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平 王凡
2023年9月27日,在中国驻美大使馆举办的国庆七十四周年招待会上,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斯蒂芬·欧伦斯,在贺词开篇引用了毛泽东的一句话,“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呼吁美中双方共同努力,推动两国关系继续向好发展。他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任上已经干了近二十年,连任了好几届,这在该委员会历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许多人问他何以如此的投入和锲而不舍,他总是微微一笑,应答说,他与中国有着不是几句话就能说得清的不寻常的关联、经历和情愫。
叠加的巧合改变了他的人生
欧伦斯十四五岁的时候,就看了一些有作为的历史人物的传记,特别是在看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罗伯特·李将军的传记后,产生了想上西点军校的强烈渴望。但当他到了当兵的年龄时,美国正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淖,有正义感的美国人都要求政府结束这场战争。欧伦斯是坚决反战者,他只好放弃上西点军校的梦想,报考了美国常春藤大学中的哈佛大学。出于对政府越南政策的反思,他曾立志攻读越南语,而在与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一位教授偶遇交谈时,他却听到了这样一席话:越战迟早会结束,如果你真的对东亚地区感兴趣的话,还是学中文用处大一些。
这位教授和欧伦斯说的这番话时长大概不到九十秒钟,也没有什么深邃的分析,但欧伦斯的人生道路就这么一下出现了拐点。第二天,他就去了那位教授的办公室,填了一些表格。没过多久,他便获得了到另一所常春藤大学——斯坦福大学学习中文的机会。
在哈佛就读时,欧伦斯直接受业的导师是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费正清。费氏在美国创立了以地区研究为标志的现代中国学,有“头号中国通”之称。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有影响力的中国问题专家,多出自费氏门下。到了做毕业论文的时候,欧伦斯说他并没有怎么深思,就把1944年6月至1945年6月中共领袖对美国的态度及政策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欧伦斯在图书馆看了大量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在那段时间的讲话和文章,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报纸在那段时间发表的文章和社论后,发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中国共产党就在思考如何面对美国并与之打交道的问题了。通过仔细推敲所阅看的中共重要文献,欧伦斯感到“美国在那一时段中国共产党领袖的印象里并不坏,并没有被划为敌人,大量文献的字里行间透露了愿意跟美国人来往与合作的很明显的意向。虽然中共同时也在强调信仰共产主义”。
欧伦斯在他的论文中提出:美国政府后来选择了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与中国共产党为敌,是美国那时的决策者没有认真研究分析中共的态度和意向,因而做出了中国若由共产党掌权将成为苏联一个新卫星国的错误判断。这个错误判断不仅导致了朝鲜战争,还造成了美中二十余年没有建立起正常关系。的确,中国做出一边倒的外交选择,是在美国政府做出错误决策之后。
还有一点巧合的是,欧伦斯选择这一题目做研究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中、美、苏三国处在新的关系变化与调整当口,彼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在悄然谋划美中关系的破冰之旅。欧伦斯的论文在分析美国的历史错误时,提出了当时的美国还会不会再犯错误的疑问。
“导师费正清知道我在做这个研究,并陆续产生了一些看法时,对我说‘你的研究很有意思,他很支持。可当时我还是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怎么思考起尼克松、基辛格这等决策角色正在思考的问题来了呢?”追溯起五十多年前的这件事,欧伦斯也觉得只能归于巧合。
“为人民服务”
巧合依然在继续。如果说尼克松在酝酿打破美中关系“坚冰”之际,欧伦斯恰巧也开始了相关思考的话,那么当卡特(时任美国总统)搭设美中关系正常化桥梁之际,欧伦斯则意外地进入架桥“小圈子”里干起了实事。
欧伦斯在哈佛大学拿到的是中国历史学学士学位和法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他的许多同窗都到一些知名的公司或律师事务所工作,因为可以拿到比较优厚的薪酬。但他却选择进入美国政府工作,薪酬仅为同窗们的五分之一。
至此,欧伦斯第一次提到了“为人民服务”这个短语。在他的概念里,“为人民服务”就是到政府部门工作的代名词。他说他到美国政府就职是出于一种感恩的意念,而这种感恩的意念跟他的家世不无关系。
