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丽娜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令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由此可以看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新课改实施,我们欣喜地听见语文课上多了朗朗读书声,朗读教学的地位逐步提高。但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在具体的课堂实施中,朗读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困难。
如何进行有效地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想读、能读、乐于读、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呢?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朗读情境,让学生爱上朗读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氛围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积极研究朗读并朗读好课文,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速度和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比如,笔者在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先让学生朗读,但读得平白无力;见状,笔者趁机提出与学生竞赛范读第三自然段,顺势指出圆明园景观风格迥异。学生心中一下子有了底,再让他们读时,有的学生读得摇头晃脑,有的学生读得抑扬顿挫,渐渐入情入境了。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教师的范读、带读、引读都具有非常直观的指导作用。
二、保证朗读时间,让学生读出时效
很多阅读教学课堂中,常常存在朗读时间不充分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朗读的时间。比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有不少学生连一篇课文都没有读完,教师就示意学生停下来接着转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留出充裕时间,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三、讲授朗读方法,让学生读有技巧
1.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方式除采用一般的范读、自由读、齐读外,还可采用其他另具特色的朗读形式。比如,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生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角色假想读、手势导读、打擂台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提高读的质量。在朗读技巧方面,主要谈谈朗读的语调、语气和节奏。文章中句子的感情基调决定着朗读的语调。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以下几种:亲切爱怜、追忆缠绵、压抑悲愤、激越豪壮、深情赞扬等。对以上感情基调,具体朗读时可分为两种情况,对歌颂、斥责等感情色彩强烈的文字应高调处理,对婉约、低沉等感情色彩弱的文字宜低调处理。语气方面,指朗读的轻与重,对重要的、感情意味浓重的内容,要读得重一点、强一些,对次要的、感情意味平淡的内容,宜读得轻一点、弱一些。节奏方面,指朗读的快与慢。大多数情况下,朗读节奏应保持快慢适中的速度,以便于聆听者理解和品味。对场面激烈、活跃、紧促等抒发感情浓烈的文字,要读得快些。
2.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广而不实的“一把抓”。教师要把精力和时间用在点子上,每次训练要有侧重点。比如,在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珍珠鸟》一课时,笔者备课时特别设计了一个“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珍珠鸟可爱”的品读训练:在课文中画出你最喜欢的描写珍珠鸟的部分,然后好好读读,谈谈你的感受,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学生通过理解、感悟,如果能读好这些语句,课文朗读也就不在话下了。
四、给予激励评价,让学生迷上朗读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朗读得十分出色时,教师不要吝惜赞美之词,要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当学生朗读得不尽如人意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性和鼓励性的点拨。评价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必要时进行示范,当学生稍有进步时再次给予鼓励,帮助学生树立朗读的自信心。
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都是诗,作者的情感表达常常隐藏于文字深处。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情流淌,就必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深,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与文本对话、交流。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教师,我们在交给学生“鱼”的同时别忘了指导学生潜修“渔艺”。
五、结束语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是方法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朗读中不断加深理解,辅以教师的示范、指点,学生多读多练,学生读的时候就能真挚自然,就会更好地运用朗读技巧,读出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