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 要】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采写变得更加便捷,方式更加多元化。但新闻记者如果过度依赖于上网查查、电话打打、键盘敲敲,就很容易导致报道脱离实际,远离群众,生硬死板,文风肤浅,缺乏温度、深度,甚至导致虚假新闻频现。用心走基层,俯身接地气,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切实遵循“三贴近”原则,践行“四力”,才能确保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鲜活性,让新闻报道更有温度、更有深度。
【关键词】走基层;“四力”;温度;深度
新闻来源于生活,深入体验基层生活,是新闻工作者最好的写作灵感之源。记者在新闻采写过程中需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出会议室、办公室,深入工矿、农村、社区等一线,采写鲜活生动的新闻作品,用真情倾听百姓心声,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
一、走基层,是新闻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肩负着正面宣传引导、塑造主流舆论的重任,这需要记者深入基层一线,“永远在路上”,多出精品力作。
作为一项艰苦而又特殊的职业,新闻记者每天都要和社会各界打交道,从多个渠道搜集新闻素材。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虽然为记者搜集新闻线索和素材提供了便利,但也容易导致一些记者作风不扎实,不深入基层一线,仅仅上网查查、电话打打、键盘敲敲。那些不经过深入采访就刊发的稿件,往往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脱离生活,文风肤浅且缺乏生命力。
新闻记者除了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更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新闻本质,真正沉下心来、扑下身子,踏踏实实走进群众、深入生活,同群众打成一片,用记者独特的眼光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剖析问题,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求,在走基层中发现最本质、最真实的线索,在基层一线找到新闻“富矿”,在新闻一线“抓活鱼”,采写出生动、感人、鲜活的新闻作品。
二、走基层,到基层生活中“抓活鱼”
(一)深入基层,才能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有时候,走基层往往是奔着一个策划好的选题去的,结果在实地采访中无意中看到了新鲜事、发现了新线索、掌握了新素材,顺藤摸瓜,满载而归。《自愿修路“零”补偿、红白喜事不收礼金——一纸文书“约”出乡风文明“新风尚”》就是一篇意外收获的稿件。
数年前,记者到安徽铜陵市枞阳县浮山镇浮渡村采访一起新闻事件,进村时明显感觉路面坑坑洼洼,路况颠簸。这条潘浮路全长约8000米,路面宽度仅4.5米。因为道路较窄,经常出现拥堵情况。后来因为其他采访任务再次去浮渡村,途中,记者惊喜地发现,这条潘浮路大变样了,不仅变宽了,还非常干净整洁,坐在车里明显感觉到“路面不颠簸了”。于是,记者与村干部、村民聊起了修路。聊着聊着,记者得知,在修路的过程中,村民们自愿“零”补偿。意外捕捉到这个好线索,记者敏锐地发现值得深入挖掘下去。
据浮渡村党委书记胡月明介绍,2020年初,浮山镇决定拓宽改造潘浮路,把村民们请来,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没想到,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上,村民们都很有大局观,看得很长远,征求意见的过程因此进行得十分顺利。据胡月明介绍,村里还获得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第六届全国文明村”“安徽省文明村”等一批荣誉,而这一切荣誉都来源于良好的民风。那么,形成良好民风的关键因素又是什么呢?层层剥茧,原来是浮渡村特有的《浮渡民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乡风文明,明显提升了基层治理成效。记者惊喜地发现,该民约被民政部评选为全国百篇优秀村规民约之一,在省内罕见。它基于浮山两大家族家训、家规,1984年由村民代表会议倡议制定,三十年间多次完善,是受到全村认可的规范,是村民说话办事的一把“标尺”。 这份民约不是挂在墙上的摆设,更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着详实的内容,因此有着鲜明的指导意义。在浮渡村的27个自然村,《浮渡民约》全部张贴在醒目位置,涉及环境卫生、孝老爱亲、婚丧嫁娶以及群众反映的问题如何协商处置等。采访后,记者内心是激动的,走进基层,来到群众身边,就如同发现了新闻“富矿”,不用再为选题而发愁,不用再为稿件的干涩而苦恼,两千多字的稿件一气呵成。文章发表后,引发强烈反响,这则村规民约的价值得以凸显,也充分说明了记者深入基层一线、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只有走进基层,细心观察,才能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写出有血有肉的鲜活报道。
