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优化措施

2024-06-27 08:46冯传春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年10期
关键词:新闻宣传广播电视新媒体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媒体的普及,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现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如时效性滞后、互动性不足、新颖性欠缺等,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措施,包括与受众进行互动、优化传播形式与宣传渠道等。这些措施旨在帮助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吸引观众、提升影响力。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电视;新闻宣传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0.024

新闻传播是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环节,而广播电视作为新闻宣传的重要途径之一,肩负着传递真实信息、引导社会舆论、服务广大民众的政治功能与社会功能,其地位无可取代。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业面临冲击的当下,转型升级已成为必然之路。新媒体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信息流动的轨迹,也重塑了公众获取新闻的途径。为此,广播电视媒体应主动创新宣传手法,确保电视新闻在新的媒介生态中持续发光发热。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优化措施,为新闻传播理论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通过分析新媒体的特点和影响,结合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规律,创新宣传手法,以适应新的媒介生态,使其在新媒体时代保持竞争力,提升传播效果,满足其对真实、准确、及时的新闻信息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1. 新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要求

1.1 真实性

当前媒体环境中,准确性和可信度依然是受众评价广播电视新闻的核心标准。真实性的保障是新闻价值的基础,它直接指引着观众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决策[1]。以CCTV-12的《一线》和CCTV-13的《新闻直播间》为例,这些传统新闻节目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它们坚守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新闻素材的来源变得更为广泛,但同时也出现了新闻摆拍和情景再现等手法,这些方式往往不能有效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反而可能削弱大众对广播电视新闻的信任感。面对这样的挑战,新闻行业必须更加注重内容的严谨性,避免过分追求形式的创新而忽视了内容的本质。

1.2 新奇性

为了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新闻内容制作必须深挖并满足观众对于未知和新奇事件的好奇心理[2]。新闻素材在保持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下,应着力提升其独特性和表达方式的创新性,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新闻的吸引力,还能有效扩大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针对新闻内容的新奇性,其主要目的是避免信息的乏味和同质化,通过生动有趣的叙述手法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而充分发挥新闻的社会功能。

1.3 知识性

新闻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其覆盖的内容横跨国家宏观政策至民众日常生活。公众通过接收各式各样的新闻资讯,得以与外界保持有效沟通[3]。因此,广播电视媒体在新闻宣传方面,需注重知识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使观众能够借助新闻内容,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具体的新闻传播实践中,如民生新闻能够普及实用生活知识,而科技新闻则能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向大众阐释专业领域的知识。

2. 新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存在的问题

2.1 时效性滞后

过往的传统媒介环境中,公众通常依靠电视、报刊、无线电广播等途径来获取新闻资讯[4]。这些方式中,每则新闻的挑选、内容的核实以及编辑过程都需耗费一定的时间,且每一环节都设置了严格的审核制度,以保证新闻的准确性与公正性。因此,在大众的心目中,广播电视新闻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与信任度。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速度和便捷性有了显著提升。人们可以轻松地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广播电视新闻在宣传方面仍旧延续着旧有的作业模式,导致新闻发布周期较长,往往错过了参与热点话题讨论的最佳时机。当公众已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新闻内容时,广播电视新闻的时效性便显得相对滞后,无法迅速地将信息传达给观众,这种状况会逐步削弱大众对广播电视新闻的关注度,限制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如果不能及时把握新闻热点,广播电视新闻的受众群体难免会逐渐减少。

2.2 互动性不足

传统的广播与电视新闻时代,受众仅能作为信息的接收方,很难将个人观点和对新闻的看法进行反馈。对于希望向广播电视新闻提出建议的观众而言,这一过程异常繁琐[5]。此时,媒体从业者同样面临着无法及时了解受众需求的难题。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众多新兴的多媒体平台和应用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们的角色也从单一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新闻的发布者和传播者。通过网络平台,受众可以轻松地表达个人想法,并与其他志同道合的人进行交流。如果广播和电视新闻媒介不能有效提升与受众的互动水平,观众便会感到缺乏参与感,进而转向其他更具吸引力的媒体形态。长此以往,广播电视新闻的受众基础会逐渐流失,难以有效吸引大众的目光。

