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魏碑,聆听跨越千年的历史回响

2024-06-26 07:53王环环
记者观察 2024年5期
关键词:平城魏碑书体

王环环

公元398年,北魏在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建都,公元494年,迁都洛阳。作为一个在魏晋南北朝乱世中存续了近150年的政权,北魏的国都有96年都在平城。平城作为当时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不仅出现了像道武帝、太武帝、文明太后、孝文帝以及崔浩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留下了以云冈石窟为标志的诸多历史文化遗产,在这里还产生了一种全新的书体——魏碑。

作为一种风俗、礼仪和记事的需要,魏碑从根本上见证了整个北魏的历史;与此同时,作为中国书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魏碑是隶楷之变的过渡体,亦具有无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平城魏碑作为魏碑之源,完整地保留了魏碑石刻早期的自然率真,气势雄强,风貌朴拙,以其苍厚的艺术风格和浑穆的审美趣尚,呈现出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文化意义。

从史到书,窥见一个远去的王朝

1600年前,居于代地、源出大兴安岭嘎仙洞的拓跋鲜卑族,穿越了茫茫森林,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他们以金戈铁马在强胡林立的北方脱颖而出,进而肇建魏于盛乐,后迁都平城称帝,百年间从边陲部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统治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马背民族的豪情与儒家中庸之道的激烈碰撞,胡汉民族融合,文明荟萃,创造了独属于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公元398年至公元494年,处于平城时代的北魏强大而繁荣。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国强军威,北讨柔然,西征夏国,攻灭北燕、北凉,统一北方,虎视江南。文明太后和孝文帝时期推行的改革加速了拓跋魏的汉化进程,胡风汉韵,生气勃勃。经过几代君主的开拓和经营,平城成为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经济发达,文化兴盛。在这样的社会文化风尚中,平城刊石立碑风起云涌,书法艺术瑰丽多彩。

时光流转,今天存世的魏碑书迹多见于碑碣、墓志铭、造像题记、瓦当等。近几十年来大同也多有重要魏碑书法文物出土或发现。其中,有气势恢宏的帝王南巡颂碑,也有样式各异的贵族官僚墓志,透过这些鲜活的书法文字,不但可以感受到鲜卑人的淳朴简直与纵情豪放,对于考证和研究北魏平城历史地理、姓氏、官制以及佛教发展史等都有重大意义。

其中,墓志铭通常记录墓主人身份及墓葬的具体信息,以防后世“陵谷迁变”,是“各汉人势力或汉化势力入魏侍魏的证明”。诸如此类的志墓砖石文字能够揭示鲜卑拓跋宗室贵族、长期与拓跋氏合作的代北部族、西入东入的凉燕人物、加入代魏政权的中原世族著姓等不同集团和人群的不同葬制和习俗。

功德碑刻是北魏官阶制度逐渐健全、政权逐渐正统化的见证者。如永固陵及北魏宫城范围内不断发现的不同图案和吉语瓦当,从一个侧面反映代魏政权的文化形态和政治信仰,也体现其国力状况和民族精神。

造像题记则展现了当时的佛教信仰。如云冈石窟的造像题记对当时北魏平城地区朝野的佛事活动情况及佛教教义提供新的资料,对研究和确定云冈诸窟的开凿分期有所裨益。

平城作为魏碑发祥之地,精品灿烁,俯仰可拾。被称为“平城第一碑”的《皇帝南巡之颂》,简称“南巡碑”,是北魏前期汉字由隶变楷初始阶段的魏碑书体的代表之作。此碑总高度约为350厘米至400厘米的鸿篇巨制大碑,原矗立在笔架山御射台中央,1993年迁至灵丘县觉山寺内。该碑朴厚灵动、笔划严谨、雄健浑穆、骨法洞达,从字体上看结构凝重,呈楷书欹斜状,有的横折则表现出明显的顿挫,体现出北方民族的刚毅性格和以北魏为正统的皇家风尚与气象。

出土于大同市城南智家堡北沙场的北魏明元帝永兴元年(公元409年)“王礼斑妻舆”墓砖、大同城东沙岭村壁画墓太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5年)的破多罗太夫人题记等,见证着魏碑的初创;太武帝太延三年(公元437年)《皇帝东巡之碑》至《司马金龙墓铭》《永固陵碑石残片》,则见证着魏碑的日臻成熟。

撇捺之间,见证魏碑书法成长

魏碑因北魏而立名,缘碑石而成书。以刻为写,刀锋凌厉,笔力遒劲,金石气宇,浑朴厚重。其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是书体演变之关键,书法发展之重镇,其意义非凡。欧阳询、褚遂良、李北海、苏东坡、米元章、黄山谷乃至赵孟頫、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等,皆从魏碑中汲取精华,丰其羽翎。清中叶碑兴起,赵之谦、郑板桥、李瑞清,近代于右任诸家纷纷从魏碑脱颖而出,开宗立派。

然而过去书法史提及魏碑,皆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实行“汉化改制”的结果,魏碑实乃洛阳魏碑。历代书学家视“平城魏碑”为魏碑早期不成熟阶段,只是将“龙门体”作为魏碑书法的标志。

