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中铁装备考察时,作出了一项重要论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那一刻,中国品牌的奋斗标注了新的方向,历史浓重落笔锦绣华章。这十年,中国高度重视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创新,从“嫦娥”揽月、“天问”探火,到“羲和”逐日、空间站巡天,中国航天人攻坚克难,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中国航天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在一些前沿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
不断探索、不断突破的精神正引领着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为人类探索浩瀚宇宙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以勃发之气,叩问苍穹。
在第九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为进一步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论述在我国品牌领域的引领作用,展示十年来中国品牌的创新发展和探索成果,本刊特别策划“三个转变”这十年大型系列报道,本期刊出第三篇一一闪耀太空的中国印记。
2016年4月24日,在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曾几何时,飞天梦寄托了中华民族的无限遐想。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飞天的身姿、明代万户的“飞天”探索……这些充满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动人故事,无不反映了我们对飞天的无限向往。
4月24日,我国第九个航天日在湖北举行,今年航天日的主题为“极目楚天,共襄星汉”。2024年是中国航天的“大年”,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进展顺利,将择机发射,载人航天工程将陆续实施天舟七号、神舟十八号等4次飞行任务。
回顾9年,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从“北斗”造福人类到空间站开门纳客,中国航天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在一些前沿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
深刻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论述。
回顾中国自主实施载人飞行任务的18年,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工作到太空行走、从短期停留到中长期驻留,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自力更生”是信念,也是中国创造带来的信心和底气。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早上,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试验指挥区西南侧的问天阁侧门徐徐打开,身着乳白色舱内航天服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依次从中走出。
这次太空出差“三人组”,将执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而这次往返天地间的“生命之舟”——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是国内科研成果助力打造“功能最完整”飞船。它总长度约9米,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三舱结构。
在此前飞船性能的基础上,进行了多项国产化芯片应用改进,元器件和原材料全面实现自主可控,飞船使用的控制计算机、数据管理计算机完全使用国产CPU芯片。
除此之外,随着我国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完成,北斗导航终端也引入飞船设计中,导航计算、返回搜救落点报告等都采用了北斗系统定位数据。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高旭评价道:“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是迄今为止我国研制标准最高,各方面指标要求最严格的载人航天器。”
随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此前,“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的空间实验室阶段,相当于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旅行几天;而现在,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相当于在太空有了自己的一个“家”,可以长期在那里居住生活。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圆满完成了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任务,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驻留时间的纪录。
月球,这一明亮而神秘的天体,对人类的探索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携带回来了1731克珍贵的月球样品。嫦娥五号探月任务的圆满完成,也为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个发展阶段的战略规划画上了圆满句号。
嫦娥五号由上升器、着陆器、轨道器、返回器4个部分像糖葫芦一样“串”在一起。从发射到返回的时间里,它总共经历了23次重大轨道控制和6次重大分离控制,以及动力下降和月面起飞、交会对接等很多风险较高的项目,是我国当时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其中,落月的关键在于平稳。嫦娥五号着陆上升组合体在落月时,撞击月面会形成较大的冲击载荷,必须设计相应的着陆缓冲系统,保证探测器不翻倒、不陷落,这是落月的技术难题之一。
着陆缓冲机构,通俗地说就是嫦娥五号的“腿”。这四条缓冲、支撑一体化的“腿”,由嫦娥五号机构分系统团队研制,着陆缓冲机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偏置收拢、自我压紧”式方案,保证了收拢简单、展开可靠。
与嫦娥三号的着陆缓冲设计方案相比,由于任务难度增加,嫦娥五号着陆缓冲能力要求提高了30%,但重量却减少了5%。
