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窑,古今刻花第一瓷

2024-06-25 00:00:00马未都
世界博览 2024年12期

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宋代耀州窑青瓷印花菊花纹茶盏,高4.2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3.1厘米。盏口微撇,深弧壁,盏口底部稍稍凸起,圈足较浅。口大足小,呈斗笠形。此盏胎体轻薄,器内壁印饰缠枝菊纹六朵,盏心为模印工艺,印有舒展的菊瓣花纹。外壁由口沿向足边刻划简略直条线纹。内外口沿下浅划线纹一周。釉色青绿带黄,透明有光泽,釉内满布大小明亮气泡,印纹凹处积釉色深,纹饰尤显立体美感。底足无釉呈褐色,露胎处显见灰色胎土。

耀州窑,创烧于唐代,五代时期,其工艺走向成熟,至北宋末年达到鼎盛。耀州窑的窑口地址在如今的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此地在唐宋代时期属耀州治下,所以得名“耀州窑”。耀州窑并非一个窑口,而是以黄堡镇为中心向外辐射,形成了包括陈炉镇、立地镇、上店镇及玉华村等附近窑口在内的绵延百里的本土窑系。

耀州窑以不凡的烧造工艺和装饰技法,对全国各地的窑厂产生了巨大影响,除陕西境内的大小窑口纷纷仿烧外,它的技艺还广泛地流传到了河南宜阳窑、宝丰窑,广东西村窑、广西永福窑等多个省外窑厂。这些窑口的瓷制品与耀州窑的作品极其相似,仅因为地域限制,原材料有差别,所以最后的呈色有细微的不同。

宋代,耀州窑以烧制青瓷为主,是北方青瓷的翘楚。《宋史·地理志》中明确记载:“耀州贡瓷器”;宋人王存在其著作《元丰九域志》中提到“耀州华原郡土贡瓷器五十事”。此外《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书中还描述了宋哲宗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耀州子弟载四车陶瓷器具入汴京进献的盛况。

以上几处记载和出土的耀州窑“官”字款残片均表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耀州窑在宋朝已经得到了朝廷认证,成为“官用窑场”之一。

耀州窑青瓷印花菊花纹茶盏

说起古人对菊花的喜爱,最著名的莫过于晋代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那时的菊花潮流只局限于隐逸者,菊花真正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和梅、兰、竹成为主流审美的年代是宋朝。

宋人爱菊花表现在各个方面,有的著文写诗歌颂吟咏;有的跃然纸上用笔墨描绘;贵族阶级使用金银器、漆器等珍贵材料将菊花之姿完美呈现,陈设于高阁之上静静欣赏;文人墨客和工匠艺人就将菊花作为纹饰融入陶瓷之中,制成日用品在起居生活中细细体味。

宋徽宗曾在《宣和宫词》里写道:“十花金盏劝宫娥,乘兴追欢酒量过。”“十花金盏”虚指种类繁多的花形金盏。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些以“花”为造型的器具已然在宋代贵族阶级中流行起来。除了酒局,文人的茶局更为讲究,没有华贵的金银器,但也得有一款“花”纹装饰的盏来彰显艺术品位。用代表着君子含义的菊花盏来饮茶,茶香四溢,相得益彰,最是妙趣不过。

菊花盏,顾名思义,即以菊花为造型塑成的一种瓷器。菊花盏流行于宋朝,是众多花盏中最常见的一种样式。

从耀州窑青瓷印花菊花纹茶盏一物来品鉴耀州窑的青瓷,不难看出耀州青瓷的魅力来源于其釉色和装饰技艺的完美融合。宋时耀州的釉色被誉为“千峰翠色”的秘色瓷为最高水平。

五代时期,耀州窑以烧青瓷为主,出现了黑、白两种器胎。黑坯器的青釉呈湖绿、湖蓝、微灰湖青、深蓝天青几种色调;白坯器的青釉多是淡青、淡天青、粉青几种色调,少数为湖青和湖绿色。两种胎的青釉质地都很精细,釉层均匀,透明度适中,具有较好的玉质温润性。

宋代耀州窑青釉刻海水鸭纹碗,故宫博物院藏。此碗高7.4厘米,口径17.8厘米,足径4.9厘米。碗作六花瓣形,敞口,斜弧壁,近底渐收,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色深沉,青中泛黄。内壁刻花兼蓖划海水纹,内底刻划一游鸭,外壁光素无纹。此碗造型优美,纹饰清晰,鸭纹生动传神,海水纹宛转自然,由此可见耀州窑工匠娴熟的技艺。

