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空心病”

2024-06-25 00:00:00潘楷文
世界博览 2024年12期

我记得在短视频上看过这样一段视频,某中学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他们在离开学校时,把自己的书和卷子全部当场撕成雪花般的纸片,然后从教室阳台上扔下,好像内心积压的情绪在那一瞬间全部爆发了出来。看到这一幕,其实我的内心是五味杂陈的。很多孩子在高考结束之后,忽然不知道自己除了背书、刷题还能干什么、又该干什么?这些问题,或许正在慢慢触及我们人性中的核心部分,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而活着,也就是一个人的存在价值是什么。

空心病:这个时代的病

实际上,我们很多人都没有为了自己好好活过,没有活出真实的自己,跟自己的生命失去了联结,好像行尸走肉一般,虚无空洞且碌碌无为地度过了一生。尤其是许多孩子,从上学开始,学习就占了他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还有许多进入到青春期的孩子,本该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却双眼空洞洞,灵魂已不知飞向何方。

这些孩子到底是怎么了?他们都得了一种病,叫“空心病”。“空心病”一词来自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的一首诗《空心人》,指现代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丧失了价值感和意义感。许多表面看似正常的普通人,其实内心都无比空虚、焦虑,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与期待。

2021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在全国若干省份调研了30多万名中小学生后,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四无”现象: 一是学习无动力,厌学情绪多。二是对真实世界无兴趣,沉迷于游戏、社交媒体。三是社交无能力,宁愿跟“机器人”动感情。四是对生命价值无感受,枯竭感过早到来。

儿童心理学家陈默在《中国的孩子已经变了,但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却没跟上》一文中写道:“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其实,孩子最需要的三样东西,“我被看见,我有价值,我很重要”均与物质无关。可惜,唏嘘的现状却是“我只看见成绩、成绩代表价值、成绩很重要”。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曾经针对7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万名15岁青少年所做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学生每周近60个小时用于学习,接近世界第一,但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排名倒数。

家长病了,社会病了

孩子为什么找不到自己?因为,他们缺少情感的链接和滋养,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情感依托。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关系便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但是,这些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却只有学习,没有关系,孩子生活在一个毫无人情味儿的环境里。父母对孩子谈学习,也许是一种情感隔离,隔离了什么?隔离那些焦虑的情感体验。北京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徐凯文曾说,之所以“空心病”是时代的“空心病”,并不仅仅是孩子的空心,也是整个社会的空心,因为现今的中国社会越来越焦虑了,而我们的教育更是焦虑到只有功利,精致利己。

在很多的家庭里面父母没有办法,也没有学会和自己的孩子去分享自己的情感。所以,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唯一的话题就是和孩子谈学习。每个孩子生来对世界都是充满好奇的,但家长常常会愚蠢地把孩子天然的学习动力,变成了父母的强迫意志。长期在父母高压的管教下,孩子早已失去了自我探寻的能力,“空心病”也就病入膏肓。当丧失了对生活的控制感和成就感时,许多孩子干脆选择消极、躺平、摆烂的“丧”姿态。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越是学习好的孩子,越容易出现空心病。当孩子取得不错成绩的时候,父母会说“不要骄傲”,父母依然会使用情感隔离,很冷静地告诉孩子“你要继续努力”。孩子本来是想和父母分享他的喜悦与高兴的,但一盆冷水下来,孩子心里会觉得,自己永远都无法享受成功的乐趣,因为永远都不可能满足父母的要求。

当孩子逐渐长大,这种深入骨髓的潜意识,会让他变成一个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的人,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让父母满意过。很多的人就是这样,活了一辈子,永远也不能让别人满意,也无法让自己满意。我们可以想象,当他们成为父母的时候,他们对自己孩子又会如何教育呢?

·空心病的表现·

·对生活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得过且过。

·找不到同类人,觉得自己没人了解。

·即使获得了成就,内心还是空落落的。

·参加社交活动,也没有归属感。

·没有遇到什么挫折,但依旧无法打起精神。

·表面看起来很好,但内心已经空了。

·害怕被批评,强迫自己符合期待。

我们无法用二三十年前自己的经历来理解现在的孩子。现在孩子的学业难度和竞争内卷程度远远高于我们那个年代。孩子们不仅做的题目变难了,他们的睡眠时间也变短了,户外活动时间也大大减少,孩子们最基本的需求都被剥夺了,这跟我们全社会,包括父母、学校的影响都分不开。

让孩子活出真正的自己

怎样才能预防“空心病”,真正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那就是当你越想重视孩子的学习,越希望孩子将来能取得好成绩并获得成功,你就越要将学习放在后面,越不重视学习。而需要重视的是亲子关系,重视自己的成长,包括自己的情绪管理,特别是焦虑感,并且让自己真正具备情感感知能力与爱的能力,当你真正改变的时候,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好起来。因为他的心理发展与成长,已经具备了最基础的外部条件,内心那颗沉睡的种子,会在适合之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只不过孩子开花结果的过程和路径,不一定是通过高考,也不一定通过考研、考公务员等。

只有当孩子真正获得了力量感,自信感,目标感,他自己就会去实现属于自己的价值,去创造并实现梦想,根本不需要你替他做选择。因此,我们家长首先要把亲子关系放到第一位,珍惜自己和孩子的美好情感,这才是人生最大最幸福的东西。千万不要把它完全替换成了高考分数或者挣多少钱,这些都是结果,不是原因也不是过程。实际上,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就好像人生又重过了一遍,我们和孩子一起经历过的那些美好时光,本身就会滋养到我们和孩子的内心。

其次,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时刻知道自己是被爱着的,父母随时随地都在背后关心和支持着自己。当孩子做错事时,尽量要增加动之以情,减少晓之以理,不去批评和训斥。在孩子做得对时,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情,都要给予肯定和赞许,而且要把自己真实的情感,跟孩子表达出来,让孩子越来越有自信和成就感。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片中的三位主人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和价值观。影片想要表达的理念之一,就是人生是为自己而活。

还有,要给孩子更大的自主权。让孩子拥有充分的权利,让他们在能做主的事情上自己决定。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孩子重新获得对人生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对自我的探索。还记得那样一句话:“如果教育忘记了初心,那么孩子丢掉的将是他自己!他们生怕自己输在起跑线上,却一个接一个地倒在了终点线前,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教育!真正的教育,给人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要给人诗和远方,以及发现美的眼睛、向往美的心灵、创造美的双手。”

与此同时,家长更应该做的,是继续自己的成长。

首先,面对和帮助孩子时,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我们要深刻体验到自己为什么会情绪暴躁,根源在哪里,如何才能让自己压抑的情感更合理地表达出来。这些,都是家长自己要去不断学习、实践和体验的。

其次,觉知自己,搞清楚自己为什么而活。前面说的家长追求教育的功利化,本质上是因为家长都没有搞清楚自己要为什么而活,这跟孩子一样,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好好思考,这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能否跟家人好好待一待,坐一坐,认真做一顿饭,好好吃一顿饭,不去追悔过去,也不焦虑未来,就感受当下与家人团聚的时刻?

最后,关注自己的成长。当你开始关注自己的时候,你跟孩子就会逐渐成为两个独立个体,也意味着你和孩子的关系开始朝着平等尊重的方向发展了。你会慢慢发现,自己身边的关系都在变好,孩子的发展也会慢慢变好。用一句俗语作为结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责编:南名俊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