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视域的初中文言文教学

2024-06-28 07:15:25李贺琳
新课程·上旬 2024年11期
关键词:小石文言文文本

一、教学背景

核心素养涉及学习过程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素质和关键技能,重视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思辨、创新、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文言文教学,作为连接古今、涵养文化素养的桥梁,对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重要作用。传统初中文言文教学多侧重于语言和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核心素养的提高。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倍感枯燥,对文言文失去了学习兴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育改革呼吁在文言文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教育,鼓励教师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将文言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促进其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本文以《小石潭记》为例,策划和实施引人入胜、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提升文言文阅读技能的同时不断提升个人的核心素养,为他们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建构背景

在教学《小石潭记》的初始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自然风光视频,让学生感受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起对文言文背景的初步理解。

教师播放了一段描绘秀美山水的视频,画面中有清澈的溪流、青翠的竹林和巍峨的山峰。在观看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与学生进行以下对话: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视频中的自然风光有什么感受?

学生甲:我感觉很宁静,好像可以听到水流的声音。

学生乙:我觉得很神秘,像是一个未被发现的世外桃源。

教师:非常好!这样的自然景色,你们在生活中亲自体验过吗?

学生丙:我去过乡下的小河边,感觉那里和视频里很像。

教师:很棒的分享,自然界的美景确实能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和平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石潭记》,就是一篇描述作者游历美丽山水的文言文作品。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片山水,感受作者游历时的心情和所见所感。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师不仅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还温柔地将话题引向即将学习的文言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感性基础。这样的情境导入不仅让学生在感知上与文本产生了联系,还为理解文中深层次的意蕴奠定了基础。

情境导入的成功关键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在情感上与文本建立连接。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导入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点,并尽可能地创造一个生动、接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场景。通过情境导入,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被激发,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后续的教学活动中去。此外,情境导入是一种有效的情感教学策略,它能够帮助学生在情感上认同文言文的价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感受和想法,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文言文的学习之旅。

(二)文本解读:注重理解,提升能力

在文本解读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字句,通过分析词语句式及篇章结构,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中的意思。教师还会设计诸如同义词辨析、词义推断等练习,来训练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主动探索、讨论和实践提升自己的文言文理解和运用能力。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初步的通读,理解大意。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概述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

教师:《小石潭记》这篇文章里,柳宗元用了很多生动的描写勾勒出一个清幽的潭景。首先,我们来读一读文中的这句话:“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这里的“篁”是什么意思?

学生甲:“篁”是竹林的意思。

教师:很好,那“如鸣珮环”中的“珮环”又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乙:“珮环”是古代妇女佩戴的一种饰物,摇动时会发出声音。

教师:非常准确,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如鸣珮环”来形容水声呢?

学生丙:可能是因为水声清脆悦耳,与珮环摇动的声音类似,让人觉得愉悦。

教师:很好!接下来我们看这句话:“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这里的“清冽”是什么意思?

学生丁:“清冽”应该是形容水非常清澈和凉爽。

教师:对的,我们在阅读中要注意这些名词的细微差别。现在请大家看下一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里面列举了好几种地形,你们能解释一下它们的意思吗?

学生甲:“坻”是水中的小岛“屿”也是岛屿,“嵁”应该是突出水面的岩石,“岩”就是岩石。

教师:非常好,这些词汇描写了潭中的地形。再往下读:“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里用了很多形容词,这些词汇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乙:我感觉潭边的植物很茂盛,生机勃勃。

教师:是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些词汇增强了环境的生动感和动态美。再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潭中鱼儿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大家注意到了“空游无所依”这个表达吗?它传达了什么感觉?

学生丙:我感觉鱼儿在潭中自由自在,没有任何束缚。

教师:对,“空游无所依”很形象地反映了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自由游动的样子。然后作者描写了鱼儿“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里的“佁然”和“俶尔”是什么意思?

学生丁:“佁然”可能是静止不动的样子,“俶尔”应该是忽然动起来的意思。

教师:很好,通过这些词我们可以感受到鱼儿时而静止时而游动的情态。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和鱼儿一起游戏的乐趣。最后,柳宗元提到了与他同游的人。这种写法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游览小石潭时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通过这样深入的文本解读,大家对《小石潭记》中的描写有了更多的理解吧?