2024年,是我国探月历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20年前,我国启动了以“绕、落、回”三步走为战略目标的探月工程,如今已圆满完成。
随着今年探月工程四期再次启动,未来20年,载人登月和全球参与的国际月球科研站都已列入规划,中国人“九天揽月”的梦想将一步步走向现实。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商业航天”。
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共完成26次商业发射,发射成功率达96%;共研制发射120颗商业卫星,占全年研制发射卫星数量的54%。
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文昌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建设速度喜人,按计划今年6月底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二号工位都将具备发射能力。
2022年7月6日,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在文昌国际航天城内开工建设,将为商业火箭开辟专有发射工位,这成了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标志性事件。项目建成后,主要承揽国内外火箭发射业务,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商用火箭发射能力。
据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郭强介绍:“目前发射区主干道已落成,一号发射工位已竣工,正在进行设备调试;二号发射工位导流槽已封顶,正在进行设备安装。投入使用后,一、二号工位每年可进行32次发射,届时中国商业航天将进入‘文昌时间。现在已经有很多商业航天企业与我们联系了。”
目前,多家商业航天企业都在研制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在商业航天化的道路上,减少成本,追逐更大效益是最终的目标。
以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火箭为例,一子级可复用20次,未来它的发射成本将达到每公斤2万元左右,相比目前国内民营火箭每公斤约8万至11万元,发射价格将大幅降低。
“目前,我国有火箭公司提出太空物流的概念,但要真正让火箭当快递员,就必须实现火箭的可重复利用技术。”一位航天人士表示。
专家认为,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初具规模,产业涵盖上游火箭发射、卫星及地面设备研制,中游卫星运营和下游卫星应用等多个领域。
目前商业航天已经从初创期步入快速发展期,成为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支撑,也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商业航天”。
国际化发展是航天强国的必由之路。
2 0 2 1年2月,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八院”)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ISO20 893《航天系统——运载火箭轨道级空间碎片减缓详细要求》正式发布,成为“十四五”第一项获批发布的由我国主导制定的航天国际标准。
该标准于2013年5月首次在ISO莫斯科年会上提出,2015年10月正式立项。标准推进期间,历经空间碎片国际标准框架调整、扩大应用领域等阶段,前后共经过六个阶段投票、历时近8年,最终成功获得批准发布。
八院透露,该标准详细界定了空间碎片减缓要求,并就地球轨道运载火箭轨道级的设计和运行提出了建议,对消除在轨末级火箭爆炸或解体的潜在危险、飞行任务完成后留在末级火箭推进剂贮箱和管路中的剩余推进剂采取有效排放措施提出了要求,避免在轨道上解体,减少对保护区域的干扰。
该标准旨在为各国运载火箭末级空间碎片减缓方面提供可行、规范的设计要求和参考,统一对空间环境的保护要求。该标准的发布,提升了我国在运载火箭空间碎片减缓领域的影响力和国际标准话语权。
仰望苍穹,在头顶之上400公里外的地方,中国空间站正向全球科学家发出热情的邀请。
2019年6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的联合国外空委第62届会议期间,共同宣布围绕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的第一批项目入选结果,共有来自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功入选。此举是我国航天国际合作的重大开创性举措,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独立发展迈向全球合作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2023年,中国与联合国外空司合作的首批国际合作项目载荷将很快在空间站开展实验,与欧空局联合实施的10个空间应用项目也在有序推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截至目前,我们已与联合国外空司、欧空局以及俄罗斯、法国、德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国航天机构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其中,一些合作项目已经顺利实施,围绕中国空间站更多的合作项目正在酝酿孵化。”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要把中国空间站用先进的技术,建成一个最具经济性的空间站,这样可以大幅降低今后补给的消耗,这就是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模式。国际前沿的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我们全部都覆盖了,也为人类空间科学整个的水平和能力提高,做出我们中国的贡献。”
从“嫦娥”揽月、“天问”探火,到“羲和”逐日、空间站巡天,中国航天品牌以其卓越的技术创新、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理解,持续书写着太空探索的壮丽诗篇。
2024年,中国航天工程任务将密集实施,包括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号任务将着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并采样返回;载人航天工程将实施神舟十八号、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商业航天将极力打造新增长引擎等。
中国将与各国一起,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航天品牌的智慧与力量,为人类探索未知、揭示宇宙奥秘作出更大贡献。