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皇朝曾经两次大规模围攻君士坦丁堡,分别是在公元672—678年和公元717—718年。这两次围攻对君士坦丁堡的威胁比从前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严重,因为之前,拜占庭具有海军优势。但这次阿拉伯帝国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战略,花了两三年时间在小亚细亚半岛上建立陆海军基地,而且阿拉伯人的海军舰队屡次击败拜占庭的海军,还曾把陆军运过马尔马拉海从君士坦丁堡的欧洲一侧登陆,面对着狄奥多西城墙修起两道封锁壕沟。这样,阿拉伯大军不但完成了针对拜占庭首都陆海两面全方位的包围圈,而且有可能从海上进攻君士坦丁堡三角形半岛的南北两个侧边。
君士坦丁堡的狄奥多西城墙也有海墙,但海墙既不够高也不够坚固,是城防体系中最薄弱的部分。672年,哈里发穆阿维叶一世派遣阿拉伯大军经过君士坦丁堡外围,674年阿拉伯军第一次对城防发起进攻,不过从672到678年,阿拉伯军队并没有发动大规模攻势,而是坚持不懈地围困城池,不断发动中等规模的突击,从海陆两面不断地试探城防弱点。
当时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是希拉克略的曾孙君士坦丁四世,颇有能力的君士坦丁四世,正值盛年,指挥城中军民打了7年的持久战,其中前两年是城墙外围的防御战,从674到678是在阿拉伯大军兵临城下的情况守卫孤城,能够坚守5年,能够保持军民士气,保证物资供应,君士坦丁四世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而在战场上,拜占庭人的秘密武器“希腊火”首次运用于战场,就大显神威。
在672到678年的围城战中,拜占庭人第一次使用这种秘密武器,大见成效,在好几次海战当中用希腊火重创阿拉伯舰队,尤其在677到678年的会战中全歼了阿拉伯舰队,致使阿拉伯海军总指挥阵亡。678年初,阿拉伯陆军在君士坦丁堡城下大败,残兵在撤回亚洲海岸的时候又遭遇风暴,几乎全军覆没。
680年,倭马亚王朝开国哈里发穆阿维叶一世去世,随之爆发内战。倭马亚家族花了12年时间才逐一压服帝国内部各派反对势力。而君士坦丁四世皇帝于685年去世,他是希拉克略王朝最后一位有能力的皇帝,此后拜占庭帝国内乱频繁,希拉克略王朝灭亡,从694年到716年换了6位皇帝。拜占庭帝国内战持续的时间比阿拉伯帝国内战的时间更久,因此拜占庭和阿拉伯两大帝国有三十多年时间没有再打仗,拜占庭收复了安纳托利亚高原,但是丢失了北非中部。
据现代人分析,“希腊火”的原料是石油的提取物加上几种易燃物,这种液体混合物,装在陶罐或者密封长管里,使用时投掷出去或从长管中喷出,附着在目标上会燃烧起来,因为比水轻,可以浮在水面上燃烧。对付希腊火,只能用砂石掩盖,不能用水浇灭。一些学者和历史学家认为它是拜占庭帝国能持续千年之久的原因之一,希腊火的配方现已失传,成分仍是一个谜。
阿拉伯内战结束后,倭马亚王朝意图重启对外扩张的政策,正好拜占庭帝国依然内乱不止。716年,阿拉伯人进犯小亚细亚半岛,与拜占庭安纳托利亚军区将军伊苏里亚人利奥遭遇,之后利奥发动兵变,他假意答应掌权以后臣服阿拉伯帝国,取得阿拉伯人的支持以后,回都夺取君士坦丁堡政权,登基成为利奥三世,开创了伊苏里亚王朝。虽然利奥三世称帝后撕毁了与阿拉伯人的合约,但他引外敌夺权的行动,客观上起了引狼入室的作用,717年两支阿拉伯军团围攻君士坦丁堡,开始了第二次阿拉伯围城战。
这次围城战持续一年多。虽然此时拜占庭帝国内乱已久,形势不稳,但是这一次又依靠坚固的狄奥多西城墙挽救了拜占庭的国运:717年和718年两支阿拉伯舰队都被毁于“希腊火”。利奥三世在城中能够依靠海上补给线不断获得给养,而阿拉伯围城陆军劳师远征,在冬季的寒冷和饥饿中不断减员。利奥三世又联合西面巴尔干半岛上的新兴势力保加利亚人,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特尔维尔出兵南下侧击阿拉伯围城军团。718年阿拉伯的增援军团又被击败,被迫放弃围城。这次围城之后,拜占庭和阿拉伯两大帝国再没有发生如此大规模的交锋。
