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大区厄尔省的城镇莱桑德利,坐落着一座城堡的废墟,也就是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的盖拉德城堡。说来有趣,虽说地处如今的法国境内,这座城堡的建造者却是英国人,准确地说,是英格兰国王理查一世(1157—1199)。
自从1066年的“诺曼征服”以后,英格兰国王就兼有诺曼底公爵这个身份,换句话说,在英格兰之外的欧洲大陆拥有自己的领地。这种“跨海而治”的情况在11世纪后期达到了巅峰。因为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理查一世的父亲)的父亲本是安茹伯爵,除了英格兰与诺曼底之外,他还拥有安茹领地(位于今法国西部卢瓦尔河下游),后来又通过联姻获得了阿基坦公国(包括今法国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将如今法国西部的半壁江山都据为己有。虽然作为诺曼底和安茹的领主,英格兰国王名义上是法兰西国王的封臣,但他在法国所掌控的土地却比法国国王更多。
法王对此当然不忿,英法之间的关系于是日益紧张,并埋下了日后百年战争(1337—1453)的伏笔。理查一世是个尚武的君主,人称“狮心王”。他曾经率军远赴地中海东岸参加十字军东征,可惜狮心王时运不济,遇到了伊斯兰世界的传奇人物萨拉丁。结果,理查一世只能在山上遥望圣城耶路撒冷而怆然掩目,不忍远眺永远无法进入的圣城。
结束十字军东征之后,理查一世转而与法王腓力二世开战。这场战争的节奏很缓慢,谈判一直未中断,每年都有一次停火,而又在天气和基本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重新开战。为了加强诺曼底的防务,理查一世从 1196年在靠近诺曼底公国的边界修建盖拉德城堡。尽管有停火协议不允许在那里设防,但狮心王仍然我行我素。不仅如此,这座宏伟的城堡就出现在塞纳河畔一座面向法国的高耸悬崖之上,意为“傲慢之城”,这是对河对面法国国王的粗暴挑衅。
盖拉德城堡坐落在一座狭长的高地上,长约600英尺(约183米),最宽处200英尺(约61米),其四周是深渊峡谷,下面就是塞纳河。城堡本身则由高地上的3个独立部分组成。攻城的军队必须沿着路线靠近城堡,一个接一个攻占要塞。第一重要塞是一座建有围墙的外堡场,一座独立的城堡阻断了前进的道路,巨大的圆形塔楼保护着它。从外堡场经过一座桥梁和护城河,可以通往中堡场的大门。中堡场的城墙的周围是一座方形塔楼和三座圆形塔楼包围下的巨大区域,理查在其中修建了堡场和塔楼。这座要塞中的要塞形成了一座同心城堡(有双层城墙的城堡),城墙就像是一连串圆形塔楼。进入最后一道城墙的唯一途径是通过一座跨越沟渠的天然岩石窄桥。另外,在城堡眺望河岸的一边建有主塔。这座塔楼有大型城墙,厚约16英尺(约 4.9 米)。
实际上,盖拉德城堡是西欧历史上第一座同心城堡。早在公元5世纪修建拜占庭帝国京城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城墙的时候拜占庭人便已采用双层墙的形式。阿拉伯人崛起后采用了拜占庭的城防建筑并作了一些改良。同心城堡则是十字军在对东方此类城堡进一步改良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式城堡。它的主要特征(双层墙与沿城墙设塔楼)也都是西欧人从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那里学来的。只不过拜占庭人喜欢矩形塔楼,但西欧的君主们则觉得圆形塔楼要比矩形塔楼视野更为广阔一些,而且圆塔没有棱角,受投掷武器和地道破坏的损害较小,因此主要采用圆形塔楼。理查一世亲身参加过十字军东征,因此将这种具有显著优点的东方城堡引入西欧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盖拉德城堡的另一个出众之处是建造过程的神速。当时的大型石头城堡的建造往往需要10年的时间。例如,同一时期的英格兰多佛城堡的工程于1179年开始,直到1191年才告完成。就其宏大的岩石结构而言,盖拉德城堡的建造速度非常之快,从1196年开工,到1198年就大功告成。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理查一世的亲自监工。据记载,1198年5月,理查一世和在城堡工作的工人们都沐浴在“血雨”中。虽然一些臣僚认为这场雨是一个凶兆,但理查一世并没有被吓倒。不过,建造城堡的费用不菲,沉重的赋税激起了伦敦人1196年的抗税暴动。