近些年来,随着平城魏碑出土发现日益增多,对平城魏碑的研究认识得到很大推进和深化。北魏书法艺术也得到了书法家、理论研究者、史学人士越来越多的关注。

最早倡议“平城魏碑”的是已故大同市史学家、书法家殷宪先生。1987年,殷宪先生的《平城北魏碑刻三种》论文提交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举办的第一次全国北朝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前的短语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注意,其中重点是,“大同作为北魏前期都城96年,可以说是魏碑书体的重要发祥地。然而千百年来,人们每论及魏碑,知有洛阳墓志,而不知有平城碑铭,言必称龙门诸品而无论云冈题记。这无异于以流为源、舍本逐末,实为中国书法史研究的一件憾事”。之后《光明日报》刊登这次会议述评时引用了这段话。1988年,他的《大同魏碑及历代碑刻》收入中国历史文化丛书《大同卷》。他响亮地提出:魏碑书体诞生地是大同的立论。20世纪90年代后,殷宪先生更是不断拿出有影响的“平城魏碑”研究成果,而且于2006年在《东方艺术·书法》杂志上明确提出“平城魏碑”这一概念,接着又出版了专著《北魏平城书迹研究》《北魏平城书迹》《持志斋旧藏北魏平城书法拓本选集》等。

《书法》杂志曾经撰文说,在他的努力下,“平城魏碑”已经走进中国书法家的视线,长期以来形成的“每言魏碑必称北邙墓志和龙门题记,知洛阳而不知大同”的状况正在改变。

如今,学界普遍认为,平城时期的书迹,就铭刻书而言,从时间上大致可以梳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的发展轨迹。

平城早期的魏碑,与不断发现的东晋诸多墓铭书风的亲缘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后者虽多方笔,却犹有波磔,仍属隶书;前者却是方起方落,多数情况下波磔变成象征性的上超,归入了楷书的范畴。

平城中期的魏碑,是北魏王朝处于鼎盛时期的书体,此时的魏碑正处于定型阶段。这种书体反映了博大雄浑的时代特点。其书风雍容华贵者,当推司马金龙墓表、墓铭及其墓砖文——据记载,其碑石字迹完好,书刻俱精,结字安排,出奇制胜,形成了体势刚健、高古典雅、气势雄浑的大家气度。

平城晚期的魏碑,作品发现得不算太多,且跨度不到10年,却件件精美。其中以《拓跋忠墓志》和云冈石窟《比丘尼昙媚造像记》时间最早,也最为精彩。

跨越千年,谱写时代新华章

传承历史文脉,书写时代华章。如今,随着对平城魏碑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平城魏碑的影响力正日趋扩大,而作为魏碑之源的平城(大同)也正日益受到关注。

近年来,大同市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大同深厚文化底蕴,持续打造“魏碑故里天下大同”文化品牌,推动北魏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创新和发展,推动魏碑书法文化走进大众、走向世界。

2018年9月,大同市召开“魏碑故里·天下大同——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暨平城魏碑高峰论坛”。

2022年7月1日,举办“致敬经典·守望平城”全国书法临帖作品展暨首届“平城魏碑”主题展。

2022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山西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拍摄的6集大型系列文化纪录片《云冈》于12月1日起在CCTV-9纪录频道亮相,用镜头带领观众了解云冈石窟1500多年的秘密。其中,第4集在对“平城魏碑”进行解读时称,一个原本没有文字的民族,在学习和接受汉文化的过程中,自信地发展出一种新书体。魏碑的真正起源地在平城,而且很快在中国北方流行起来。作为北魏皇家开凿的云冈石窟,造像题记就有31个。这些造像题记端朴高古,技法多变,是高扬的文化旗帜下面北魏那遥远历史的记忆,更是那涤荡着北方多民族文化激情的绝响。

2023年3月18日,“平城魏碑”作为区级第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通过了大同市平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平城区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的评审。同日,“展卷新荣永固长城”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暨平城魏碑及长城文化论坛在大同启动。当日即举行了平城魏碑及长城文化高峰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对“平城魏碑”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平城魏碑”的文化意义和历史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

今年4月30日,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山西展区)专题学术特展“魏碑溯源——平城时期魏碑书法艺术展”在太原市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是我国近年来首次举办的以北魏平城时期碑刻书法艺术为主题的大型展览。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穿越历史的长河,“平城魏碑”这一光彩夺目的山西文化名片,如今正乘时代之风云,汲取千年底蕴唱响文化繁荣“新曲”,以崭新的传承姿态铸就发展新辉煌,谱写时代新华章。让我们一同走进魏碑艺术的世界,聆听其跨越千年的历史回响。

猜你喜欢
平城魏碑书体
魏碑行书对联:文生于情有春气,兴致所至无古人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清代碑学的最高成就:两个人,四种书体
北魏孝文帝迁都环境因素考论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打铁老太
第二届“魏碑圣地·全国魏碑书法大赛”暨“魏碑书法论坛”在洛阳举行
北魏道武帝至明元帝前期平城布局初步探讨
丝绸之路与北魏平城
古道西风别样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