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声菊 丁书易
摘 要 浙江省杭州市朝晖实验小学一直秉承“对儿童友好,办温暖教育”的办学理念,站在儿童的视角,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点,坚持素养导向,落实学科育人,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形成纵横进阶、学科融合的立体化思政实施路径,构筑家校社网共融的无边界学科思政模式。
关键词 素养导向;学科思政;无边界“大思政”格局
作者简介 项声菊,浙江省杭州市朝晖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高级教师;丁书易,浙江省杭州市现代实验小学语文教研组长,二级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浙江省杭州市朝晖实验小学始终站在儿童的视角,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完善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点,从语文、数学、心理健康等学科入手,延伸至各学科和各年级,形成纵横进阶、学科融合的立体化学科思政实施路径,构筑开放共融的无边界“大思政”格局。
一、理念更新,坚持素养导向
学校各学科组通过主题培训,认真研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晰了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校梳理了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根据课程的独特性育人价值和共通性育人要求,形成了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
为了实现这些课程目标,学校采取了创新的教学策略,学科实践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学科实践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围绕学科的育人价值,以学习方式的变革达成了学生生活世界与学科世界之间的动态循环。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仅关注学习成果,更注重学习过程本身,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以此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科实践这一教学策略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真理性(求知)与价值性(育人)的统一,特殊性(学科)与普遍性(跨学科)的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为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课程育人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行动跟进,落实学科育人
(一)群文类学
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文化、了解万事万物的关键阶段,文言文学习能够让学生顺利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使其文化素养、人文内涵、优秀品格得到培养。因此,语文教研组先从文言文教学入手,对教材中的课文、学习要求进行梳理和归类,开展“群文类学”案例研究。例如,在五年级的课程中,学校将《司马光》《铁杵成针》《囊萤夜读》和《王戎不取道旁李》这四篇描写人物故事的文言文编排成一组。由于《司马光》和《铁杵成针》的故事广为人知,将它们放在课文组合的前面,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而将《囊萤夜读》放在《铁杵成针》之后,则强化了两篇文章中劝学的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感受古人勤奋学习、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同样的,在六年级的课程设置中,学校将《司马光》《杨氏之子》《王戎不取道旁李》组合成一个新的教学单元。这三篇故事都展现了主人公的聪明才智,将它们放在一起教学,有助于学生全面感知和理解古人的智慧和处世哲学。这种“群文类学”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同时提升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情境教学
创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它能够使学生在实际或模拟的环境中学习,从而增强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以小学数学实践课“认识人民币”为例,教师创设了“为学校冬日研学活动做准备”的情境,采用主题式学习的方式,将知识学习与实际情景相结合,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探索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在课堂上,教师巧妙地将人民币里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融入教学,引导学生观察人民币正面的人物头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毛主席的伟大以及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民币的反面是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寻找这些地标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从而加深学生对祖国丰富历史和美丽山河的认识。在设计食物采购单的环节中,学生不仅学习如何进行合理的食物搭配,还锻炼了全面思考和规划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心智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从而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三)情绪杂货铺
社会情绪能力是指个体觉察和调节自身情绪,识别、共情和理解他人情绪,有效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建立并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学校尝试开设“情绪杂货铺”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社会情绪能力。该课程分为两大模块,一是情绪,旨在和学生一起认识、发现、面对情绪,整理和调节极端的负面情绪;二是社交,旨在提高学生社交能力以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开展多维度的微课教学。首先,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丰富多彩的动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选择合适的绘本故事,通过绘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心理概念。例如,教师在讲解情绪时,将情绪与颜色、形象相结合,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不同的情绪。此外,课程还融入了正念冥想的元素,让学生在冥想的过程中感受尊重的力量。同时,学校还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模拟练习,在实践中思考和领悟,从而提升自身的社交能力。如《学会说“不”》一课,通过理解对方、说出原因和给予建议等步骤教会学生如何得体地拒绝他人。这样的情绪微课时长短、内容聚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易于理解和吸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真实的案例容易引发学生共鸣,促使学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能有效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作业创新
“当古诗遇上菜”是一项基于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设计的实践性作业。在这项作业中,学生们需要回顾并深入理解所学的古诗词,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情境和画面,选择自己喜爱的古诗词,并以此为灵感制作诗词主题的果蔬拼盘,展示自己对古诗词意境的个性化理解。这项作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搜集和整理古诗词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丰富内涵,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修养。同时,通过合作制作诗词拼盘,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积极应用跨学科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古诗词的选择涉及语文学科;果蔬拼盘的食材采购和分量计算涉及数学知识;如何拼搭出最美的意境和画面涉及美术学科;动手实践涉及劳动教育;家长的协作则涉及家校共育等多个方面。经过学生的创意设计,古诗词在果蔬拼盘中得到精彩演绎。盘中不仅蕴含着诗情,也充满了画意,让学生多方位地感受古典诗词之美,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提升思维想象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文化浸润,转变育人方式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薪火相传的血脉根基。多年来,学校一直努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根溯源,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
“朝夕书吧”不仅是学生每天最喜欢去的宝藏场所,更是学校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书吧两侧镌刻的《大学》开篇,传递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激励着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校希望通过这样的环境熏陶,让学生在成长的黄金时期,培养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校歌墙”也是学生时常驻足的地方。校歌取名《朝·晖》,它不仅回顾了学校40年的辉煌历程,同时也展望了未来的光明前景。歌词不逾百字,却深刻诠释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小小少年,国之栋梁”是对朝实学子寄予的厚望;“心中有爱,眼里有光”“莘莘学子,温暖善良”“全面发展,茁壮成长”则直接表达了对朝实学子的期待,希望他们做心中有爱、眼里有光、脸上有笑、温暖善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子。校歌犹如学校的文化图腾,是引领学校发展、激励师生成长的精神宣言。
学科实践活动是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路径,学校以学科实践活动为抓手,建立起实践型的新型育人方式。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探索,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把握思政维度,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育德和育心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不断拓展学习边界,无限延展学习空间,不断提升学科思政一体化的育人成效。
责任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