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投资进入冷静期,真正的产业机会在哪里?

2024-06-26 09:02刘洋
记者观察 2024年5期
关键词:绿氢氢能制氢

刘洋

万亿市场暗流涌动。曾经是“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掌门人亲自下场“抢票”的氢能投资,正面临不易察觉的热情消退。

“氢能投资正步入冷静期”,针对这一变化,国内知名氢能源科技公司水木明拓总经理付小龙表示。习惯了前两年氢能投资的如火如荼之后,“氢能冷静期”的提法让人体会到了阵阵寒意。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大讲特讲“战略新兴产业”,氢能投资的步伐为何出现停滞?哪些因素导致了氢能投资的降温?如何理性看待氢能产业的未来走向?

氢能投资为何转冷?

中国氢能产业发展受两个环节影响大,一个是燃料电池侧,一个是制氢侧(主要是绿氢制取)。

燃料电池的产业基础较好,加之2020年9月国家能源局、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发起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行动,燃料电池在氢能发展中先行一步。据了解,此前氢能投融资的六成以上都是围绕燃料电池。

曾几何时,资本对氢燃料电池的投资热情极其高涨,明星氢能企业的投资份额一度是要靠“抢”的。2022年6月,上汽集团子公司捷氢科技Pre-IPO轮融资启动,收到了大约150份战略意向书。最终,十几家国资、产业资本和头部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分食了8.8亿元的融资份额。然而,这家热门公司却在今年3月底终止了IPO(首次公开募股),撤回上市申请文件,令行业唏嘘。

过去几年,在能源转型迫切的大背景及良好产业政策的推动下,氢能投资额持续增长。根据清科研究院数据,2019年,氢能领域一级市场投资额为13.43亿元;2020年达到23.35亿元,与2019年相比几乎翻倍;到2021年,投资额进一步升至38.27亿元。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氢能投融资也在当年达到顶峰。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氢能投融资共计26起,融资总金额破85亿元。

不过,热度并未持续很久。大概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围绕燃料电池的投资就出现转冷态势。彼时,险峰长青新能源投资人士曾表示,新的燃料电池项目已经很难拿到风险投资了。

燃料电池投融资转冷,很快就传导至整个氢能板块的投融资。步入2023年,氢能投融资热度明显“降温”。来自高工氢电的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49家氢能企业共计完成59笔融资,融资总金额不足70亿元。

从投资规模看,2023年氢能投融资相比2022年的85亿元高点已明显回落;从单笔融资额看,2023年氢能单笔融资金额也出现了锐减,过亿元的融资只有13笔,千万级的有11笔。而2022年12月,国氢科技曾创造过单笔融资45亿元的历史记录。

从当前来看,氢能投融资转冷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氢能企业“难赚钱”的现实窘境。主营燃料电池系统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亿华通,2020年8月顶着“氢能第一股”的光环登陆科创板,上市以来年年亏损,且亏损额在不断放大,2023年亏损额已达到2.4亿元。

上市时,亿华通市值达130亿元。业绩支撑不力后,公司股价就一路震荡下行。截至目前,亿华通市值仅有65亿元左右。亿华通的现实处境让投资机构“冷静”下来,不再盲目赶热度。

其次,是众多资方认识到短时间内很难通过IPO退出。亿华通上市时,赶上了股市扩容的好时候。从那往后,科创板审核趋严,盈利能力不强的企业上市变难。今年2月初,证监会主席换人。新任证监会主席吴清担负着重振股市的重任,上任之后明确提出要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对财务造假、欺诈发行的企业严查重罚,对在排队的企业查,对主动撤回的企业也要查。

今年2月,沪深两市仅有两支新股发行;3月依然冷清,仅10只新股发行,募资额为去年同期的18%。与此同时,两市排队的企业依然有600家左右。即使是排到号,氢能企业也不一定能顺利通关——大额应收账款和坏账计提是硬伤。这主要是由于燃料电池车完全依赖试点城市的政府购买,而各地方政府财政紧张,很多补贴资金无法到位。

更大机遇在绿氢制取

此前,资本市场对氢燃料电池的看好,大多是根据《规划》中“氢能源车辆保有量拟达到5万辆”来推算市场空间的。但事实上,在中国目前年产3000万吨氢中,氢车用量仅占千分之一,仅靠燃料电池市场,氢能的潜力无法发挥。

氢化工行业的大规模需求,加上氢能作为“21世纪终极能源”的属性,决定了绿电制氢以及绿氢更大规模的应用才是未来。

早在2021年就关注绿氢制取方向的朝希资本,已先后投资了英特利电气有限公司(电解制氢整流电源生产商)和山东赛克赛斯氢能源有限公司(PEM制氢头部企业),并持续关注制氢环节的技术创新与下游应用。

朝希资本合伙人、新能源首席研究员汪彬表示,“氢燃料产业链投资确实进入冷静期了。但绿氢装备投资恰恰进入了升温期。”

新能源制取氢气、氢能之所以拥有发展潜力,汪彬认为原因在两个方面:第一,可再生能源制氢不会排放二氧化碳;第二,大量富余、无法即时消纳的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绿氢,“能同时满足化工产业和能源供应的需求,在短运输半径的工业化即时需求和长时储能的能源属性中取得经济性的平衡”。

《规划》中提出了一个短期目标,即2025年绿氢产能达到10万吨-20万吨。而中长期,到2050年,中国对氢气的年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中国拥有充足的风、光产能,并能生产出全球最低成本的制氢设备,未来制氢的想象空间巨大。

