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天,总会有两种水果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话题之中:一种是西瓜,在国内,西瓜产量大、价格低,人们总在享受的同时还感叹一下其他国家西瓜的价格是多么昂贵;另一种是榴莲,虽然我国的榴莲产量一直在提升,但价格居高不下,也让这种“水果之王”频频变成“水果刺客”,什么时候能实现“榴莲自由”自然而然地频繁登上热搜。不过,喜欢榴莲的朋友今年可谓是欢欣鼓舞,因为东南亚的不少国家对中国实行了免签政策,其中就包括以榴莲闻名的马来西亚。
作为老牌的旅游地,马来西亚对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吉隆坡高耸的双塔,亚庇的碧海蓝天,马六甲的历史文化,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让人心心念念的还有槟城,这个在《郑和航海图》中就留下名字的地方,在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极乐寺、植物园、丘公祠等景点都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这次来到槟城,我并没有故地重游,而是背上背包,去寻找属于槟城的“榴莲自由”。
汕头街位于槟城的东北角,是槟城大名鼎鼎的美食街。英国殖民者把这条街命名为“金伯利街”(Lebuh Kimberley),这个名字源于伦敦的一条普通街道,在殖民时期,英国人总是喜欢给殖民地的地名安上本土的地名,也就造成了全世界有好几个“开普敦”“纽黑文”。然而在槟城生活的华人却很少使用这个名称,他们一直称这里为“汕头街”,因为在几百年间,来自潮汕地区的华人一直在这里做餐饮生意,让人们在马来西亚也可以吃到潮汕美食,对于很多华人来说,这是家乡的味道。
如果白天来到这里,人们可能会非常失望,狭窄的单行道尽显沧桑,时间在老旧的骑楼上留下了片片斑驳。不过到了傍晚,这条老街就会重新“青春焕发”。明亮的灯光让这里如同白昼,街道上停满了车子,就连邻近的几条街也被车辆占据,白天空空如也的一片地区变得人山人海。白天大门紧闭的餐厅纷纷开张营业,店里坐不下了,就将桌椅摆在门口,变成了露天排挡,又被从各地而来的食客挤得满满当当。
在琳琅满目的美食中,最受欢迎的4种美食被称为“四大天王”,分别是粿条汤、鸭粥粿汁、炒粿条和四果汤。粿是潮汕地区的一种食物,有点像河粉,只不过粿在米粉中掺加一定比例的面粉和薯粉,使其口感更具弹性。粿条汤再配上一块卤豆腐,一个卤鸡脚,味道十分鲜美。而鸭粥虽然是广东地区常见的宵夜,但粥里面配粿条可是潮汕地区的专属做法,这里的鸭粥粿汁中还会加上一些卤内脏,味道更加丰富。炒粿条则是猛火爆炒,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粿条原本的香味和口感。最后再喝上一碗由白果、莲子、红豆、龙眼等水果熬煮而成的四果汤,清甜解腻,也算是给这场饕餮之旅画上了休止符。不过对于榴莲爱好者来说,这些美食只是上半场的结束,而榴莲才是下半场的主力。在汕头街上,卖榴莲的摊位比比皆是,除了固定的店面,还有很多小贩推着三轮车在街边贩卖。
马来西亚的榴莲据说有上百种,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猫山王”“葫芦”“黑刺”等热门品种,还有许多在当地都是用数字表示,经常能听到榴莲摊位上传来“试试101,600号也很好吃”这样的声音。与国内大多数榴莲都有“开口”不同,这里的榴莲都是完全闭合的,一开始我以为是还没成熟,问过摊主小哥才知道,当地人一般都不吃开口的榴莲,因为天气热又潮湿,害怕有细菌或者灰尘进入。夜市的榴莲非常便宜,除了“猫山王”“黑刺”这种高端品种,剩下的大多数都不到20块人民币一个。选榴莲的过程就像开盲盒一样,堆在一起的榴莲“一口价”,选上哪个,老板现场用刀劈开,至于果肉大小,口味如何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作为榴莲的原产国,马来西亚的气候非常适宜榴莲的生长,在这里吃榴莲几乎很少会“踩坑”,随便让老板打开一个,基本上都是果肉饱满,味道浓郁。在国内,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喜欢把榴莲放在冰箱里冷藏之后再吃,不过这种做法在当地可是会受到“鄙视”的,在马来西亚人看来,榴莲就要吃原本的味道,冰冻之后榴莲的味道就没那么浓郁了,只有出口的榴莲才冷藏保鲜,可能这也正是我觉得这里的榴莲更好吃的原因吧。