欧伦斯的外祖父在二战前已经是法国赫赫有名的实业家,是法国最大的投资银行的董事长、法国著名汽车制造企业雪铁龙的大股东。因为是犹太人,在德军对马其诺防线发起攻击之际,他的名字和其他犹太富翁一道早早地上了纳粹的抓捕名单。
当隆隆炮声传到巴黎时,外祖父、外祖母带着欧伦斯的妈妈、姨妈和舅舅踏上了逃亡之旅。他们驾着自家的汽车逃到西班牙,又穿越西班牙逃到了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但二战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政府都持亲纳粹立场,因此里斯本绝非安全的落脚点,生的希望在大西洋另一边的美国。
当时申请去美国的人在里斯本的美国使馆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没有五天的时间根本进不了使馆的门,而遭纳粹通缉的外祖父不能长时间在外抛头露面。这时,他发现美国使馆的饮用水就由他们住所旁的一家餐厅提供。外祖父找到送水的餐厅服务员说:“能不能把你的衣服给我,让我进美国使馆送水?”服务员说:“这样的话我的工作就丢了。”外祖父说:“但是你可以拥有我的车子。”那是一部很好的车子,但外祖父一家显然无法把它带到美国去。一部名车换一套制服,谁会放弃这样的交易呢?于是,外祖父换上制服进了美国大使馆,与签证官说上了话,不失时机地办好了去美国的签证。
就这样,外祖父带着一家逃亡到美国,而家族中未能逃离欧洲的亲人们,都惨死在纳粹的集中营里。美国庇护了欧伦斯外祖父一家,而二战又给了美国迅速跃居世界第一强国的机遇,以欧伦斯外祖父的经营头脑,借势再度富庶起来亦可谓顺理成章。
欧伦斯说,是美国接纳了劫难中的外祖父及其家人,给了他们很好的生活和重新发展的机会,因此外祖父很感激美国政府。二战后,很多从法国来到美国的人都返回了法国,可他的外祖父、外祖母、母亲都选择继续留在美国。
长辈们在欧伦斯很小的时候,就向他灌输了要知恩图报的观念。欧伦斯自己也感觉到,这个国家使自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去斯坦福大学学中文,用的是美国国防部的“国防外语奖学金”,而且校方没有给他附加任何条件,毕业后不需要去当兵,不需要去国防部工作,当然也不需要他非得在政府部门供职不可。但当欧伦斯学业有成的时候,还是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第一选择。
二十多岁做了五十岁的人才有资格做的事
欧伦斯经考试被国务院录用后,因为懂中文被安排在亚太地区事务助理国务卿霍尔布鲁克辖下的部门工作。此时的总统卡特正在谋求加快美中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因美国国务院和国会有人对此极力阻滞,故而为确保建交谈判成功,行事极为保密,除了总统、副总统、国务卿、总统安全事务助理、白宫办公厅主任、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再没几个涉事者与知情者。
欧伦斯的直接上司霍尔布鲁克是极少数涉事者之一,他负责根据卡特和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的意图具体起草电报,并从国务院的角度与中国驻美联络处副主任韩叙保持联系,把谈判中的分歧问题集中在华盛顿处理掉。
在建交谈判中,许多事情涉及法律问题,其解决方式也要有法律依据,例如建交公报发表后,美国将终止美蒋条约,撤出在台军队和设施;例如在此后如何保持与台湾的商务、文化联系,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如何继续向美国在台湾企业提供资助、信贷和信用保证,如何使现行关税安排仍旧有效等问题,需要履行一定的法律程序,并拟定新的法律文件来保障。这些程序的准备、文件的起草,也都要在极为秘密的状态下进行。作为亚太事务局法律顾问处官员的欧伦斯,被霍尔布鲁克拉进了美中建交的工作小圈子。
欧伦斯认为自己有幸成为美中两个伟大国家关系正常化的实际推进者之一,纯粹是巧合。一个既懂中文又了解中国历史且有法学素养的人,工作班子正求之不得。可他当初选择学业的时候,并没有为在某个时刻扮演如此角色做过精细的计划。
因为涉事者寡,每位涉事者的工作都处于超负荷状态,许多与美中建交相关文件和法律条文的拟制都属于开创性的,欧伦斯为此竭尽心力。再看看周围的涉事者,卡特总统已六十五岁,布热津斯基五十岁,霍尔布鲁克则早于他进国务院十多年,二十多岁的青年欧伦斯竟然做了五十岁的人才有资格做的工作。
这段跻身成熟政治家群体并承担国事重任的难得经历,对欧伦斯从事政治活动是极好的铺垫。特别是参与了处理美中建交过程中的一系列具体事务,使他对中国有了更多新的认识,同时感到要在美中之间寻求共识建立起真正的正常关系,还有漫漫长路要走。
对美中关系发展前景始终抱乐观态度
变幻是政治常态,卡特竞选总统连任失利后,欧伦斯离开了国务院,回到纽约做律师,他与中国的联系也随之密切起来。他受邀到北京给市政府官员上课,讲授美国的合同法等繁复法规,可以说他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来华帮助中国官员了解外部世界的美国人。接着,他又代表第一批外国投资者,与中国进行了一系列企业合资谈判。北京长城饭店就是他参与谈成的项目之一。
后来,欧伦斯直接投身金融商务,成为金融巨头之一雷曼兄弟投资公司的执行董事,1987年到1990年,他出任公司的亚洲部总裁。再后来他创办了自己的宽频通信公司。在金融商务领域,他似乎更为游刃有余、长袖善舞,财富对他而言只是数字的变化而已。