2.3 新颖性欠缺

传统媒介时代,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受限,选择余地较小,大多依赖少数几种信息源来掌握动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多样化的信息渠道使得人们能够更便捷地获取和了解各类信息。新媒体平台及应用程序展现出较强的创新能力,为吸引关注,不断推出新颖的传播策略,以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这一转变对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构成了巨大挑战。面对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内容需创新以保持吸引力。现实中,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的更新相对滞后,难以迅速、有效地吸引受众目光。新兴媒体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广播电视的受众群体逐渐缩小,大众对广播电视新闻的兴趣日益减弱,这无疑对整个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2.4 工作思维固化

面对媒体环境变革,广播电视新闻行业虽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却依旧面临思维模式和工作流程的转型挑战。新时期,尤其是数字媒体浪潮涌动,部分从业人员对于变革的敏感性尚显不足,虽对变革的重要性有所认知,但实际操作中并未实现与时代同步的创新。由此,新媒体技术未能与广播电视新闻传统优势充分融合,限制了新闻传播的效力,导致受众关注度下降,观众群体出现流失趋势。长此以往,广播电视新闻或将不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3. 新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优化措施

3.1 优化传播形式与宣传渠道

广播电视媒体要确保新闻宣传与时代同行,就必须注重融合新媒体技术。传统的传播方式已与现代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产生差距,大众更倾向于随时随地获取个性化的新闻内容。因此,广播电台及电视台应积极采用微博、微信及客户端等流行的新媒体平台,制作并发布新闻视频,借助抖音、微博公众号等扩大宣传影响力,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广播电视新闻凭借其权威性和公信力,在群众中拥有良好的口碑。相较于众多自媒体,公众对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内容更为信任,这就要求广播电视媒体发挥既有优势,深化与新媒体的融合,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途径,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新闻传播效率,同时保持内容的专业性和严谨性。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满足现代受众对信息获取的便捷性需求,还能维护广播电视在新闻传播领域的领导地位。新闻内容生产方面,应注重创新,开发适应新媒体平台的新闻产品,不仅有助于扩大宣传效果,还能增强广播电视媒体的竞争力。

3.2 积极与受众进行互动

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业需深刻洞察民众的根本需求,并强化交流互动。据此,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公众搜索行为,精准提取他们关心的新闻资讯,从而真正站在民众的立场上,进行主题策划、内容分析、信息收集及传播等环节,以确保大众能够充分接触到他们感兴趣的新闻。新闻发布后,对公众的反馈与观点应给予高度重视,并主动展开互动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升公众的参与度,正确引导舆论方向,帮助大家从多角度理解和审视新闻内容。广播电视新闻机构还应根据民众的反馈,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新闻服务质量,为受众带来更为优越的新闻体验。

3.3 拓宽新闻解读视角

相较于新媒体,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在制作流程与内容质量上展现出独特优势,这一背景下,坚守新闻制作的严谨性与内容的真实性,成为制作高品质新闻的关键。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各地不断涌现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对此,广播电视媒体需构筑全面的信息网络体系,强化素材的筛选、收集与整合能力,以便迅速准确地捕捉最新资讯。在确保素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迅速向公众传递信息。在新闻宣传方面,广播电视媒体应重视舆论导向,遵循行业规范,避免为追求收视率而夸大或歪曲事实,以免损害自身的权威性。同时,新闻工作人员应积极落实“四力”要求,不断深化新闻事件的解读,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呈现事件全貌,并以正面价值观引导公众理解新闻内容。为适应时代发展,广播电视新闻业应拓宽信息来源,改变单一渠道的现状,加快新闻制作速度。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注重报道的深度与广度,使每一个事件都能得到充分展示。