学生:是的,老师。

教师:好的,接下来我们分组讨论文中的其他句子,每组选出一句你们认为描绘得最美的句子,并讨论其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解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子结构,还能体会到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和美学追求,从而提升了自己的文言文阅读和欣赏能力。)

(三)探究对话:互动交流,深化认知

在这个阶段,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性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小石潭记》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这种对话和交流,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还能通过他人的视角来加深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实现知识与情感的深度融合。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深化对《小石潭记》的理解。教师鼓励学生探讨文本与核心素养(如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人际交往等)的关系。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探讨《小石潭记》中的美学和哲学内涵,以及如何通过这篇文章来培养我们的核心素养。我们先来看看文中描述潭水的那一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里的文字有什么美学价值呢?

学生甲:我觉得这段描写很生动。用“若空游无所依”来描述鱼,让人感觉它们在水中自由自在,没有拘束,这种感觉很美。

教师:很好,你捕捉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那么,这种描写方式如何启发我们的创新意识呢?

学生乙:它让我想到,在这个充满创新的时代,我们也需要像这些鱼一样,摆脱既定的思维模式,敢于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探索。

教师:非常棒,这正是我们要提倡的创新精神,现在让我们通过角色扮演来加深理解。学生丙和学生丁,请扮演文中的柳宗元和他的友人,试着用自由对话的形式来描述小潭的景致。

学生丙:(扮演柳宗元)吴武陵,你看这清澈见底的潭水和那随光影变幻的鱼儿,是不是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学生丁:(扮演吴武陵)确实如此,宗元。我觉得它们像是在跳一支无形的舞蹈,无拘无束。你说这是不是也告诉我们,做人应当保持一种灵活变通的态度,以应对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

教师:很有见地。你们通过对话展示了我们如何从自然美中学习人生哲理。现在,大家有没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或者是对这个场景的另一种理解?

学生戊:我想到的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文中作者提到与朋友同游,和“崔氏二小生”的陪伴,这可能意味着生活中有朋友的陪伴,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体验生活的美好。

教师:很好,你指出了文中的社交元素,这对提升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很有帮助。

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如介绍作者柳宗元的生平、唐代文化等,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环境。通过扩大知识面,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深层含义,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将古代智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学习的实际价值。

三、教学反思

教师教授《小石潭记》时实施了融合文本分析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指导方法。此次采用的教学方法优势明显,因为它促使学生提升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及社交技巧。教师引入美学、哲学和交际视角提升了学生对经典文言文的洞察力及鉴赏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表述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角色扮演等动态互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变得更加直观和生动,这也大幅提升了他们的参与感和兴趣度。

以上教学方法成效显著,但也面临挑战。首先,深入探讨的抽象话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语言和逻辑能力,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可能是个难点。其次,进行角色扮演和深入讨论占用了大量课堂时间,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的正常进行。此外,教师在引导讨论时太过于专注挖掘文本深层含义,而忽视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如词语解释和句型分析的教授,这可能影响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调整教学策略。教师应首先系统地阐释文言文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词汇、语法和构句,为学生奠定建稳固的语文基础,以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这种做法有助于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加入之后的讨论环节。其次,教师调整教学计划至关重要。合理分配各种教学活动的时间,不仅可以为角色扮演和深度讨论等预留空间,还可以确保整体教程的逻辑性和覆盖面。这种平衡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整体成长,还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完整性。最后,教师了解每位学生的独特需求对提升教学成效尤为重要。教师应当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按需提供个性化支持。这意味着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更多资源,或者为能力较强的学生布置更有挑战性的任务,以此促进个人才能的提升。教师采用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手段,保证学生在各自水准上的持续进步,并能够更加活跃地加入课堂讨论,从而在学习旅程中实现最佳成长。

(作者单位:昆山市张浦初级中学)

编辑:陈鲜艳

作者简介:李贺琳(1994—),女,汉族,江苏昆山人,本科,中级,研究方向:中学语文。

猜你喜欢
小石文言文文本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师与书·庄小石
江苏教育(2018年69期)2018-11-02 08:56:22
小石鸻与大犀牛
彭黎明 书法作品欣赏
金沙江文艺(2018年3期)2018-04-20 01:53:36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2:54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语文知识(2015年11期)2015-02-28 22: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