在这二十多年里,欧伦斯主要的经营活动是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台湾地区,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中国这三地度过。他在大学时期打下的中文和中国史底子以及参与中美建交的丰富经历,在此刻显示出优势。而在日益密切的经济交往中,他对中国有了比美国的部分所谓“中国通”都更深邃的体察和感悟,对美中关系发展的着眼点、实际着力点以及需要克服的难点也都有所思考。
1992年,欧伦斯回美国在自己的出生地纽约长岛区参加议员竞选。他的这次政治实践表面上以失利告终,但实际上创造了一个不可能的奇迹。
长岛区一直是共和党的选区,共和党的选民占了百分之五十,余下的百分之五十选民中,民主党、保守党各占一半,而保守党的主张与共和党相似。在这样一个区竞选,百分之五十的选票是民主党铁定拿不到的,要想获胜几近天方夜谭。然而经欧伦斯一番努力,竞选前八天的民意调查显示,他与共和党候选人的得票率各占百分之四十七。
共和党人大为吃惊,遂斥资一百万美元,大做不利于欧伦斯的宣传,说欧伦斯是个大骗子,根本不是长岛人,家住中国香港,没资格在长岛竞选议员,并请知名人士对欧伦斯的竞选观点进行批评。
欧伦斯确因工作在香港居住经年,但1991年已回到长岛,且从小在长岛生活、上学,完全符合竞选条件。但轮番的负面宣传还是对选民产生了影响。一次,欧伦斯到寓所附近的洗衣店送洗衣服,洗衣店雇员见到他说:“咦,你不是住香港嘛,怎么会来这里洗衣服?”
如果欧伦斯也投入一两百万美元进行反击的话,是有可能获胜的,因为他最后得票只比对手低两个百分点;如果没有保守党的支持,共和党候选人只靠一党之力,这次竞选的获胜者也将是欧伦斯。
欧伦斯自嘲地说:“我是一个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人。”除了自己的议员竞选失利,在1999年和2003年,他还倾囊帮助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利伯曼进行过总统选举, 但他们都没能在与布什的选战中获胜。“但我从来不会感到悲观。”政治进取中的几次不如意并没有让欧伦斯气馁。家族有过传奇历险,自己有过参与政治、搏击商海的跌宕起伏的经历,欧伦斯在不惑之龄已成熟到足以从容平静地面对一切。
“对美中关系也是如此,虽然几度跌入很深的低谷,但我对其发展前景如同对我自己的人生一样始终抱乐观态度。”欧伦斯这样说,是出于他自己多年的观察和思考。
“很有意思”
2004年5月约翰·赫顿离任,欧伦斯接手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这个委员会由美国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权威人士组成,致力于改善和增进美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多数中国人知道这个委员会,是因其在1972年促成了中国乒乓球队破天荒地空降美国访问,使“乒乓外交”成为有来有往的世纪佳话。
自1966年成立以来,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在美中交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中美建交以后,委员会曾陆续动员一些美国国会议员访华,促成了中美两国部分城市的市长互访。进入21世纪以来,几乎每次中国高层领导人访美,该委员会都参与了接待。
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三十周年之际,委员会会长约翰·赫顿有感于深化中美两国间的了解应着眼于青年,而在青年中应首先加强精英人士的交往,创意发起中美青年领袖论坛,为中美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各领域有突出成就的青年人之间沟通对话建立起一个平台,论坛在中美两国交替举办。
欧伦斯在许多年前就感到让社会制度、思维方式迥异的东西方两个大国真正实现相互理解并非易事,他也认为首先实现两国青年精英人士的深层沟通,再通过他们影响更广大的民众是一个可行的做法。让两国各个领域中最有发展前途的青年人在一起讨论共同感兴趣的事务,可以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并且有助于加深相互理解。接任会长后,他以更有力的财务支持保障了论坛的举办。
“很有意思。”欧伦斯说,“有两位美国的青年领袖论坛代表,男的是宇航员,女的是议员,都是单身。就因为一起到中国参加这个论坛,他们认识并加深了了解,现在已经结婚了,我出席了他们的婚礼。你看,论坛不仅增进了美中两国青年精英间的相互了解,还能增进美国青年自己的了解。”
多年来与中国的方方面面打交道,欧伦斯发现不少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也存在一些误区,比如习惯性地把美国单一化,认为美国政府或美国国会的观点就是美国的观点,不了解美国决策的多重因素影响和形成的过程。因此,欧伦斯接任会长后,坚持每年都组织两百名分布在全美各地的中国留学生赴华盛顿参观,让他们实地了解美国政策是怎样制定的,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并希望他们能将所了解到的情况告知中国大众。
乐此不疲
有国务院工作履历的欧伦斯非常清楚美国政策制定的过程,是综合考虑国会、政府、不同的党派,以及不同的利益集团的意愿和见解的结果。这些意愿和见解通常由国会议员来代表和传达,由此影响到美国政策的选择和制定。
“例如称王称霸不是中国的目标,中国的目标是解决国计民生和达到国内社会稳定。但对这一点很多美国人的理解是错的,而这种根本上的误解又导致一连串错误的反应,这导致了美中关系的波动。”欧伦斯说。
