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高坪隐珠寺遗址及其所存碑刻初探

2024-06-27 07:09袁子東周煜钧付琳琳肖颖符永利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13期
关键词:碑文古建筑文物

袁子東 周煜钧 付琳琳 肖颖 符永利

摘要:隐珠寺位于南充市高坪区走马镇隐珠寺村内,始建于明景泰年间,清代增修续建,现存主体遗址主要为明代所建。其被时人称为“嘉陵名刹”,是一处较为完整的古建筑,于2002年被列为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隐珠寺内现存有三通清代碑刻及多处题记,碑刻因隐珠寺在清代间历次修缮得以立下。经识读整理与分析,碑文记录有隐珠寺变迁史、寺庙修缮缘由、寺庙地产纠纷等内容,既记叙了寺庙变迁历史及与之相关的诉讼纠纷,又反映了该地区在该历史时期的大体宗教观念与价值取向,是深挖隐珠寺历史故事、活化隐珠寺历史的珍贵文字依托,也是研究清代川东北地区民众佛教观、伦理观的重要文字材料。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隐珠寺;清代碑刻;碑文;高坪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5(a)-0059-05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Yinzhu Temple Site and Its Existing Inscriptions in Gaoping, Nanchong

—Analysis of the Inscriptions in the Tablet

YUAN Zidong1, ZHOU Yujun2, FU Linlin1, XIAO Ying1, FU Yongli

(1.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 China; 2. Law School,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 China)

Abstract: Yinzhu Temple is located in Yinzhusi Village, Zouma Town, Gaoping District, Nanchong City. It was built in the Ming Jingtai Period until the site of the Qing Dynasty. It was called "Jialing Famous Temple", which is a relatively complete ancient building, and was listed as a key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 unit in Sichuan Province in 2002. There are three Qing Dynasty inscriptions and many inscriptions, which were erected due to the restoration of the Yinzhu Temple in the Qing Dynasty. After reading, sorting and analysis, the inscription records the history of the temple, the reason for the repair of the temple, and the disputes over temple real estate, which not only describes the history of the temple and the related litigation disputes, but also reflects the general religious concept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region in that historical period. It is the precious written basis for digging into the historical story of the Temple and activating the history of the temple.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ritten material for studying the Buddhist and ethical views of the people in northeast Sichuan in the Qing Dynasty.

Key words: Ancient architecture; Cultural relic; Hidden pearl temple; Qing Dynasty inscriptions; Inscriptions; Gaoping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1]对于地方历史遗迹、遗址进行阐释与研究,是彰显地方社会历史背景的必然要求。

经调查,南充市境内的寺庙类古建筑研究相关学术成果产出较为零星,研究对象集中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少见诸如隐珠寺之类的省级或其他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各类古寺庙作为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学界对其研究的领域集中于建筑学、考古学,而对于其本身的历史沿革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延伸出的人文民俗内容的阐释较为缺乏。缺乏对其历史沿革、人文民俗的科学化、具体化、精细化的系统性梳理与研究使得隐珠寺仅作为文物古迹而存续,其人文情怀与历史底蕴难以彰显,这是推进隐珠寺走向文旅融合发展道路从而以旅游发展带动当地收入的一大掣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具体到隐珠寺遗址保护的实际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交叠让类似于隐珠寺的一类文物保护单位长期处于事实上的“保护缺位”的状态。人为毁损、工程建设、风雨侵蚀、植被侵蚀、河水冲刷、噪声污染甚至地震影响等,对类似文物保护单位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对于南充高坪所存隐珠寺遗址及其内部三通碑的保护与研究刻不容缓。

1 学界相关调查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根据笔者在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www.nlc.cn)、中国知网(www.cnki.net)、万方数据(www.wanfangdata.com.cn)、维普网(www.cqvip.com)等多个学术平台综合检索统计,仅发现与“隐珠寺”有关非干扰条目共计31项。其中7条结果为建筑学方向的学术论文,1条结果为建筑考古方向的学术论文,1条结果为研究南充市地名的历史地理学方向的学术论文,1条结果为研究陈以勤于岳池县所留诗碑的美术考古方向的学术论文,1条为涉及古建筑的旅游管理方向的学术论文,其余为交通运输、自然环境监测等方向的研究结果;其余均为在部分章节中对“隐珠寺”进行概括性描述的图书资料,如《南充地区文物保护单位介绍》《南充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研究》等。

综上,学界对“隐珠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古建筑领域,缺乏以“隐珠寺”所关联的社会背景及其所存碑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故而,以其碑刻资料为中心,围绕隐珠寺开展寺庙经济、诉讼纠纷等方面的社会学研究与民风民俗、寺庙沿革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有助于填补学界隐珠寺相关研究的空白。

