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安茶,是安徽省独有的优质黑茶。没错,这里说的祁门,就是产红茶的那个祁门县。祁门红茶,是世界三大高香型红茶之一,真可谓扬名四海人尽皆知。相较之下,祁门安茶的知名度可就太低了。很多爱茶人甚至都不知道,安徽省竟然还出产黑茶。其实这款安茶,当年也是安徽名茶界的爆款产品。
黑茶,一律都是远销。四川黑茶,销往青藏高原。湖南黑茶,运抵新疆、内蒙。广西黑茶,供给南洋华侨。安徽的祁门安茶,当年主要畅销于两广地区。所以研究安茶,不能只驻足于祁门产区,也要到珠三角销区去走走。笔者曾在香港收到一套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陆羽茶楼的“顶旧正六安茶”的茶叶袋,当年里面装的即是安茶。我走访了不少港澳老茶庄,有的称此茶为“旧六安”,也有称“老六安”“陈年六安”者。总而言之,安茶的全称应该是六安茶。
六安,是安徽省的地名,处在皖西大别山腹地。可安茶的产区祁门县地处皖南,属黄山西脉延伸。祁门与六安,虽同属安徽,可是山水不连,一南一西,分属两市。祁门出产的黑茶,怎么能叫六安茶呢?这里头还真有故事。
上世纪三十年代,时任祁门茶业改良场场长的胡浩川先生在《祁红制造》《祁红运输》等文章中均说:
“祁门所产茶叶,除红茶为主要制品外,间有少数绿茶,以仿照六安茶之制法,遂袭称安茶。”
胡浩川先生是六安人,对六安茶事了解透彻。他后又在祁门工作,对于祁门茶事自然也谙熟心中,两两相较,作出判断,可信度颇高。多说一句,黑毛茶制法与绿茶相近,故胡老先生才有“间有少数绿茶”一说。1932年,同在祁门茶业改良场工作的傅宏镇先生在《祁门之茶叶》一书中也说:
“(祁门)红茶之外,尚有少数安茶之制造。此茶概销于两广,制法与六安茶相仿,故名为安茶。”
那么祁门一带的茶商,又为何能借鉴到六安的制茶工艺呢?笔者收藏有一张清末民初祁南汪氏茶庄的安茶茶票,其中的文字颇能说明问题。该票纸色略黄,图案以花鸟为主题,上部为两只凤凰,立于牡丹之上,展翅欲飞;下部为松鹤、鸳鸯、云雀,分别立于岩石,嬉于水中,飞在林间。该茶票构图协调,花草树木,疏密有致,线条流畅。图中嵌“致和正义顺”五字,其下再嵌“货真价实”字样,两侧“改良制造、中外驰名”,两票均同。正中主体说明文字以书卷形式展开,文采斐然。
由此茶票可知,这家祁南茶商曾“在六安业茶有年”,自然能接触到六安茶的核心工艺。这样一来,胡浩川、傅宏镇二位先生关于祁门安茶借鉴了六安制法的论点也就说得通了。再加上旧时六安茶名气确实很大,北京城不少茶庄的招幌上都写着专营“徽六名茶”的字样。徽,即徽州。六,则指六安。当年祁门制作安茶,既参考了六安茶的工艺,又想蹭点六安茶的流量,因此便以六安茶为名了。
安茶茶票
“窃茶之为物,钟山川之灵气,涵云雾之精华,得其地尤贵得其人。本主人向在六安业茶有年,慨兹商业竞争年代,各宗货物,无不力求改良,益致力求精,不惜巨资,货必雨前,制必督工,所以巧夺三春,早占龙团雀舌之异,风生两腋,绝胜琼浆玉液之奇。至于止渴消瘴,提神辟疫。尤其余事向运贵地经行出售,销场颇畅。兹恐射利者流,徒觅隋珠,罔悬举鼎,贻误匪浅。特于茶篓内加双凤牡丹,唛头为记,诸君赐顾,请认记购买不误。新安祁南龙溪汪番德堂鉴记特白。”
——祁南汪氏茶庄的安茶茶票的主体说明文字
其实祁门安茶的“安”字,还有一语双关的含义。笔者收藏的安茶茶票落款上,多有“新安祁南”字样。如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省婺源县、浙江省建德市、淳安县等处,古时为新安郡。后来,新安商人也成了徽商的另一种称呼。因此,祁门县的茶商自然也能自诩为新安商人了。既然是祁门县新安茶商生产的名茶,叫祁门安茶也毫无不妥。既表达了自己的出身,又蹭到了六安茶的热度,不得不说,给祁门安茶起名字的真是高人。
祁门安茶,起于何时?当地专家竟然追溯到了唐代。但是证据实在模糊,咱们也就姑且听之了。金骏眉问世不过二十年,不也稳坐中国红茶界第一把金交椅?辉煌的历史,确实可以添彩。