保加利亚第一帝国和拜占庭帝国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一开始它承认拜占庭帝国的宗主权,717年阿拉伯第二次围攻君士坦丁堡的时候,特尔维尔出兵夹击阿拉伯军,获得了拜占庭“恺撒”的称号,相当于“副皇帝”。阿拉伯人败退之后,拜占庭和保加利亚为了争夺巴尔干地区的霸权开战,此后近300年的时间里,保加利亚帝国和基辅罗斯公国成为拜占庭帝国最主要的边患。在800年到950年的150年间,君士坦丁堡又经受了8次围攻,其中4次来自保加利亚帝国。
9世纪后半期,拜占庭帝国终于结束了长期的内斗,867年由绰号马其顿人的巴西尔一世建立马其顿王朝,开始了持续100多年的中兴时期,帝国的军事力量逐渐恢复。马其顿王朝的巴西尔二世在1018年灭掉了保加利亚第一帝国。整个11世纪和12世纪,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再未遭受过围城。公元5世纪始建的狄奥多西城墙不断得到加固和改建,直到1204年才被攻破,创造了在接近800年的历史中屹立不倒的纪录!
在今天的伊斯坦布尔,狄奥多西城墙大体上仍然保持完整,但是古代的内外双层城墙在大部分地段只剩一道较低的外墙,更高的内墙大部分在19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末期被拆毁了。不过古代的大部分城楼和城门还在,为了适应近现代城市人口规模扩张的现实,政府在古城墙上开了很多口子,修建道路,方便城市交通。不过,现在有道路穿过城墙的地方,未必对应古代著名的城门。
贝尔格莱德门经过现代修缮,恢复了古代内外双重城墙的外观,甚至在护城壕边也建起1米多高的胸墙,这里可以说再现了狄奥多西城墙最初的样子。贝尔格莱德门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之后改的名字,因为城门附近聚居着一批来自贝尔格莱德的工匠,今天贯通城墙的这条街名为贝尔格莱德街。但这段重修的城墙太新了,有点像西安和南京古城墙的感觉:整洁而雄伟,但缺了点历史的沧桑感。
从贝尔格莱德门沿着城墙向南步行,快到终点的地方有一座“金门”,它保留了拜占庭帝国时代的原名,当年是拜占庭皇帝举行凯旋仪式入城经过的门,规模宏伟,无论是希拉克略一世还是利奥三世,都曾从这座城门下走过。这段城墙没有过度修缮,外墙长了很多小树和藤蔓,有些地方崩塌了,没有了更高的内墙,城门本身并不宽,只能容一辆汽车进出,红砖竖向排列砌成拱门顶端,门两侧还留着古代的大理石装饰壁柱,比较有荒烟蔓草,斜阳草树的沧桑感。
从“金门”向南端海边继续走会经过“七塔城堡”(Yedi kule)。“七塔城堡”在拜占庭时代就是依托城墙建起的纵深防御体系,那时候只有四座塔楼。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之后又整修加固,添加了三座圆锥形塔楼,所以叫作“七塔城堡”。它是整个城墙体系保留下来的最完整的要塞,从伊斯坦布尔老城中心的旧火车站坐轻轨火车,可以沿着风景如画的马尔马拉海岸直接到这里。
“七塔城堡”看上去新是新了一些,但可以站在塔楼上远眺马尔马拉海面上停泊的上百艘油轮和货轮。伊斯坦布尔海峡是沟通地中海和黑海的咽喉要道,数不清的巨轮在这片海面抛锚停泊,排队等候通过。远远看着海面上密密麻麻的轮船,你可以很容易想象阿拉伯帝国两次围城期间,海面上舰队兵临城下的感觉,继而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所有巨舰在希腊火攻击下灰飞烟灭的景象。
(责编:南名俊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