮咣咣,实则吃的是满屋的喜气和香气的相互交融辉映。它既吸取了情感和热能的滋养,消解了乡愁和郁结,并最终将这满屋吉祥富贵的祝福与星光璀璨的欢笑推至高潮。东北年夜饭里满溢的东北味道和东北色彩亘古未变,人神共飨,祈愿幸福。在这种节日生活中,许久未见的家族成员也可以团聚在一起,不仅可以愉悦身心,宣泄心理压力,使大家一年的奔波奋斗得到放松,另一方面,它还可以培养家庭观念,强化家庭伦理,增强族群的文化认同感和族群的文化记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到这些融入民族血液的民俗文化是值得保护和发扬的。

(二)东北年夜饭中的地域文化人格

文化人格被认为是“在一个集体或文化中,大多数人的行为和心理都有某些共性,这些行为和心理特征就构成所谓的‘民族性格”[8]。一个集体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一种文化对于一个集体或一个民族的社会本性的认识对于该文化环境下人格的最终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地域文化人格是由所在地域文化塑造而成的,它是道德修养、审美取向、知识积累和精神品质的内在价值和外在表现。

东北人的地域文化人格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展现出强烈的现世人生观念。从东北年夜饭的准备过程中可以看到东北人在现世人生中长期与大自然作斗争,却自信乐观,从不畏惧严酷的生存环境,积极努力适应自然,练就了坚韧不拔、坚强不屈的意志,不拘小节、粗犷豪放的性格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东北年夜饭的制作过程中,东北民族始终以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精神与态度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移民带来的饮食文化接收吸纳,使东北菜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体现了东北人强烈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三)东北年夜饭中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追求

东北肇源县年夜饭的菜品、用餐仪式和规矩无不展现着东北人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的美好期盼。东北人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追求又体现在年夜饭享用顺序时的尊祖敬宗和神灵信仰的仪式感中,展现了东北人的民族情怀。在渔猎文明时代,为了生存,东北人就养成团结一致的合作精神,并将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讲义气,团结如一家的民风继承至今。这种追求集体主义的生活态度更深层次地加深了东北人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感,将东北诸地域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转化成为了坚不可摧的民族凝聚力。而东北人重伦理,讲信义,热情好客,追求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生活态度,也成为了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高地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内涵的重要资源。东北年夜饭展示着东北人博大情怀与民族优秀品格,传承这一习俗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习俗本身。

参考文献:

[1]刘长明.从二人转曲牌看东北的地域文化[J].戏剧文学,2019,(12):134-138.

[2]丛坤.东北地域文化与节庆习俗[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06):97-99.

[3]王奇,程舒伟.东北满族民俗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原因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06):48-55+140-141.

[4]谢定源:中国饮食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57).

[5]黄龙光.论民俗文化与民族凝聚力[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04):72-75.

[6](清)方拱乾撰,李兴盛,张杰点校.绝域纪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108).

[7]陈德新,张萍.北方少数民族对萨满文化的认知[J].理论观察,2020,(11):117-119.

[8]何平.文化与人格:中国和欧洲——兼论文明转型期国民性格的再建构[J].史学理论研究,2009,(03):30-40+158.

[9]巩桂花.从年夜饭看东北地域文化[J].统计与管理,2015,(01).

[10]于海燕.建国初期东北地区春节习俗变迁[D].吉林大学,2012.

作者简介:

任志琪,女,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国际中文教育及中华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肇源县满族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肇源县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肇源县河蟹主要增养殖模式及推广策略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大东北的春节
肇源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让满族剪纸艺术走向辉煌是我一生的追求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