2 隐珠寺基本概况

2.1 地理位置

隐珠寺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走马镇隐珠寺村龙光山上[3],一面临水,地理坐标为30°81′01"N,106°21′75"E[4]。隐珠寺村位于高坪区西部,凌云山北侧,周边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相对平缓、起伏小。龙光山实为村内一处地形平缓的小丘,东面有林木环绕,东北侧有一湖泊。隐珠寺村以隐珠寺得名,原为隐珠寺乡,后撤乡建村,归入走马乡。2019年,走马乡撤乡改镇,下辖隐珠寺村。

2.2 历史沿革

据记载,隐珠寺大雄宝殿最早建于景泰二年(1451年)[5];现存主体大殿约为清康熙年间大修,增设前殿、中殿(合为一处院落),清末至今有多次翻修。其院落在民国时期有革命人士题诗居住,新中国成立初期设为小学。大雄宝殿在计划经济时代曾为供销社。1981年便被南充县确认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又于2002年被公布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又经历一次以大殿为主的修缮,重修大殿内外,放置佛像(包括三世佛、众罗汉像与韦陀像)。20世纪初至近几年仍有人在院落居住并搭建偏房,近年搬离。

2.3 内部构成

隐珠寺坐西向东,由东向西一纵轴依次布置有大殿、中殿、前殿及连接中殿、前殿的南北厢房。建筑面积约1 200㎡,占地面积约2 000㎡,大殿建于明景泰二年,为建筑群主体,其具有明显的明代建筑特征。厢房将中殿、前殿连成封闭的四合式庭院,院中天井为石砌放生池。在隐珠寺天井的一侧,有石碑三块。

大殿整体柱位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大木大式。石砌素面台基;踏道9级;面阔3开间14.32 m,进深13.21 m。单檐歇山式屋顶,灰筒瓦屋面,通12.72 m。

清康熙年间在大殿西边修建中殿前殿及南北厢房,中殿、前殿为单檐悬山式屋顶,抬梁式、穿斗式混用架梁。而后脊上攒尖宝瓶顶及鸱尾被人为拆毁,殿内雕刻亦被毁坏,但主体建筑完好。

2.4 碑刻概况

隐珠寺内部有多处碑刻题记。碑刻有4块,三通清代石碑位于隐珠寺中殿天井北侧,坐北向南,从西向东依次由低至高相邻排列,记为B1、B2、B3,其中B1、B2、B3正面均有碑文,B2背面有碑文。B1正面、B2背面碑文基本清晰可识读,B2正面、B3正面碑文基本被挖去,无法辨识。

经测量,B1通高224 cm,宽94 cm,厚22 cm。B2通高232 cm,宽97 cm。B3通高248 cm,宽95 cm。

一块为现代碑刻,立于大殿正面南,上刻陈以勤到访隐珠寺时所题《雨后游隐珠寺》。

2.5 保护状况

依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四川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通知》,隐珠寺古建筑的保护范围为建筑占地范围外延30 m,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延20 m。

据笔者对上述范围的实地探访,隐珠寺文物保护单位的本体部分由两个建筑组成,隐珠寺的庙宇建筑与院落及其中的三块石碑,都属于隐珠寺文物保护单位的本体范畴。而前栋院落的右侧后缘墙壁已经破损,其破洞处可容下一人通行。而房屋墙体上也有多处破损,院落内的柱子上张贴着 2015 年的日历,整体风化严重。其所存B2、B3碑刻正面碑文已尽被人为划刻至不可辨认的程度,且碑上有明显的张贴过纸张等留下的痕迹。碑文在灰泥、人为划刻和纸张残留的三重作用下已经无法辨认,其所记载的内容已经无法为世人所知。

总体而言,文物保护单位的周边甚至文物保护单位本体都被村民住房挤占,村民进行建造、伐木等活动容易对文物产生影响,其周围植被生长也容易加快文物保护单位本体的自然老化。文物保护单位临近高坪机场,机场噪音也对文物造成了一定影响。但隐珠寺所处位置与商业街区附近的古建筑不同,这一定程度上使得隐珠寺免受机动车震动、废气及商业活动的影响而不需要采取专门设置步行区域[7]等限制措施。