盖拉德城堡落成时,理查一世为自己的精心设计而得意非凡,喜形于色地称其为“我美丽的女儿”,并声言这是世界上最坚固的壁垒。这话传到法国宫廷,腓力二世自然怒不可遏,扬言“即使这座城堡是铜墙铁壁,我也要攻破它”。理查一世对此反唇相讥,“即便墙壁是黄油做的”,他也能守住这座城堡。
然而,当腓力二世真的将自己的威胁付诸行动的时候,他的死对头理查一世已经不在人世。继任英格兰国王的是其无能弟弟——“无地王”约翰。塞纳河是腓力二世入侵诺曼底的必经线路,盖拉德城堡更是首当其冲。腓力二世于 1203年入侵诺曼底,8月就抵达了盖拉德城堡前。英格兰方面守卫城堡的是罗杰·德·莱西。他有充足的物资,还有大约300人的驻军用来保卫约翰国王的城堡。罗杰预计能守卫长达1年,等待来自英格兰的援救。
然而,他始终没有等来约翰国王的援兵。一名法国作家甚至宣称,约翰国王信誓旦旦地称将与自己的爱犬“待在安全的地方”,却不去救援自己的城堡。但公平地说,约翰的确于这年9月份向布列塔尼半岛发动了进攻,希望以“围魏救赵”的策略转移腓力二世的注意力,但法兰西国王丝毫不为所动。最终,绝望的约翰放弃了努力,并于12月5日坐船离开——此生再也没有返回过诺曼底。
孤立无援的盖拉德城堡一直坚守到第二年(1204),并在2月份迎来了最后的战斗。腓力二世向部队提供了新给养,并建立了攻城塔。1204年2月,法军用投石机向城堡外围发动进攻,将城堡的沟渠填平,以便推进攻城塔。就连腓力二世也全副武装亲自上阵呐喊助威。法军用云梯从沟渠的底部爬到主塔的底部,将地基挖空,令塔楼倾覆。外墙倒塌后,英国守军别无选择,只有撤入中堡场。
在这里,又一道更深的沟渠阻断了法军前进的去路。当法国人在研究城墙时,他们发现了一座房屋,其窗户开得很高,按当时的习惯,这就表明那也许是一座礼拜堂,或是设备齐全的生活区域,里面应该有厕所。一群法国士兵在城墙地基处搜寻,最终找到了厕所排水的地方。这群勇敢的人偷偷挺近,沿着这条令人恶心的通道爬了上去。在通道顶部,一名士兵踩在一名伙伴肩膀上进入一座小教堂的地窖里,然后为其战友放下了一条绳索。他们通过火攻打开了城墙的大门,守卫部队在大火蔓延下才意识到危险降临,惊慌失措起来。法国人成功地打开大门进入中层围墙内,放下吊桥,部队一拥而入。中层围墙只剩下了一堆灰烬,剩下的英军撤到了最后一层围墙的庞大要塞之内。
盖拉德城堡的大限将至。英格兰守军大约还剩下不足200人。要塞本身虽然仍旧令人生畏,但进攻者发现了一个并不明显的缺陷。唯一的入口是一座由牢固的天然岩石建成的桥梁,易守难攻,但却不能被拆除。这样一来,攻击者在挖掘地道的时候就有了现成的掩体。两条坑道的挖掘削弱了城墙的地基。法国人搬来了投石器,漫天的石块加上脆弱的地基,城墙很快便垮塌了。眼看大势已去,1204年3月6日,盖拉德城堡内的最后20名英格兰骑士和120名重骑兵宣告投降。实事求是地说,他们能够坚守7个月之久,已经相当不易了。
对于腓力二世来说,耗费这7个月时间是值得的。盖拉德城堡是英格兰人在整个诺曼底最坚强的堡垒。这座城堡陷落之后,法军如入无人之境,诺曼底其他地区纷纷失守,法国人推进到了海岸。有人因此感叹:“到 1204 年圣诞节,从比利牛斯山脉到英吉利海峡沿岸,安茹帝国已经成了废墟。”另一方面,按照中世纪的观念,如果一个国王连自己的城堡都无法控制,也不去帮助那些以他的名义被围困的忠诚领主,那么他就会被认为是软弱的国王。失去盖拉德城堡的约翰国王很快就在英格兰陷入众叛亲离的窘境,被迫接受了著名的《大宪章》(签署于1215年,在历史上第一次通过法律限制了封建君主的权力,确立了“王权有限,法律至上”的原则)。
不过,盖拉德城堡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这座城堡数次易手,直到15世纪中期最终归属法国所有。1599年,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下令拆除盖拉德城堡。而盖拉德城堡遗址在今天则被法国文化部列为历史古迹。
(责编:李玉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