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霖
【摘要】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对记者的各项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记者必须不断夯实“四力”基础,深入基层践行“脚力”,明辨是非提高“眼力”,善于思考补充“脑力”,勤写多练扎实“笔力”,同时不断运用新技术助力文化事业发展,不断提高新闻质量,提高个人综合能力水平,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本文结合新闻实例重点分析了融媒体时代记者四力的提升路径,推动新时代文化事业发展。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记者;四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0.03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发展,手机等移动端融入人们生活,让大家随时随地看新闻、听新闻甚至成为“新闻发布者[1]”。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与传统媒体的转型将新闻的生产传播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开启了纸媒、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媒体相互融合的融媒体时代。信息碎片化的融媒体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需求,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弊端反应。面对这些新的挑战,充分认识到“四力”在融媒体时代的重要性,夯实记者“四力”根基对于传媒行业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四力”在融媒体时代新闻运用中的特点与不足,探索“四力”提升发展的新路径。
1. 融媒体时代记者四力不足的体现
1.1 信息来源纷杂,报道内容不实
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人都有机会成为“信息发布者”,不少新媒体用户利用社交软件分享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其中不乏引起社会关注与争议的重大新闻事件。一方面,宽范围的信息来源加速了新闻的制作传播与流通;另一方面,纷杂的信息源也可能造成“假新闻”的出现。当下许多媒体为了争取新闻的首发渠道而忽略了新闻源的真实可靠性,有误的新闻一经传播便很难撤回。换句话说,在信息传播异常迅速的今天,即便将有误的新闻撤回,它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也很难消除。长此以往,受众对于媒体与记者的信任度便会大大降低。
1.2 选题立意浅薄,作品内容虚空
融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制作传播新闻,这使得社会放宽了对于新闻制作水平的标准,因此出现了许多缺少新鲜性、重要性和趣味性的“废话新闻”。部分新闻只注重其中一点或两点特性,依然无法使新闻发挥它本身应有的价值,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引导价值。选题作为新闻的灵魂,体现新闻的社会价值与导向,是记者制作高水平新闻的基础。记者只有制作新鲜的、重要的、深入人民生活且具有价值的新闻,才能够满足受众的真实需求,成为人民的耳目喉舌。
1.3 创作逻辑僵化,受众反馈不足
当下的用户不再是传统媒体时期沉默的、被动的受众,而是通过社交媒体及其他媒体平台日渐深入地参与到新闻的建构过程[2]。然而当下许多新闻仍然以主动输出为主导,按照既定的逻辑对新闻事件进行梳理,受众被动接受新闻内容,缺少制作者吸纳受众反馈的过程。新闻记者需要明晰,新闻的存在价值是被受众知悉并进行广泛传播,所以受众的体验与感受对于新闻创作与创新来说十分重要。改变传统的创作逻辑,主动收集受众的体验感受与意见,对于新闻创作机制的创新来说尤为重要。
1.4 报道内容冗杂,受众兴趣低迷
一个好的新闻作品应该是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讲清楚新闻事件。当下很多记者为了突显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过于注重多媒体呈现方式多元化,导致出现了一些内容冗长、堆砌、界面风格不统一的融媒体作品,即使提高了新闻的可视化程度,但因为内容的复杂,受众很难产生坚持阅读探索的兴趣,从而出现了点击率高而阅读率低的现象,没有达到良好的信息传播效果。
2. 记者“四力”在融媒体时代的重要性
2.1 “脚力”是前提条件
好的新闻是真实性与人民性的结合,“脚力”的实质旨在让我们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良好工作作风。记者只有走出办公室,走到人民百姓的切实生活中去,才能够挖掘到真实的、有代表性的新闻素材,才能够做到用镜头记录时代的发展。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通过实践选择新闻素材是每一位电视新闻记者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首要本领和根基,因此新闻的制作目的与过程应该与人民紧密相关,做到通过新闻来反映人民的真实意愿与需求,替人民发声,做人民的耳目喉舌。
2.2 “眼力”是基础要求