3 碑刻录文

3.1 B1正面

为龙光山隐珠寺施捨常住小序

□□□□不可隐巳善不可伐。而今乃竟为代之者,非伐他殆欲为奕伐之,为劝后人之诱乎。不体父母之志,不成父母之困者,非仁孝之子所为也。昔吾亲于康熙戊寅年间自楚三江迁之蜀中果郡,落居嘉陵河东三十里余程□邻斯寺,名隐珠,号龙光,係嘉陵明刹也。观其右殿巍峩,金容庄严。而前贤之墓,功伟绩即,从可而知。矧今之皈佛门山往水哉。□时,吾亲见其山賔稠密,常住些微乃(月巳)然向佛碇愿佈种福田,反塑观音全相。既于康熙甲申年内捐资二百买得田地一所□石□□音,施于本寺,永为常住。惜乎福田巳种,而观音永塑,吾父母乃□徂落也,嗟乎!父既善于始,而子不克于终,则冥□之中吾亲心不慰也,如是不得不化亲脩,就全金容,亲完前愿。今圭落成,因聊序片言勒之碑石,颇祀亲功之不朽,略兄见曹之不荐,以诱啟我后人也云尔。莊脩。

……

己酉岁沽洗月中浣吉日立。

3.2 B2背面

重兴龙光山隐珠寺碑记

蜀地自罹献迩之残民,居神宇几荡然无余。惟距郡东三十里许有隐珠寺,巍然一殿独存者,鲁灵光汉凌……国朝定鼎,境内因其余基,创立前殿,山门□以丙庑厢厨装塑神像。庙貌维新,招僧焚献,一时称名刹,马公智、林君之……公于入川初,感境地之灵异,施以地二十亩,其嗣君芝荣公貌观音神像于其左殿酬宾愿也,暨乾隆戊子年间寺僧倚……类年构讼历。吴、张二县令勘断明晰,将寺业二十一亩八丈三分充入懋修书院,凡僧侣不才者概行驱逐,独今主持玉贤……恣宾醇朴□留无如玉贤,年稚性鲁,境内不法者因而鱼肉之,遂使殿宇颓败,神像黯然,并致□衣食不周。玉贤亦将……乃奔讼于林君。林君于是仰体先志,命其嗣子幸盛并周亲魏君题登胡子扬海,暨境内二三君子……者因而惧众潜踪,迄今十有余年,逋欠销蚀,租石充尺,更以丹积羡余培补,庙宇崩颓者补□之……金壁而辉煌之。于是丛林蔚然而深秀,殿宇鸟华而单飞,神像焕然而光明,幸盛林子并重理寺……于佛祖并可告无忝于先人也。于是卜今十月之望,并将其租积诸事仍付于寺僧玉贤,自为经理……复相寻,自古皆然。忆此寺始基于有明盛时,察当日选址必赫然大观,无何而残于……之寺僧,今又焕然复其故观矣,使后之人稍有不慎,安能必其永保无患哉。吾愿主持玉贤事耳古人云创业难,守成不易,后之来者感于斯文而勉旃,则庶己坠厥绪矣。

南邑岁进士李禹鼎

……

大清嘉庆十三年岁次戊辰孟冬月吉旦立。

4 碑文所现的社会现象分析

4.1 隐珠寺所存碑刻的记载情况概述

《为龙光山隐珠寺施捨常住小序》的作者不详,《重兴龙光山隐珠寺碑记》为岁进士(岁贡生的雅化别称,一般不用作正式称呼)李禹鼎所作。《为龙光山隐珠寺施捨常住小序》和《重兴龙光山隐珠寺碑记》共同反映了隐珠寺前殿的地基的来源、“招僧焚献”的捐赠人、庙产的来源、寺庙所涉案件中司法官员对寺庙僧侣的处理情况、捐赠人对寺庙的影响等一系列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了清代嘉庆年间以隐珠寺为代表的一系列寺庙的运作情况,揭示了司法与社会公众对寺庙运作的影响。

4.2 寺产的来源

在《为龙光山隐珠寺施捨常住小序》中记载了寺产的来源有“向佛碇愿佈种福田,反塑观音全相”“捐资二百买得田地”;在《重兴龙光山隐珠寺碑记》中,记载了寺产的来源有“境内因其余基,创立前殿”“施以地二十亩”“貌观音神像于其左殿”“以丹积羡余培补”。从这些语句可以窥探出寺庙的大部分财产来源是当地有关人士的捐赠。而这些捐赠的标的物除了地产之外,还有一些寺庙内的神像等其他设施。笔者认为,此处碑文所记载的隐珠寺的“余基”有概率是明景泰二年兴办隐珠寺时的隐珠寺的界址范围[8]。至少也是其他先前的地基划分,这与该碑文所载“惟距郡东三十里许有隐珠寺,巍然一殿独存者”可以相互呼应。这似乎反映了,同一个寺庙在不同时期的地基范围存在着一定的继承关系。