入宋以后,耀州窑的青瓷工艺实现了质的飞跃,此时的耀州瓷青釉釉质精细清透,有玻璃质感,十分纯净;其釉面匀净光润,虽薄,但十分坚硬;其釉色色泽青幽,色调青绿似橄榄,釉薄处色调较浅,呈青黄色,具有“精比琢玉”的美感。北宋末年至南宋后,耀州窑出现了青绿、青黄、淡青、月白、暗青等多种色调。

宋代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耀州青瓷谓之越器,以其类余姚秘色也。陆游认为耀州窑的这种橄榄青色与唐五代时期的越窑“秘色”极为相似,所以宋时耀州青瓷又有“秘色”之称。

耀州窑青瓷印花菊花纹茶盏运用了典型的耀州窑装饰风格印花,除印花这种结构严谨,对称均衡的装饰外,耀州窑还有刻花、划花及摹印后再进行刻画修整等方法。

文人爱菊花的品质,寻常人爱它的吉祥寓意。有“寿客”之称的菊花因为这个好彩头而格外为人们所喜爱。宋朝吴自牧撰写的《梦粱录》,明确记载了宋人爱菊这一事实:“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於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汴京的赏菊习俗,还提到了宋代的名菊,如黄白色蕊若莲房的万龄菊、粉红色的桃花菊、黄圆花瓣的金铃菊、花朵硕大纯白的喜容菊等。

周密在《武林旧事》一书中提到了菊花的另一个妙用,在重阳节这天,家家户户除了口饮菊花酒,还要发间簪戴一朵黄菊,似乎整个宋朝的天地间都弥漫着一股幽香。

“刀刀见泥”

自一抹青绿被古人成功地“揉”进瓷器里而诞生了青瓷后,这个如春水般纯粹的色彩便在文人雅士的心头缭绕,种下了一分难以诉说的情怀。

唐朝的茶艺大师陆羽曾在其专著《茶经》一书中品评道:(茶)碗,越州上,鼎州(即耀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共州次……由此看来,在茶圣心目中,耀州的茶具仅次于当时最出名的越窑。

北宋时期,烧制青瓷的窑口遍布全国,南方的青瓷以淡雅婉约为美,有隽永的意味。而北方青瓷以潇洒豪放而闻名,有豁达之风。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耀州窑青釉刻海水鸭纹碗,是宋代耀州青瓷中典型的器具之一。

宋代耀州窑的装饰工艺丰富多样,有划花、印花、捏塑、戳花、剔花、刻花、贴花等。而在众多装饰手法中,最具特色的便是其刻花工艺。

从严格意义上说,宋代耀州窑的刻花工艺是以刻花为主,又融合了划花、剔花技艺,从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刻花装饰手法。

这种新型的刻花装饰工艺,先将刻刀直入器坯之中,然后用刀刃在成型的坯体上大致勾勒出装饰纹样的主要轮廓;接着在已有的轮廓外部,用斜刀削的技法,将纹样以外的坯泥一一剔除。这样雕刻出来的纹饰不仅没有雕刻的呆滞感,还多了几分锐利洒脱的动感和强烈的立体感,最为重要的是省时省力,提高了制瓷效率。这种能产生“浮雕”般效果的雕刻技法被业界赞誉为“半刀泥”。

在完成前两步的主体工艺后,耀州窑的工匠还会使用一些工具为已具雏形的刻花纹饰精心勾画细部。如此一来,粗犷的花纹又增添了一分精巧之美。工匠将流动的釉液施在雕琢好的瓷胎上,那饱满的釉汁顺着起伏不平的器表流淌,遇到凹陷处,釉色堆积成幽深的橄榄青绿;碰到凸起处,一瞬而过,釉色分散成淡淡的姜黄色。深浅不一的色调让器物的层次更为明显,让花纹更具立体感。

耀州窑的纹样众多,其图案大多取材自然,植物类有莲花、菊花、缠枝牡丹、花叶纹等,动物类有龙凤、鱼、鸭、仙鹤等,除此还有风、流云、水波、山、石等天然事物的纹样。耀州窑的纹样风格处于写实和写意之间,既有充满生机的繁茂美,又别有一番韵致。

豪迈的刻花手法与典雅清透的釉色,这绝美的搭配令耀州窑一举摘得宋代刻花青瓷的桂冠,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朵永远不会枯萎的荣耀之花。

(责编: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