诚然,汕头街上的榴莲已经足够新鲜,品种也足够丰富,但好不容易来到榴莲产地,还有一个终极诱惑摆在我的面前。于是我骑上租来的小摩托,一路向浮罗山背(Balik Pulau)开去。浮罗山背位于槟城西部,三面被绵延的山脉环绕,另一面则正对着马六甲海峡。相传,18世纪人们为了躲避战乱纷纷逃难到这里。后来英国东印度公司将这里改建成以农业为主的城镇,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直到今天,农业仍然是浮罗山背的主要经济来源,各种种植园不但提供了丰富的物产,也成了新的旅游景点。当然,对于我来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榴莲种植园。
骑着小摩托行驶了半个多小时,我来到了预订好的榴莲种植园民宿,这个民宿的老板是个华人,不过用他的话说,槟城会说中国话的人太多了,他的“语言优势”早就不存在了。这家民宿比我想象中的豪华很多,用“山间别墅”来形容也不为过:木质的家具和地板充满了东南亚风情,巨大的落地窗外居然还有私人游泳池,泡在泳池中可以一览山中景色。
我放下行李直接来到了院子中的餐厅,餐厅门口支着一个大雨棚,雨棚下的长条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榴莲,都是当天刚刚摘下来的。看着成堆的榴莲,选择困难症瞬间爆发,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如何挑选了,还好开榴莲的师傅早已习惯我这种“没见过世面”的游客,认真给我普及了吃榴莲的攻略。师傅说吃榴莲一定要循序渐进,很多游客一上来就要吃“黑刺”“猫山王”之类的顶级品种,其实这样并不好,因为它们的味道过于浓郁,吃完这些再吃其他的品种就会觉得“没味儿”了,所以品尝榴莲要从口味清淡的开始。
师傅一边说着一边挑了一个“600号”给我,当地人开榴莲的时候都会用刀拍打一会儿外壳,一方面可以让果皮上的刺不那么扎手,另一方面师傅们坚信榴莲拍一拍会更好吃。“600号”作为“榴莲马拉松”的起步品种非常合适,味道很甜又略带一点苦味,仔细品尝还有一股花蜜的香气。之后是味道浓一些的“坤宝”,带有独特香气的“101号”,含水量很少的“老树”,冰激凌一样柔软绵密的“葫芦”,吃到大名鼎鼎的“猫山王”和“黑刺”的时候,我已经撑得快要站不住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在工人的带领下来到了种植园里面。其实刚刚进山的时候我就闻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榴莲的味道了,种植园中的榴莲味儿就更加浓郁了。虽然吃了那么多年榴莲,但是榴莲树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工人说那些高大的都是老树,很多都是第一批来到这里的居民种下的,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而那些比较矮的则是新种下的。
来到种植园之前我不免有些心惊胆战,担心掉下来一个砸到头上,榴莲的“杀伤力”可比椰子更强,还好树之间不少地方都挂着网兜,让人安心了不少。正值榴莲成熟的季节,我看到一些树上的榴莲被人用绳子拴了起来,绳子的另一头系在树干上,开始以为是害怕榴莲砸到人,问过工人后才知道是担心榴莲掉下来之后顺着山路滚下去。看着我好奇的眼神,工人三两下就爬到一颗小树上用刀子砍下来一个成熟的榴莲,当场帮我打开,而我也终于实现了坐在榴莲树下吃榴莲的梦想。在榴莲树下,大部分酷热的阳光被挡住,只剩几缕金丝落到地面,带着榴莲味道的山风轻柔地吹过,游人们在这个榴莲的世界中露出了心满意足的笑容。
离开榴莲种植园,已是夕阳西下。回首望去,几棵高大的百年老树在一片郁郁葱葱中格外醒目,当年种下它们的人应该会很欣慰,他们种下的不只是一种美味的水果,也种下了属于这座城市的一种味道。
(责编: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