“境内因其余基,创立前殿”这样的表述,一定程度上表明清中期“隐珠寺”的地基范围是按照明景泰年间所记载的范围或其他先前的地基划分进行设立的;事实上产生了一种类似的继承关系。在《巴县档案》的“四月初九日县正堂判词”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在判词中,县令判曰:“照碑记之钱粮取田土山场,不必照碑之界定界,如此则庙可以招僧供献”[9]。这反映了虽然寺庙已经年久不存,但是其所涉的地界却仍然被用于“招僧供献”,体现了寺庙地产的稳定性。由此可见,因为宗教信仰和地方习惯、风俗等影响,寺庙地产往往基于其稳定性产生了类似于继承的法律基础。

4.3 地方公权力对寺庙的影响

在《重兴龙光山隐珠寺碑记》有载:“吴、张二县令勘断明晰,将寺业二十一亩八丈三分充入懋修书院,凡僧侣不才者概行驱逐。”从这句记载中可判断出,县官裁断时可以将寺庙产业剥夺,将僧侣驱逐,可以直接破坏所谓寺庙产业的物质基础和组织基础。同样,上文所提及的“四月初九日县正堂判词”中县令的一纸命令就可以使得一个年远无稽的寺庙重新“招僧供献”。这反映了司法强制力在寺庙运作上能够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事实上,乾隆时期曾发布上谕,要求“严禁胥吏地保恐吓索诈庵观、茶亭、社庙、净室等处,只令该住持将现在产业开明数目”[10]。这表明依照上谕县官只能对寺庙产业的有关数据进行摸查,而不能对僧人进行驱逐,对寺院产业进行没收等处置。但具体到地方公权力运行时,为了维护宗教领域的行政秩序和司法对宗教事务控制的权威的需要,用国家强制力对寺院财产进行处置,对僧人进行驱逐是地方官员立威的常见方式,因此司法权对寺庙财产乃至僧人的控制并不是基于财产因素,而是基于秩序需要。

4.3 宗教信仰对寺庙运作的维持

寺庙作为一种信仰空间,涉及寺庙的社会现象必然带有宗教色彩。在《重兴龙光山隐珠寺碑记》中有“于佛祖并可告无忝于先人也”这样的表述,“佛祖”与“先人”则是在叙事逻辑上被表述为“将其租积诸事仍付于寺僧玉贤”的前置原因,这是在宗教视角下强调了“寺僧”对其寺产进行管理的正当性。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间对僧人管理寺产的权力来源并不完全将其理解为法律条文的设置或一般的社会习惯,更多应将其理解为一种宗教因素。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对宗教的信仰是维持寺庙运作的重要原因。

4.5 僧人对寺庙运行的影响

在《重兴龙光山隐珠寺碑记》中记载了“殿宇颓败”的原因是“境内不法者因而鱼肉之”,而“境内不法者”便是指寺内僧众,他们以私自典卖等方式套取寺院财产导致“殿宇颓败”。因此,“殿宇颓败”的直接原因是僧人不恪尽职守。

在《重兴龙光山隐珠寺碑记》中有“将其租积诸事仍付于寺僧玉贤”的记载,反映了寺庙僧人对寺产具有很强势的处分权。但是,僧人个体的利益与“寺院”这个整体性的社会语境下的独立主体的利益是不完全一致的,这为僧人绕过监管对寺院产业进行私自处理提供了便利。根据碑文记载,部分僧人的所作所为与大众语境中的“晨钟暮鼓”的僧人形象相悖甚远。

5 结束语

把中共中央关于保护好、利用好文物资源的指示具体到地方的文物工作中,就是要将文物保护和利用文物进行研究、阐释两手抓,以及时有效地保存和发挥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与社会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J].中国民政,2022(14):4-6.

[2] 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理论学习,2014(2):1.

[3] 徐邓耀.南充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4] 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四川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通知[EB/OL].(2014-11-05)[2024-01-01].www.sc.gov.cn/10462/10883/11066/2014/11/5/10317614.shtml.

[5] 蒲孝荣.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四川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6] 四川省南充地区文化局.南充地区文物保护单位介绍[M].南充:南充地区文化局,1985.

[7] 谢国祥.天津古代建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8] 李志杰.民间建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

[9] 四川省档案馆.清代巴县档案汇编.乾隆卷[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

[10]吴欣.清代寺庙产业纠纷中的国家与社会:以档案与判牍资料为例[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6(0):235-247.

基金项目:2023年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南充高坪隐珠寺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S20231063808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袁子東(2003-),男,广东汕头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古建筑考古,文献考古。

通信作者:符永利(1978-),男,陕西凤翔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巴蜀考古,石窟寺考古,古城寨堡考古,通信邮箱:lufuyongli@126.com。

猜你喜欢
碑文古建筑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敖汉旗万寿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释
慧思陶勒盖碑文解读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中国古建筑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
工布江达县“万善同归”碑文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