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将其与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相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礼仪、社交和节日中的表现,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影响。然后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古代应用文中的体现,从劝谏类、教育类、科举文书及游记类4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最后,提出了在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包括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搜集写作素材、设计应用文写作任务。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和文化底蕴。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职学校;应用文;教学策略;写作教学;儒家文化;写作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5(a)-0150-05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Applied Writing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WU Wenbing
(Beihai Health School, Beihai Guangxi, 536000, China)
Abstract: As a treasure of our countr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rich connotations and profound influences. Integrating it with the teaching of application writ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cluding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wisdom, and trustworthiness, as well as the manifest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etiquette, social interactions, festivals, and its impact on society. It then discusses the embodi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ancient application writings, covering admonitory, educational, imperial examination documents, and travelogues. Finally, it proposes strategies for incorpora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eaching application writ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uch as enhancing the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ollecting writing materials, and designing writing tasks. By implementing these strategies, students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mprove their proficiency in application writing, and enhance their cultural background.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Applied Chinese; Teaching strategy; Writing teaching; Confucian culture; Writing evaluation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对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古人在应用文写作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对于提升中职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多元文化冲击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并将其融入教学实践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古代礼仪、军事战争、社交来往等行为处事的方方面面。其中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被并称为“五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这些理念在古人的文章写作中多有体现。
“仁”是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代表了人道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的内涵包括爱人、恻隐之心、慈悲为怀等[1]。它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以爱为出发点,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通过实践仁爱,人们可以建立起和谐、友善的社会关系。
“义”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之一,代表了正义和公正。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义”的内涵包括正直、公正、公平等。它要求人们在行为上要坚持正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通过实践“义”,人们可以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礼仪和规矩。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礼”的内涵包含尊敬、谦逊、礼貌等。它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礼仪规矩,尊重长辈和上级,待人以诚,举止得体。通过实践礼,人们可以塑造出良好的个人形象和社会风尚。
“智”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代表了智慧和知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智”的内涵包括聪明、明智、有学识等。它要求人们要追求知识,善于思考,明辨是非,做出明智的决策。通过实践智,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认知能力。
“信”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道德规范之一,代表了诚信和信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信”的内涵包括诚实、守信、信任等。它要求人们要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不欺骗他人,建立起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通过实践信,人们可以树立起良好的信誉和口碑。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首先,礼仪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民族对于秩序、尊重、和谐的追求。在古代中国,礼仪文化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朝廷的祭祀大典到民间的婚丧嫁娶,都有详尽而复杂的礼仪规范。例如:晚辈对长辈要行鞠躬礼,以示尊敬;在宴席上,座次的安排、餐具的使用、进食的方式等也都遵循着严格的礼仪规则。这些礼仪不仅调节着人际关系,也维系着社会秩序。
其次,社交文化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交往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交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疏有别、长幼有序。例如:在古代中国,人们见面时会根据对方的身份和与自己的关系来选择适当的称谓和问候方式;在书信往来中,也要根据对方的身份和与自己的关系来选择适当的措辞和格式。此外,社交文化还体现在宴饮、娱乐、节庆等活动中,人们通过这些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最后,节日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直观和生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各种传统节日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人们传承文化、凝聚情感的重要载体。例如:中国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庆祝方式[2]。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等,这些活动都寓意着辞旧迎新、祈福纳祥;清明节则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重要时刻;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则与纪念屈原、祈求健康平安有关。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强化了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古代社会稳定及社会生产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具有独特性和传承性的文化现象。