“眼力”指的是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渠道与传播技术多元化发展,这对记者的“眼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记者提高自己的“眼力”水平,才能够发现挖掘生活中有价值的新闻素材,继而在错综复杂的新闻素材中辨别真伪,看透本质。“眼力”绝不只是发现新闻,更重要的是辨别新闻,透过表面深挖实质,进而与社会关注的问题相呼应。“眼力”不仅要求我们能够及时发现辨别生活中的各类新闻,还要求我们用正确的立场与视角去看待、传播新闻事件。只有当记者本身的政治立场坚定,观察视角独特,眼睛明辨是非时,才能正确认识与传播新闻事件,对社会公众进行正确的价值与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新闻的社会引导作用。
2.3 “脑力”是重要保证
增强“脑力”,就是要增强辩证思考、综合研判的能力。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选择依赖AI来完成自己的工作,ChatGPT的兴起在某些方面助长了人们懒惰与思考能力退化风气。我们必须明确,机器永远无法取代人类的大脑,人们的主动性探索与思考是让我们脱颖而出的关键秘诀。广大记者作为文化宣传的工作者,只有在科技浪潮中保持高度的敏锐与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够写出逻辑缜密的观点,在一片雷同的新闻中突显出传统媒体的优势,发挥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2.4 “笔力”是根本保障
“笔力”指的是记者下笔成文的表达能力。记者的“笔力”体现在标题拟定、文章框架、行文逻辑、画面剪辑、后期包装等各个方面。一针见血的标题可以让受众快速知悉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清晰的文章框架与逻辑可以让读者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思考;精美的画面拍摄与后期可以让受众在视觉听觉上获得更直接的新闻体验与感受。同时,“笔力”作为“脚力”“眼力”“脑力”的最终体现,它的强弱程度决定了前三者是否能够发挥最大效力。记者通过精准的阐述让主流思想广泛传播,深入人民内心,保持主流思想占领舆论高地,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在融媒体时代,记者为了适应各个不同传播平台的算法推荐及受众需求,不断锻炼自己的灵活改写能力,针对不同平台对新闻稿件进行适当改写,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传递信息,让受众主动自愿接受信息、传播信息,充分发挥了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3. 融媒体时代记者夯实“四力”根基的途径
3.1 “脚力”:深入基层群众,反映人民需求
(1)记者要站稳政治立场。
新时代下信息传播方式与受众的接收习惯在不断发生改变,但是不变的是新闻的内核。记者需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提高个人政治素养,提高政治鉴别能力。无论何时何地,政治底线不能破,政治原则必须守,记者要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2)记者要迈开步子,深入到一线,体验基层生活。
雨果曾说:“富人凭借客厅里的寒暑表去判断冷暖,穷人却只能依靠自己的皮肤去感受[3]。”就新闻制作来说,记者就好比“穷人”,而“脚力”就是他们的“皮肤”,只有当记者身临其中,才能够切实感受、发现基层的困难与不易,从而用最客观、最平实的语言来反映事实。以第32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奖作品《有“棚”自远方来》为例,记者进藏采访一个多月,深入到田间地头、农牧民家里、大型蔬菜产业基地,和援藏干部、菜农、蔬菜公司经营者、大学生创业者面对面、心贴心交谈,采访了九批援藏干部,听他们讲述了藏族群众从没见过菜到种上菜、吃上菜再到大棚蔬菜产业化的过程。正是因为深入到了一线基层群众的生活中去,才让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有温度、接地气,赢得了人民的一致好评。“脚力”是体现记者新闻素养的基本指标,广大记者应该秉持专业的态度,积极深入新闻现场,带着问题进行素材收集,为后期的新闻制作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2 “眼力”:加强业务学习,提升综合素养
记者的“眼力”是决定新闻质量的重要因素。“眼力”的三种境界犹如“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观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只有善于发现新闻,不局限于新闻事件的表面,站在更高的视角剖析其本质,发现更加深刻的新闻价值,才能够提升新闻的整体质量。
提升“眼力”,广大记者应该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判断,善于辨别。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是提升对外影响力与对内感染力的重要因素。以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三星堆新发现|古蜀国的青铜时代》为例,作品主创团队从遗址考古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发现了新闻点,切实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个着力”思想要求,通过新闻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受众了解源远流长的古文化,使得考古这一小众学科备受关注,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国新闻先驱之一的王韬曾在新闻学专著《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中提出:要“博古通今之士以操其简[4]”。对于相同的信息,见识广、积累多的记者可能会更加深刻地进行理解分析,从而提升报道的深入性与专业度。尽管现在许多媒体对记者进行了选题“分口”管理,广大记者仍要不断充实自己的资料库,提高自身在各个领域的相关素养,同时在出任务时做好相关背调工作,充分掌握相关信息,适当扩展背景领域,做到深入了解专业内容,从而提高新闻报道的专业性。