3.4 加强媒介融合工作

新媒体迅猛扩张,对广播电视新闻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面对这一形势,广播电视新闻单位需深刻理解不同媒介在传播领域的优势与不足,基于自身条件,积极应对市场变革,倾听民意,以确保新闻宣传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创新新闻节目形式,搭建互动平台,鼓励观众对节目内容与形式进行评价,汲取有益建议。与此同时,广播电视媒体应强化与其他区域同行的交流合作,构建灵活的联动机制,促进新闻资源的跨区域传播,通过多元合作模式,汲取先进的发展理念,如可通过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荔枝FM等社交平台,推出精彩节目剪辑,吸引公众关注。广播与电视领域,应注重节目的完整性与客观性,保障观众获得全面的收听收看体验,全方位提升用户体验,促进网络与广播电视的深度融合,打造一个涵盖PC端、手机端、广播电视端的全新形态,用户可根据个人需求,灵活切换接收场景,有助于提升用户忠诚度,构建科学的整体运营体系。

以某广播电视台《百姓问政》新闻节目为例。该节目在早期由于场地限制,仅能容纳不足百名观众现场参与直播。随着融合新媒体资源,实现手机、网络与电视的同步播出,每期节目的观看人数激增至平均三至五万名本地观众。以《百姓问政》其中一期聚焦市住建局的节目为例,通过线上线下的观众收看并参与讨论,累计收集到上千条来自民众的意见与建议,内容主要涉及对不法开发商及物业管理的批评与改进建议,这些宝贵的信息被及时整理上报给渭南市住建部门,不仅为处理房地产相关问题提供了参考,也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如今,该广电媒体已将自身平台转变为民众发表意见、参与政策讨论的重要渠道。本地居民可通过手机平台观看直播、网上电视以及进行民生互动、政务查询等。按照电台规划,“XX论坛”手机应用程序主打“资讯+政务”,不仅保留了原有业务,还吸引了政企单位参与,拓宽政务办理、咨询和服务的范畴。另一款手机客户端“爱尚XX”专注于商务和社交功能的发展,推广当地的优质商品,并提供商业服务。这两大应用程序形成的互通互联模式,已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让外界更加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并为与民众的互动提供便利。5G技术的推广预示着新一波科技浪潮的到来,技术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带来了媒体融合的新挑战。尽管在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不断地积极改进,已可以看到传统媒体新闻宣传方式转型的积极成效。

3.5 确保新闻的正确导向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关键在于利用其专业优势深入解读并广泛普及国家政策方针,不仅是国家与民众之间的信息纽带,而且对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集民众智慧、反映社情民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确保政策传达到位,同时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提升民众的生活品质。宣传实践中,应将民众的需求置于核心位置,从受众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他们的情感及心理状态,体现出对民众的尊重与关怀。采用贴近民众的方式,帮助大众准确理解政策内容及其与个人生活的紧密联系,充分发挥新闻的实效性。以关注民生的新闻为例,从制作到传播的每个环节,都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切中民众的所思所想,满足他们的紧迫需求,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得力帮手。

4. 结束语

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广播电视新闻业正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为此,传统媒体必须更新宣传手段,创新表达形式,推出既满足民众需求,又受到广泛欢迎的新闻作品,有助于增强舆论引领能力,提升公众信任水平,优化传播效能,为有效传递国家政策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贾浩伟.新闻治理与乡村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新闻政策变迁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23.

[2]路梅岳.媒体融合背景下省级主流媒体传播力提升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3.

[3]王国松.框架理论视角下中央电视台北京2022年冬奥会赛时新闻报道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23.

[4]路畅.D市政法新媒体宣传舆论工作完善对策探析[D].长春:吉林大学,2023.

[5]孔叶青.T市广播电视台新媒体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23.

作者简介:冯传春(1978—),男,山东坊子人,中级编辑,研究方向:新闻宣传。

猜你喜欢
新闻宣传广播电视新媒体
新媒体背景下的人大新闻宣传
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方法的创新实践
企业电视新闻宣传的思考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