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在学习本节课知识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作者的情思,了解小桃树的生长历程和作者的情感变化。在《一棵小桃树》一文中,贾平凹以小桃树的成长过程为明线,以“我”的成长经历为隐线,通过明暗交织、虚拟与现实相互辉映的方式进行写作。不同时期的小桃树与不同时期的“我”有关,小桃树就像“我”,“我”就像小桃树,而那棵小桃树是我儿时的梦想,是给我智慧和勇气的力量源泉。小桃树在风雨中自行生长,“我”也实现了自己的成长,赋予了朴素的小桃树丰富的象征意义。但限于七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和语文能力的欠缺,对学习自读课文的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概念,且对作者深层的情感理解不够深入,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字里行间的品读中进入文本,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
一、教学意义
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总体描述。在《一颗小桃树》的散文中,作者多次提到“我的小桃树”,以朴实而饱含感情的语言描绘了小桃树的生长历程以及它对作者的意义,通过对小桃树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思考。无论是作者对小桃树的来由、发芽、生长、开花乃至横遭风雨的叙述,还是对各处的详细描述,都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在令人感动的同时,也为小桃树的生长过程赋予了象征意义。具体来说,作者将小桃树的经历与他自己的经历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比较、分析小桃树和作者对待逆境的态度,并将这一态度落到实处,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积极面对。
二、教学过程
【案例描述】
(一)做好课前导入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自古,桃花、桃树、桃木就是春天和美好的象征,桃树是一种常见的树,所以有关写“桃花”的诗句有很多,而贾平凹先生却对一棵“瘦弱的小桃树”情有独钟,为什么呢?(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回顾关于“桃花”的诗歌,并展开思考,通过观察图片或听一段音乐,引起学生对大自然的思考和联想,激发学生学习《一棵小桃树》的兴趣。)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插图,上面有一棵正在生长的小树。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种过植物?你们对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多少?”让学生谈谈自身的经历和了解,从而引出课文的主题。
教师:请大家阅读文章《一棵小桃树》,并勾画文中描写小桃树的词句,了解小桃树的成长经历,边读边体会,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
学生1:这是一棵坚韧的小桃树。
教师:作者在小桃树的成长历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大家找出相关的段落并画出其中的关键词句。
学生1:作者由开始的不屑、漠视到惊讶、欢喜,最后是感动和赞美。
教师:请同学们揣摩这些关键词句,试着用它们表达你对小桃树的感受。
学生2:小桃树柔弱而执着,渺小而坚定,卑微而自信。
教师:作者在小桃树的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那么作者对小桃树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3:是那些卑微的、可怜的一颗颗小麦芒般的小桃树胚芽。我呆呆地看着,心里充满了感动,满心都是对未来美好时光的期待。
教师: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小桃树的赞美之情。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绘制他们的桃树成长图示,并标注相应的关键节点,学生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进行绘制。
(二)探索课文内容,巩固学生的基础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探索课文内容,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以此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问道:“从这些问题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看了现在的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桃树?小桃树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对小桃树有什么感情?”等。(让学生探究课文内容,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物”和“志”的关系,以此明确本篇文章的写作方向,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方向。)
教师引导学生开始阅读《一棵小桃树》,注意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并将学生朗读过程中出现的生字或读错的字写在黑板上,纠正学生的读音,让学生学习生字的字形。
教师:小桃树从种子到长成大树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4:缺少养分、干旱、没有阳光。
教师:小桃树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
学生5:小桃树是通过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吸收水分和阳光克服困难的。
教师:你们觉得小桃树的生长和我们的成长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6:我们也需要克服自己的困难。
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重点训练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正确表达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要求学生跟读并纠正发音和语调,并带领学生展开想象活动,让学生想象自己成为一棵小桃树,经历从种子到大树的成长过程,思考桃树在生长过程中的感受、困难和解决方法。
(三)拓展教学内容,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发言要点包括“桃树的特点是什么?桃树与小时候‘我的故事有什么联系?”,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归纳出桃树的特点与故事之间的联系,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归纳的桃树生长过程,其他小组讨论、补充并提出问题,教师及时解答。
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小桃树在文章中代表的是什么呢?
学生7:我觉得小桃树代表了一种顽强的精神,即使在逆境中也要坚强生长。
教师:很好,小桃树的坚强生长正是告诉我们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坚强地面对,不要轻易放弃,这就是文章要表达的哲理。
学生8:老师,小桃树在文章中是如何自强不息的呢?
教师:小桃树虽面对许多困难和逆境,但它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这就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意义,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苔》这首诗,并说道:“请同学们阅读袁枚笔下的《苔》,结合本课所学,谈谈你的阅读感悟。”
在阅读与讲解《苔》这首诗之后,有的学生会说:“我认为人的一生肯定会有酸甜苦辣,就像《一颗小桃树》《苔》的内容一样,会经历很多的事情,需要我们积极面对。”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内容和感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寓意。
教师:除了小桃树外,我们身边有没有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呢?请同学们试着描述身边的事物并表达自己的感情,注意运用细节描写。
学生9:我发现一棵长在砖缝里的小草!草叶都干巴巴地、黄瘦地卷起来了。但它仍然挺直着身子活着,每一次的微风,每一次的细雨,它都殷切地向外张望,充满了对阳光和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憧憬……它的存在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美好。
教师:很好!通过你的描述我们感受到了小草坚强不屈的精神。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身边的事物中汲取人生的启示和力量。
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在教学的最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今天的学习,完成课本中相关的练习题,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一篇关于“成长”的文章。
【案例分析】
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师应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次教学将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师生互动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一棵小桃树》是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散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的观察和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本文通过呈现《一棵小桃树》的教学过程,探讨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贾平凹及其作品《一棵小桃树》,引导学生细致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如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小桃树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的。教师通过介绍作者和作品,并加入相关的创作练习,能使学生将课文中的情感和意境转化为自己的写作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愿意投入课文的学习中。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写作等,从主题和文字表达技巧出发,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来收集更多相关信息,从而帮助学生发展一定的创新思维。
总之,本案例通过《一棵小桃树》的教学过程探讨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反思和优化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反思
本文结合了单元目标和阅读提示,最大限度地关注文章旁批,学生根据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教师适时点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每个环节基本落实到位,遵循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这是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自读阅读课文,前提是学生能够自己完成阅读任务,并能读懂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在写作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将默读、诵读等阅读方式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通过本节课的分组合作和多种讨论方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良好的培养。但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出板书内容,让学生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了一定的了解,让学生能够了解小桃树的生长经历,引导学生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词句,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将知识进行拓展迁移,由一篇课文的阅读方法迁移到另一篇文章的阅读方法,由点到面,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落实新课标要求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阳光实验学校)
编辑:赵文静
作者简介:周晓梅(1988—),女,汉族,贵州毕节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