3.3 “脑力”:夯实业务理论,提高思辨能力
增强脑力,就是要提高思考能力。打造有影响力的新媒体新闻精品佳作,必须树立时代思维,站在全党和全体人民的立场,用符合时代特征及其发展要求的方式去提升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真正体现党的主张、反映人民的心声[5]。在融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麦克风,人人都可以做新闻,在如此条件下如何在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不被埋没,如何做出让读者印象深刻的好新闻是广大记者需要着力提升的重要能力。
通过观察总结优秀的新闻作品我们会发现:让人“记得住”的新闻从采写到制作到后期无不体现着作者的用心构思。《三星堆新发现|古蜀国的青铜时代》的主创团队负责人杨阳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在三星堆的考古发掘大棚,创作团队人员纷纷被现场的科技感所震撼:四座恒温恒湿的玻璃方舱,各种大型先进设备,考古发掘坑的旁边甚至还有文物抢救室,实验室里实验用具一应俱全。于是在现场感受与思考的结合下,团队人员结合总台提出的“5G+4K+AI”战略,打造了一档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考古发掘新闻直播节目,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展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考古学,为观众呈现灿若星河的中华文明。同时在策划前期团队人员设立了两条新闻线索,以时隔35年后对三星堆遗址的再次发掘为明线,以考古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连接为暗线,突显新一代考古人不曾忘记来时路,坚守初心的职业精神与使命担当,将看似寻常的工作日常与时代主题相呼应,发掘了新闻的更高价值与作用。同时,创作人员采用了总台“特种设备科”自主研发的专门用于特殊环境的“特种武器”来突破既往视觉呈现效果的局限,比如通过使用自制鱼竿摄像机,实现镜头贴坑、器物游走,让直播无限接近新闻现场,打破次元壁,使观众能够以最沉浸式的状态感受考古过程中的奇妙乐趣,极大地增添了新闻的趣味性。
新媒体时代,科学技术在进步,传播手段也逐渐多元化,广大记者应该充分利用科技产物,不断创新传播的手段与形式,经过思考将技术与内容充分结合,摸索传播效果最优解,发挥新闻的最大效力。
3.4 “笔力”:注重实践总结,讲好时代故事
“笔力”体现的是职业素养,“脚力”“眼力”以及“脑力”都需要通过“笔力”展现出来。记者“笔力”的强弱主要通过标题的拟定、稿件的撰写等方面体现出来。优秀的记者会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编写能力,形成自己的新闻风格。
提高“笔力”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典型新闻案例的产生,虽然都有着其与众不同的“点”,但力透纸背的都是时代脉搏。明晰时代发展走向,以社会大环境为新闻基础,在正确的政治思想引领下讲述时代故事,是“笔力”对记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时,提高“笔力”也应该顺应时代需求。在全媒体视角下,传统媒体的文风需要适度转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网感”。具有“网感”并不意味着随波逐流,相反,正确使用网络热词对于主流媒体来说至关重要。对于网络热词、流行语、表现手法等,记者既不可以全部摒弃,也不可以一味照搬,而是应该选择出有深度、有意义、有共鸣的热词融入报道,为新闻注入更加年轻的语态。此外,互联网碎片化的阅读模式需要更新鲜、更接地气的文风和语态来吸引受众的关注。广大记者不妨尝试用口语化的表达代替过于严肃的语态,适当使用略微夸张幽默的配音风格,通过整合更加年轻化的新闻元素来共同营造出强烈的“网感”。记者应该学会适应碎片化阅读需求,增加新闻的可读性与趣味性,以受众视角来审阅新闻内容,树立受众意识和思维,不断扩大新闻受众的群体范围,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4. 结束语
融媒体的发展对广大记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需要明晰的是,融媒体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衰落,它需要的是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在这种大环境的驱使下,记者应该着力于提升自己的“四力”,不断充实自己,发展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鹏.电视新闻节目破局之道探析——评《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与转型发展研究》[J].传媒,2024(03):102.
[2]白红义.实践视阈下的新闻创新——基于上海A网站新闻生产的个案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08):57-66.
[3]杜妍佳.浅谈人物通讯写作[J].记者摇篮,2018(07):44-45.
[4]李鹏.融媒体时代记者如何更好地践行"四力"——以《一张"网"织出"数字乡村"之美》的采写为例[J].新闻世界,2023(12):67-70.
[5]董文锋.践行"四力"锻造全媒体新闻精品[J].青年记者,2021(04):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