(二)倾心交流,才能达成共情共鸣共振
走基层,重点在于实地走访。记者要视“走”为一种职业要求和工作态度,它折射着为民服务的精神面貌。要想让受众对新闻报道产生共情,就要走进受众生活,以平等沟通的方式与受众建立紧密联系,倾心交流,找到“共情点”,提高新闻作品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作为滨江城市的铜陵,忠诚践行长江大保护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有效措施保护母亲河长江,而这当中既有政府层面的政策引导,也有大众的广泛参与、主动担当。张平和、张中亚父子就是典型,他们生于长江边、长于长江边,16年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江上垃圾的清运工作中。记者以蹲点的方式进行采访,在隆冬时节跟随张平和父子俩实地感受他们保护长江的执着和清运江上垃圾的艰辛。面对凛冽的寒风,他们不辞辛劳,靠着肩扛手提,将江上的垃圾一点一点地运到岸上。这让记者钦佩和感动,也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温暖,对实现“一江碧水向东流”更有信心了。
有着诸多能引发共情细节的报道《十六年“接力”守护一江碧水》一经刊出,即引起广泛关注,中国新闻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平台纷纷转载,有力地引导大家持续关注并踊跃参与长江大保护工作,共同保护我们的母亲河。该稿件之所以生动鲜活,与走基层分不开。记者走进被采访者身边,从受众的视角出发,捕捉、提炼动人的细节,展开故事化叙述,不仅向受众展现出丰富、生动、立体、真实的主人公形象,更从一个全新角度展示出了铜陵全市上下保护长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进而也说明了长江大保护战略深入人心、成效显著。
(三)蹲点采访,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新闻
新闻记者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敏锐观察、深入调查和严谨分析的能力,更要勇于承担责任,有着强烈的使命感,沉下心来“走转改”,向受众传递真实、全面的新闻信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贡献。
铜陵犁桥水镇,在省内省外小有名气。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下,这个普通的小村庄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正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犁桥水镇也凭借以文塑旅、以旅兴农,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开园即“出圈”。景区有没有什么成功经验可复制?记者并没有简单看看材料就编写新闻,而是多次前往犁桥水镇实地走访,蹲点采访,与景区创始人、经营者、游客、当地村民多次交流,聆听他们的内心想法,深入剖析水镇火爆的缘由,希望能为其他乡村提供启发。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如何遏制餐饮浪费,近年来受到全社会关注。记者在一次采访过程中,得知铜陵市创新思路,将勤俭节约与移风易俗巧妙结合,开办了“喜庆堂”。记者敏锐地意识到其新闻价值,当即深入具有典型意义的义安区胥坝乡群心村蹲点采访。记者找准“喜庆堂”这个贴近农民生活的小窗口、小场所、小阵地,抓住“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这一重点,深入挖掘,突出强调“喜庆堂”不仅仅是遏制餐饮浪费的地方,还是文明乡风的大舞台、敬老孝老的展示馆、勤俭节约的演出场、引领风尚的议事堂。村民们对“喜庆堂”赞不绝口:既不失“风光”,又避免浪费,省下真金白银。采访中,记者得知“喜庆堂”开办后为群众节省开支50多万元,村民自然自发自愿参与。
记者随后又从市级层面对全市的“喜庆堂”建设推进情况进行深入了解,进一步提炼经验、打造亮点,全方位多侧面地展现“喜庆堂”凝聚党心民心、杜绝铺张浪费、推进邻里互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作用。相关稿件刊发后,成为一段时间里的热点话题,为各地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供了有益参考,多支考察团前往群心村考察。