近两年,由央国企、新能源龙头企业主导的绿氢项目密集上马。这些项目的投资体量非常巨大,动辄就是几十亿元、几百亿元,且投资回报期较长,如果不是拥有雄厚资金的产业资本,很难投进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曾公开表示,绿氢项目希望央企资本进来,因为靠民营企业、创新企业和高校资金跟不上。彭苏萍团队在做的一个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示范项目,“该项目光是耗电成本一年就100多万元,根本就付不起。”

央国企拥有大量低成本长线资金,且在项目建设运营上有优势,正在扛起中国绿氢制取产业的大旗。

立下“全球第一氢能公司”目标的中石化,2023年投产了年产2万吨绿氢的库车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0亿元。同年2月份,中石化还启动了全球最大绿氢耦合煤化工项目——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风光融合绿氢示范项目,项目总投资约57亿元,投产后年可制绿氢3万吨。

中国能建绿氢投资更是“大刀阔斧”:哈尔滨市双城区风光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拟投资300亿元;吉林松原氢能产业园(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总投资296亿元;吉林白城市可再生绿色能源一体化项目(年产30万吨绿色航油和30万吨绿色甲醇),总投资约260亿元;吉林绿色甲醇与绿色航煤一体化项目,计划投资120亿元……

“五大六小”发电集团也在积极投资绿氢:国电投黑龙江绿氢碳中和产业基地,总投资600亿元;国电投齐齐哈尔百万吨级氢基绿色能源基地,总投资420亿元;华能集团牵头的辽宁营口市年产500万吨醇氢清洁燃料项目,总投资60.5亿元;华能参建的吉林洮南市30万吨绿氢合成氨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华电集团的内蒙古包头市电氢氨一体化项目,总投资400亿元。

除上述央企之外,中石油、中国电建、国家能源集团、三峡集团、国家电网、中车、中国船舶等央企都在积极探索布局绿氢制取项目。

随着央国企大举进军绿氢制取,绿氢应用的“三步走”逐渐清晰起来:短期内,绿氢的应用场景是代替现有的、从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及工业副产品中产出的灰氢;中期则是绿氢用于燃料电池车、作为还原剂生产钢铁以及天然气掺氢;远期就是储能,为电网解决跨季度调节灵活性瓶颈。

绿氢降本蕴含新机遇

自2021年起,隆基绿能、阳光电源等新能源巨头“孵化”的氢能业务发展迅猛,绿氢产业也逐步受到产业资本的关注。

多家产业投资人士表示:非常看好未来制氢装备的投资空间,其中制氢三大技术路线之一的“碱性电解槽”是非常值得押注的赛道。

但绿氢制取未来到底有多大空间,受限于最大的“短板”:成本难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曾公开表示,绿氢制备所面临的困难,远超燃料电池和氢车,绿氢最大的问题是降本特别艰难。

目前,绿氢制备的成本大概在35元/公斤左右,加上200公里以内20元左右的储运成本,绿氢使用成本已经逼近或超过60元/公斤。这么高的成本,无论是用在氢车上,还是用于化工、冶金、储能、发电等领域,经济性方面都无法承受。

为什么绿氢项目成本降不下来呢?

首先,目前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并不成熟,仍在探索阶段,这使得绿氢制备项目普遍成本过高。于2023年8月30日全面建成投产的中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目前是中国已落地的最大绿氢制取项目,是首个中国绿氢规模化工业应用,对外宣称年产绿氢2万吨、绿氢成本为18元/公斤。

不过在去年12月,中石化新疆库车绿氢项目被曝“产能利用率不足30%”,引发行业关注。这么低的利用率意味着,项目根本无法做到其对外宣称自勺成本,亏钱是必然的。这一项目争议是绿氢产业尚在示范阶段的—个缩影。

绿氢制取的另一大成本,来自于绿电。前不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包信和在亚布力论坛上表示,绿氢制取的前提是要有绿电,电解水制氢需要用平稳的电去做电解,但太阳能、风能的电具有极大的波动性,导致电解水制氢效率非常低。所以,通过大规模绿电来制备绿氢成本特别高昂。“太阳能时好时坏,波动性还很大,可能就需要一个比较大的储能。安上了储能,绿氢的成本就更高了。”包信和表示。

在目前主流的制氢方式中,电费成本占比超过五成。只有当绿电电费能够降至0.15元/千瓦时的情况下,绿氢才能拥有较为接近灰氢的成本。但靠电网供电的电价根本不可能这么低。

对此,汪彬表示,风光电的波动性促进了未来制氢要向“离网”方向发展。“当风、光发电量处于高峰期时,在并网前就有可能通过制氢实现消纳,这样制氢的电力成本是接近于零的。”

目前,依托于内蒙古的风光大基地,一些离网制氢项目正如雨后春笋般落地生根。离网制氢能够直接使用低电价绿电,被认为是未来大幅降低制氢成本的可行路径,也有助于实现风光新能源更高比例的消纳。

未来,随着离网制氢逐步主流化,将带来制氢设备的更大市场需求,这背后的产业投资机遇值得把握。

(注:“五大六小”发电集团指的是中国的九大发电集团,其中“五大”指的是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华电集团、中国大唐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六小”指的是国投电力、中广核、三峡集团、华润电力、中节能、中核集团。)

猜你喜欢
绿氢氢能制氢
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投产
我国绿氢规模化工业应用实现零的突破
绿氢已成为未来维护能源安全的重要方向
各国争抢氢能产业制高点
氢能“竞速”
绿氢成本须下降50%才能与石油竞争
第十三章 惊险的车祸——氢能
氢能有轨电车应用综述
赢创全新膜技术有望降低电解水制氢的成本
制氢工艺技术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