它包含了思想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在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远古时期的原始文化,到夏商周三代形成的礼乐文化,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秦汉统一、魏晋南北朝的多元融合,隋唐的开放包容,宋明的理学、心学等,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古代社会稳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礼制、法制等规范了人们的行为,维护了社会秩序。例如:古代的礼乐制度通过规定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的言行举止,强化了等级秩序,减少了社会冲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了约束作用。这些道德观念通过教育、舆论等方式传播,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提高了社会的道德水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其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字、历史记忆等方式,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这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对古代社会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思想、农时观念等对农业生产影响深远。例如:二十四节气等农时知识在古代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手工艺技能,如陶瓷制作、纺织技术等,通过师徒传承等方式得以延续和发展。这些手工艺技能不仅丰富了古代社会的物质生活,还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和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商业道德、经营理念等对古代商业贸易产生了积极影响。例如:诚信经营、童叟无欺等商业道德,促进了市场的公平交易和良性发展。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古代应用文中的体现
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人的行为思想均会受到环境、教育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古人的文章写作风格、方式、语气及思维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分析古文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对于提升中职学校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劝谏类文章
古代劝谏类文章,大多为臣子向君主或长辈向晚辈表达建议、规劝的一种文体,常常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这些文章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智慧和策略,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3]。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当烛之武明白郑伯的意思后,说道:“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一方面,表达了烛之武谦虚的心态;另一方面,也有对自己不受重视的埋怨。郑伯听出了烛之武的话外之音,向其道歉“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蕴含了传统“礼”的文化。“礼”不仅体现在臣子对君主的敬畏,也包含了君主对臣子的尊重。烛之武见到秦伯之后,并没有向其哭诉求情,而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分析了利弊“邻之厚,君之薄也”;然后又从反面说明了郑国存在的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最后又用巧妙的语言挑拨了秦晋之间的关系,“夫晋,何厌之有?……唯君图之”,体现了烛之武游说过程中的智慧。
2.2 教育类文章
教育类文章大多是教师、长者对学生、晚辈的教育,蕴含了长者、教师的无尽关爱和期待。例如:在荀子《劝学》中通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强调了亲力亲为、谦虚谨慎的求学态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的体现。同时,通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用心躁也”,讲述了学习的方法,表达了对学子的勉励[4]。再如:韩愈的《师说》作为千古名篇,也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开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讲述了教师这一职业的职责。然后,对比了古人、今人,孩子、成人,工匠、士大夫的求学态度,对所谓的“君子”进行了讽刺。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中,总结出了“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展现出过人的学识和见识。
2.3 文书、科举类文章
文书为古代政府之间的公文,用于上级传达命令,下级报告工作。最早关于文书的记载来自《尚书》。据说,在《尚书》之前,还有侧重祭祀文化的《三坟》《五典》,以及记录民间礼仪的《八索》《九丘》等古籍,但已亡佚,不可考。古代文书和科举类文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凸显了文章的功能性。古代文书种类繁多,每种文体都有其特定的写作目的和格式要求。如诏令、奏议、书信、碑文等,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古代文书和科举类文章在语言运用上也具有规范性。它们追求文辞雅致、语言简练,注重音韵和谐、对仗工整。这种语言风格不仅使文章具有美感,也体现了古人对语言表达的严谨态度[5]。古代文书和科举类文章在内容上也有一定的规范性。它们通常围绕儒家经典和道德伦理展开论述,强调忠孝节义等价值观。这种内容规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也体现了古代文章的教育功能。
2.4 游记类文章
古代游记类文章作为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记录了古人的行旅见闻,对现代导游类的文章写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性。游记类文章往往以景生情,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古人的情感世界和哲学思考。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古代游记的典范,其不仅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更通过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社稷、百姓福祉的深切关怀[6]。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首先以洗练的笔触勾勒出了岳阳楼的雄伟气势和洞庭湖的浩渺无际。他写道:“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样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更通过“衔”“吞”等动词赋予大自然以生命力和动态美,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同时,范仲淹通过描绘岳阳楼在不同天气下的景色变化,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岳阳楼显得阴冷、肃杀,如同“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而在春和景明的日子里,岳阳楼则显得明媚、欢快,如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这些景色的变化不仅反映了自然的多样性,更折射出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
然而,《岳阳楼记》的价值并不仅在于对景色的描绘,更在于范仲淹通过景色所表达的对国家社稷、百姓福祉的深切关怀。他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境界。他认为,无论身处高位还是远离朝堂,都应该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这种精神境界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体现。此外,《岳阳楼记》还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考。范仲淹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变化,表达了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他认为,人生的顺境和逆境都是暂时的,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才能在变幻莫测的人生中保持自己的本色。这种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相契合,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坚韧。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路径
3.1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
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有课程中,如将中国古典文学、书法、演讲稿、法律文书等融入语文相关课程。通过系统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如中国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传统手工艺制作课程、传统戏曲展演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感受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文化机构、社区、博物馆等合作,利用外部资源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内容和形式。引入专业的教育资源,如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或组建工作坊,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代建筑、传统工艺等,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研究。