新闻记者在走基层蹲点采访报道过程中,要力争做一名有眼光、有思想、有责任感的记者,积极采写与国家大政方针同频共振的稿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关注民生、民情、民意,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昔日门可罗雀 今朝广受欢迎——软硬件提升让乡村卫生院焕发生机》《5小时,蔬菜从市场到菜篮——记者体验菜贩的艰辛》等众多稿件的新鲜出炉,不仅以小见大书写了改革开放发展成就的宏大篇章,描绘了积极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展现了城乡新貌,传递了民众心声,也彰显了新闻记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践行“四力”,才能写出有温度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需要切实践行“四力”,用双脚丈量大地,用目光观察潮流,用思维提取精髓,用文字记录时代。
“脚力”主要是指新闻记者要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深入基层,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闻记者要坚持“三贴近”,通过走基层了解群众的生活状态和真实情感,从而以群众视角进行新闻生产,提升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如此,写出来的报道才更容易触动受众,更好地传递正能量。
“眼力”体现的是对新闻线索和新闻价值的发现力、辨别力、判断力,检验记者的新闻敏感。走基层是发现更多优质新闻的重要方式,便于以群众视角及时发现基层现实问题,并从社会发展大局角度出发,探寻基层群众关注、讨论的热点话题,进而展开新闻采写。
“脑力”,主要指的是“思考力”和“判断力”。在采访报道过程中,不仅要有速度,更要有广度、深度;既要善于理清复杂信息的脉络和结构,更要紧贴实际,让报道有血有肉。
“笔力”是基本功,新闻工作者要具备娴熟的文字写作能力。而要写出能够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激励人的“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优秀新闻作品,就需要记者在走基层采访过程中捕捉细节,积累素材,不断提炼主题,通过多角度分析和细节描写的方法增强新闻内容的感染力,以富有情感的新闻报道激发受众的共鸣,让作品走心走实。
在参加一场会议时,记者听到相关单位在汇报中提到:村民叶官山坚持为烈士义务扫墓37年。这引起了记者的思考和关注,进而去深度挖掘背后的故事:铜陵是皖南地区较早出现革命火种的红色热土,红色资源富饶。其中,钟鸣镇水龙村沉睡着30位为抗日战争献身的革命烈士。年轻时的叶官山经常和村里老人一起去培土、修整、祭拜。每次去祭拜,叶官山的脑海里总有个念头:要给烈士们修建一座公墓!在叶官山的建议下,1985年10月5日,水龙村烈士墓建成,村民们将收集好的30位烈士遗骸集中安放在坟冢内。“我要为烈士守一辈子墓!”叶官山在烈士墓前庄严承诺。从那时起,叶官山每天早晚各跑一趟烈士墓,扫扫墓、除除尘,和烈士们说说话。10年、20年、30年……这一守就是37年。
记者获知老党员叶官山践守诺言、代代传承为先烈护墓扫墓这一线索之后,多次前往其所在的区、镇、村和叶老家中采访,陪老人一起扫墓。视野开阔,脑力灵活,才能让笔力更富有情感。成稿过程中,记者更是对稿件进行反复打磨修改,准确提炼主题,又用“情”字贯穿全篇,引发受众情感共鸣和价值共识。相关报道刊发后,光明日报客户端、中国文明网、安徽日报客户端、中安在线等各大主流媒体纷纷转载,多家媒体接踵前往采访。
记者还曾跟随环卫工乘坐新型环卫车,体验环卫设施升级给城市垃圾处理带来的变化,《环卫车里吹空调 垃圾坑上喝咖啡》等一系列浸透了汗水与辛劳的新闻作品一一呈现在人们面前。诸多采写实例表明,只有用心走基层,俯身接地气,才能锤炼“四力”,写出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故事。
三、结语
主流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记者只有切实深入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更容易获得有价值、有活力的新闻素材,写出来的新闻报道才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深度,更能彰显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作者单位:铜陵日报社)
责编:项贤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