自接任会长后,欧伦斯经常把自己此前二十多年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及思考向他熟悉的对美国政策有影响的人士做解说,并通过自己的关系和影响,动员国会议员和政府官员到中国去看一看,在中国同有关的人士做面对面的交流。
2007年,欧伦斯陪同共和党议员马克·柯克、瑞克·拉尔森等美国十一个城市的市长到中国走访。他把更多精力置于说服那些对中国有成见的议员身上,“让他们在实际感受中放弃错误的成见,对促进美中关系发展更具有意义,但我们不能指望他们来一两次就彻底转变他们原来的观念”。
对中国不欢迎和不接纳那些说过不友好的话、做过有损中美关系的事的人,欧伦斯表示理解,但他以为让这样的人士到中国亲自感受一下其实更有必要。他们说那样的话、做那样的事,往往由于对中国缺乏了解,采信了不真实的传闻。而如果置身中国,他们将会发现过去所言所行依凭的事实是不真实、不准确的,这就可能促使他们有所转变,而他们的转变本身就更具有说服力。“要劝说这些抱有成见的人来中国,我们工作难度更大。”显然,欧伦斯很希望中国方面能体谅他们的良苦用心。
为了让更多的美国民众关注中国,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2007年5月30日,在委员会的周密组织下,全美国二十多个州的三十个立法区同时举行了主题为中国的市民会议。在美国如此广泛地由普通民众参与讨论中国问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在每一个城市,委员会都安排了一位一流的中国问题专家在现场向与会民众介绍中国发展情况和当前美中关系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展开讨论。还有好几位国会议员在他的动员下参加了这一活动。
欧伦斯还请来美国副助理国务卿柯庆生,一同与各地市民会议参加者通过视频进行互动,直接回答市民关心的各种问题。柯庆生向市民介绍说美中关系是建设性的,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双边关系上,同时也体现在国际事务中的良好合作,例如两国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等方面的合作。他特别介绍了第二次美中战略经济对话,认为美中之间并不是利益完全冲突的“零和游戏”。
青藏铁路刚刚通车之际,三位身家百亿的美国商业巨子偕夫人在欧伦斯的陪同下来到中国。这三位在美国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是第一次来中国,他们走访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乘坐新开通的青藏线列车到了拉萨。
欧伦斯说:“他们回国后对我说,中国给他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中国的发展现状大大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以至于有些难以相信眼睛看到的现实。中国人说百闻不如一见,我再怎么介绍,也不可能达到他们这次亲自走一遭的效果。我还接受了中国朋友的建议,陪他们浏览了西藏的风光,他们高兴得不得了,说是他们这辈子最好的一次旅游。回到美国他们就给我们的委员会捐了钱,表示支持推进美中关系发展的事业。”
为了更进一步推进美中两国的沟通与合作,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曾经邀请基辛格、奥尔布赖特两位前国务卿和三十五位议员一起座谈。讨论的话题涉及美中关系回顾、前瞻、问题,现时应该和可以做些什么事情等,议题相当广泛。
在欧伦斯的悉心运作下,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在推动美中关系发展进程中显得更为活跃,工作也更加有声有色。在委员会成立四十周年举行庆典之际,当时的美国总统小布什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都写来贺信,对委员会为促进中美关系发展、增进两国人民的交流和友谊发挥的积极作用,做出的宝贵贡献,“深表赞赏”。
庆典那天到场致贺的有美国政府十多位现任部长、副部长,美国前国务卿、WTO(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代表,五十多家大公司的总裁,包括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婿、前国务卿舒尔茨的女婿等,都是美国主流社会的重头人物。这么多重头人物到场庆贺,使原本就对美中关系前景乐观的欧伦斯更觉舒畅。
初任会长时,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董事会主席希尔斯女士曾说:“欧伦斯对美中事务的浓厚兴趣和他出类拔萃的领导能力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新会长人选。彼时的舆论也分析说,欧伦斯有在美国国务院的外交工作经验,有近三十年的中国工作背景,有良好的金融与商界关系,将会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这个平台,做出一番更为卓越的业绩。”
眨眼之间,欧伦斯就将在会长任上迎来第二十个年头,他依旧满腔热情地为增进美国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奔波忙碌着,乐此不疲地“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