抛开玄幻的历史不谈,安茶在二十世纪初期确实已经大红大紫。民国二十六年(1937)《中国茶叶之经济调查》中记载:“祁门安茶行销广东,产额约3000担左右。”正因祁门安茶生意红火,经营者也颇多。傅宏镇先生在《祁门之茶叶》中记载,1932年祁门共有茶号182家,除祁红茶号外,其余为安茶号,共计47家。其多用“顺”“春”命名,以致民间有“三顺”“四春”之说,其中又以孙义顺号名声最为显赫。
祁门安茶之所以可以畅销粤港澳,与其饮用后独特的体感大有关系。珠三角地区湿热,因此不仅注重口感,也极其看重茶汤对于身体健康的调节作用。正如上述茶票中所写,祁门安茶“止渴消瘴,提神辟疫”,故而颇受欢迎。香港老人跟我讲,当年熬煮广式凉茶时,必要加入大量的祁门安茶。一旦商户偷工减料少添了安茶,凉茶的药效也就降低了。当年的王老吉凉茶之所以畅销,就是因为他家添入的祁门安茶既多且陈。
抗日战争爆发后,安茶好日子也到头了。祁门安茶,销区是珠三角地区。战火纷飞,茶路断绝。祁门安茶运不出去,当地又没有销路,各大茶号纷纷停止了生产。1945年抗战胜利,祁门县王德春安茶号最后的一批陈年安茶被广东茶商收购一空。后因时局动荡,祁门安茶并未恢复生产,一度成为绝响。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祁门茶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安茶终于重新生产问世。真正的好茶,怎么会那么容易灭绝?反过来说,已经灭绝的茶,怕是也没那么好。
其实安茶的初制,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也是摊凉、杀青、揉捻和干燥四道工序。别看工艺不难,但是做出的毛茶千差万别。究其原因,是原料的优劣不同。首先,制作上等祁门安茶,以当地的槠叶种为最佳。至于采摘,则不能过早。明前茶的概念,在祁门安茶这里行不通。祁门茶师们经过百余年的摸索,最终定下在谷雨前一周开采,至立夏收尾为最佳的祖训。笔者收藏有一张清末民初胡天春茶号的安茶茶票, 在这张安茶茶票上,着重提到了该号的原料是“提选雨前上品芽蕾”。也正因如此,做出的安茶才能“饮之不苦,气香味厚,清新止渴”。由此可见,谷雨节气是祁门安茶制作的一大关键节点。
制作祁门安茶的另一个关键节点,是白露。春季毛茶制好后,暂时入库封存。等到秋季白露节气,选择天晴无雨之时,白天先对干茶进行高温焙火,越干越好。太阳下山后,再置竹垫于室外,将焙火后的干茶均匀铺洒。夜间做茶人不能睡实,每隔数小时需要翻茶一次,以使得茶叶尽吸露水,至次晨才收起。这道工序即是承露,为安茶独有的绝技。其实祁门安茶的承露,与其他黑茶加工中的渥堆、焗堆、润水等工艺异曲同工。经过露水的浸染,毛茶即会产生轻微发酵,对于后期茶汤口感的柔化大有好处。只是规矩的祁门茶人,只取夜露给毛茶加湿,绝不会用其他水来替代。这一道无根之水,又给祁门安茶增加了三分仙气儿。
承露结束后,需将毛茶高温蒸软。旧时用木甑,如今多用铁锅。经数十分钟蒸软的毛茶,趁热装入内衬箬叶的竹篓,过秤足量,压紧压实,即可架烘。篓装茶扎成条,置于烘架或烘槽,每槽2000斤左右,堪称壮观。上盖棉被,下置炭火,温度120℃,烘足24小时。期间茶师也闲不住,每隔6小时需翻动一次。一共翻四次,以保证茶篓四面受热均匀。棉被除吸收茶叶湿气外,还能使槽内热气循环,使得安茶受热均匀。因为是连茶叶带竹篓加箬叶一起烘干,所以上等安茶自带竹子和箬叶的清爽香气。笔者曾见马来西亚的老人品饮安茶,必要掰上一点竹条一起冲泡。据说这样做不仅茶汤口感好,而且清热祛火效果更佳。
明代内阁大学士、茶陵诗派代表人物李东阳,偶然得到一款上等的六安茶,于是邀请好友肖显、李士实一起来家中品茶。老哥仨喝得如痴如醉,茶罢搁盏,联句成诗,即有了著名的茶诗《七律·咏六安茶》:
七碗清风自六安,每随佳兴入诗坛。
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
陆羽旧经遗上品,高阳醉客避清欢。
何时一酌中泠水,重试君谟小凤团。
这首诗里的六安茶,恐怕并非本文详述的小篓安茶。如今的祁门安茶,还是太小众了。资深的爱茶人,尝过安茶的都不多,藏着安茶的就更少了。这里借这首茶诗,祝祁门安茶也能像李东阳笔下的六安茶那样,七碗清风,香飘万家。
(责编: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