学校可以提供一个专门的场所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和交流。例如:建立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或者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室,配备相关书籍、音乐、影视资料等,供学生自由学习和交流。这样的空间可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团和活动。例如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俱乐部,组织学生自发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国学医药典籍欣赏等活动。通过自主参与实践,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通过在校园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文章、视频、音频等,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讯和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到更广大的学生群体中。
3.2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学校应用文教学全过程的结合
明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标。包括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以及提高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提升应用文质量的能力[8]。努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学经典,如《诗经》《论语》等,学习其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涵;利用历史故事、成语、寓言等,教授学生如何在演讲稿写作中恰当引用,增强演讲稿的说服力和文化底蕴;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鼓励学生将其融入应用文写作中,展现个性与创意。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选取含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文案例,如邀请函、致辞、报告等,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写作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模仿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达和篇章结构,进行仿写练习,提高写作水平。强化教学评价,通过测试、问答等方式,评价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和兴趣;对学生的应用文作品进行评价,注重评价作品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和整体写作质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3 设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应用文写作任务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融入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中。例如:在有关辩论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三国演义》中的“舌战群儒”章节,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语言和辩论角度,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的场景,如创设医患纠纷场景,引导学生模拟医患双方,就彼此的立场开展辩论。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让学生就某一药材模仿古代医药典籍的风格,写一份药物功效的文章。
学生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时,可以要求写一份实践报告或写作总结。例如:学生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实地考察传统工艺品制作等,可以通过写作来记录和分享他们的体验[9]。为学生搜集一些相关的应用文写作案例和素材,作为学生写作的参考。这些素材包括传统医药文化展览、民间老中医的采访、传统医药企业的介绍等。学生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组织应用文写作比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相关作品的平台。这样的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激情,同时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效果。
3.4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应用文写作的评价
评价方法应该注重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评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应用文写作中的重要素材,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其内涵和特点。评价时通过问答、作品展示等方式考察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应用文写作中是否能够准确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评价方法应注重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创新能力的评估。要求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需求相结合,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词句,来描述应用文中的需求,创新应用文写作风格。评价时从作品内容、观点独特性、创意程度等方面考察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应用能力。
评价方法应注重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应用文写作表达能力的评估。学生在应用文写作中,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章中,使文章在表达上更加丰富、自然。评价时从语言表达、条理逻辑、叙述技巧等方面考察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表达能力。评价方法应注重对学生应用文写作成效的评估[10]。学生应当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实现交流、传播等目的。评价时从文章的功能实现、读者反馈等方面考察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应用文写作传达信息、表达观点,以及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4 结束语
在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结合专业搜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应用文写作素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设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应用文写作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运用能力。因此,应在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具备更高的写作素养。
参考文献
[1] 方晓静.经典古文融入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实践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3(28):129-132.
[2] 程江花,樊小宁.中职应用文写作开展情境式教学的思考[J].新教育,2022(35):101-103.
[3] 黄全州.提高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实效性的实践探索[J].广西教育,2022(29):84-86,98.
[4] 郑园园.混合式学习理念下高中应用文写作教学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8(18):95-97.
[5] 王政宏.以就业为导向背景下提升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5):31-33.
[6] 施健.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困境及建设研究[J].职业,2022(6):88-90.
[7] 李宗侠.核心素养背景下中职语文应用文大单元教学[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4):104-106.
[8] 金琼贺.中职应用文写作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探析[J].广西教育,2021(14):28-29,49.
[9] 陈莉.浅析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现代农村科技,2023(4):113.
[10]陈小红.中职应用文教学“321”[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75-77.
作者简介:吴文冰(1976-),女,广西北海人,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